【科普文章】减重/代谢手术:历史与沿革

488人浏览时间:2021-08-04 10:34:39来源: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1954年

代谢手术是从减重手术逐渐演变而来,减重手术的历史可以被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第一个尝试减重手术的外科医生是J.H. Linner和A.J. Kremen,他们在1954年开展第一例减重手术,其手术原理是减少食物在小肠的消化和吸收,所以旷置了大部分的小肠;同一时期,另一位瑞典医生Henriksson也进行了尝试,所不同是,他将旷置部分的小肠切除了。尽管空回肠短路手术减重效果良好,但出现了一些并发症如腹泻、夜盲症、骨质疏松、蛋白营养不良及肾结石等。 

1963年

Payne和DeWind医生改良了手术,将十二指肠与大肠连接,术后患者仍有顽固腹泻。 

1970年

Scott等为减少并发症而尝试缩短了旷置的小肠长度。 

1978年

Scopinaro等第一个施行了胆胰转流术,保留了上半部分的胃,使患者能进食较多的食物以增加饱感,食物进入胃囊后通过吻合口进入小肠,再进入胆胰支,距离结肠仅50~100 cm,此术式与胃转流术有相近之处,只是小肠末端距离结肠更近,因而营养吸收更少,长期随访发现它可以减少多余体重的72%。 

1982年

Mason发明了一种垂直胃绑带术,他在贲门下方塑造一个小胃囊,在小胃囊的出口处套上一个硅胶或聚丙烯的套环以此限制食物的流量,尽管这个方法术后早期并发症少,但后期会出现胃囊扩大,因此会出现复胖,需要定期手术调整胃囊大小及套环位置。 

1988年

Hess等改良了胆胰转流术,创造了十二指肠转位术,从解剖上来说,十二指肠转位术与胆胰转流术的不同在于垂直切除部分胃,形成管状胃,该术式增加了胃限制,还可减少胃溃疡和倾倒综合征的发生。 

Roux-en-Y胃转流手术

之后,Mason和 Ito又发明了Roux-en-Y胃转流手术(RYGB),在胃的上部先做成一个小胃囊,出口处与小肠相连,小胃囊的作用是减少摄食和消化,这个术式虽然操作比较复杂,但远期减重疗效较好,营养相关的并发症也比较少。早先,人们对胃小囊该留多大容积并不知道,全凭个人经验,直到后来外科医生逐渐摸索发现留20ml比较理想,形成了目前的标准手术参数。 

胃绑带术

另一种限制性手术是胃绑带术,1976年由Wilkinson首创。他用一个直径50px的聚乙烯纤维套管固定在胃的上部,形成一个“胃囊”以限制进食、增加饱感。1980年Molina改良了手术,减少了胃囊的容积并用涤纶代替了聚乙烯。但由于聚乙烯粘连严重,最终被硅胶所代替。1983年,Kuzmak成功用硅胶做成25px的套环做成30~50ml胃囊。1986年,Kuzmak又设计了可调节的硅胶套环,有一个管道连到患者皮下,通过注水调节套环直径。1994年,Belachew成功施行了第一例腹腔镜可调节胃绑带术。第一例袖状胃切除术是在2001年施行,90%的胃被切除,剩下的胃被塑形成“管状”或“袖状”,故叫做“袖状胃”。此术式由于保留了幽门,故倾倒综合征发生较少。 

经手术治疗改善和缓解2型糖尿病(T2DM),源于Pories等的发现,他在实施RYGB治疗病态肥胖症患者时,偶然发现其中合并T2DM的患者在术后体重明显减轻的同时,血糖也迅速恢复了正常,甚至有些患者能长期摆脱原有的降糖药物。1995年,他在《美国外科学年鉴》发表论文——“谁能想到,手术居然是治疗2型糖尿病最好的方法”,文章一经问世引起巨大反响。从此,围绕糖尿病手术治疗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不断涌现。Rubino认为此项手术对2型糖尿病治疗意义已经超越了对肥胖症的治疗意义,其对多种代谢指标的改善均有治疗意义且治疗机制涉及内分泌激素的调整,因而称其为“代谢手术”似乎更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