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中耳炎的发病原因和病理生理

461人浏览时间:2019-05-02 14:25:03来源:中耳炎

近年来,儿童中耳炎患者是越来越多,但是很多人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它有怎样的发病原因和病理机理呢?因为只有正确的了解这一点,才能帮助孩子更好的医治,恢复健康、那么,目前临床医学针对儿童中耳炎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做出了怎样的合理有效的解释呢?针对于此,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详细分析,有兴趣的话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儿童是各型中耳炎的好发人群,由于儿童难以描述耳痛、耳闷或听力下降等表现,临床上常易漏诊和误诊,家属也容易忽视,容易转为比较难治的慢性中耳炎,因此应当重视对儿童中耳炎的认识和科普。对于儿童来说,必须注意感冒时要观察有无耳痛、流脓表现。平日需注意儿童听力表现,看电视的声音是否过响。要积极处理鼻腔鼻咽病变,儿童有夜眠打鼾表现需要去医院检查有无腺样体肥大。

儿童中耳炎的发病原因:

儿童常见感冒后引起急性中耳炎,长期鼻炎鼻窦炎以及腺样体肥大也是急性中耳炎的好发原因。绝大多数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也是长期鼻炎鼻窦炎以及腺样体肥大引起的。慢性中耳炎常继发于急性中耳炎,外耳和鼓膜的外伤也可引起慢性中耳炎,鼓膜置管后细菌经鼓膜通气管进入中耳也会引起慢性中耳炎。

儿童中耳炎的发病机制:

大部分儿童中耳炎的病因都在于咽鼓管功能障碍,咽鼓管一端开口于鼻腔后方鼻咽部的侧面,另一开口位于中耳腔,正常情况下咽鼓管的开放维持中耳炎的正常压力,同时咽鼓管的纤毛运动将中耳腔的液体和细菌排出中耳炎。当鼻腔鼻咽部病变时,咽鼓管口受压,失去正常生理功能,引起各型中耳炎。儿童咽鼓管较成人短、平,咽鼓管肌肉收缩无力,软骨弹性较差,咽鼓管软骨段管壁容易塌陷,因此发病率较成人为高,腭裂患儿更易患中耳炎。

儿童中耳炎的病理生理:

典型的急性中耳炎可分四期,各期的病变不同,症状和体征也不相同。

充血期:中耳粘膜充血,由于粘膜充血肿胀,常引起咽鼓管堵塞,中耳腔内气体被吸收后形成负压。

渗出期:中耳产生渗出物,血浆、纤维蛋白、红细胞及多形核白细胞渗出,鼓室粘膜增厚,纤毛脱落,杯状细胞增多。

化脓期:中耳渗出液变为脓性,鼓室压力因中耳积脓而增高,鼓膜受压而贫血,导致局部坏死溃破,出现穿孔,脓液外泄。

恢复期:中耳的脓液经咽鼓管或鼓膜穿孔流出,炎症逐渐消退,粘膜恢复正常,穿孔多可自然愈合。

慢性中耳炎多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迁延为慢性;或为急性坏死型中耳炎的直接延续。鼻、咽部存在慢性病灶亦为一重要原因。一般在急性炎症开始后6~8周,中耳炎症仍然存在,统称为慢性。按病理和临床表现,本病可分为3型,各型间一般无阶段性联系。但骨疡型和胆脂瘤型可合并存在。

单纯型:最常见。多因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致病菌经咽鼓管侵入鼓室所致,又称为咽鼓管鼓室型。炎性病变主要位于鼓室粘膜层,听骨链多不受破坏。主要病理变化为鼓室粘膜充血、增厚,圆形细胞浸润,杯状细胞及腺体分泌活跃。耳流脓多为间歇性,脓液呈粘液性或粘脓性,一般不臭。鼓膜穿孔位于紧张部,大小不一,但穿孔周围均有残余鼓膜,称为中央型穿孔。通过穿孔可见鼓室粘膜增厚。听力损失多为传导性聋,气骨导差不超过30dB。

骨疡型:又称坏死型或肉芽型,多由急性坏死性中耳炎迁延而来。病变组织超出粘膜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听小骨坏死。组织破坏较广泛,听骨、鼓环、鼓窦及乳突小房均可发生出血、坏死。鼓膜穿孔处可见听骨缺损,鼓室内有肉芽或息肉形成。外耳道或故事内脓不多,常带臭味。听力明显下降,有时可出现头痛和眩晕。幼年发病者乳突发育严重受影响,可呈硬化型。

临床特点:持续耳漏,漏出液较粘稠,常有臭味,可伴有出血。耳镜发现鼓膜穿孔可呈边缘性、中央型或完全缺失。可见鼓室内肉芽或息肉。纯音测听可呈传导性或混合型耳聋,气骨导差往往较大。颞骨CT扫描示上鼓室、鼓窦、及乳突内有软组织影,伴有骨质破坏。

胆脂瘤型:并非真性肿瘤,是由于鼓膜、外耳道的覆层鳞状上皮经穿孔向中耳腔生长堆积成团,其外层有纤维组织包裹而形成。内含脱落的坏死上皮、角化物和胆固醇结晶,故此得名。

临床特点:长期耳流脓、脓量可多可少,有时可伴有出血,有特殊恶臭。但后天原发性胆汁瘤的早期可无耳流脓史。鼓膜松弛部或紧张部后上方有边缘性穿孔,有时从穿孔处可见鼓室内有灰白色鳞屑状或豆渣样物,恶臭。

少数病例可见外耳道后上骨壁缺损或塌陷,上鼓室外侧壁向外膨隆。松弛部穿孔若被一层痂皮覆盖、如不除去痂皮,可致漏诊。听力检查一般示不同程度的传导性耳聋。由于胆脂瘤或肉芽可在中断听小骨间形成假性连接,故此时听力下降可不明显,手术除去病灶后听力损失加重。晚期病变累及耳蜗,听力图可呈混合性或神经性。乳突CT示上鼓室、鼓窦或乳突有骨质破坏。

对胆脂瘤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则应尽早治疗,或早施行乳突根治手术。因为此型极易破坏鼓室和乳突的结构,使半规管和面神经的骨管破坏吸收,以致出现迷路炎和面神经瘫痪;同时也能破坏鼓室与乳突的顶壁,在中耳乳突和颅脑间的骨板形成缺损,乳突后部的乙状窦骨壁也可因为胆脂瘤压迫而吸收破坏,极易造成细菌进行颅内,引起化脓性脑膜炎,颅内脓肿等严重的颅内并发症。

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因在于咽鼓管功能不良。咽鼓管通过其软骨段管腔的开闭具有调节中耳气压,使之与外界大气压基本保持平衡的功能。咽鼓管功能不良时,外界空气不能进入中耳,中耳内原有气体逐渐被粘膜吸收,腔内形成负压。此时,中耳粘膜肿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鼓室内出现漏出液。如负压不能得到解除,中耳粘膜杯状细胞和腺体增加,分泌增多。至疾病恢复期,腺体逐渐退化,分泌物减少,粘膜逐渐恢复正常。

了解儿童中耳炎的发病原因和机理,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预防,减少疾病的出现,让孩子们都拥有健康快乐的生活。当然,如果不幸使孩子患上儿童中耳炎,就要积极的帮助孩子医治,结合现代临床医学推出的最有效的科学方法,进而实现最大程度的保障孩子健康,让他们更好的远离疾病困扰,享受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