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健康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自发性蛛网膜下出血) 疾病

疾病首页 疾病知识 在线问诊 找医院 找医生 找药品 文章解读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就诊指南

典型症状

背痛 出冷汗 猝死 单瘫 动眼神经麻痹 感觉障碍 昏迷 偏瘫 恶心与呕吐

  • 建议就诊科室:

    神经外科 神经内科 外科 内科

  • 易感人群:

    无特定人群

  • 传染方式:

  • 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

常见问诊内容

脑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造影 CT平扫 颅脑CT检查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 颅脑MRI检查 脑多普勒超声(TCD)

重点检查项目

腰穿脑脊液检查也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用方法,特别是头部CT检查 阴性者,但应掌握腰穿时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数小时腰穿所得脑脊液仍可能清亮,所以应在蛛网膜下腔出血2h后行腰穿检查,操作损伤引起的出血有别于蛛网膜下腔出血: 1.连续放液,各试管内红细胞计数逐渐减少。 2.如红细胞>25×1010/L,将出现凝血。 3.无脑脊液黄变。 4.RBC/WBC比值正常,并且符合每增加1000个红细胞,蛋白含量增加1.5mg/100ml。 5.不出现吞噬有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脑脊液黄变是由于脑脊液中蛋白含量高或有红细胞降解产物,通常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2h开始出现,分光光度计检测可避免遗漏,一般在出血后12h~2周脑脊液黄变检出率100%,3周后70%,4周后40%,腰穿属有创检查,可诱发再出血或加重症状,操作前应衡量利弊,并征得家属同意。 6.CT扫描: 头颅CT平扫 (图1A)是目前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检查,其作用在于: (1)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否存在及程度,提供出血部位的线索。 (2)增强CT检查,有时能判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如显示增强的AVM或动脉瘤的占位效应。 (3)能了解伴发的脑内,脑室内出血或阻塞性脑积水。 (4)随访治疗效果和了解并发症,CT检查的敏感度取决于出血后的时间和临床分级,发病1h,90%以上病例能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积血,5天后85%的患者仍能从CT片上检出蛛网膜下腔积血,1周后为50%,2周后30%,CT片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量和部位与血管痉挛的发生有很好相关性,临床分级越差,CT上出血程度越严重,预后越差。

诊断鉴别

诊断 首先应明确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突然发作头痛,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症及相应神经功能损害症状者,应高度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突发剧烈头痛 时应引起注意,及时进行头颅CT检查,必要时腰穿,以明确出血。 鉴别诊断 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前的先兆性头痛等症状应引起注意,并与偏头痛 ,高血压 脑病和其他系统性疾病进行鉴别。 1.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突发剧烈头痛 须与以下疾病引起的头痛进行鉴别: (1)颅内疾病: ①血管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垂体卒中 ;静脉窦栓塞;脑内出血;脑栓塞 。 ②感染:脑膜炎 ;脑炎。 ③由新生物,颅内出血或脑脓肿 引起的颅内压增高。 (2)良性头痛: ①偏头痛。 ②紧张。 ③感染性头痛。 ④良性疲劳性头痛。 ⑤与兴奋有关的头痛。 (3)来自脑神经的头痛: ①由于肿瘤,动脉瘤 ,Tolosa-Hunt征,Raeder三叉神经痛 ,Gradenigo征引起脑神经受压或炎症。 ②神经痛:三叉神经;舌咽神经。 (4)颅内牵涉痛:①眼球:球后神经炎;青光眼 ,②鼻旁窦炎,③牙周脓肿,颞颌关节炎。 系统疾病:①恶性高血压 ;②病毒性疾病;③颈段脊髓AVF,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对DSA颅内检查者,应做脊髓血管造影 。 2.从临床表现鉴别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颅内出血或缺血性卒中有时较为困难,一般有脑膜刺激症状,缺少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年龄相对较轻(<60岁),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能性较大,突发头痛和呕吐并不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特有症状,常不能以此作为与颅内出血或缺血性卒中鉴别诊断的依据,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癫痫 发生率与颅内出血病人相似,但缺血性卒中病人较少发生癫痫。 3.确诊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后,应作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 主要以脑血管造影 或3D-CTA进行筛选,但第一次脑血管造影可有15%~20%的患者不能发现阳性结果,称为“血管造影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又有21%~68%的病人在CT平扫 时只表现为脑干前方积血,称为“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这是一种较为特殊,预后良好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占10%左右,与血管造影阳性的患者相比,年龄偏轻,男性较多,临床分级较好,CT上出血仅位于脑干前方,不累及脑沟和脑室,再出血和出血后血管痉挛发生少,预后良好,发病原因目前不明,可能由静脉出血引起,但椎-基动脉系统动脉瘤破裂出血也可有相似的头颅CT表现,故不能轻易诊断为“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 对脑血管造影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应在2周左右重复脑血管造影,文献报道病因的检出率在2%~22%不等。 4.当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为多发动脉瘤破裂出血时 应进一步识别破裂瘤体,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除外硬膜外动脉瘤。 (2)CT片显示局部蛛网膜下腔出血。 (3)在血管造影上破裂的动脉瘤附近有血管痉挛或占位效应。 (4)大而不规则动脉瘤较小而规则者易破裂。 (5)定位体征有助诊断。 (6)重复血管造影,见动脉瘤增大和局部血管形态学改变。 (7)选择最可能破裂动脉瘤,如前交通动脉瘤。 (8)最大,最近端的动脉瘤破裂可能性最大。

猜你感兴趣

专家咨询

肖明第

心胸外科 教授

擅长:心胸外科 [详情]

向TA提问

薛建平

泌尿外科主任 主任医师

擅长:暂无 [详情]

向TA提问

刘兴志

外科 住院医师

擅长:外科 泌尿外科 [详情]

向TA提问

精彩推荐

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