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样治小儿疝气?外治内治有效结合保健康

508人浏览时间:2019-05-23 11:13:32来源:疝气

小儿疝气很是常见,这种疾病类型存在很大的危害,而且影响健康的损害度也很大,只有做到科学性的正确防治,才能消除这一不利健康影响。但是如何做好小儿疝气的治疗呢?中医对此推出了外治内治相结合有效的治疗方案,以帮助小儿疝气患者更好的摆脱疾病,更好的享受健康生活。这一具体治疗方法介绍如下,希望对广大患者朋友有帮助。

中医治疗小儿疝气的方法:

1、小儿疝气的外治法:

1)温经散寒升阳举陷:减高良姜、槟榔,加吴茱萸、延胡索、橘核、升麻、柴胡、枳壳组方,共研细末,为1次量,装入6cm×8cm长方形布袋中,置于神阙穴处,外用绷带绕腹数周固定,3d换1次。

2)行气活血散寒祛湿:香附蜀椒散组成:香附、蜀椒各等分,新麸皮500g,大青盐粒3粒(约5~6g),陈醋适量,将上药拌湿炒黄,用消毒纱布包裹,选用患儿命门、天枢、关元、气海、腹股沟等穴或阿是穴处,温热外敷。每日晨5时、午12时、晚5时各1次。若盘肠气痛甚者加大茴香、肉桂。气疝少腹疼痛加剧者加橘核、延胡索。狐疝脐突膨胀痛者加升麻、荔枝核。

2、小儿疝气的内治法:

1)温中提升疏通气机:沉香、乌药、小茴香、肉桂各6g,吴茱萸3g,川楝子6g,荔枝核9g,升麻3g,橘核9g,水煎,1日4次口服。

2)补中益气理气止痛: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小儿疝气,治疗组服用基本方:黄芪、升麻各5g,党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柴胡、川楝子、荔枝核、台乌、鸡内金各3g,每日1剂。

小儿疝气的治疗要点:

家中治疗:如果疝掉下来了,通过轻轻的揉推、挤压能还纳就可再等孩子大些手术。或孩子平卧睡后包块会自动消失。但若包块很硬,且孩子不停哭恼甚至伴有呕吐,就需立即来院检查。

疝气带:疝带的使用并非没有任何道理,但不是对任何病人都是通用的。对六个月以内婴儿,或有其它严重疾病不适合手术者以及小疝囊,疝块出现机会不多者可试用。不过要正确使用疝带,勤观察,如疝在疝带下脱出,就达不到治疗效果了。使用疝带时间不宜过久,效果不佳及时改用手术为好。

手法复位:这仅仅是救急的手段,治标而不治本,对同一个病人不宜反复使用。手法复位是有严格的适应症的,一般嵌顿时间在十小时以内,病人全身及局部状况良好可试行手法复位,但最好由工作3年以上的专业小儿外科医生操作。

嵌顿时间较长,复位前可给适量的镇静、解痉药。复位的手法是很有技巧的,不是一般人看看书就可掌握。由于小儿肠管比较薄弱,嵌顿后肠壁水肿、脆性增加,粗暴的操作很可能出现肠管破裂、便血、发热等不良后果,那就弄巧成拙,贻笑大方了。

注意事项:

小儿疝气一般在小孩出生后很快就会发生,发生率较高。当孩子哭闹、奔跑等用力过猛的情况下就会在阴囊/阴唇上方看到包块,安静后又消失,因此有些孩子发病很长时间家长还不知道。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留下终身的遗憾。小儿疝气一般不会有明显不适。一旦病情发展,肿块下坠接近阴囊/阴唇,就会造成孩子活动及行走不便,严重时会发生嵌顿不能还纳,甚至威胁生命。同时,一旦发生嵌顿,孩子往往会承受不少痛苦。

小儿疝气的发病率极高,而且多数都在一出生后就有体现,这个时候接受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更好的减少病痛,更快的实现健康恢复。而本文介绍的这些中医疗法都是目前最实用的,也是效果最出众的,只要患者朋友适合家长们就可以有效的选择,帮助自己的孩子更好的摆脱疾病,更好的享受健康快乐的童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