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获得性太田痣 病理是什么?
520人浏览时间:2019-05-07 14:44:41来源:太田痣
在我们的身边,有些人会因为太田痣影响颜值,大面积的黑色素给美丽带来阻碍。其中获得性太田痣就是一种,它是因为后期的影响造成的,一般出在鼻子和眼睑部位比较多。那么获得性太田痣的发病原理值得大家认真推敲,同时,鉴别获得性太田痣的方法需要大家用心来学习,获得性太田痣和黄褐斑还是有着一定的区别的。
治疗以激光祛除为主,激光治疗的原理为选择性破坏黑素细胞,使其破碎、凋亡,然后随着皮肤的新陈代谢排出体外。所以治疗过程比较长,但疗效可靠。
获得性太田痣的别名很多,比如后天性真皮黑素细胞增多症 acquired dermal melanocytosis(ADM)、迟发性两侧性太田母斑样色素斑(acquired bilateral nevus of Ota-like macules)、迟发性两侧性太田母斑样色素沉着、崛母斑(Nevus of Hori)等等。
获得性太田痣发病机理
1984年,Hori等人报道了一种出现在颧部、颞部、鼻根部、鼻翼部、眼睑部、前额部两侧对称性的灰褐色的色斑,组织学变化是真皮浅层弥漫性的黑色素增多。这种病变被称作迟发性两侧性太田母斑样色素斑acquired bilateral nevus of Ota-like macules(ABNOM)。早期次病症被认为是太田痣的一种亚型,此后发现其有很多和太田痣不同的症状:很多患者从20岁后发病,具有典型的色斑分布和形态特征,不会累及上腭和眼球,此外,还会出现家族性的病例,所以又认为这是一种和太田痣不同的独立疾病。这种病症基本上都集中在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泰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所以认为本病和太田痣一样,是亚洲地区人群所特有的疾病。
目前还没有关于ADM的正式诊断标准,可以参照以下几条临床表现:13岁以上(大多数是20岁以上)开始出现的颜面部的色斑,有其特有的6个部位(颧骨部、下眼睑、鼻根部、鼻翼部、颞部-上睑外侧、前额外侧)的多发性病变,通常是同时累及两个以上的部位,大多数患者是两侧对称的;病理学检查可见真皮层黑色素增多;病变很少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获得性太田痣鉴别诊断:
初发年龄太田痣大多是15岁以内,而ADM是15岁以上(20岁以上多见);位于下眼睑的病变,太田痣有时候会出现向鼻内侧发展甚至累及上眼睑,但是ADM不会;位于上眼睑的病变,太田痣多位于上睑中央或内侧,几乎均表现为弥漫性的病变,而ADM大多位于上睑的外侧,以小斑点状为主;位于鼻根部的病变,太田痣表现为边界不清晰的逐渐淡化状,而ADM表现为上下界线清晰,左右淡出的“领结”状;位于鼻翼部的病变,太田痣多为弥漫状,而ADM多为小斑点状;太田痣有时候会累及上腭及结膜,而ADM很少见;太田痣很少有家族性的发生,而ADM有家族性倾向。
位于前额部的病变,ADM多位于前额的两侧,而黄褐斑多位于前额的中央或者眉毛的上方。此外,如果位于前额两侧的头发生长的部位,ADM会横跨生长在有毛发的部位,而黄褐斑不会累及有毛发生长的部位;位于上睑外侧的病变,ADM呈现出小的斑点状。黄褐斑是表现出走向和眼窝一致的指甲大小的弥漫性病变;位于颧骨部位的病变,ADM大多呈现出小的斑点状,偶尔也有严重的ADM是小斑点连续成大块的弥漫性病灶。
黄褐斑是弥漫性的病灶;黄褐斑一般不会出现在鼻翼部位;从颜色上来看,黄褐斑一般是略带红色的黄褐色,ADM是灰色的,大多是不明显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黄褐斑会有各种变化,而ADM一般没有什么浓淡方面的变化。需要注意的是,ADM和黄褐斑经常合并发生。
ADM的组织学变化是真皮浅层的黑色素增生,真皮的黑色素表现为具有褐色的黑色素颗粒的纺锤形细胞,这种细胞包裹于真皮胶原内。这种真皮内的黑色素细胞在电子显微镜下表现为有包膜包裹的,其中含有成熟的黑色素体。ADM的组织学改变常常显示表皮的基底层有色素沉着,但是这种变化并不是ADM的特异性改变,很可能是常常和ADM合并的黄褐斑的组织学改变。ADM主要的变化是在真皮层内,表皮基本上没有累及。但是ADM的组织学变化中却常常发现表皮基底层及其浅层的细胞内黑色素颗粒增多。和ADM一样属于真皮内的黑色素增生疾病的太田痣,也会出现相似的表皮内变化,但发生的程度比没有ADM那么高。
有些人会分不清获得性太田痣和黄褐斑,其实太田痣的周围呈现逐渐淡化的现象,区分起来也是比较简单的。获得性太田痣的发生因为后天因素的影响,一般15岁以后发生的概率比较大,我们发现了类似的疾病,就应该选择正规的医院来治疗,这样效果当然看得见。
上一篇:太田痣怎么办?冷冻法效果如何?
下一篇:太田痣术后怎么吃?护理要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