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感冒要防中耳炎 有哪些预防措施

480人浏览时间:2019-04-18 16:02:15来源:中耳炎

中耳炎是我们都应该熟悉的一种疾病。由于孩子年龄小,身体抵抗力也会低,更加容易得病,而且好多患儿都是感冒后引起,这是需要家长们重视。中耳炎经常会出现在孩子身上,那么我们如何预防呢?今天我们应该要了解关于这类疾病如何预防孩子感冒患上中耳炎。有哪些具体的预防措施呢?

孩子感冒后要防止中耳炎

根据统计,婴幼儿在3岁以前,约有70%得过中耳炎,其中有99%是因为感冒所导致的。因此,在宝宝感冒后的一段时间内,家长不能掉以轻 心,应悉心观察,注意有无以下症状。

1、全身症状:急性中耳炎患儿全身症状较重,常伴有发热、畏寒及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2、耳痛:中耳炎时有耳深部搏动性跳痛或刺痛,吸吮、吞咽及咳嗽时疼痛加剧。大孩子会诉说耳痛,小婴儿由于不能语言表达,可表现为 烦躁、哭闹、夜眠不安、摇头或用手揉耳;因为吸吮和吞咽时耳痛会加重,所以小儿不肯吃奶。个别小儿会拒绝被碰触耳部。

3、鼓膜穿孔:鼓膜穿孔后耳内可有液体流出,初为血水样,以后变为脓性液体。鼓膜一旦穿孔,耳痛可顿减,体温也随即逐渐下降,全身 症状明显减轻,患儿也随之变安静了。

4、鼻炎:患有鼻炎可以增加患中耳炎的机会,28%的中耳炎患者有过敏性鼻炎的存在。

在这里还要提醒各位家长,儿童出牙期常有低热,引起抵抗力下降,也易发生中耳感染。

孩子患中耳炎的病因

1、呼吸道及鼻咽部感染:当儿童患有感冒、鼻炎、咽炎等呼吸道及鼻咽部等疾病时,而某些传染病如麻疹、猩红热、流感等细菌病毒就会 通过呼吸道等进入体内,常常会引起鼻咽部的分泌物增多,当鼻咽部存在大量细菌的时候,这些病原体就很容易进入耳部。

2、婴儿喂奶不当:如婴儿平躺着喝水、喝奶,水或奶会向鼻咽方向流入,从而进入咽鼓管,导致咽鼓管受感染,有导致中耳炎的危险。所 以,宝宝喝奶或其他饮料时,要将他的头抬高一些,并随时给他擦掉流出来的水或奶。

3、外耳蔓延:有一些妈妈在给儿童掏挖耳朵,虽然十分谨慎小心,但是可能儿童的不安分等不小心损伤了外耳道黏膜或鼓膜,从而导致耳 朵里的分泌物进入中耳,这些分泌物含有不少的细菌,使中耳受到感染,也有可能蔓延到中耳发生炎症。实际上,耳朵里的分泌物如耳屎等对耳 朵有一定的保护功能,如果实在太多了,妈妈们给儿童掏耳朵的时候注意力度,在儿童安静的时候,用棉签在耳道边上轻轻地拭去即可。

4、治疗中断:通常急性中耳炎在吃了几天药后症状就会得到缓解甚至消失,这时不要根据自己的判断就认为儿童已经好了,停止吃药和治 疗。中途停止治疗是急性中耳炎长期不愈甚至转为慢性的原因之一。

中耳炎的预防

1、及时防治感冒:因为很多中耳炎都是由感冒引起的。

2、让宝宝少含奶嘴:因为频繁的吸吮动作容易使病菌从鼻腔后端进入咽鼓管。

3、远离二手烟:因为吸入二手烟会使宝宝中耳炎感染率增加19%。

4、避免婴儿躺着喝奶和哭泣:因为在婴儿躺着吞咽时,营养丰富的液体会流入耳咽管并聚集,为传染性生物体创造非常舒适的滋生场所。 如果宝宝躺在那里哭了很长时间,眼泪就会进到耳廓里,加上分泌物和脏东西,宝宝的耳朵很容易发炎。

5、调整睡姿、仰卧或侧卧:因为仰卧和侧卧的睡姿可以增加宝宝睡觉时的吞咽动作,从而促进中耳部位黏液的排流,降低病菌存留的机会 、降低感染的危险。

6、教孩子正确的擤鼻涕方法:子够大的时候应该教他擤鼻涕时要温和而不要用力过猛,否则会导致耳朵感染。还应教孩子不要捏住鼻子强 忍喷嚏,因为这样也会使感染进入耳朵。

7、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注意休息,保证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坚持锻炼身体。

8、防治呼吸道感染:预防感冒是预防中耳炎的基础,若不慎感冒应及时治疗。在感冒期间鼻腔内的分泌物会增多,此时不可用手捏紧鼻孔 擤鼻涕,因为这样可增加鼻和咽部的压力,使鼻涕和细菌通过耳咽管进入中耳,感染中耳炎。孩子感冒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他的耳部是否有异常 ,尤其是对得过中耳炎的儿童更要引起重视。

9、注意耳部卫生和保持耳部干燥:游泳时选择干净的游泳池,不要在肮脏的水域游泳。若不慎将水流进耳朵里,应及时吹干耳朵,将外耳 向上及向外拉,使耳道伸直。让吹风机距离耳朵5—10厘米之远,向耳内吹。以暖风或冷风吹30秒。如此可以消除细菌及霉菌生长的温湿环境。

10、鼻腔、鼻咽部疾病要及时适当地处理:小儿肥大的增殖体,要及早医治。得麻疹等急性传染病时,要多注意口腔、鼻腔的清洁卫生,以 防止中耳炎。

11、合理饮食:饮食要清淡、容易消化、营养丰富,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酒、葱、蒜等,以防热毒内攻。平 时,也应该多吃一点清火败毒的食物,如金银花露、绿豆汤等。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有关于中耳炎如何做好预防措施,希望大家能够多了解。首先家长们要了解关于孩子会患上中耳炎是由于哪些原因,了解孩子患上中耳炎主要的病因,我们就能知道如何对症进行治疗。在日常中的预防措施也需要做好,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