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健康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囊虫病

囊虫病 (猪囊虫病,包囊虫病,囊尾蚴病,猪包囊虫病,猪囊尾蚴病) 疾病

疾病首页 疾病知识 在线问诊 找医院 找医生 找药品 文章解读

囊虫病的典型症状

典型症状:

红晕 耳鸣 恶心 低热 猝死 抽搐 痴呆

症状内容:

潜伏期约3个月,临床表现应视囊尾蚴数量,寄生部位及人体反应性而异,感染轻者可无症状,仅尸体解剖时发现,根据囊尾蚴寄生部位分为脑囊尾蚴病,眼囊尾蚴病与皮肌型囊尾蚴病三种。

1.脑囊尾蚴病

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以癫痫发作最常见,占52%~85%,根据囊尾蚴寄生部位及病理变化有如下4型:

(1)皮质型:占脑囊尾蚴病的84%~100%,囊尾蚴多寄生在运动中枢的灰质与白质交界处,如果虫数少又不活动,可无症状,若寄生于运动区,则以癫痫为突出症状,可有局限性或全身性短暂抽搐 或癫痫持续状态,癫痫在脑囊尾蚴病中发生率为50%~93.5%,常为就诊时患者的主诉,严重感染者颅内压增高 ,可出现头痛 ,恶心 ,呕吐,长期颅内压增高,脑组织萎缩者可发生头晕 ,记忆力减退,视力障碍 ,视物变形 ,幻觉 ,精神异常,痴呆 等表现,病程达数月至数年不等。

(2)脑室型:以第四脑室为多见,六钩蚴经血循环至脑室脉络丛,并随脑脊液至第四脑室,囊尾蚴阻塞脑室孔,故在早期出现颅内压增高综合征,囊尾蚴悬于室壁,呈活瓣状,患者急转头部可突发眩晕 ,头痛,呕吐或循环呼吸障碍而猝死 ,或发生小脑扁桃体疝,这种现象称Brun征,或体位改变综合征,患者常有颈强直 ,强迫头位。

(3)蛛网膜下腔型或颅底型:主要病变为囊尾蚴性脑膜炎 ,常局限在颅底颅后窝,初期有低热 ,临床上多以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与蛛网膜粘连 所致症状为主,有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颅内压增高综合征,以及眩晕,听力减退 ,耳鸣 ,共济失调 ,面神经麻痹 等,预后较差。

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压力增高常在1.96~3.92kPa(20~40cm H2O)或以上,以1.96~2.45kPa(20~25cm H2O)为多,细胞数为(10~100)×106/L;蛋白质轻度增高,糖,氯化物在正常范围,Wibler(1980年)报道5例脑囊尾蚴病脑脊液,一般为淋巴细胞增多,伴有异常淋巴细胞,有2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认为具有特征性。

(4)混合型:以上各型混合存在,如皮质型和脑室型并存,症状最重。

另外,偶有囊尾蚴寄生于椎管,压迫脊髓,产生截瘫 者。

2.眼囊尾蚴病

占囊尾蚴病的1.8%~15%,囊尾蚴可寄生于眼内,外各处,以玻璃体及视网膜下多见,寄生于视网膜者可造成视力减退,视网膜剥离,失明;寄生于玻璃体和前房者,患者感觉眼前有黑点或黑影飘动;寄生于外眼部者可见结膜下或睑内包块结节 ,囊尾蚴眼内寄生常引起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眼压增高和继发性青光眼等,检眼镜,裂隙灯检查可见视网膜下或玻璃体内的囊尾蚴,呈一浅灰色圆形或椭圆形的囊泡,周围有红晕 光环,可见虫体蠕动。

3.皮下组织及肌肉囊尾蚴病

囊尾蚴寄生于皮下组织和肌肉,少者一两个,多者千余,呈结节肿块,黄豆大小,圆形或卵圆形,质地较硬有弹性,以头颈部及躯干较多,四肢较少,手足罕见,囊尾蚴结节与皮肤不粘连,不痛不痒,可分批出现,自行消失,肌肉内结节可引起肌肉肿胀,个别呈假性肌肥大,外形肌束丰满,而患者感疲乏 无力 ,囊尾蚴死后发生钙化 ,X线检查可见钙化阴影。

B超检查皮下囊尾蚴结节显示圆形或椭圆形液性暗区,轮廓清晰,囊壁完整光滑,最大者2.3cm×1.2cm,最小为0.6cm×0.3cm,平均大小为1.18cm×0.68cm,囊内可见一强回声光团,位于中央或一侧,最大0.4cm×0.2cm,最小为0.09cm×0.09cm,平均0.18cm×0.18cm。

此外,囊尾蚴还可寄生在舌,口腔,声带,若大量囊尾蚴感染者也可见于心,肝,肺,肾和腹腔等,但生前不易诊断,常在尸检时发现。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

相关阅读

猜你感兴趣

专家咨询

肖明第

心胸外科 教授

擅长:心胸外科 [详情]

向TA提问

薛建平

泌尿外科主任 主任医师

擅长:暂无 [详情]

向TA提问

刘兴志

外科 住院医师

擅长:外科 泌尿外科 [详情]

向TA提问

精彩推荐

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