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健康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糖尿病

糖友控糖不好小心并发症 五大因素决定控糖效果

时间 : 2016-01-22 18:15:47 来源:

[摘要]

在糖友们的实际生活中,“控糖”始终是一大难点。糖尿病患者固然需要降血糖,但同时不能轻忽低血糖。一方面低血糖的危害不亚于高血糖,会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另一方面,血糖水平不能像“坐过山车”,持续平稳地控制血糖才是延缓病程、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

在糖友们的实际生活中,“控糖”始终是一大难点。糖尿病患者固然需要降血糖,但同时不能轻忽低血糖。一方面低血糖的危害不亚于高血糖,会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另一方面,血糖水平不能像“坐过山车”,持续平稳地控制血糖才是延缓病程、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

误区致糖友血糖控制不佳

1、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对于初发血糖不是很高的(如空腹血糖在8mmol/L以下)2型糖尿病患者,如无急性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首先应控制饮食1个月左右。如控制饮食后,无其他特殊的原因,血糖仍不下降或下降不满意,再考虑选用降糖药物。

2、一些患者不控制饮食而想服特效药物,或想多服降糖药而不控制饮食,这是非常错误的,甚至是危险的。因为不论胰岛细胞是否还有一定的功能,对于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反映了他们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不足,限制饮食的目的是减轻胰岛B细胞负担,使这些细胞得到很好的休息,以利其功能的恢复。这就如患急性肝炎肠胃炎的患者需要休息和饮食疗法(包括禁食)一样。不控制饮食而滥用口服降糖药,恰如一匹有病的马拉不动车时,遭到了所载的重量增加(多进食)和鞭打(服用降糖药),其结果是病马非但不能拉车,反而使病情更严重,甚至完全累垮(胰岛B细胞功能衰竭)。临床实践也充分证实,不把好饮食这一关,口服降糖药治疗通常是失败的。

3、不根据血糖水平来调节药量。服药的目的是控制高血糖。由于患者的血糖要升高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等所谓的经典的糖尿病症状,血糖不太高。如空腹血糖低于13毫摩尔/升,多数患者并无不适的感觉(无症状)。但在这种状态下,糖尿病病情在发展,可引起各种糖尿病并发症。不少患者虽然血糖控制不满意,但由于无特别的或明显的不适感,因而不根据血糖水平来调节降糖药的用量。从心理的角度讲,患者感到自己已经服药了,有安全感,但从服药的效果来讲,患者的服药则属无效成效果不满愈。一些患者发展到因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而入院,还觉得奇怪,为什么服了药而不管用。

4、忽视复诊或检查,不看重药疗的效果。患者很少到医院复诊或检查,很少乃至从不观察自己服药的效果,不经常性地检查血糖、血脂和血压,不注意观察影响自己血糖变化的因素。不注意总结自己的服药规律,而是人云亦云,听甲患者说甲药好而服甲药,听乙患者说乙药好又改服乙药观察不仔细,复查不经常,治疗不规则,这是我国糖尿病患者病患者较一些发达国家的糖尿病患者病情重、并发症多且严重的一个主要原因。

5、以为所有的药物都对自己有效。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服用口服降糖药都有效,这在理论上容易理解,但在实际工作中则往往难于为患者所接受。我国相当多的糖尿病患者尽管服用口服降糖药效果不好或无效,也很难接受胰岛素治疗。

6、频繁更换药物。一些磺脲类降糖药在体内有随时间延长药物作用逐渐增强的过程。一些患者不了解这一点,往往服用几天或十几天,见血糖、尿糖下降不满意,即急于换药,或认为所服用的药物无效。事实上,有些降糖药服至半个月甚至1个月时才达到最大的降糖效用。(7)关于联合用药。每种降糖药都有最大有效剂量。未用到这个最大有效剂量(有药物反应者除外),不要轻易地认为某种药物无效。

较合理的服药方法为:根据血糖逐渐调整服降糖药的剂量,服至该药的最大有效剂量,血糖控制不满意要及时联合应用其他药物。但是不要同时应用两种同类的药物,如达美康联合应用美吡达。几乎所有的药物都有商品名和化学名,如优降糖又称格列苯脲,达美康也叫格列奇特。很多病人弄不清楚,搭配的不对。建议病人想调整治疗时要咨询医生,不要自作主张。

8、降糖药物越贵越好。药物的价格与其疗效并不成正比。不应认为价格低的降糖药效果就差,价格高就是良药。我们不应该说,这种药一定比那一种药好,而应科学地说,哪一种降糖药更适合什么样的糖尿病患者。对甲患者有效的药物不一定对乙患者也有效,有时对乙患者不但无效,甚至有害。针对每个患者的特殊性而选用最适合他的药物,这是合理用药的一个基本原则。

9、片面追求特效药。相当多的患者一味追求能“去糖尿病病根“的所谓特效药,有的甚至在采取一定的治疗措施血糖已经获得良好控制的情况下,宁可停止现阶段有效的治疗措施,而去寻找所谓能包治百病或去病根的“灵丹妙药“。有的认为西药仅能治表,而中药能去根。有的则偏信气功偏方。殊不知,现在采用的包括饮食、运动和药物的糖尿病综合疗法是人类与糖尿病作斗争的实践总结和智慧结晶,是经过世界各国所证明确实有效的方法。

10、拒绝药物治疗。有的患者片面地认为,凡是药物,必定有副作用,因此拒绝必要的药物治疗。有的认为,服药时间一长,就会对肝肾功能带来损害。实际上,在临床上使用的降糖药,在药典所要求的剂量范围内,是安全的,副作用仅见于个别患者。一般而言,这种副作用在停用药物后即消失,不会给人体带来严重的影响。我们不可因为有百分之几的患者可能有副作用而讳疾忌医。高血糖未得到控制与服用药物所可能有的副作用相比,前者的后果要严重得多。高血糖肯定可引起并发症,特别高的血糖可直接致人于死地。药物副作用的发生率很低,且可以避免,停药后可消失。

五大因素决定控糖效果

提高饮食依从性。专家强调,糖尿病患者对医生给出的饮食治疗方案一定要遵从。所谓依从性就是“听医生的话”。几乎人人都知道饮食控制的重要性,但很多糖友尤其是高收入者、中青年人,往往晚上应酬、聚餐较多,将医生的嘱咐抛到九霄云外。与之相反的是,部分老年糖友将生活过成了“苦行僧”,担心血糖波动,什么都不敢吃,久而久之导致营养不良。这也提醒我们,在制定饮食方案时一定要从糖友的个体情况出发,在他原有饮食习惯的基础上做调整。另外,中国糖友常犯的毛病是,瓜子、花生、膨化食品、油炸食品等油脂含量高的零食吃得太多,对血糖的影响不可小觑。

降糖治疗要合理。合理降糖属于基础治疗,是控糖中不可或缺的一步。专家说,这里最关键的是“合理”二字,不同的人,其降糖目标和方案不尽相同。一个没有并发症、年龄较轻、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降糖目标应该严格,尽量要降到接近正常标准值;而一个已经出现并发症、七八十岁高龄的糖尿病患者,降糖目标就应适当放宽,否则反而容易出现严重的后果,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预防低血糖。患者老王得糖尿病5年多了,最近医生给他调整治疗方案后,半年内出现过七八次低血糖症状,有一次非常严重,所幸及时被送往医院抢救成功。预防低血糖是控糖最重要的目的之一,一次严重的低血糖甚至会抵消掉多年的抗糖效果。开始一个治疗方案后,如果患者多次出现低血糖,那肯定不合适。当然,预防低血糖不只是医生的责任,患者自身也应规律饮食、适当运动,避免诱发低血糖。

控好体重。在专家看来,体重控制是糖尿病防治最重要的措施之一,糖尿病教育者不仅要帮助患者树立减肥的意识,还能教会他们控好体重的技巧。每周最好保证有150分钟的有氧运动,每天运动30分钟左右,其中慢跑、快走、游泳等都不错。当然,运动方式也可因人而异,比如60岁的糖友林先生,就将一周的运动做了规划,每周一、四在室内锻炼,如练瑜伽、跳交谊舞;每周二、三、五、六、日去户外运动,选择骑自行车、慢跑等。

睡好觉。专家提出了一个常被我们忽视的问题,也是她观点中最具新意的。以前大家很少关注睡眠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事实上,一个人血糖、血压飙升,冲着别人大发脾气,很可能是他昨晚没有睡好觉。晚上睡好了,情绪才不会烦躁,才有心情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好,提高治疗效果。睡前来一段轻柔的音乐、看一本轻松的书籍等,都有利于一夜好眠。

(责任编辑:jbwq)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糖友控糖不好小心...”相似的文章

更多>>

糖尿病疾病

1.血糖 是诊断糖尿病的惟一标准。有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者,只要一次异常血糖值即可诊断。无症状者诊断糖尿病需要两次异常血糖值。可疑者需做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2.尿糖 常为阳性。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160~180... 详细

专家咨询

王强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外科 [详情]

向TA提问

倪幼方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各种心血管 [详情]

向TA提问

程云阁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腔镜 [详情]

向TA提问

常见用药

补中益气丸

[功能主治]色欲伤,腹股沟直疝,腹股....详情

元胡止痛片

[功能主治]理气,活血,止痛。用于行...详情

小儿泻止散

[功能主治]小儿湿热内蕴,非感染性轻...详情

推荐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广州市黄埔区蟹山路3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市海淀区昌运宫15号

哈尔滨第一医院

哈尔滨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51号

猜你喜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