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健康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检验诊断和治疗的进展与评价 >>凝血检验>>学术论文>>检验医学网

时间 : 2009-12-01 23:48:24 来源:www.labmed.cn

[摘要]

,凝血检验,学术论文,检验医学网

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导致全身微小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液凝固亢进、形成以血小板和纤维蛋白为主要成分的微血栓。在此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并通过内激活途径激活了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临床上除有原发疾病的表现外,常有广泛性出血、循环衰竭(休克)、微血管栓塞性组织器官功能障碍以及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等DIC表现。因此,DIC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一种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和严重的获得性血栓出血综合征。若不及早诊断和有效治疗病死率极高。
  一、DIC的发病机制
  (一)损伤内皮细胞
  引起DIC的病因,如内毒素、严重感染、免疫复合物、酸中毒、体外循环、败血症和游离脂肪酸等都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致使内皮下组织暴露。
  目前认为,内毒素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损伤内皮细胞:①使单核-吞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合成和释放白介素-1(IL-1),促使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引起发热、中性粒细胞增多,从而损伤内皮细胞。②炎症反应诱导T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NF),TNF激活中性粒细胞,增强其趋化性,通过内皮细胞-白细胞黏附分子(ELAM-1)等黏附与内皮细胞上,导致内皮细胞损伤。③炎症反应诱导产生血小板活化因子(PAF),PAF诱导血小板聚集,释放和脱颗粒,促使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发生趋化反应和颗粒内容释放,损伤内皮细胞和发生休克。④炎症反应时,补体被激活,促进白细胞黏附功能,中性粒细胞释放溶菌酶,损伤内皮细胞。⑤内毒素与血小板、白细胞和高密度脂蛋白形成复合物,损伤内皮细胞,致内皮细胞脱落。
  (二)激活凝血系统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内皮下组织(胶原、基底膜)暴露,通过下列途径激活凝血系统:①因子XII接触胶原组织和(或)因子XII被激肽释放酶(K)激活成因子XIIa;因子XI被起始凝血酶、胰蛋白酶激活成因子XIa。因子XIIa和XIa可以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②组织因子(TF)由受损的内皮细胞、单核细胞和组织释放,它与因子VII和VIIa形成复合物,该复合物激活外源凝血系统。
  目前认为,激活的外源性凝血系统在DIC的发病机制中起主导作用,如:①羊水栓塞和死胎潴留:羊水中含类凝血活酶、类血小板活化因子和类磷脂蛋白样物质,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死胎潴留是由于胚胎和胎盘变性,坏死和分解,释放大量组织凝血活酶样物质,通过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促发DIC。②外科手术和严重创伤:组织损伤面积较大,则受损组织释放大量TF进入血液循环,也通过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促进DIC的发生;此外,手术和创伤可使组织和内皮下组织成分暴露,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③癌肿和白血病:肿瘤组织和癌细胞大量增殖和坏死,释放凝血活酶样的促凝物质或粘蛋白物质,激活外源凝血系统;白血病细胞,特别是早幼粒细胞存在类似脑组织样的凝血活酶,在其释放或坏死后进入血液,启动外源凝血系统,促发DIC。
  (三)抗凝蛋白减少
  DIC发病过程中,由于丝氨酸蛋白酶(如凝血酶、FXa、FVⅢa、FVIIa、FVa)大量形成,需要大量抗凝蛋白(AT、APC、PS、TFPI)与之结合,从而消耗了抗凝蛋白;炎症细胞释放的蛋白酶和继发性激活的纤溶酶都有降解抗凝蛋白的作用;DIC时肝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不全,也使抗凝蛋白合成减少。
(四)激活血小板
  严重感染、内毒素、凝血酶和免疫复合物等可以损伤和致使内皮细胞脱落,胶原组织暴露,血小板与之发生黏附、聚集并释放血小板活性物质(APF、5HT、β-TG、PF4、VWF)使血小板在微循环中形成血小板微血栓。  此外,激活的血小板,通过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生成PGI2、TXA2等活性物质,促进血小板聚集和微血管收缩;血小板第三因子(PF3)为凝血过程提供了磷脂表面,促进血液凝固。
  (五)破坏红细胞
  在DIC的发病过程中,微血栓形成、血管内溶血或异型输血等均可不同程度地破坏红细胞,产生红细胞素促进凝血过程,释放ADP促进血小板聚集。
  (六)释放白细胞促凝物质
  白细胞内含多种组织凝血活酶样的促凝物质,内毒素、严重感染、恶性肿瘤和白血病时,白细胞释放促凝物质增多,被单核-吞噬细胞清除减低,多数阻滞在肺血管床内,它们可以进入血液,促进DIC发生。
  (七)激活补体系统
  激活的补体系统可促使血小板聚集。C3b激活激肽释放酶原(PK),C5b具活化素样活性,C5a激活粒细胞,这些均可促进DIC的发生。
  二、DIC的诊断
 (一)DIC的分型
  根据体内内环境的调节功能的紊乱情况,DIC可分为:
  1.代偿性DIC 指体内止凝血系统处于代偿状态,临床上无显性DIC表现,即非显性DIC(non-overtDIC)。
  2.失代偿性DIC 指体内止凝血系统处于代偿状态,临床上呈显性DIC表现,即显性DIC(overtDIC)。又可分为二个亚型:
  (1)可控制的显性DIC 指血管内皮细胞及其调节系统的损伤是轻微的或短暂的,只要致病原因(产科DIC)被控制或解除后,DIC是可逆的或可以恢复的。
  (2)不可控制的显性DIC 指血管内皮细胞及其调节系统的损伤是严重的或持久的,致病原因不易(恶性肿瘤DIC)被控制或解除,DIC呈不可逆性。
  (二)DIC的诊断
  1.有引起DIC的基础疾病存在 见表1。

  2.有DIC的临床表现 见表2。
   
  3.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诊断DIC的必备条件,可分为常用实验指标和分子标志物指标两类。
(1)常用实验指标分析:见表3.

  由表3所见,常用实验指标中敏感性依次为FDP、plt、DD、AT等;特异性依次为Fg、破碎红细胞、DD、FDP等;诊断效率依次为FDP、DD、AT、TT等.

2)联合实验指标分析:见表4。

   (3)分子标志物指标分析 DIC前期(pre-DIC)或代偿性非显性DIC的诊断非常重要,须选用凝血、纤溶和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作为敏感的诊断指标,常用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血栓前体蛋白(TpP)、t-PA/PAI复合物、APC/PCI、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以及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等,但这些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有效性尚缺乏统计。  综上所述,plt、FDP、DD和AT应作为诊断DIC基本实验,FDP和DD是快速诊断DIC特异指标,AT降低对判断DIC严重程度和预后十分有用,分子标志物检测对诊断代偿性(非显性)DIC具有重要价值。  4.DIC的积分诊断标准 DIC专业委员会建议用积分来表示,并提出以下意见(表5)。

  三、DIC的防治  (一)消除引起DIC的基础疾病  这是根治DIC和防止发生DIC的根本措施。 (二)肝素的应用  目前,临床上多倾向于应用低分子肝素(Lowmolecularweightheparin,LMWH)。  1.LWMH抗凝作用 应用肝素酶、亚硝酸或高碘酸等对普通肝素分子进行裂解,成为分子量10000以下的低分子量片段,即为LWMH,它仍含AT-Ⅲ的结合位点。由于列解的方式不同,所产生的LMWH常呈不均一性。LMWH的抗因子Xa活性与抗凝血酶活性之比约4:1。在血液循环中,当LMWH的2A亚型分子与AT-Ⅲ结合形成肝素-AT-Ⅲ复合物中,变成为活性极强的丝氨酸蛋白酶的抑制物,主要抑制因子Xa,对其他丝氨酸蛋白酶有较弱的抑制作用。  除此之外,LMWH可通过内皮细胞的介导作用,导致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前列腺素(PGI)的释放。然而,LMWH也可作用于血小板、白细胞和血液流变学,以此达到抗血栓的目的,且此作用常持续24小时以上,呈延迟性抗血栓作用。  2.LMWH防治DIC 最近,LMWH也应用于DIC的治疗。Sakugawa等(1993)报道124例DIC患者,其中61例为LMWHFR-860组,63例为普通肝素组,前组剂量为每天75抗因子Ⅹa单位/kg,后组均作静脉滴注,连用5天。结果发现,FR-860组33.3%的患者临床出血症状明显改善,而普通肝素组仅有18.5%出血症状改善;脏器出血改善率,前组为20%,后组为8.2%;实验室指标改善率,前组为32.5%,后组为25.7%;治疗安全性,前组为93.4%后组为79.7%;出血并发症,前组为4.9%,后组为10.9%;病死率,前组为0%,后组为7.8%。上述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Oguma等(1990)对LMWH Fragmin在治疗DIC中作了研究,将56例DIC分为Fragmin组(27例),剂量为每日抗因子Ⅹa单位/kg;普通肝素组(29例),剂量为每日150u/kg,两组均作静脉滴注,连用5天;结果前组出血症状改善率为66.7%,后组为54.7%;出血并发症,前组为3.7%,后组为10.3%;脏器出血改善率,前组为31.6%,后组为14%;实验室指标改善率,前组为66.7%,后组为51.7%。据此,作者推荐以每天75抗因子Ⅹa单位/kg的LMWH(Fragmin)作静脉滴注式治疗DIC的有效而安全的剂量。(三)抗凝血酶制剂的应用  1.AT的作用 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使血浆生理性抑制物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凝血酶的灭活70%-80%有它实现凝血酶。AT的Arg393-Ser394处为丝氨酸蛋白酶作用的活性位点,凝血酶可与AT形成1:1的复合物,在攻击该键引起AT变构的同时自身裂解而失活。除凝血酶外,AT还能抑制因子Ⅹa、Ⅸa、Ⅺa、Ⅻa以及纤溶酶、胰蛋白酶、激肽释放酶等,AT缺乏时发生静脉血栓的常见病因之一,在静脉血栓栓塞症中的发病率约占2.6%~8.5%,已与动脉血栓形成有关。AT抗原正常血浆水平为80~300mg/L,活性为70%~130%,低于60%,即有利于血栓形成。  2.AT防治DIC DIC过程中消耗过多的AT,致AT血浓度明显减少,AT降低在DIC发生率为87.5%,非DIC仅6%,在急性型DIC为97%,慢性型为70%。血浆AT水平低者,死亡率高,预后差。  实验研究证实,125~1000Iu/kgAT制剂较低分子量肝素(LMWH)(血浓度0.6~0.9抗Ⅹa/ml)及LMWH加用AT制剂(125Iu/kg)能显著提高败血症合并DIC动物模型的生存率,其中250、500和1000Iu/kg组血栓形成及出血的发生率明显减低,而125Iu/kg组,LMWH和LMWH加用AT制剂组则与对照(安慰剂)组无明显改善。  近年国外已开展AT临床治疗DIC的工作,Fourrier等治疗35例败血症休克并发DIC,对照(安慰剂)组18例,AT治疗组17例,第1天90~120Iu/kg,3小时和21小时各1次,以后每天90~120Iu/kg,连用3天,结果治疗组DIC病例程明显缩短,治疗第2天有64%病理痊愈,第4天71%痊愈,对照组,第2天痊愈者仅11%,第4天为33%,治疗组未见副反应,Inthom等随机双盲法证实坚持输注AT制剂2周,维持血浆AT活性为120%不仅可缩短败血症DIC病程,而且能改善患者器官缺氧,预防继发器官功能障碍。既往也有研究表明,AT制剂和(或)合并肝素治疗DIC,其病程较单用肝素明显缩短。因此,AT制剂不但能迅速提高血浆AT浓度,以充分发挥肝素的抗凝作用,而且可以单独作为DIC治疗的有效药物。通常首次剂量应将AT的血浆水平提高至120%,即AT用量=(120%-患者AT活性)X体重(kg)÷1.0%Iu/kg,然后维持AT活性于80%,每天或隔天检测AT活性1次,以调节AT制剂的用量。  (四)新鲜血浆、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  1.新鲜冰冻血浆(freshfrozenplasma,FFP) 是用ACD和CPD抗凝采用,于6小时内将血浆分出并迅速在-30℃以下冰冻和保存的血浆。这种血浆内凝血因子的含量基本上保持正常。并可保存12个月。冰冻血浆是用前,应置于37℃水浴内,不断轻轻摇动,以加快解冻过程而纺织纤维蛋白析出,熔化后的血浆应立即经滤网输注,输注速度为每分钟5~10ml。FFP可用于补充体内多种凝血因子缺乏,但由于其凝血因子未浓缩,输注过多有造成循环超负荷的危险。DIC时消耗大量的凝血因子与血小板是造成DIC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当DIC造成凝血因子过少(如纤维蛋白<1g/L)与血小板过少(血小板计数<50X109)时,可使用新鲜血浆与新鲜冰冻血浆治疗。  2.冷沉淀物 为FFP在1~5℃条件下形成的白色沉淀物,主要含因子Ⅷ、vWF和纤维蛋白原等。Despotis等发现血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在诱导缓解的治疗中,若Fg<1g/L则容易发生DIC,使用FFP或冷沉淀治疗成人ALL并发DIC均有很好的疗效。Sarris等也发现成人ALL在使用诱导缓解治疗过程中若Fg低于1g/L易于发生DIC,输注FFP和(或)冷沉淀可以控制成人ALL的出血,而且推荐在诱导缓解治疗的前10天每日检测Fg、PT和DD,发生DIC时输注血小板以维持血小板数大于20x109/L,若Fg低于1g/L则输注FFP和(或)冷沉淀。  (五)肝素与血浆制品联合应用  肝素与血浆制品联合应用Rodriguez等比较了使用血浆制品和肝素治疗19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并发DIC的效果,其中13例患者仅输注FFP、冷沉淀、AT浓缩物和血小板,另外6例患者持续输注小剂量肝素,绝大部分患者使用DA方案,结果前者的DIC平均消退时间为6.5天,后者为9.5天,在诱导缓解治疗期间因出血导致的死亡率前者为30%而后者为50%,完全缓解率前者为75%而后者为50%,两年生存率前者为30%而后者为16%。Feldman用等观察了36例APL患者在诱导缓解过程中使用肝素、输注血小板和FFP的效果,其用法为持续输注肝素(7.5-10/kg/h),每12小时,输注1-2单位FFP和4-6单位血小板,发现使用肝素、输注FFP和血小板可以减少诱导缓解治疗过程中出血的危险。Yamamoto等报道了一例Parkes-Weber综合征并发DIC的患者经持续输注3个月的肝素和FFP使DIC症状得到缓解。Jurim等报道了一例摄入100%乙酸导致DIC的患者,使用FFP和冷沉淀治疗后痊愈。Camilleri等报道一例DIC伴发皮肤坏死的患者输注FFP、血小板和甲基强的松龙后痊愈。  此外,分离出冷沉淀后的血浆(cryosupernant plasmfracton,CSP)亦可以用于DIC的治疗。Barkagan等(1998年)比较了CSP和FFP分别治疗106例和131例败血症伴DIC患者的疗效,发现两者均有显著的疗效,而且CSP可以替代FFP。  (六)其他治疗措施  1.抗纤溶药 在纤发性纤溶期(PAP/TAT>1.0)时,可应用抗纤溶药(止血环酸、PAMBA或抑肽酶等),但是休克和肾衰竭时慎用。  2.糖皮质激素 一般不主张使用,但在激素不能停用时也可继续使用,然而剂量不宜过大。

文章录入:风清扬责任编辑:风清扬上一篇文章:凝血/止血检测的质量保证
下一篇文章:我国血栓与止血的现状与进展【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大中小】相关文章发表评论姓名:*性别:男女QQ号:Email:我要给这篇文章评分1分2分3分4分5分请自学遵守,注意文明发言最新评论分类信息图片新闻

>>临检尿液干化学分析技术进展小红细胞对不同血细胞分析

>>细菌优化抗生素治疗――抗生素3740例颅脑术后脑脊液培养

>>细胞肝细胞性肝癌AFP-mRNA检测胸腹心包腔积液细胞学检查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相似的文章

更多>>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疾病

DIC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因其严重程度变化而异,亚急性DIC检查结果为血小板减少,PT正常或轻度延长,PTT缩短,纤维蛋白原水平正常或中度降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增高(由于病变的刺激增强纤维蛋白原合成,... 详细

专家咨询

王强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外科 [详情]

向TA提问

倪幼方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各种心血管 [详情]

向TA提问

程云阁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腔镜 [详情]

向TA提问

常见用药

补中益气丸

[功能主治]色欲伤,腹股沟直疝,腹股....详情

元胡止痛片

[功能主治]理气,活血,止痛。用于行...详情

小儿泻止散

[功能主治]小儿湿热内蕴,非感染性轻...详情

推荐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广州市黄埔区蟹山路3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市海淀区昌运宫15号

哈尔滨第一医院

哈尔滨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51号

猜你喜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