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健康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原创)

时间 : 2009-11-28 23:05:18 来源:www.med66.com

[摘要]

讲得真好!谢谢大开眼界谢谢……真的相当精彩,有的病人.位置性眩晕很明显.但症状持续时间很长,不知能否诊断?Frenchze眼镜很遗憾,无法发送图片,尚望管理员帮助。

请问系统是什么提示?是图片太大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标准(2006年,草案)
一、定义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ositionalparoxysmalvertigo,BPPV)是与头部或身体姿势变动相关的短暂的眩晕发作,是一种常见的内耳自限性疾病。50~70%属于原发性,亦称特发性,无明显病因;30~50%属于继发性,常继发或并发于迷路炎,前庭神经炎,头外伤,偏头痛,梅尼埃病发作期,突发性耳聋,耳及耳神经外科等病理条件下。
二、BPPV的临床类型
后半规管BPPV、水平半规管BPPV、前半规管BPPV。以上3类,均可双侧发病。
三、诊断的BPPV变位检查
(1)Dix-Hallpike检查:也称为Barany检查或Nylen-Barany检查,是确定后或上半规管BPPV常用的检查。
(2)滚转检查(rollmaneuver):是确定水平半规管最常用的检查。
四、BPPV的眼震特点:
可用VNG观察,根据眼震方向确定侧别与类型;没有VNG也可肉眼观察。BPPV的眼震有以下共同的特点:短潜伏期(一般1~5秒);反复置于诱发位置反应减弱(眼震有疲劳性)
(1)后半规管BPPV的眼震特点:受累半规管为向下耳时出现向下耳的垂直向上的扭转性眼震,回到坐位眼震变为向对侧耳的垂直向上的扭转性眼震。管结石症眼震,持续时间<1min;嵴帽结石症持续时间>1min。
(2)外半规管BPPV的眼震特点:向双侧均出现向下耳的水平眼震,但以向患侧为重(管结石);向双侧均出现向上耳的水平眼震,但以向患侧为重(嵴帽结石)。水平半规管BPPV眼震的持续时间数秒~数分种不等。
(3)前半规管BPPV的眼震特点:受累半规管为向下耳时出现向下耳的垂直向下的扭转性眼震,回到坐位眼震变为向对侧耳的垂直向下的扭转性眼震。管结石症眼震,持续时间<1min;嵴帽结石症持续时间>1min。
五、疗效评估
Ⅰ级眩晕完全消失
Ⅱ级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减轻,但未消失
Ⅲ级眩晕位置性眼震无变化,加剧或转为其它类型的BPPV临床症状非常符合位置性眩晕,但Dix-Hallpike实验阴性者能诊断吗?
眩晕持续时间仅几十秒,但头昏持续数天甚至几月者如何解释?
发作次数较少者,发作间歇期有多大比例Dix-Hallpike实验阳性?
手法复位应该做几次?讲解的真好
值得学习
谢谢非常详细,全面
下了好好研究研究
谢谢太好了!非常感谢!!!"如果你觉得这是一个错误,请通知论坛管理员<...cn2000@163.com>,或按这里返回上一个页面。",怎么办呢?估计是图片太大了,岳老师可否将图片发给我,我试一下
email:xuetao@fmmu.edu.cn或者xuetao75123@gmail.com图片很小,但是还是不能够上传,很遗憾。.

在别的帖子中也发不出来吗?很着急,怎么办呢?请岳先生换台电脑试试能不能发,如果不能发,请发一张图片到...ent@56.com,俺试试会不会是论坛的问题。支持岳医生,着急看啊,谢谢岳老师外半规管型临床上,后半规管是BPPV的好发部位,但是,也存在着耳石复位治疗效果欠佳,据认为是由于耳石颗粒漂移到后半规管以外的其它半规管内,诸如水平和上半规管。理论上讲,许多变异类型可能与耳石颗粒同时沉积到几个半规管内、颗粒在管内的位置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对病变的适应类型有关。因此,临床上就存在着非典型的BPPV。其中,外半规管型BPPV最为常见,占3-12%,而且,绝大多数是由于接受Epley氏复位法造成的结果,但自发性也并非少见。如上所述,囊斑脱落的耳石颗粒最容易驻留在后半规管,因为该半规管的位置是所有半规管位置最低的。但是,在进行这类BPPV的耳石复位的过程中,特别是经过体位改变使耳石恢复到后半规管与上半规管联合形成的总脚开放于椭圆囊的位置时,很容易造成耳石意外地沉降在水平半规管的单脚,形成外半规管型BPPV。可见大多数患者是接受Epley氏耳石复位法造成的意外结果。正常人直立时,水平半规管并不是处于水平位置,而是与水平面构成30度的夹角。当囊斑上面脱落的耳石颗粒漂到水平半规管后,因于颗粒自身的质量形成的重力而沉降和驻留在半规管的最下方,即水平半规管外侧的后端。

头部随着身体向一侧的90度倾倒,该侧水平半规管弓的外侧处于整个管腔的最低部位,使得原来静止在弓后方的耳石颗粒朝下运动,即带动内淋巴液朝向壶腹流动。按照Ewald第一定律,我们可以知道水平半规管内朝向壶腹的内淋巴液流动能够造成壶腹嵴的兴奋刺激,而由此引起的眼震快相朝向兴奋的前庭侧。因此,患者朝向患耳方向变位至侧卧时,除了出现主观的眩晕感觉外,还合并水平性眼震,而且,方向指向朝下的耳侧。对于这类BPPV的诊断主要是分别向两耳侧卧位进行激惹诱发实验,看到患者产生朝向下面耳侧的水平性眼震时,便可得以确诊。上半规管型解剖上,上半规管位于所有半规管的最上方,因此,囊斑脱落的耳石颗粒依靠本身的质量很难漂移到上半规管,仅有在后半规管耳石复位过程中漂移到总脚的颗粒偶尔进入上半规管内。由此不难理解临床上这类原发BPPV比较少见的原因。上半规管位于水平和后半规管的内侧面,司理着近乎矢状面的旋转运动。

其次,这个半规管与头部的矢状面呈45度夹角,与后半规管呈90度角,生理上,对上半规管构成的有效刺激是沿着该半规管长轴的内淋巴液流动,因此,将头部朝对侧耳旋转45度进行仰头或前倾的矢状方向运动,对于上半规管构成的刺激最为有效。另外,还需要牢记的是Ewald第二定律,即上半规管的内淋巴液离壶腹运动对壶腹嵴构成兴奋性刺激,产生朝向同侧的眼震,反之则反之。倘若耳石颗粒位于上半规管的总脚部位,随着头部的后仰和朝对侧旋转,这些颗粒沿着半规管的长轴朝向壶腹方向漂动,内淋巴液也沿着同方向流动,造成上半规管的功能抑制,诱发的眼震会朝向对侧。假如这些颗粒存在于半规管的近壶腹部位,则随着头部的后仰向离壶腹运动,则形成上半规管的兴奋刺激,诱发出朝向同侧的眼震。

除了上述的上半规管诱发体位外,我认为还可以通过俯卧位的头部前屈位置进行该种类型BPPV的诱发诊断。但是,与后仰垂头位相反,由坐位变换成俯卧位头屈位时,无论是位于总脚还是半规管内的耳石颗粒都会因于自身的质量而下沉到壶腹,形成内淋巴液的向壶腹流动形成该半规管的抑制性刺激,所以由此形成的眼震朝向对侧耳。上图可以看出,无论仰卧还是俯卧侧头位的诱发实验,都是将上半规管置于水平线的垂直位,但不同的在于仰卧位时上半规管的壶腹位于总脚的上方,使得脱落的耳石朝向总脚的方向下沉,带动内淋巴液离壶腹流动。这种离开壶腹的流动对上半规管壶腹嵴构成兴奋刺激,因而引发的眼震朝向同侧。相形之下,俯卧侧头位恰恰与仰卧相反,而是将上半规管壶腹置于总脚的下方,造成耳石朝向壶腹方向的沉淀,带动内淋巴液朝向壶腹方向流动。这种流动则造成壶腹嵴的功能抑制,因此,引发的眼震方向朝向对侧。虽然传统上多采用仰卧侧头位的诱发实验,但是,这个检查过程的基本条件是要求患者能够平卧垂头,而对于那些脊椎疾患的病人来说,平卧和头后仰都是困难的,进行这种实验存在着技术上的困难,倘若不慎的话,很容易造成并发症。与之相比较,俯卧侧头位的诱发实验不需要仰卧和伸颈,因此,特别适合脊椎病患者进行这类检查。尽管国内外教科书上面没有关于俯卧侧头位诱发实验的描述,但是,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是对传统仰卧侧头位的补充和延伸。理论上讲,从囊斑脱落的耳石颗粒散在于内淋巴液内,不仅可以沉积在三个半规管内形成嵴帽沉结症,也可以存在于椭圆囊与半规管结合部分的前庭内,即半规管嵴帽的前庭侧,形成前庭结石症;另外,也可以散落并嵌顿在嵴帽顶部形成所谓的嵴帽结识症。因此,从耳石沉着的部位,我们也可以将这种耳石症分为半规管、嵴帽顶和前庭结石症,每个半规管类型的BPPV都有可能出现上述三种结石症的任何一种。由此可知,BPPV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半规管内,而每个半规管类型中又存在着半规管、嵴帽和前庭结石症的可能性,因此,BPPV至少有六种类型以上,其中还不包括多个半规管结石症。半规管结石症主要是指从囊斑脱落的耳石颗粒散落在半规管长臂的内淋巴液内,随着头部的运动,这些颗粒的本身质量可以造成重力作用,带动内淋巴液的流动产生半规管的兴奋性刺激,进而引发同侧性的眼震和眩晕症状。从耳石颗粒散落的部位,可以分为后半规管型、水平半规管型和上半规管型三种,已经在前面做了叙述。在后和水平半规管型BPPV中,从端坐变换到诱发头位时,耳石颗粒以及内淋巴流动形成兴奋性刺激引发同侧的眼震,即后半规管内淋巴液的离壶腹流动,水平半规管的向壶腹移动。值得一提的是上半规管,倘若耳石颗粒位于总脚的位置,随着后仰垂头运动使半规管弓低于总脚,遂导致耳石颗粒从总脚向弓的方向沉降,带动内淋巴液的朝壶腹流动产生抑制作用,因此,这种总脚部位耳石症不同于后和水平半规管,产生的眼震是朝向对侧的。当然,存在于上半规管长臂近壶腹的耳石颗粒又有所不同,随着后仰垂头变位,这些颗粒朝向总脚方向沉降,带动内淋巴液离壶腹运动产生兴奋刺激,诱发同侧的眼震。临床上,采用后仰垂头变位实验过程中,假如伴随着眩晕出现朝向对侧的眼震,根据上述的原理我们可以知道脱落的耳石颗粒位于总脚附近;倘若出现朝向同侧的眼震,耳石颗粒很可能存在于上半规管的长臂近壶腹部位。

嵴帽顶结石症耳石颗粒沉积并嵌顿在半规管的嵴冒顶部,而不是散落在半规管内。美国哈佛大学Schuknecht和Ruby教授对三名生前患有BPPV病人进行了尸检,结果发现嵴帽上面有耳石碎屑存在,根据这一病理学发现提出了机械学假说。后来,Moriarty及其助手们也在566份颞骨解剖中也发现了同样的耳石颗粒。随后,Schuknecht教授指出嵴帽耳石沉结的假说并不能够解释这类疾病眼震的常见典型潜伏期和短暂发病的类型以及缓解。因为耳石症的存在应该造成一种恒定的眼震,偶而可以遇到这种类型。有些作者坚持认为嵴帽结石症和半规管结石症的假想可能都是正确的。假如怀疑嵴帽结石症,采用Epley震动疗法更为合理,否则,可以使用Semont技术,但是,至今还没有研究表明哪种策略更有效。

前庭结石症这是一种假想的情况,即耳石颗粒存在于嵴帽的前庭侧,而不是半规管侧。按照这种理论,前庭内存在着耳石碎屑,紧靠在后半规管嵴帽附近,但并不附着其上,可能位于前庭或者半规管的短臂内。BPPV病理研究发现,嵴帽的两侧表面固定的耳石碎屑的数量大致相同,提示这些散落的碎屑可以发生在嵴帽的两侧。当头运动时,这些颗粒可以从前庭移动到壶腹内,嵌顿嵴帽。这种机理可能类似于嵴帽结石症,拥有持续性的眼震,但由于这种颗粒是游动的,所以眼震呈现为间歇性。特别需要认识到这些存在于前庭内的耳石碎屑游动的空间远较半规管大,而且,随着身体不同位置的运动,完全可能撞击任何一个半规管引发眼震,往往并不仅仅限于某一个半规管。倘若存在于水平半规管短臂附近的前庭耳石,随着侧卧的体位变化,耳石则撞击半规管的壶腹嵴前庭侧,使得内淋巴液离壶腹运动产生抑制性刺激,因而诱发出的眼震是朝向对侧的,这一点与水平半规管结石症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对于后半规管和上半规管的前庭结石症而言,后仰侧头位时都使半规管的短臂上抬,使耳石颗粒对壶腹嵴的前庭面受到撞击,内淋巴液离开壶腹方向流动,均产生半规管的兴奋性刺激,最终出现同侧的眼震。2005年北京医院提出了一个关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方案,曾提交全国同仁们进行讨论和征求意见。这个草案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定义为头部运动或身体姿势变动诱发的短暂的眩晕发作,是一种最常见的外周前庭功能紊乱,属于内耳疾病。病史可呈自限性。其中,50~70%属于原发性,亦称特发性,无明显病因;30~50%属于继发性,常继发或并发于迷路炎、前庭神经炎、头外伤、偏头痛、梅尼埃病发作期、突发性耳聋、耳及耳神经外科等病理条件下。诊断标准如下:

1)与重力作用方向相关(受累的半规管与引力一致)的头部运动或身体姿势变动诱发的短暂的眩晕发作。眩晕呈旋转性或漂浮感,可伴轻微头痛、恐惧、恶心及不稳感等症状。

2)TheDix-Hallpiket氏实验诱发出特征性眼震伴眩晕,这种眼震的特征包括①短潜伏期,一般1-5秒;②持续时间<30秒;③患耳向下时诱发向地的旋转性眼震,快相向上为后半规管BPPV,快相向下为前半规管BPPV;④恢复坐立位时出现反向眼震;⑤反复置于诱发位置反应减弱,即具有疲劳性);

3)排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后颅窝肿瘤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疾病。水平半规管BPPV(变异):患耳向下时诱发向地或背地的水平型眼震,强度大于非病变耳。

主观性(Subjective)BPPV:有上述病史,TheDix-Hallpike试验诱发不出明显眼震但伴有眩晕症状,管石复位治疗有效。对于上述诊断标准中的第3条款,即患耳向下时诱发向地的旋转性眼震,快相向上为后半规管BPPV,,快相向下为前半规管BPPV。

我们认为后半规管BPPV的眼震快相朝上的说法值得商榷。从前面的描述中已经知道,患者端坐位时,后半规管的壶腹正处在各个半规管的最底部分,随着头部的后垂和转动45度,内淋巴液以及其中的耳石离开壶腹运动。按照Ewald第一定律,后半规管内淋巴液的离壶腹运动对壶腹嵴产生兴奋刺激。这个头位时,患耳的后半规管处于兴奋状态,鉴于眼震的方向朝向前庭兴奋侧的原则,后半规管兴奋时产生的眼震朝向下面的耳侧。有鉴于此,对于5005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标准中的这部分内容尚需要斟酌。

其次,第2条中TheDix-Hallpike氏实验可以诱发出特征性眼震伴眩晕的内容也是值得商榷的。正如所知,Dix-Hallpike氏实验造成患者仰卧垂头且向同侧旋转45度,后半规管的长臂低于壶腹部分,脱落的耳石颗粒就会利用自身的重量朝向半规管弓的方向沉降,形成离开壶腹的淋巴液流动,诱发出刺激性眼震。这个激惹性实验形成的作用力主要与后半规管的轴线平行,因此,对于该半规管的诱发尤为适宜。临床上,除了后半规管外,水平半规管和上半规管也有形成BPPV的可能性,而且,作者在这个标准里面也提出了这两种非典型性BPPV的类型。那么,Dix-Hallpike氏实验对上和水平半规管形成的激惹刺激远没有侧卧或仰卧垂头且向对侧旋转45度更强烈,因此,该实验不能够成为诊断两外两个类型BPPV的最佳或唯一手段,至少,需要补充诸如侧卧或仰卧垂头且向对侧旋转45度的变位实验,这样才能够使这个诊断方案显得更为全面与完整。

通过我们对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进行前庭诱发肌源电位检查以评价球囊的功能,个别患者的前庭肌源性诱发电位缺如,提示BPPV可能存在着球囊的功能异常。尽管这种结果可能属于极少或偶然现象,但至少说明该病可能存在着前庭功能的异常,因此,还不能够将前庭功能正常列为诊断的标准。另外,关于BPPV的前庭功能评价更多的在于半规管功能方面的内容,很少见到伴随的球囊或椭圆囊功能状态的研究报告,而后者也属于前庭功能的内容之一,不能够仅仅将半规管功能作为前庭功能正常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需要对BPPV患者进行充分地评价球囊和椭圆囊功能后,才可以得出该病的前庭功能是否正常的结论,也仅有这样的研究结果后才可以制定这方面的标准。显然,在没有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之前,还没有足够的依据确定BPPV的前庭功能内容。

严格意义上讲,前庭系统主要是司理机体运动过程中的平衡调节,也就是说仅有运动对前庭部分的液体构成作用力后才能够引发前庭的反应。对于BPPV而言,激惹性变位实验构成的前庭系统异常反应,较正常人兴奋抑或抑制都是功能紊乱的体现,同样也属于前庭功能异常的范畴,只是这种前庭功能的异常是阵发的和可逆性的,或说是功能性的,并非器质性的病变。从这个意义上面看,前庭功能的正常也不宜列为BPPV的诊断标准。目前对BPPV的治疗有药物治疗、康复训练法、复位手法及手术治疗。许多学者推荐复位手法。这是根据嵴顶结石症和管结石症理论而设计的,目的是使粘附于嵴顶的结石或游离飘浮于半规管长臂管腔内淋巴中的细小致密颗粒,通过头位有顺序的变动,使之从顶帽脱落或从半规管长臂管腔中经总脚或水平半规管脚进入椭圆囊,从而使半规管壶腹嵴顶及半规管腔内淋巴恢复正常的运动,消除了致病因素,症状获得缓解。文献报道,1次或多次耳石复位治疗BPPV成功率可达84%-100%。主要治疗措施包括

1)避免诱发体位,特别是老年人;
2)抗眩晕药物,缓解症状;
3)前庭习服疗法,以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代偿,增加对眩晕的耐受力;4)体位疗法,通过体位变换,有助于分散在迷路的碎块;
5)耳石复位,多主张采用此法,经济简便、安全有效,可以门诊治疗和6)手术治疗,少数保守治疗无效,可行手术治疗,如半规管阻断术、单孔神经切断或前庭神经切除术等。

通常,BPPV发病后6个月内症状可以缓解或消失,因此,被认为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门诊的治疗方法主要是Epley氏耳石复位和Semont氏释放疗法,前者主要是针对后半规管型,而后者则对水平半规管型BPPV患者更为适宜,也有人将这两种技术进行整合改良成为Epley氏改良耳石复位法,获得了更好的效果。这两种技术的目的都在于将脱落的耳石碎屑从耳的敏感部分移动到不敏感的部位,以便随着运动不引发前庭的激惹,缓解或消除眩晕症状。每种方法需要十五分钟时间,其中Semont氏方法也称为释放疗法,需要病人从一侧卧位快速转向另一侧,反应比较剧烈,因此,尚未在美国得到普及。

Epley氏耳石复位手法也叫颗粒复半规管耳石复位、和改良释放复位法。.让患者纵行坐在床上,检查者在其背后扶头,按下列步骤进行治疗。第2步快速躺下,垫肩,伸颈,头放置在床上面,患耳向下。对于后半规管来说,这个位置也正是后半规管BPPV诱发的位置,即Dix-Hallpick实验的体位,因此,这个位置时引发的眩晕和眼震更为显著。耳石从近壶腹的位置沉降到后半规管中部,内淋巴离壶腹流动,产生同侧的眼震,伴随眩晕症状。至少保持这种位置达30秒以上,或者直至眼震症状或眼震消失,这也意味着耳石已经从原来的近壶腹部沉到了后半规管的中部,而沉降的过程也是引发眼震以及眩晕的基础,反过来说,随着眼震和眩晕的消失,我们也可以推知耳石已经被移动到了新的位置,没有了前庭激惹的症状,也就意味着耳石已经稳定在新的部位,而且,不再活动。因此,保持这个位置上需要给予足够的时间,以便耳石充分沉降在半规管的中部,为下一步向总脚的移动奠定基础。第3步将头逐渐转正,继续向对侧转45°,使耳石移近总脚,保持头位30秒以上。由于后半规管与上半规管共同享有一个单脚,因此,耳石被移动到总脚的时候,完全有可能误进上半规管形成上半规管的结石症。在这个位置时,切记不要把患者的头部后垂过低,否则,容易造成耳石脱落到上半规管内。第4步头与躯干同时向健侧转135°,使耳石回归到椭圆囊,维持此位置30秒以上。解剖学上,水平半规管的单脚位于总脚的前下方,因此,这个时候的耳石容易进入水平半规管造成该管的耳石症。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头位的旋转不要大于45度,而且,不要抬头过高,否则,可能造成水平半规管的位置过低,耳石利用自身的质量下沉到水平半规管内。第5步头转向正前方,让患者慢慢坐起,呈头直位。其实,此时耳石已经进入椭圆囊近囊斑的位置,耳石所处的空间突然增大,而且,面对着三个半规管的五个脚,所以误进入半规管形成前庭结石的可能性也最大,尤其是后半规管的前庭结石症[/,因为该管的壶腹最靠下面。至此,Epley耳石复位已经全部完成。在执行Epley变位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每个步骤的头部所处的位置,特别是旋转的角度,这决定着是否将患者的责任半规管(即后半规管)放置在最利于耳石沉降的位置,为下一步骤的操作奠定基础。同时,准确的头位不仅保证了耳石沿着我们预想的方向沉降,也使得误入其它半规管继发形成另外类型的BPPV的可能性减小到更低的限度。由于患者的眩晕感觉是主观的,不仅无法进行客观的直接观察,而且,也难以进行定量分析和记录。因此,眼震就成为我们判断耳石到达每个位置并稳定沉着的主要指标。简而言之,眼震的出现就意味着耳石已经或正在移动,也就表明内淋巴液也随之流动,对壶腹嵴形成着刺激;一旦眼震消失,则说明移动的耳石已经沉降到新的位置,而且,由移动逐渐变为固定,内淋巴液也随着停止波动,半规管所受到的刺激逐渐减弱直至消失。从一个位置变换到另外一个位置时诱发出来的眼震,我们能够推断耳石以及内淋巴液的移动,而眼震的消失说明了耳石移动的停止。在这种治疗期间,我们希望看到每个位置诱发的典型前庭反应,即耳石移动的表征;同时,还需要待到眼震消失后,即耳石稳定在新的位置后进行下一个位置的计划。这也就是我们需要在每一个位置保持一定时间的理由。每完成一步观察眩晕及眼震,待其终结后才做下一步,在治疗中,此法可以重复进行,直至眩晕及眼震消失,如此反复2~3次,直到任何头位均引不出眼震,为一次治疗。对双侧患者需行双侧复位。治疗后嘱患者保持健侧卧位1周,同时避免剧烈活动,不作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对一次治疗无效者,间隔7-10天可重复治疗,重复3次无效者采用其他方法治疗。经过治疗后,需要进行以下嘱咐:

1.治疗后休息10分钟再回家,以防随后耳石复位后立即引发短暂的眩晕发作。切勿驾车返回。

2.半卧位休息两个晚上,也就是说患者的头部处于仰卧和直立之间,抬高45度。白天,尽可能保持头部的垂直位置,不要护发和看牙医,不要进行活动头部的锻炼。

3.至少保持一周,避免可能引起BPPV复发的诱发性头位,诸如睡觉时填上两个枕头,避免朝患侧卧位,不要过于抬头和低头,小心避免仰卧时头部过于后仰,尽量保持直立位。

外半规管BPPV是最常见的非典型变异,占3-9%,多数系Epley复位继发的结果。观察眼震的最佳位置并不是Dix-Hallpike体位,而是身体仰卧,头前屈30度,随后向两侧翻身时,最容易造成管内的耳石朝向壶腹的方向沉降,造成内淋巴液的向壶腹运动,出现同侧的眼震。对于外半规管BPPV的治疗并不像后半规管BPPV那样明确,继Epley复位法后出现的外半规管结石症常常不需要治疗,一周后可以自行缓解。目前,主要采用的耳石复位法是Semont氏复位法和Brandt-Daroff训练,分别介绍如下:

Semont氏复位法又称为翻滚法(Logroll),主要是利用身体左右翻动,分别向左右的侧卧变位促使耳石漂流到椭圆囊原来的位置,达到控制眩晕的目的。

第1步身体端坐,水平半规管处于前倾位,与水平面构成的仰角为30度,脱落的耳石很容易沉落在半规管的外弓的后方。

第2步头部随着身体侧卧,使患侧耳朝下接触床面。此时,可以驱使耳石向壶腹的方向移动,出现朝向患侧的水平性眩晕。

第3步再端坐,脱落的耳石重新回到半规管的外弓的后方,引发内淋巴液的离壶腹流动,眼震方向朝向对侧。

第4步朝向对侧耳方向侧卧,耳石朝向半规管的单脚方向漂动,内淋巴液仍然是离开壶腹的流动,对半规管的功能产生抑制作用,是的眼震方向转向对侧耳。

第5步然后,坐起头低位时,耳石通过单脚进入椭圆囊内。上述变位方法也可以在卧床条件下完成,如下面的图示步骤进行。

第1步患者侧卧位,患耳朝向下面,这就使得水平半规管弓部的外侧处于整个管腔的最低位,促使耳石朝向壶腹方向流动,无疑,出现同侧的眼震。耳石逐渐沉落在半规管弓的最外侧。

第2步患者转向仰卧位,造成水平半规管弓的后部处于最低位置,耳石便沿着管腔下沉到弓的后部,接近单脚的部位。因为这是一种由近壶腹向远壶腹的移动,因此,内淋巴液离壶腹流动,诱发出的眼震朝向对侧耳。

第3步随着体位转向对侧卧位,使得健耳朝下,患侧的水平半规管的单脚位置更低,促使耳石进一步向单脚方向沉降,更接近于单脚与椭圆囊的交界处。无疑,这还是耳石的离壶腹漂动,眼震自然还是朝向健侧耳。

第4步坐位头前垂,恰好半规管的单脚朝向椭圆囊的位置,便于耳石利用自身的质量在重力的作用下进入椭圆囊内。

为了更好地理解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半规管的功能状态,我们仍然有必要强调Flourens定律和Ewald第一、二定律。1)Flourens定律:半规管受到刺激引起内淋巴液的流动,眼震的平面与该半规管所处的空间平面相一致,例如水平半规管受到刺激可以引发水平性眼震;2)Ewald第一定律:在后半规管内,运动引起内淋巴液离开壶腹的流动造成兴奋刺激,而朝向壶腹的流动则产生抑制效应,而外半规管恰恰相反;和3)Ewald第一定律:眼震的快相指向前庭功能亢进侧。掌握上述的前庭功能规律,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BPPV的诊断以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上一篇:Re:小球藻的培养下一篇:【求助】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增生的宝宝可以打预防针吗?您的位置:医学教育网>>医学资料相关内容・Re:卡巴5的KEY用到2008年4月・Re:【资料】完全下载,绝对经典――实用皮肤组织病理学彩色图谱(陈锡唐等主编,1994年)・【求助】冒昧问一下,这里有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的前辈、老师吗・【分享】一些基本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谁有56邮箱借用一下!・慕梓的小窝・Re:中国医科大学校友录-----------------主页&报道处・[求助]:寻找抗病基因保守序列该怎么做?・【专题讨论】实验仪器讨论区・
关键词: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相似的文章

更多>>

位置性眩晕疾病

1.头位性眼震检查令患者坐床上,先仰卧垂头位,观察10秒无眩晕及眼震后,令坐起再观察10秒,再令头侧向一方仰卧,观察10秒,再仰卧垂头向另一方,观察10秒,每次变动体位,坐起及躺倒均应在3秒钟内完成,如在某体位时... 详细

专家咨询

王强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外科 [详情]

向TA提问

倪幼方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各种心血管 [详情]

向TA提问

程云阁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腔镜 [详情]

向TA提问

常见用药

补中益气丸

[功能主治]色欲伤,腹股沟直疝,腹股....详情

元胡止痛片

[功能主治]理气,活血,止痛。用于行...详情

小儿泻止散

[功能主治]小儿湿热内蕴,非感染性轻...详情

推荐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广州市黄埔区蟹山路3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市海淀区昌运宫15号

哈尔滨第一医院

哈尔滨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51号

猜你喜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