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中的斜疝临床表现多样 治疗方法不一

456人浏览时间:2019-06-09 11:51:47来源:疝气

疝气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类型,旗下拥有多种不同的小分类,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斜疝(腹股沟斜疝),该疾病主要与腹壁强度降低及腹内压增高相关。由于腹腔内压增高,腹腔内脏器通过腹壁的薄弱环节即可形成腹壁疝。斜疝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斜疝一旦不能回纳形成嵌顿可导致肠梗阻,甚至肠坏死、穿孔,甚至死亡。

斜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腹横筋膜卵圆孔)突出,向内下,向前斜行经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浅环(皮下环),甚至进入阴囊的一类腹股沟疝,占腹股沟疝的95%。右侧比左侧多见,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5:1。从发生机制及发生时间来看,斜疝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从疾病发展过程及程度来看,分为易复性疝、难复性疝、嵌顿疝及绞窄疝。斜疝易发生嵌顿,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严重并发症。

斜疝的临床表现:

1.难复性疝

难复性疝是指疝内容物在反复疝出和回纳过程中,与疝囊颈部产生摩擦,从而出现粘连等现象,使疝内容物不能顺利回纳或不能完全回纳至腹腔内。此时,体表的疝突出现象持续存在。有时,因人体腹膜与腹壁结合松弛,易被推移,可导致盲肠(包括阑尾)、乙状结肠等下移疝出,逐渐形成疝囊壁的一部分,称为滑动性疝。滑动性疝也属于难复性疝。其临床特点为较大而不能完全回纳的难复性疝。除了肿块不能完全回纳外,尚有消化不良和便秘等症状。滑动性疝多见于右侧,左右两侧发病率之比约为1:6。在手术修补时,防止滑出的盲肠或乙状结肠可能被误认为疝囊的一部分而被切开。

2.嵌顿性疝

常发生在劳动或排便等腹内压骤增时,通常都是斜疝。临床特点为疝块突然增大,并伴有明显疼痛。平卧或用手推送肿块不能回纳。肿块紧张发硬,且有明显触痛。嵌顿的内容物为大网膜时,局部疼痛常轻微;如为肠袢,不但局部疼痛明显,还可伴有阵发性腹部绞痛、恶心、呕吐、便秘、腹胀等机械性肠梗阻的病征。疝一旦嵌顿,上述症状逐步加重,如不及时处理,终将成为绞窄性疝。肠管壁疝嵌顿时,由于局部肿块不明显,又不一定有肠梗阻表现,容易被忽略。

3.绞窄性疝

患者呈持续性剧烈腹痛,呕吐频繁,呕吐物含咖啡样血液或出现血便;腹部体征呈不对称腹胀,有腹膜刺激征,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腔穿刺或灌洗为血性积液;X线检查见孤立胀大的肠拌或瘤状阴影;体温、脉率、白细胞计数渐上升,甚至出现休克体征。

斜疝的治疗:

1.非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包括疝带、疝托、中医中药等,这些方法可以缓解症状或延缓疾病的发展,但不能治愈,一些不当的保守疗法还会加重病情。此法仅适用于1岁以下婴儿、年老体弱或伴有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

2.手术治疗

腹股沟疝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修补。易复性疝可进行择期手术治疗,难复性疝则应限制在短期内手术,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必须采取急诊手术治疗,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手术方法可归纳为下述三种。

(1)传统的疝修补术手术的基本原则是疝囊高位结扎、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管壁。婴幼儿腹肌在发育中可逐渐强壮而使腹壁加强,单纯疝囊高位结扎常能获得满意疗效,不需施行疝修补术。绞窄性疝因肠坏死而局部有严重感染,通常也只采用疝囊高位结扎。

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壁的方法主要有Ferguson法修补腹股沟管前壁,Bassini法、Halsted法、McVay法及Shouldice法修补腹股沟管后壁。

(2)无张力疝修补术传统疝修补术存在缝合张力大,术后手术部位有牵扯感、疼痛等缺点,无张力疝修补具有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复发率低的特点。其主要流行术式有Lichtenstein手术、Rutkow手术及Stoppa手术。

(3)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近年来,腹腔镜手术取得重大进展。其主要方法主要有四种,既经腹膜前法(TAPA)、完全经腹膜外法(TEA)、经腹腔内法(IPOM)和单纯疝环缝合法。

斜疝是疝气的一种,它的出现会带来各种不同的症状,只有根据这些才能更好的帮助患者审视病情,检查诊断,科学的进行有效医治,这样才能更有效的保障健康,享受生活。而本文提到的这些治疗斜疝的方法,都是目前临床医学最实用的,也是效果最出众的,希望患者们能够谨慎对待,根据自身的病情选择最佳的方式,进而有效的实现个人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