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健康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吸入性损伤

引起吸入性损伤的原因有哪些?

时间 : 2009-10-21 10:05:58 来源:39健康网

[摘要]

吸入性损伤的原因主要是热力作用但同时吸入性大量未燃烬的烟雾炭粒有刺激性的化学物质等同样损伤呼吸道及肺泡因此吸入性损伤是热力和化学物的混合损伤

  吸入性损伤的原因主要是热力作用但同时吸入性大量未燃烬的烟雾炭粒有刺激性的化学物质等同样损伤呼吸道及肺泡因此吸入性损伤是热力和化学物的混合损伤
  吸入性损伤与致伤的环境有关其往往发生于不通风或密闭的环境尤其是爆炸燃烧时此环境内热焰浓度大温度高不易迅速扩散患者不能立即离开火我;加之在密闭空间燃烧不完全产生大量一氧化碳及其他有毒气体使患者中毒而昏迷重则窒息死亡合并爆炸燃烧时高温高压高流速的气流和浓厚的有毒气体可引起呼吸道深部及肺实质的损伤另外患者站立或奔走呼喊致热焰吸入也是致伤原因之一
  吸入性损伤的致伤机理有以下几方面:
  1热力对呼吸道的直接损伤
  热力包括干热和湿热两种火焰和热空气属于干热热蒸气属于湿热当呼入热空气时声带可反射性关闭同时干热空气的传热能力较差上呼吸道具有水热交换功能可吸收大量热量使其冷却;干热空气到达支气管分叉的隆突部时温度可下降至原来的1/5~1/10故干热往往造成上呼吸道损伤湿热空气比干热空气的热容量约大2000倍传导能力较干空气约大4000倍且散热慢因此湿热除引起上呼吸道损伤和气管损伤外亦可致支气管和肺实质损伤
  2有害物质对呼吸道的损伤
  吸入烟雾中除颗粒外还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过氧化氮盐酸氰氢酸醛酮等这些物质可通过热力作用对呼吸道造成直接损伤有毒气体可刺激喉及支气管痉挛并对呼吸道具有化学性损伤水溶性物质如氨氯二氧化硫等与水合成为酸或碱可致化学性烧伤氮化物在呼吸道粘膜上可与水盐起反应生成硝酸和亚硝酸盐前者直接腐蚀呼吸道后者吸收后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高铁血红蛋白造成组织缺氧氰氢酸能使细胞色素氧化酶失去递氧作用抑制细胞内呼吸醛类可降低纤毛活动减低肺泡巨噬细胞活力损伤毛细血管而致肺水肿聚氨酯燃烧产生的烟雾中丙烯醛含量约为50ppm吸入含有5.5ppm的丙烯醛即可发生化学性呼吸道损伤及肺水肿10ppm在几分钟内即引起死亡氰化氢与一氧化碳的毒性呈相加作用温度升高至1000℃时聚氨酯泡沫塑料分解产生大量氰化氢在血清中氰化物浓度达100μmol/L时即可使人死亡
  烟雾中一氧化碳被人吸入后将导致人员一氧化碳中毒重者可当场死亡当吸入含5%一氧化碳的空气时即可引起中毒其毒性作用是:
  ⑴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相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碳氧血红蛋白的离解相当于氧合血红蛋白离解速度的1/3600而一氧化碳与血戏蛋白的亲和力比氧大200~300倍故造成血液带氧功能障碍造成全身组织缺氧
  ⑵降低细胞酶系统利用氧的能力一氧化碳与氧竞争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的受体直接抑制细胞呼吸
  ⑶一氧化碳与肌红蛋白结合减少组织内氧的输送
  另外火灾时同时产生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加重一氧化碳的中毒症状并加重组织缺氧
(实习编辑:HF)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引起吸入性损伤的...”相似的文章

更多>>

吸入性损伤疾病

1、X线检查 以往认为X线对呼入性损伤无诊断意义,但王天乙等(1980)和杨智义等(1982)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认为,取右前斜位X线摄片,伤后2~6小时出现明显的气管狭窄,气管内显示斑点状阴影响,透光度减退,粘膜... 详细

专家咨询

王强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外科 [详情]

向TA提问

倪幼方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各种心血管 [详情]

向TA提问

程云阁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腔镜 [详情]

向TA提问

常见用药

补中益气丸

[功能主治]色欲伤,腹股沟直疝,腹股....详情

元胡止痛片

[功能主治]理气,活血,止痛。用于行...详情

小儿泻止散

[功能主治]小儿湿热内蕴,非感染性轻...详情

推荐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广州市黄埔区蟹山路3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市海淀区昌运宫15号

哈尔滨第一医院

哈尔滨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51号

猜你喜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