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可能系一种溶酶体病,酶的缺陷尚不明了,可能与脂肪酸的过氧化酶缺乏有关,脑组织神经元的溶酶体内有沉积物,认为是蜡样质和脂褐质的蓄积。
(二)发病机制
本症可分为3型。
1.Tay-Sachs病(Ⅰ型GM2神经节苷脂沉积症): 此即为早已熟知的婴儿黑矇性家族性白痴(infantile amaurotic familial idiocy),病理损害主要限制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细胞中含有特征性的膜状胞浆小体,神经元细胞逐渐消失,而小神经胶质细胞增生,脊髓也有类似的改变,前角细胞受累明显,在大多数病人眼内可见樱红斑 ,用电镜可见到肝与其他器官细胞内有膜状胞浆小体,在骨髓中一般不见泡沫细胞,由于氨基己糖酶A不能降解GM2神经节苷脂,使病人脑中此种苷脂增加了100倍。
本病多见于东欧犹太人,但在诊断时不能除外非犹太人及非白人儿童患病。
诊断依赖于氨基己糖酶同工酶A的测定,本症无特殊治疗,一般在3~4岁死亡。
2.Sandhoff病(Ⅱ型GM2神经节苷脂沉积症): 该症病人缺乏氨基己糖酶A和B,这不仅使GM2神经节苷脂在脑中沉积,而且其他β-氨基己糖最终产物糖脂,糖蛋白及低聚糖(oligosaccharide)也在脑与内脏中沉积,临床表现类似Tay-Sachs病,但有内脏受累,GM2神经节苷脂在脑中的含量增加100~200倍,肝,肾,脾,红细胞糖苷脂大量增加,在红细胞中主要是鞘糖脂。
3.少年型GM2神经节苷脂沉积症(Ⅲ型) :为氨基己糖酶A部分缺乏所致,发病较Tay-Sachs病及Sandhoff病晚,共济失调 和进行性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始于2~6岁,语言丧失,进行性强直状态,手和四肢呈徐动姿势,并有细小痉挛发生,并未发现器官增大,骨骼畸形及空泡细胞,在晚期可失明,患儿多在5~15岁死亡。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医生详细咨询)
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