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壁变薄 恶心 腹部压痛 食欲减退 消化不良 呕吐
肝胆外科 外科
无特殊人群
无
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口服胆囊造影 肝、胆、脾CT检查 静脉胆道造影 超声内镜检查 胆囊胆道B超检查
重点检查项目1.超声检查 B超为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首选方法,具有无创,简便,经济和病变检出率高和易普及等优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共同特点是向胆囊腔内隆起的回声光团,与胆囊壁相连,不伴有声影,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胆固醇息肉常为多发,息肉样,有蒂,常小于10mm,蒂长者可在胆囊内摆动,高辉度不均一的回声光团,无声影,不随体位变动而移位,炎性息肉呈结节状或乳头状,多无蒂,直径常小于10mm,最大可达30mm,有蒂或无蒂,呈低辉度回声,无声影,腺肌瘤样增生B超下可见突入肥厚胆囊壁内的小圆形囊泡影像和散在的回声光点,超声检查的误诊率或漏诊率受胆囊内结石的影响,往往是发现了结石,遗漏了病变,也有因病变太小而未被发现者。 超声内镜检查 (EUS)可清楚地显示出胆囊壁的3层结构,从内向外显示,回声稍高的黏膜和黏膜下层,低回声的肌纤维层和高回声的浆膜下层和浆膜层,在胆固醇息肉,腺瘤及胆囊癌的鉴别诊断方面有重要作用,对于B超难以确诊的病例,用EUS检查有效,胆固醇息肉为高回声光点组成的聚集像或多粒子状结构,胆囊壁3层结构清楚,胆囊癌为乳头状明显低回声团块,胆囊壁的层次破坏或消失,并可了解肿瘤浸润的深度,此法对胆囊壁息肉样病变的显像效果明显优于普通B超检查,但对于胆囊底部病变的检查效果较差。 2.X线胆囊造影 包括口服胆囊造影,静脉胆道造影 及内镜逆行性胆道造影等,是一项有用的诊断方法,影像特点主要为大小不等充盈缺损,但是大多数报道认为胆囊造影的检出率和诊断符合率偏低,一般约为50%(27.3%~53%),检出率低受胆囊功能不良,病变过小或胆囊内结石等因素的影响。 3.CT检查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CT检出率低于B超,高于胆囊造影,检出率为40%~80%不等,其影像学特点与B超显像相似,如果在胆囊造影条件下行CT检查,显像更为清楚。 4.选择性胆囊动脉造影 根据影像上羽毛状浓染像,动脉的狭窄或闭塞等特点,可区别肿瘤或非肿瘤病变,但是早期的胆囊癌和胆囊腺瘤均可能没有胆囊动脉的狭窄和闭塞像或均有肿瘤的浓染像,两者间的鉴别较困难。
诊断鉴别诊断标准 患者多无明显体征,部分病人可以有右上腹深压痛,如果存在胆囊管梗阻时,可扪及肿大的胆囊。 由于胆囊良性肿瘤缺乏特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根据临床表现很难作出正确的诊断,影像学是主要的诊断方法。 鉴别诊断 以下几方面,对胆囊息肉 样病变的鉴别诊断会有所帮助。 病变的大小从表4可见,大部分良性病变<15mm,>15mm的病变为恶性的可能性相当高,日本第21届胆道疾患研究会还将胆囊小隆起样病变定义为小于15mm的病变。 由于影像学特征缺乏特异性,在很大程度上,病变的大小是惟一的或主要的区别点,因此,病变的大小则成为判定病变良恶程度的初步指标,但是各家的标准不一致,我国绝大多数学者与Koga的意见相同,认为>10mm的病变应疑为恶性,并确定该点为手术指征之一,事实上,小部分早期癌或腺瘤内癌也小于10mm,现单纯根据病变的大小来判定病变的良恶性仍然是不完善和不安全的。 1.病变的数目 胆囊息肉,尤其是胆固醇息肉,大部分为多发,胆囊腺瘤多为单发,少数为多发,腺瘤恶变虽然时有报道,但是尚未见到在同一胆囊内有多发腺瘤内癌的报道,因此认为,多发病变为良性可能性大,大于10mm的单发病变应疑为恶性。 2.病变的形态 不少资料表明,有蒂腺瘤明显多见,但是腺瘤有蒂或无蒂与其恶变之间尚无明确的规律,尚需要大样本的统计分析,才能获得肯定的结论。 3.病变发生的部位 颗粒细胞瘤 常发生在胆囊的颈管部,局限性腺肌瘤样增生多见于胆囊底部,其他的胆囊良性病变可发生在胆囊的任何部位。 综上可见,术前的影像学表现缺少特异性,病变的大小仅仅是鉴别诊断的初步标准,对于B超诊断有困难的病例,可进一步进行EUS或选择性胆囊动脉造影,有益于鉴别诊断,最终诊断仍然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 在临床工作中,还要与上腹部的其他病变,包括十二指肠溃疡 ,肝外胆道结石,慢性胰腺炎 和肝炎 等相鉴别,否则,手术治疗后仍会残留症状。
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