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健康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副伤寒

副伤寒的预防与中医治疗

时间 : 2016-09-01 07:40:02 来源:互联网

[摘要]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一直健健康康的,但有时却不得不面对现实,疾病还是缠上自己了。这有可能是因为自己没有普及各种疾病的情况,没有做好预防措施,也有可能是因为自己身体免疫力较差,所以很容易就感染了病菌,也有可能是疾病的攻击性太强了,无论怎样预防也于事无补。但是我相信只要大家做好预防措施,大...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一直健健康康的,但有时却不得不面对现实,疾病还是缠上自己了。这有可能是因为自己没有普及各种疾病的情况,没有做好预防措施,也有可能是因为自己身体免疫力较差,所以很容易就感染了病菌,也有可能是疾病的攻击性太强了,无论怎样预防也于事无补。但是我相信只要大家做好预防措施,大多是不会那么容易患上副伤寒的。那么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副伤寒的预防与中医治疗。  本病的最关键预防是做好卫生宣教,搞好粪便、水源和饮食卫生管理,消灭苍蝇。  个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与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不要到卫生条件差的摊点、餐馆就餐。不饮用生水、生奶等。家中以及周围有伤寒病人时,更要注意自我保护。对可能污染的物品可选用煮沸、消毒药浸泡等方式消毒。  卫生监督部门:改善给水卫生,严格执行水的卫生监督,是控制伤寒流行的最重要环节。伤寒的水型流行在许多地区占最重要位置,给水卫生改善后,发病率可明显下降。  隔离:凡有不明原因持续发热病人,要及时到医院诊断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及早隔离、治疗患者。隔离期应至临床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后15天为止。亦可进行粪便培养检查,1次/5~7天,连续2次均为阴性者可解除隔离。患者的大小便、便器、食具、衣物、生活用品均须作适当的消毒处理。慢性带菌者的管理应严格执行。饮食、保育、供水等行业从业人员应定期检查,及早发现带菌者。慢性带菌者应调离上述工作岗位,进行治疗,定期接受监督管理。密切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23天。有发热的可疑伤寒患者,应及早隔离治疗。  疫苗预防:对疫情爆发地区及毗临地区的重点人群进行伤寒菌苗的预防接能够起一定的保护作用。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预防效果尚不够理想,反应也较大,不作为常规免疫预防应用。  中医治疗  根据病情发展按卫、气营、血辨证施治。  参考药方: 青蒿15(后下) 黄芩12 广藿香15 葛根18 佩兰12 滑石20 金银花20 连翘15 薏苡仁20 法夏12  [加减]:  ①头痛:加菊花15 钩藤15 ;高热加栀子12 竹叶15  ②腹胀腹痛:加柴胡10 厚朴18 白芍10  ③呕恶者加竹茹15 白豆蔻8(后下)  ④出现便血:加丹皮15 水牛角25(先煎) 生地10  ⑤出现黄疽胁痛:加茵陈26 溪黄草25  ⑥咽干,津液亏损:加石斛15 太子参30  为了预防副伤寒,大家要注意饮食规律,睡眠规律的注意也是尤为重要的。大家平时多运动多锻炼,例如饭后散步、在家练瑜伽、出外爬山等,增强身体素质,防止病菌的感染。饮食方面宜清淡,详情可咨询医生,了解预防副伤寒的饮食宜忌。

关键词: 副伤寒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副伤寒的预防与中...”相似的文章

更多>>

副伤寒疾病

(一)常规检查 血白细胞大多为3×109/L~4×109/L,伴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嗜酸粒细胞消失,后者随病情的好转逐渐回升,极期嗜酸粒细胞>2%,绝对计数超过4×108/L者可基本除外伤寒,高热时可有轻度... 详细

专家咨询

王强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外科 [详情]

向TA提问

倪幼方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各种心血管 [详情]

向TA提问

程云阁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腔镜 [详情]

向TA提问

常见用药

补中益气丸

[功能主治]色欲伤,腹股沟直疝,腹股....详情

元胡止痛片

[功能主治]理气,活血,止痛。用于行...详情

小儿泻止散

[功能主治]小儿湿热内蕴,非感染性轻...详情

推荐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广州市黄埔区蟹山路3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市海淀区昌运宫15号

哈尔滨第一医院

哈尔滨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51号

猜你喜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