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健康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呆滞

胃纳呆滞的治疗方法

时间 : 2016-08-19 07:40:04 来源:互联网

[摘要]

  胃纳呆滞的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简述如下:   实证之治以祛邪为主。邪气去则脾胃之气复而自能饮食。虚证之治以补益为主,当分阴阳气血,再辨是因于脾胃自身之虚,还是由他脏之病而累及者。   一、肝郁气滞1、证候:多有抑郁、愤懑等情绪方面诱因,其后出现胃脘胀满、不思饮食,甚...

  胃纳呆滞的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简述如下:

  实证之治以祛邪为主。邪气去则脾胃之气复而自能饮食。虚证之治以补益为主,当分阴阳气血,再辨是因于脾胃自身之虚,还是由他脏之病而累及者。

  一、肝郁气滞

  1、证候:多有抑郁、愤懑等情绪方面诱因,其后出现胃脘胀满、不思饮食,甚则胸胁胀满,或胸胁疼痛,嗳气后症状可缓解,口苦咽干,脉多弦滑。

  2、治则:此证之治当分久暂而辨虚实。大抵初病可见者,为肝郁不疏,当以疏肝理气为主。若久病肝郁且脾胃受损者,宜疏肝理气,和胃健脾。

  3、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兼脾虚者,用逍遥散。

  二、湿困脾胃

  1、证候:脾不运化,胃失和降,可见纳呆口黏,脘腹痞闷,身重倦怠,便溏不爽。舌苔白腻,脉濡。

  2、治则:化湿健脾

  3、方药:平胃散或健脾丸。

  三、食积胃肠

  1、证候:饮食不节,食滞中焦,可见纳呆厌食,甚则呕吐,兼见嗳腐吞酸,嗳气有食臭味,脘痛胀痛,苔厚腻浊,脉滑。

  2、治则:在上者以消食和胃为主;在下者以导滞通腑为主。若食伤脾胃,吐泻太甚,或攻伐太过,或迁延日久,脾胃受伤而难存虚证者,按虚证治。

  3、方药:枳实导滞丸加减。成药可选健胃消食片、大山楂丸或保和丸。

  四、外邪犯胃

  1、证候:突然纳呆厌油,伴恶寒、发热、头痛等感冒症状,或兼疲乏身困、胁肋胀痛,或有黄疸等肝胆湿热表现,多口苦苔黄,大便秘结。

  2、治则:疏解外邪,醒胃运脾。

  3、方药:兼感冒者,藿香正气散加减;兼肝胆湿热者,大柴胡汤加减。

  五、脾胃气虚

  1、证候:纳呆便溏,气短乏力,肌肉松懈,关脉弱。

  2、治则:益气健脾,升清降浊。

  3、方药:六君子汤加减,成药可用香砂养胃丸、人参健脾丸。

  六、脾肾阳虚

  1、证候:纳呆畏寒,便溏,甚则完谷不化,肢冷腰酸。舌淡,脉弱。

  2、治则:温补肾阳,益气健脾。

  3、方药:金匮肾气丸合理中丸加减。

  七、胃阴不足

  1、证候:纳呆嘈杂,口干便秘。

  2、治则:养阴益胃,健脾助运。

  3、方药:益胃汤加减。

  胃纳呆滞为临床常见之症,治疗应辨虚实寒热,一般来说,实证,病程短,病情轻,易治愈;虚证及虚实并见者,则病程长,易反复发作,较为难治。

  治疗用药同时应指导患者有意识地“养胃”,所谓“胃病三分治,七分养”就是这个道理。少食多餐、细嚼慢咽,选择适宜自己的食物种类并合理加工,戒烟限酒,注意进食的温度、速度、软硬度,进食后可缓慢按摩腹部及足三里,寒症病人可以隔姜灸神阙、中脘、足三里等穴位。

关键词: 胃纳呆滞 呆滞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胃纳呆滞的治疗方...”相似的文章

更多>>

呆滞症状

1.存在导致脑功能活动过度紧张的社会心理因素。   2.具有易感素质或性格特点。   3.临床症状以易兴奋,脑力易疲乏,头痛,睡眠障碍,继发焦虑等。   4.病程至少3个月,具有反复波动或迁延的特点,病情每次波... 详细

专家咨询

王强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外科 [详情]

向TA提问

倪幼方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各种心血管 [详情]

向TA提问

程云阁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腔镜 [详情]

向TA提问

常见用药

补中益气丸

[功能主治]色欲伤,腹股沟直疝,腹股....详情

元胡止痛片

[功能主治]理气,活血,止痛。用于行...详情

小儿泻止散

[功能主治]小儿湿热内蕴,非感染性轻...详情

推荐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广州市黄埔区蟹山路3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市海淀区昌运宫15号

哈尔滨第一医院

哈尔滨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51号

猜你喜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