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健康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近视

梅花针怎样治近视?

时间 : 2016-05-25 09:19:34 来源:家庭医生在线

[摘要]

中医梅花针治近视是一种好方法。程氏梅花针对于十二岁以下青少年的近视、弱视等问题能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梅花针叩刺于皮肤表面,既刺激了人体经络,又最大程度上减少了针刺时的痛苦,便于青少年接受,利于持久治疗。

中医梅花针治近视是一种好方法。程氏梅花针对于十二岁以下青少年的近视、弱视等问题能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梅花针叩刺于皮肤表面,既刺激了人体经络,又最大程度上减少了针刺时的痛苦,便于青少年接受,利于持久治疗。

梅花针也叫七星针,又称皮肤针。因其针刺叩打时所用的针为7枚而称之谓七星针,若针为5枚称梅花针。又因用此针在人体皮肤上的一定部位上叩打,故又称皮肤针。

梅花针疗法是针灸疗法的一个内容,它具有针灸疗法的一般特点,又有其独到之处,它是在患者的皮肤表面上进行浅刺而又很快起针如内经所说“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具有调整中枢神经,加快新陈代谢,增进营养机能,兴奋神经与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

造成近视眼屈光改变的原因主要是调节因素与器质因素两种。调节因素:长期过度近距离用眼、加上照明度不适,坐姿不正确等。过度的调节,使睫状肌在看远时不能充分松弛,处于紧张与痉挛状态,或因疲劳而睫状肌功能减弱。器质性因素:眼球轴延长和眼球角膜屈光改变。其中以眼球轴延长为王要因素。不论真性或假性近视、其发展变化机制主要是调节紧张或痉挛,且两者不能截然分开,往往后者是前者的移行机制变化的结果,而前者又是后者机能变化的前驱症状,即真假混合性近视这是一种器质性与功能性两种因素兼而有之的近视。综上所述从近视眼的发病机制和运用梅花针治疗所起的作用来看梅花针治近视是合适的,因此,临床上使用梅花针治疗近视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梅花针治疗近视的操作应分以下4方面进行:

(1)持针法右手握针柄,中指,无名指及小指将针柄后端固定掌内,拇指贴于针柄右侧,再以食指按针柄上(指尖约达针柄中部)。

(2)准备工作

在针刺治疗前应向患者进行必要的解释,对初诊病人尤为必要,包括叩打时的疼痛程度、病程的长短及疾病的预后等。

为了避免针刺后感染,在针刺前要在针刺的部位用75%的酒精消毒,但应防止将酒精弄入眼内。

在针刺治疗前检查一下是否有毛病,如针面是否平整、针尖有无弯曲、带钩、松动、发锈、发钝等,并指导患者采取适当体位以便配合治疗。

(3)注意事项

治疗前要针对视力、眼底变化和屈光度进行检查。对于高度近视、眼底出血、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混浊等病以及皮肤有感染性溃疡、损伤者不宜叩刺。

在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眼部病情等不同情况分别采取适当的方法,以便获得更好的疗效和避免晕针。

经久不愈的患者,应考虑针刺的部位、强度、频率及力量的大小是否恰当而及时调整,以免延误病情。

针刺后,应嘱患者闭目休息片刻,以便充分调整机体的功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对于体质衰弱或贫血及心脏病患者,操作宜速,选穴宜少,逐渐增加。对于肌肉坚实、皮肤较厚、体格健壮的患者,叩刺应加重。

医者对患者要有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热情和霭的服务态度,操作中应随时注意患者有无异常反应。一旦发觉患者有心悸、头晕、面色苍白、出汗等晕针症状时,应立即停止针刺。先让患者安静,并平躺于床上,或给患者喝些热开水。晕针较重者,可速刺十宣、人中等穴,令其苏醒。

(4)操作方法操作方法是否正确,是决定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责任编辑:jbwq)

分享到:

专家咨询

王强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外科 [详情]

向TA提问

倪幼方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各种心血管 [详情]

向TA提问

程云阁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腔镜 [详情]

向TA提问

常见用药

补中益气丸

[功能主治]色欲伤,腹股沟直疝,腹股....详情

元胡止痛片

[功能主治]理气,活血,止痛。用于行...详情

小儿泻止散

[功能主治]小儿湿热内蕴,非感染性轻...详情

推荐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广州市黄埔区蟹山路3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市海淀区昌运宫15号

哈尔滨第一医院

哈尔滨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51号

猜你喜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