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健康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胃癌

吃饭太快太饱增加胃癌几率 怎样护理好胃癌患者

时间 : 2016-05-24 09:26:11 来源:家庭医生在线

[摘要]

胃癌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的恶性肿瘤,40岁以上患病者多见,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患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常易误诊,因而要引起警觉。有下列情况要密切注意:

胃癌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的恶性肿瘤,40岁以上患病者多见,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患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常易误诊,因而要引起警觉。有下列情况要密切注意:

(1)上腹部持续酸痛,继而有呕吐、便血或便中带血的现象发生。

(2)腹部处有肿块或丸粒。

(3)大便忽干忽稀,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大便习惯及形状也有所改变。大便后仍有便意。

(4)长时期的消化不良或胃灼热;因胀气时常引起疼痛或痉挛。

(5)胃口不好,特别厌食肉类。

(6)体重减轻,体质下降,比平时容易疲劳。

五种吃饭方式当心惹上胃癌

导致胃癌的吃饭方式1、吃得过饱

我们的先辈在很早以前就认识到吃得过饱会对身体造成危害,《黄帝内经》里面说了句非常经典的话:“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说明一次吃很多东西,首先损伤的是我们自己的肠胃。中医古书《济生方》也指出:“过餐五味,鱼腥乳酪,强食生冷果菜停蓄胃脘……久则积结为症瘕。”从古人的经验看,饮食过量就会使肠胃功能失调,时间久了,生病得癌也无法避免。

导致胃癌的吃饭方式2、蔬果吃得少

膳食讲究平衡,蔬菜水果是我们日常膳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如果平时只爱吃肉,不爱吃蔬菜和水果,就增加了患癌的风险性。研究表明:长期大量摄入红肉和熟肉制品分别使结肠癌危险增加29%和50%。

导致胃癌的吃饭方式3、吃得过快

吃东西狼吞虎咽仿佛成为这个时代上班族的一个通病,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让上班族处于一个高度紧张的状态中,吃饭好像只是为了简单的身体需要,所以,吃饭速度非常快。实际上这样对身体健康非常不利。吃饭快,食物的咀嚼不细,易损伤消化道黏膜,产生慢性炎症;另外,吃饭快,食物团块的体积大,易对食道和贲门等消化道产生较强的机械刺激,久之会引起消化道损伤甚至癌变。

导致胃癌的吃饭方式4、吃滚烫的食物

临床中,医生发现很多消化系统癌症患者,特别是食管癌、胃癌患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喜欢吃非常热的食物,每顿饭都恨不得吃那些刚出锅的东西。咨询一位被确诊为食管癌的患者饮食情况,发现他平日不但喜欢吃烫嘴的饭菜,还非常喜欢喝热茶,就是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造成他中年发病。

导致胃癌的吃饭方式5、饮酒过多超量

从保健方面讲,适量饮酒能兴奋神经,让人产生愉悦的感觉,有提神醒脑、舒筋活血的生理功能,可以松弛血管,改善血液循环,提高人体免疫力,增进食欲,有利于睡眠。最近,国外的研究分析显示,每日饮酒少于20克,可使冠心病风险降低20%,在糖尿病、高血压、陈旧性心肌梗死病人中,也得到同样结果。

怎样做好胃癌患者的护理工作?

1、适量的体育锻炼

如果不幸患上这种疾病的话,患者可以采取适量的运动的方法来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免疫力,这对患者的康复来说是比较重要的,但是,需要提醒患者朋友们注意的是,运动适量即可,可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运动,千万不要突然就进行激烈或者大量的运动,避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2、良好的生活习惯

患上这种疾病的话,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患者需要做到不吸烟、不饮酒、不熬夜等,保证充足的休息,起居有常,可以经常到户外呼吸新鲜的空气适量的晒晒太阳,有利于身体的康复。

3、做到合理用餐

如果人们的胃出了毛病,尤其是这种恶性肿瘤,那么患者对平日的饮食要求就比较严格了,患者一日三餐中应该保证足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热量的摄入,尽量以少食多餐为主,不吃过冷、过热、过硬的食物,忌暴饮暴食,以免损伤患者的胃黏膜。

(责任编辑:jbwq)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吃饭太快太饱增加...”相似的文章

更多>>

胃癌疾病

(一)胃肠X线检查 为胃癌的主要检查方法,包括不同充盈度的投照以显示粘膜纹,如加压投照力双重对比等方法,尤其是钡剂,空气双重对比方法,对于检出胃壁微小病变很有价值。 1.早期胃癌的X线表现 在适当加压或双... 详细

专家咨询

王强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外科 [详情]

向TA提问

倪幼方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各种心血管 [详情]

向TA提问

程云阁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腔镜 [详情]

向TA提问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