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健康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面瘫

针灸治疗面瘫额方法与误区

时间 : 2016-05-19 09:37:23 来源:求医网

[摘要]

针灸早我国具有很久远的历史,是中医理论中很重要的部分,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深渊悠久的文化精粹,所以在治疗很多疾病的时候,大家都会选...

针灸早我国具有很久远的历史,是中医理论中很重要的部分,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深渊悠久的文化精粹,所以在治疗很多疾病的时候,大家都会选择中医,选择针灸。那么,治疗面瘫选择针灸好吗?针灸治疗效果究竟怎么样呢?

针灸治疗面瘫穴位如何选取?

1、穴位注射

用维生素B1100mg或B12100ug注射液注射翳风、牵正等穴,每穴0.5-1ml,每日或隔日一次。以上穴位可交替使用。

针灸治疗面瘫额方法与误区

2、皮肤针

用皮肤针叩刺阳白、太阳、四白、牵正等穴,用小火罐吸拔5~10min,隔日一次。本法适用于发病初期,或面部有板滞感觉等面瘫后遗症。

3、穴位贴敷

将马钱子锉成粉,约1-2min,撒于膏药或胶布上,贴在患侧的下关穴,隔2-3日更换一次,一般须更换4-5次。>>>>推荐阅读:面瘫治疗费用

4、若面瘫患者发病突然,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继之面都表情肌瘫痪,而出现额纹消失,眼闭合不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至向健侧,食物常嵌在齿颊间,患侧不能作蹙额、皱眉、示齿、鼓腮等动作,部分病人初起时有耳后、耳下及面都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病程延久,可因瘫痪肌挛缩,口角歪向病侧,称“倒错”现象。

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少阳经穴。面部穴位可采取透刺。

处方:阳白、四白、攒竹、下关、颧髎、巨髎、地仓透颊车、合谷、足三里。

随证配穴:鼻唇沟平坦加迎香;人中沟平坦加人中。颏唇沟歪斜加承浆;乳突部疼痛:加风池、翳风、外关。

方义:合谷、足三里以疏通阳明经气,能祛除头面之风邪。翳风、风池、外关能祛除少阳之风邪止痛;阳白、四白、攒竹、下关、颧髎、巨髎、地仓、颊车均为局部取穴,以疏通患部之经气。

针灸治疗陈旧性面瘫

针刺治疗: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足太阳经穴为辅,取穴地仓、下关、太阳、颊车、阳白、四白、合谷等。面部诸穴均用斜刺,其中地仓、下关、太阳三穴加用“排刺”。“排刺”就是正刺一,傍入二,类如齐刺。再在“排刺”穴上加用三组电极,选用疏密波,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六次为一疗程,每疗程后休息四天。在每次针刺后,大多数病人瘫侧颜面潮红且有蚁行感或虫爬感,时间可延续半小时到半天不等。

中药治疗:方用牵正散加味。全蝎5g,制白附、白僵蚕、防风、白芷、地龙各10g,川芎、当归各15g,灯盏花30g,随症酌情加减,每10天7剂,多在针刺休息时加服。

治疗后护理:顽固性面瘫,临证治疗固然重要,但不加强护理,往往疗效缓慢。因此在治疗的同时加强护理尤为重要。嘱患者勿用冷水,风雨天尽量不外出。早晚以手掌搓揉面部发热,经常加强情现肌训练以助经气运行,改善局部血运,促进尽快恢复。

(责任编辑:jbwq)

关键词: 针灸 治疗 面瘫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针灸治疗面瘫额方...”相似的文章

更多>>

面瘫疾病

静止检查 茎乳突:检查茎乳突是否疼痛或一侧颞部、面部是否疼痛。 额部:检查额部皮肤皱纹是否相同、变浅或消失,眉目外侧是否对称、下垂。 眼:检查眼裂的大小,两侧是否对称、变小或变大,上眼睑是否下垂,下眼... 详细

专家咨询

王强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外科 [详情]

向TA提问

倪幼方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各种心血管 [详情]

向TA提问

程云阁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腔镜 [详情]

向TA提问

常见用药

补中益气丸

[功能主治]色欲伤,腹股沟直疝,腹股....详情

元胡止痛片

[功能主治]理气,活血,止痛。用于行...详情

小儿泻止散

[功能主治]小儿湿热内蕴,非感染性轻...详情

推荐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广州市黄埔区蟹山路3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市海淀区昌运宫15号

哈尔滨第一医院

哈尔滨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51号

猜你喜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