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健康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梅核气

有关梅核气的预防措施介绍

时间 : 2016-04-07 14:25:21 来源:求医网

[摘要]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心理压力大,咽喉不适也有可能和心理状态有关。临床上有一种咽部疾病梅核症,也叫梅核气,是指咽喉中有异物感,梗阻...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心理压力大,咽喉不适也有可能和心理状态有关。临床上有一种咽部疾病梅核症,也叫梅核气,是指咽喉中有异物感,梗阻感,但不影响进食为特征的病症。如梅核塞于咽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时发时止为特征的咽喉疾病。在吞咽口水时吐不出,咽不下,有明显不适感。但在吃饭进食时,则毫无梗阻感觉。此类患者多是生活中节奏紧张,心理压力比较大。相反,如果吞咽口水没有不适感,而吃饭进食时有梗阻感,则可能是咽喉部位器质性病变。

有关梅核气的预防措施介绍:

1、注意口腔卫生

多吃一些含维生素C的果蔬,以及富含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东西,比如猪蹄、鱼、牛奶、豆类、动物肝脏、瘦肉等。早晚可用淡盐水漱口,漱口后不妨再喝一杯淡盐水,预防细菌感染

2、注意保湿

保持居室内空气湿润清洁,室内不吸烟,不把有刺激气味的物品放在室内。冬季用暖气取暖时应注意室内不要太干燥,可使用加湿器,或者在睡前放在暖气上块湿毛巾,以保持空气湿润。

3、经常开窗通风

保持空气流通,就不容易患上呼吸道疾病。

4、注意保暖,防治口鼻疾病

慢性咽炎发病与口鼻、身体不注意保暖有关。因此,睡觉时房间内温度不要太冷;洗澡或洗发后及时擦干身体,吹干头发;冷天早晨出门或骑车要戴上口罩,让口鼻不受干冷空气的刺激。

5、进行饮食调养

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宜,再同时多吃一些清爽去火、软嫩多汁的食品。多喝水及清凉饮料,但饮料不能太浓。忌食烟、酒、姜、椒、芥、蒜及一切辛辣之物。

6、多喝水

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的金科玉律。此外,用盐水熏蒸喉咙也是缓解病情的好方法。用一个大的碗或汤盆,多放一些煮沸的盐水,张大嘴对着盐水吸气、呼气,每次约10—15分钟,每天2—3次。

7、“静坐”治疗

两手轻放于两大腿上,两眼微闭,舌抵上腭,安神入静,自然呼吸,意守咽部,口中蓄津,待津液满口,缓缓下咽,如此15—20分钟。

慢慢睁开两眼,以一手拇指与其余四指轻轻揉喉部,自然呼吸。等津液满口后,再缓缓下咽,如此按揉5—7分钟。每日练2—3次,每次15—30分钟。

8、加强锻炼

每天保证有1次散步,以提高身体抵抗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平时的生活中,尽量的避免对咽喉部位产生刺激,比如对烟酒需要进行控制,若是长期用嗓的情况下,建议平时多喝水,起到润桑的作用,尤其是在气候出现变化的情况下,更是需要注意保暖。

保持良好生活规律,适当排解压力,对咽喉部健康至关重要。梅核气并非细菌感染,进行有效的预防是必须的,但是提醒广大患者朋友们不要滥用抗生素,否则会引起二重感染。如若通过预防不能阻止梅核气的反复发作,就要到专业耳鼻喉医院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疗。

(责任编辑:jbwq)

关键词: 梅核气 预防措施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有关梅核气的预防...”相似的文章

更多>>

梅核气疾病

1、在引起咽异感症的因素中,器质性病变多于精神性,咽喉部因素多于其它部位的因素,所以首先应考虑器质性因素以免误诊。 2、仔细检查鼻、咽、口咽和喉咽。 3、应对鼻、眼、耳及颈部及全身各处作相关检查,必要时还... 详细

专家咨询

王强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外科 [详情]

向TA提问

倪幼方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各种心血管 [详情]

向TA提问

程云阁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腔镜 [详情]

向TA提问

常见用药

补中益气丸

[功能主治]色欲伤,腹股沟直疝,腹股....详情

元胡止痛片

[功能主治]理气,活血,止痛。用于行...详情

小儿泻止散

[功能主治]小儿湿热内蕴,非感染性轻...详情

推荐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广州市黄埔区蟹山路3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市海淀区昌运宫15号

哈尔滨第一医院

哈尔滨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51号

猜你喜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