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健康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糖尿病

隐性糖尿病患者如何预防

时间 : 2016-03-29 15:23:02 来源:寻医问药

[摘要]

隐形糖尿病由于症状隐匿,发生了心肌梗死、中风等,才能知道是糖尿病作崇

隐性糖尿病不一定会具有明显的糖尿病症状,但对身体的影响是和真正的糖尿病一样。隐性糖尿病不能让糖尿病患者从简单的三多一少上判断自己的病情,所以隐性糖尿病更加有危险。有的人由于症状隐匿,直到发生了心肌梗死、中风等,才得知是糖尿病作崇。该病人听从外科医师的嘱咐,来到内科检查,确诊为糖尿病。这即是隐形糖尿病。

糖尿病发病的常见原因

其实隐性糖尿病平时并非无蛛丝马迹可寻,如果能提高警惕,及时就医,早期作出诊断,经过正确、适当的治疗,则可以推迟并发症的发生,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研究表明,当前导致糖尿病发病的高危因素多达十几种,包括遗传、年龄、肥胖、生活方式、高经济收入等。糖尿病的基本损害是微血管病变,同时还累及神经、组织的营养,造成代谢紊乱。患者可以表现出很多症状,如胸闷、心悸、头晕、四肢酸痛或麻木、腰痛、阳痿、性欲减退、月经紊乱、便秘等,以及不明原因的视力迅速减退,莫名其妙的腹泻,反复发作的下肢感染或尿路感染,迁延难愈的肺结核,并常合并胆石症、胆囊炎,或者尿中出现葡萄糖。

女性外阴瘙痒也是糖尿病的信号之一。

如果中老年人有以上表现,应该考虑到自己是否患了隐性糖尿病,及时到医院检查,切不可等到发展为严重的心脏病、肾功能损害、脑梗塞、重度白内障或下肢坏疽,方去就医。倘若曲线比常人高,但还未达到诊断标准者,不能诊断为糖尿病,可称“糖耐量减低”。糖耐量减低属于生理现象,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相当常见。不过,糖耐量减低的人,10年后有半数可发展为糖尿病,不可轻视。

因此,糖耐量减低的人,应注意以下几点:(1)必要时复查糖耐量试验;(2)控制主食的量,以减轻胰岛的负担,避免发展为糖尿病;(3)避免服用利尿药双氢氯噻嗪,因为其有降低糖耐量的不良作用。国内有多种复方降压药含有这种成分。

如果您年过四旬,且具备一种以上高危因素者,要每年进行一次空腹血糖检查。确诊糖尿病以后,一定要注意早期治疗,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饮食控制、控制体重或口服降糖药来控制血糖。

隐性糖尿病患者如何预防1.控制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病人应按医生指导的食谱进食,并保证按时进餐。饮食控制主要是米、面或其他淀粉类食品,禁忌吃糖,对副食品则可保持原来的习惯。

隐性糖尿病患者如何预防2.学会自测尿糖,并把用药剂量、用药时间和测尿糖的结果记录在案,以供医生参考。

隐性糖尿病患者如何预防3.定期到医院随访,如有发热、咳嗽、尿频、疮等情况,更应及时就诊。

隐性糖尿病患者如何预防4.不可随意停用或改变降糖药、胰岛素的用量;注意防止低血糖反应,若出现头晕、心悸、出泠汗等,应立即饮服糖水。

隐性糖尿病患者如何预防5.讲究人个卫生,注意皮肤清洁,保持良好的情绪,戒烟禁酒,适当参加活动。

隐性糖尿病患者如何预防6.病程较长者出现皮肤感觉障碍,微血管病变时,鞋袜不宜过紧,经常活动肢体,防止外伤、烫伤、冻伤等。

(责任编辑:jbwq)

关键词: 糖尿病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隐性糖尿病患者如...”相似的文章

更多>>

糖尿病疾病

1.血糖 是诊断糖尿病的惟一标准。有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者,只要一次异常血糖值即可诊断。无症状者诊断糖尿病需要两次异常血糖值。可疑者需做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2.尿糖 常为阳性。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160~180... 详细

专家咨询

王强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外科 [详情]

向TA提问

倪幼方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各种心血管 [详情]

向TA提问

程云阁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腔镜 [详情]

向TA提问

常见用药

补中益气丸

[功能主治]色欲伤,腹股沟直疝,腹股....详情

元胡止痛片

[功能主治]理气,活血,止痛。用于行...详情

小儿泻止散

[功能主治]小儿湿热内蕴,非感染性轻...详情

推荐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广州市黄埔区蟹山路3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市海淀区昌运宫15号

哈尔滨第一医院

哈尔滨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51号

猜你喜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