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健康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耳外伤

耳外伤的有效预防措施

时间 : 2016-03-28 09:14:05 来源:寻医问药

[摘要]

当前来看耳外伤是极多发的,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此病的症状,会给他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严重的困扰,希望大家可以重视耳外伤的出现,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当中需要注意做好耳外伤的预防工作,下面为朋友们介绍一下相关的预防措施有哪些呢。耳外伤的预防措施:耳外伤是由

当前来看耳外伤是极多发的,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此病的症状,会给他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严重的困扰,希望大家可以重视耳外伤的出现,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当中需要注意做好耳外伤的预防工作,下面为朋友们介绍一下相关的预防措施有哪些呢。

耳外伤的预防措施:

耳外伤是由于耳廓暴露于头颅两侧,容易遭外伤所致。常见的耳廓外伤有挫伤、切伤、咬伤、撕裂伤、冻伤和烧伤。鼓膜外伤常见的原因是挖耳(火柴杆、发夹和毛线针等)和外耳道压力急剧变化(如炮震、高位跳水、打耳光等)。颞骨骨折多由车祸、坠跌、打击颞枕部或战伤等引起。在平时要避免发生暴力的出现,以免因为打伤,挫伤,咬伤等致使耳部受害。挖耳的时候千万要小心,最好远离他人,以防受到碰撞的意外使得耳朵内部受伤出血,继而导致耳外伤。游泳时要注意水压的变化,别一下子就让自己处于一个大气压的深度,造成外耳道压力急剧变化因而引起耳外伤。

发生灾祸时注意保护好自己,特别是我们的头部,防止颞骨骨折而出现耳外伤等。耳外伤包括挫伤、切割伤、撕裂伤、火器伤、爆震伤、烧伤和冻伤等。耳廓挫伤有皮下瘀血、血肿,撕裂伤有皮肤撕裂,软骨破碎,部分或完全切断。早期伤口出血,局部疼痛。合并感染后出现急性化脓性软骨膜表现。外耳道外伤后皮肤肿胀、撕裂、出血,软骨或骨部骨折可致外耳道狭窄。

中耳外伤有流血、耳聋、耳鸣、耳痛,偶有眩晕。鼓膜呈不规则穿孔,穿孔边缘有血迹,有时可见听小骨损伤脱位。内耳外伤,轻者迷路震荡及爆震聋,主要表现为感音耳聋、耳鸣、眩晕、恶心、呕吐、眼震及平衡障碍。严重者合并岩骨骨折,表现为耳内出血,如鼓膜未穿破,则鼓室内积血使鼓膜呈蓝色,鼓膜破裂有脑脊液耳漏,流出淡红色血液,或清亮液体。有时合并面瘫。

耳外伤的症状表现:

外耳外伤,外耳外伤即耳廓损伤,耳廓损伤可引起软组织及软骨支架撕裂、缺损,甚至全耳廓离断;顿挫伤常致血肿;由挖耳或用器械意外损伤可致成耳道出血、皮肤损伤,亦可并发于颞骨骨折。外耳损伤可因组织缺损过多、处理不当或继发感染致成耳廓畸形、耳道狭窄或闭锁。因此,耳外伤缺损后应及时处理,清创、整复、缝合,预防感染。

中耳外伤,中耳外伤通常由锐器、爆炸或气压突然改变导致,可造成鼓膜穿孔。如果是头部外伤如颞骨骨折等可致鼓室积血、听骨链损伤,甚至脑脊液耳漏;飞行、潜水或高压氧舱等可引起气压损伤性中耳炎,均将致成听力障碍。对不同耳外伤缺损应行相应急诊处理,鼓膜愈合后听力仍未恢复者,应考虑鼓室探查听力重建术。

内耳外伤,内耳外伤多并发于颞骨骨折或其他头部外伤。头部闭合性损伤可致迷路震荡;强声或冲击波可致内耳毛细胞损伤。其所造成的内耳功能障碍依致伤种类及损伤的病理变化不同,部分可于数周或数月内恢复,但仍可致成不可逆性的内耳功能障碍,应注意预防。

朋友们清楚的认识到了上面的这些内容之后,对于耳外伤疾病预防办法有所认识了,自己的耳部出现了此病的症状之后,就会给健康带来十分严重的伤害,所以朋友们需要将耳外伤了解清楚,并且要积极的展开一些耳外伤的预防工作。

(责任编辑:jbwq)

关键词: 耳外伤 预防
分享到:

专家咨询

王强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外科 [详情]

向TA提问

倪幼方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各种心血管 [详情]

向TA提问

程云阁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腔镜 [详情]

向TA提问

常见用药

补中益气丸

[功能主治]色欲伤,腹股沟直疝,腹股....详情

元胡止痛片

[功能主治]理气,活血,止痛。用于行...详情

小儿泻止散

[功能主治]小儿湿热内蕴,非感染性轻...详情

推荐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广州市黄埔区蟹山路3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市海淀区昌运宫15号

哈尔滨第一医院

哈尔滨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51号

猜你喜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