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健康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风湿热

急性风湿热治疗

时间 : 2016-02-22 10:29:28 来源:凤凰中医

[摘要]

风湿,急性风湿热治疗

社会当中出现了急性风湿热疾病的时候,会让患者的身体受到极大的伤害,严重扰乱到患者的正常生活。其实急性风湿热属于风湿的一种。在病发的时候都会让患者痛不欲生,时刻受到疾病带来的伤害。所以,在生活当中我们一定要保护好我们的身体健康。下面就认识一下急性风湿热治疗都有什么? 一、水杨酸制剂以关节炎为主无明显心脏炎表现者可采用水杨酸制剂如阿司匹林开始剂量为80~100毫克/公斤/日,分4次每6小时口服一次。病情稳定(指体温正常,关节症状消失,c反应蛋白阴性等,一般需2~3周)后,减至40~50毫克/公斤/日。水杨酸钠开始剂量可给100~150毫克/公斤/日,病情稳定后可减至半量维持。 上述药物全疗程一般为三个月,必要时可延长至半年或更久。应用水杨酸制剂可引起恶心、呕吐、胃痛、甚至胃出血,于饭后服药或加用氢氧化铝口服,可减少副作用。原有出血倾向者不用或慎用,并加用维生素k,每日4~6毫克口服;出现中毒症状如眩晕、耳鸣、呕吐、鼻出血以及酸中毒,或肝功不正常时,均应及时停药,必要时给予适当治疗。此外,临床有时也应用氨基比林0.1克/岁/日,此药可引起粒细胞减少症,不宜长期应用。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明显心脏炎者可选用。一般采用强的松或强的松龙,开始剂量为1.5~2.0毫克/公斤/日,分2~3次口服,3~4周后逐渐减量,至12周完全停用。严重心脏炎者还可用地塞米松0.15~0.3毫克/公斤/日,分3~4次口服,或肌肉注射,亦可静脉滴注,症状好转后改用口服强的松,症状控制后逐渐减量。为防止反跳现象(即停药后风湿热症状再出现)可于停激素前二周开始加用水杨酸制剂,停激素2~3周后再停水杨酸制剂,也可继续小量维持至2~3个月再停药。 风湿热的治疗注意什么?风湿热是一种多发于儿童时期的一种疾病。在治疗上往往要根据患者自身的体质以及风湿热病情的严重程度给药。除了进行药物治疗之外,对于风湿热的治疗还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呢?接下来让我们具体的了解一下。 三、根据病情卧床休息及控制活动量在急性期宜卧床休息,一般至临床症状消失,血沉近于正常,可逐渐起床活动。但恢复期也应限制活动量,一般无明显心脏症状者约一个月,心脏受累但不扩大者2-3月,有心脏扩大或伴有心力衰竭者约需5~6月方可逐渐恢复正常活动。 四、饮食应给容易消化,富于蛋白质,糖类及维生素c的饮食。重症病例可额外供给维生素b:及维生素c。有充血性心力衰竭者可适当地限制盐及水分的摄入。为防止胃部膨胀压迫心脏而增加心脏负荷,可采取少量多餐。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儿亦应适当限盐。 五、控制感染原来的感染灶炎症尚未完全消退者,应用青霉素40~80万单位/日,肌肉注射,进行彻底治疗。一般应用2周,亦可根据病情及咽拭子培养持续阳性适当延长,有人主张可用至6周。如不能应用青霉素时,也可考虑用红霉素,剂量一般为30毫克/公斤/日,分3~4次口服。 通过上面为大家介绍的办法,大家现在对于风湿热的治疗是不是更加了解。那么在疾病出现时候,患者及时去进行治疗,还是很容易控制病情的。还有在生活当中我们要多关注自己的身体,避免疾病的出现损坏我们的身体健康。最后,在这里预祝风湿疾病患者早日脱离疾病的折磨,恢复身体健康。

(责任编辑:jbwq)

分享到:

专家咨询

王强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外科 [详情]

向TA提问

倪幼方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各种心血管 [详情]

向TA提问

程云阁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腔镜 [详情]

向TA提问

常见用药

补中益气丸

[功能主治]色欲伤,腹股沟直疝,腹股....详情

元胡止痛片

[功能主治]理气,活血,止痛。用于行...详情

小儿泻止散

[功能主治]小儿湿热内蕴,非感染性轻...详情

推荐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广州市黄埔区蟹山路3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市海淀区昌运宫15号

哈尔滨第一医院

哈尔滨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51号

猜你喜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