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健康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贫血

轻度再生障碍性贫血要怎样治疗呢?

时间 : 2016-02-19 13:01:32 来源:凤凰中医

[摘要]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

轻度再生障碍性贫血要怎样治疗呢?对于贫血的发生在生活中您是不是很了解,但是您知道普通的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进行治疗的方法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发生这样的疾病最好就是到专业的医院进行疾病的检查以及治疗,及时的控制疾病的发生情况。

再障这样的疾病引发的原因是很多的,并不是单一的疾病条件就可以造成疾病的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多种因素导致造血组织功能减退或衰竭而引起全血细胞减少,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的一组综合症,是造血系统比较常见的疾病。

疾病的发生都会有轻重缓急的区别在生活中最好就是进行疾病的不同治疗。再障有急性、慢性之分,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呈进行性加重,常伴严重感染、内脏出血,而慢性再障贫血感染、出血等症状均相对较轻。虽然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多见,且男性多于女性,北方多于南方。在中国年发病率7.4/10万,在中国及亚洲某些地区以青少年居多,而欧美各国以老年居多。在中医学中,慢性再障属于虚劳、血虚、血证范畴,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于急劳、热劳、血证等范畴。

发生不同的疾病症状就要进行及不同的疾病治疗方法,尤其是发生明显的疾病症状。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特征为发病急骤,以出血及感染为首发症状,出血除皮肤粘膜外,还出现内脏出血及中枢神经系统出血,贫血在病程中进展较快,确定诊断靠骨髓穿刺,及血象全贫血外,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0.5×109/L,血小板20×109/L。

在此,专家介绍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骨髓移植。

在常见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中,该方法是治疗该病的最佳方法,并且能达到彻底治疗的目的。一旦被确诊为严重型或极严重型的再障,年龄小于20岁,并且骨髓配型成功,就可以选择该方法治疗。在接受移植成功后,患者的存活率高达60%~80%。

第二、支持疗法。

生活中凡有有可能损害骨髓的物质都应当尽量避免接触,同时禁用一切抑制和损伤骨髓的药物,并且积极的做好个人的卫生及日常的护理措施,积极的预防感染、出血等症状。在对患者进行输血是一定要掌握指征,并做好骨髓移植前的准备工作等,这也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方法之一。得了再生障碍性贫血会有哪些危害

第三、药物治疗。

该方法是比较常见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的方法之一,但是在治疗中一定要防止滥用对造血系统有所损害及抑制性的药物等,若是必须要使用时,一定要加强血象的观察,并及时的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同时在生活中,长期接触可能导致该病的化学及物理物质的工作人员,一定要严格的执行防护措施并遵守其操作规程,避免伤害。

轻度再生障碍性贫血要怎样治疗呢?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情况就是以上为大家介绍的内容了,其实发生这样的疾病紧张和慌张是没有用的,只有进行及时的疾病治疗才会是最有效的方法。另外,没有发生疾病的朋友最好就是在生活中做好及时的预防,谨防疾病的发生。

(责任编辑:jbwq)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轻度再生障碍性贫...”相似的文章

更多>>

贫血疾病

除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外,最基本的血液学检查应包括: (一)网积红细胞计数,校正网织红细胞计数=患者的红细胞压积/0.45/L×网织红细胞(%)。 (二)MCV及MCHC 的测定。 (三)外周血涂... 详细

专家咨询

王强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外科 [详情]

向TA提问

倪幼方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各种心血管 [详情]

向TA提问

程云阁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腔镜 [详情]

向TA提问

常见用药

补中益气丸

[功能主治]色欲伤,腹股沟直疝,腹股....详情

元胡止痛片

[功能主治]理气,活血,止痛。用于行...详情

小儿泻止散

[功能主治]小儿湿热内蕴,非感染性轻...详情

推荐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广州市黄埔区蟹山路3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市海淀区昌运宫15号

哈尔滨第一医院

哈尔滨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51号

猜你喜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