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健康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便秘

观察婴儿便秘,提防巨结肠

时间 : 2016-02-15 16:26:20 来源:凤凰中医

[摘要]

便秘,小儿

都说小儿能扛三分病,不到真的受不了,不会随便表现出症状。婴儿可能便秘腹胀,吃玩如常,但随时会出现生命危险。

一、案例:

今年9月,一位出生6天的婴儿无法正常排便,深圳儿童医院建议做造瘘手术,据说费用需10万元,患儿父亲带孩子到另外一所医院仅开了8毛钱的的石蜡油,孩子便秘症状即得缓解。10万元手术费与8毛钱间的巨大反差,引起公众对此事的极大关注。

由于家长与媒体对巨结肠治疗的片面了解,终于酿成这个著名的"8毛门"事件。

8毛钱的石蜡油只不过暂时缓解了孩子的症状,患儿最后不得不在另一家儿童医院做了巨结肠手术。婴儿康复出院后,家长针对此前的不当言论给深圳儿童医院造成伤害,作了书面道歉,相关记者也做了认真反省。

巨结肠是小儿外科一个常见病,但对于老百姓来说很陌生。"8毛钱"风波与其说缘于医患的不信任,不如说缘于人们对小儿巨结肠的不了解。

"8毛门"事件尘埃落定,但是事件中的"主角"巨结肠,似乎公众并没有更多了解。近日,健康时报记者就巨结肠的问题专访了年逾九十的张金哲院士。

二、名词解释:

巨结肠:1888年,丹麦医生赫氏朋发现了这个病,一个孩子一个月不大便,一大便拉一大盆,肚子很大,最后二十多岁就死了。在当时,人们管它叫赫氏朋氏病。后来因为发现肠子很大,特别是结肠很大,因此就叫巨结肠。再后来发现有一段肠子没有神经节,因此把这个病叫无神经节症。现在又发现不止是神经节的问题,所以国际上标准名又改回赫氏朋氏病。巨结肠是旧称。

三、诊断治疗:

巨结肠本身不会要人命,平时只是便秘,按说不需做手术。但要命的是不知什么时候会并发肠炎,可能会导致孩子突然死亡。

新生儿诊断巨结肠没有精确的标准,主要靠症状和经验。B超、X光、测压都只能做参考。稍大一些的孩子做手术取样做活检为最后诊断依据。

根治需切除病肠。西方国家常规治疗新生儿先造肠瘘、6个月后根治、以后再关瘘三次开腹。我国发展了安全手术技术,施行一次完成根治。

四、手术方案:

1、巨结肠,不一定非得做手术

巨结肠是小儿外科很普通的病,在北京儿童医院外科病房,此病患者从来没断过,什么年龄段的患儿都有,不一定是新生儿。

新生儿诊断巨结肠,目前还没有精确的标准。首先是根本的病理变化不典型,第二是新生儿神经组织发育不成熟。靠B超、X光、测压都只能给巨结肠诊断作为有力的参考。即使做手术,取样做活检,也只能作为典型巨结肠的依据。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只能根据公认的标准,按照患儿的表现与自己的经验,准备严重复杂的应急对策,争取安全简单的治疗过程。

这病并不一定非得做手术,新生儿更不一定手术。这个问题,争论很多,国际上也不是统一的。巨结肠本身不会要人命,要命的是合并肠炎,可能会导致孩子突然死亡,称为巨结肠危象,所以大家对这个病警惕性高。巨结肠平时没什么了不起的症状,不过就是便秘腹胀,吃玩如常,但不能保证什么时候会发生危象。

有巨结肠的患儿也可以一辈子凑合着活着,因为病有轻有重。虽然没有神经节的肠子总是缩得紧紧的,如果上面的肠管推动有力量,能把排泄物顶出去就能维持没有问题,可以不做手术。

但如果巨结肠合并肠炎,出现危象,一般肠炎的治疗给点抗生素就行了,但巨结肠合并的肠炎,给抗生素也阻止不了发生危象。因为巨结肠是肠子末端神经节先天不正常,肠管持续紧缩不通畅,肠内分泌毒物排不出来。一般通便的方法不一定能使粪便排出,更不能排净,必须随时准备手术,危象才可能避免。深圳的这个孩子有便血、脓球,就是出现了危象,所以要做手术。

手术有两种,一种是造瘘,把分泌物引流出来,但这种方法不是根治巨结肠,而是减压引流解决腹胀,给患儿创造协助恢复的条件。第二种就是根治手术,即把病变的肠段切除。

典型的巨结肠是肠子末端神经节先天没有长好,没有别的办法,只能一切了之。现在有人提出来可以移植干细胞长神经,目前只是一个设想,连实验都没成功,更别说靠它急救了。

所以,诊断出来是巨结肠不一定都立刻确定根治手术。常常是家长不愿意做手术,因为家长观察患儿多日,对病情轻重的感觉比医生一次门诊的印象要更准确。但是医生和家长对突发急性肠炎危象带来的危险要有充分的准备,并预想到可能出现的后果。

2、留意新生儿便秘

先天性巨结肠是婴幼儿消化道发育畸形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占消化道畸形的第二位,其发病率为1/2000到1/5000,以男性多见,有家族性发病倾向,其病因除遗传因素外,还与胚胎发育过程中肠壁内微环境改变有关。

正常新生儿几乎全部在生后24小时内排出第一次胎便,2~3天内排尽。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由于发病的肠管处于痉挛狭窄状态,胎便不能通过,所以24~48小时内没有胎便排出,或只有少量,必须用肥皂条或灌肠等方法处理。同时孩子会出现腹胀,甚至呕吐,发育迟缓等,应及时辅助通便,并到儿科专科医院的普外科或新生儿科就诊。

先天性巨结肠的治疗有非手术治疗、肠造瘘术、根治性手术,一旦确诊,一般均应进行巨结肠根治术才能根治。非手术治疗适应于轻症、诊断未完全确定以及手术前准备等,方法有:用手指、肥皂条、开塞露等刺激肛门直肠,引起患儿排便;用生理盐水洗肠等。

巨结肠手术是常规手术,全国正规的儿童医院小儿外科和开展小儿外科的三甲医院都能完成。

3、做瘘,40年前存活率很低

巨结肠根治手术,就要提到做瘘的问题。

上个世纪60年代,新生儿的先天性巨结肠发病率占到肛肠外科的第二位。

由于结肠内都是粪便与细菌,新生儿抵抗力低,如果直接给新生儿开腹作巨结肠根治手术,容易感染,危险性很大。因此,那时国际上推崇的方法是做三次手术:第一回把肠子先拿出来,在婴儿肚皮上做个瘘;第二回把缺乏神经纤维细胞的病变肠子切除掉;第三回再把肚皮外的瘘接回肚子里。这样来来回回得开三次刀。

那时我们的家长对这种方法根本接受不了。对此,我国医生也有不同观点,我们主张一次根治,代表了中国派,与发达国家争论了很多年。

其实中国的小儿外科也是跟美国学的,我们也知道给新生儿直接做手术危险性很大,但是从1950年到1972年20多年来,共做了100多个瘘。1972年曾把历年做瘘的患者进行函访,结果只有30%曾经回来完成根治关瘘,估计其余全部都死了。

这个结果让我们很震惊,做瘘了应该活啊,为什么反而死了?两个问题,一是做瘘之后,脏,哪里都是大便,比屁股难办多了,穿衣服、洗澡都困难。1972年的时候,就连北京都不是家家都有热水洗澡。而造了瘘的孩子,浑身都是大便,不洗行吗?洗呢,很容易着凉,患上肺炎。所以造瘘的孩子,大多死于肺炎。

统计结果出来后,我们明白了,巨结肠的孩子直接做手术,死亡率高,危险性大,但先做瘘,再做手术,要三次开腹历时一年,死亡率更高。那时候我只有一个想法,把开三次刀精简为一次。

我采用腹内密闭的手术,不在肚子里打开肠子,而是将肠子拖出肛门外做切除。于是在巨结肠设计了张氏环钳手术,避免腹腔污染,提高了一次手术根治的安全性。

这种方法深得家长的欢迎。之后这种治疗方案在我国就推广开了,于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断改进日趋完善,现在已成为我国的常规手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卫生条件和人们的要求都有很大提高,分期手术总是更为安全,特别是诊断不确定时,尚有观察余地。现在造瘘技术也有很大提高,可以干干净净的,不脏不臭,皮肤不肿不红。所以有些人又选择了造瘘,特别是急症情况下,多先造瘘。

然而用现代方法来护理这个瘘,一天至少要50块钱,这种经济压力目前还是不少人承受不起的,所以不少家长还是要求一次性手术。如何选择和决定手术,医生要和家长充分沟通,把利弊讲清,使家长充分理解,参加决策。这种谈话要求医生有一定的艺术水平修养。

西方医生虽然坚持造瘘,但他们在支援的贫困国家也不受欢迎。有位大夫讲了个故事:给一个小患儿做了瘘,孩子顺利出院。医生开车回家时,发现电线杆子底下,孩子被扔那里了。原因就是,造瘘后家庭经济负担不起。

新生儿便秘怎么办

(责任编辑:jbwq)

关键词: 便秘 小儿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观察婴儿便秘,提...”相似的文章

更多>>

便秘疾病

粪便检查,应观察便秘者排出粪便的形态及有无黏液或血液黏附,直肠性便秘为大块质硬的粪便,由于常伴直肠炎症及肛门损伤,粪便常有黏液及少量血液黏附,中老年患者经常出现少量血液时,应特别注意大肠癌,结肠痉挛性... 详细

专家咨询

王强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外科 [详情]

向TA提问

倪幼方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各种心血管 [详情]

向TA提问

程云阁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腔镜 [详情]

向TA提问

常见用药

补中益气丸

[功能主治]色欲伤,腹股沟直疝,腹股....详情

元胡止痛片

[功能主治]理气,活血,止痛。用于行...详情

小儿泻止散

[功能主治]小儿湿热内蕴,非感染性轻...详情

推荐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广州市黄埔区蟹山路3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市海淀区昌运宫15号

哈尔滨第一医院

哈尔滨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51号

猜你喜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