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健康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鼻咽癌

鼻咽癌筛查宣传

时间 : 2016-01-29 14:04:51 来源:凤凰中医

[摘要]

鼻咽癌筛查宣传,鼻咽癌在我国是一种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在发病时如果不能及时治理,那么鼻咽癌的发展速度很快,到中晚期会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痛苦,甚至威胁生命。那么鼻咽癌的筛查方法都有哪些呢,

鼻咽癌筛查宣传,鼻咽癌在我国是一种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在发病时如果不能及时治理,那么鼻咽癌的发展速度很快,到中晚期会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痛苦,甚至威胁生命。那么鼻咽癌的筛查方法都有哪些呢,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1、eb病毒抗体检测。多年来人们期望发现一种简便的方法,如取一点血或分泌物即可较准确地诊断或预测某一种癌的发生。当前虽未完全达到目的,但在鼻咽癌方面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即通过检测血清中的eb病毒抗体水平,来预测鼻咽癌的发生。eb病毒和鼻咽癌呈密切相关。其多种抗原抗体水平在正常人与鼻咽癌病人间差别甚大,且平均可早于鼻咽癌病理确诊前16~41个月出现阳性。因此,通过定期监测抗体水平和抗体变化趋势,对鼻咽癌的发生有预测作用,有可能发现非常早期的鼻咽癌,甚至发现一些无任何临床表现及在间接镜下也未见异常的病人。目前,常规应用于鼻咽癌筛查的指标有vca/iga(eb病毒壳抗原抗体iga)、ea/iga(早期抗原抗体iga)、edab(dna酶中和率)。鼻咽癌的检出率与抗体水平有关。

2、询问病史和肿瘤家族史。这种方法是筛查鼻咽癌最为简便和有效的方法。筛查对象主诉的一些症状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信息,使临床医生加强询问病史和家族史的重要性。特别应注意一些临床表现为鼻咽癌的危险信号,包括:①。鼻塞、涕血;②听觉不灵、耳鸣;③头疼、面部麻痹或疼痛;④应视;⑤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等。有上述临床表现的对象应怀疑鼻咽癌的可能性。鼻咽癌家族成员患鼻咽癌的危险性显著高于正常人。特别是一级亲属间患鼻咽癌的危险性更高。

3、鼻咽间接镜检查。鼻咽间接镜检查操作较简单,可以直接窥视鼻咽腔,对于诊断鼻咽癌和发现早期粘膜病变具有重要意义。对每个筛查对象都应争取做此检查。但此法要求检查者要有熟练操作技能和长期临床经验,以免判断失误。

4、颈部淋巴结触诊。鼻咽癌晚期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几率很高,通常高达60.3%-86.1%,且出现较早。并可发生在耳鼻症状出现以前,有11.05%的患者是以颈块为首发症状的。据统计,在鼻咽癌高发区,颈淋巴结肿大的患者约80%为肿瘤;其中约80%为恶性,在恶性肿瘤中又有约80%份为鼻咽癌。所以,筛查时应重视颈淋巴结的检查。颈部淋巴结触论,方法简单l病人无明显不适,且对妨查鼻咽癌病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每个筛查对象都应进行此检查。

5、鼻咽纤维镜检查。由于鼻咽纤维镜镜身柔软,操作方便,有放大的作用,并可在直视下直接咬取可疑组织进行活检。因此,这一检查方法已广泛用于鼻咽癌的筛查,且逐渐成为诊查鼻咽部疾患的常用方法。但此项检查价格较间接鼻咽镜检查的价格昂贵,因此应掌握好适应症。鼻咽纤维镜检查适用于:(1)凡无法用间接镜检查鼻咽者,如张口困难,咽反射极敏感,腭垂过长,软腭和腭垂紧贴咽后壁(检查不合作),小儿,体弱者,颈标强直及卧床不起者;(2)ebv血清学检测符合高危人群(标准详后),间接镜检查阴性者;(3)预淋巴结转移癌,原发灶未明者;(4)间接镜检查发现鼻咽部新生物、但病灶细小或部位隐蔽,估计一般活检困难者;(5)临床上鼻咽癌与鼻咽纤维血管瘤难鉴别者。

以上就是关于鼻咽癌应该如何筛查所做的一些介绍,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专家提示:鼻咽癌在早期发病时的症状不易被察觉,所以检查时一定要去正规医院,以免误诊。如果您还有疑问请及时咨询在线专家,专家会耐心为您解答。

(责任编辑:jbwq)

关键词: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鼻咽癌筛查宣传”相似的文章

更多>>

鼻咽癌疾病

(一)前鼻孔镜检查 鼻粘膜收敛后,经前鼻孔镜可窥到后鼻孔和鼻咽部,能发现侵入或邻近鼻孔的癌肿。 (二)间接鼻咽镜 检查 方法简便,实用,应依次检查鼻咽的各壁,注意鼻咽顶后壁及两侧咽隐窝,要两侧相应部位对照观察... 详细

专家咨询

王强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外科 [详情]

向TA提问

倪幼方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各种心血管 [详情]

向TA提问

程云阁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腔镜 [详情]

向TA提问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