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健康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正文

胆囊结石的治疗方法解读

时间 : 2016-01-20 16:58:05 来源:家庭医生在线健康论坛

[摘要]

胆囊结石一般以辨证治疗为主,采用综合疗法。肝郁气滞型治法宜疏肝理气,利胆排石。痰浊瘀积型治法宜豁痰化浊,利胆排石。瘀血阻络型治法宜活血化瘀,利胆溶石。实热脓毒型常配合抗生素治疗,伴严重并发病者,需配合手术治疗。各种类型治疗方法不同。

胆囊结石一般以辨证治疗为主,采用综合疗法。肝郁气滞型治法宜疏肝理气,利胆排石。痰浊瘀积型治法宜豁痰化浊,利胆排石。瘀血阻络型治法宜活血化瘀,利胆溶石。实热脓毒型常配合抗生素治疗,伴严重并发病者,需配合手术治疗。各种类型治疗方法不同。

胆囊结石的详细治疗:

【治疗】

一般以辨证治疗为主,采用综合疗法,伴较重感染者配合抗生素药物,伴严重并发症者配合胆囊结石的手术疗法。

一、肝郁气滞型

1、临床表现

右胁胀痛或窜痛,脘闷嗳气,症状常随情志之变动而增减,可伴咽干、口苦、纳少、大便干结或黏滞不爽;偶有绞痛发作;多在短时间内缓解。舌淡红或舌边略赤,苔薄白或淡黄,脉弦。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部分患者可有血清胆固醇增高。由寄生虫所致者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大便镜检可有虫卵。

(2)B超检查:可有较轻的胆囊炎症表现,胆囊内有结石征象。

(3)X线检查:平片阳性率很低,胆道造影可发现X线阴性结石。

3、病机分析

情志失和,肝气郁结,木失条达,胁络不畅,故见胁肋胀痛或窜痛;肝气犯脾,可见脘闷嗳气、纳少;情志与气之郁结关系密切,故症状常随情志之变动而增减。胆气上逆则咽干、口苦;腑气不畅,可有便于或黏滞不爽;无内热故舌淡红,苔薄白,若肝郁化热则可见舌边赤,苔淡黄,脉弦为肝郁之征。此型为胆囊结石之静止期,多兼有较轻的慢性胆囊炎症。

4、治法宜疏肝理气,利胆排石。

(1)中药汤剂:胆囊结石的治疗常用四四承气汤加减。

方解:此方由四逆散、四金合调胃承气汤组成。用柴胡、白芍、枳实、疏肝郁、开气滞;金钱草、郁金、鸡内金、海金沙利胆排石、溶石;六腑以通为用,腑泻则胆泻,借大黄、芒硝通腑泻下之力,以加强“四金”利胆排石之效。甘草调和诸药,配白芍缓急止痛,柔肝以和脾。

加减:痛重者加延胡索、川楝子以活血行气止痛;情志不畅者,加合欢皮以助郁金解郁活血止痛;反酸、胃痛者加牡蛎以平肝制酸;纳呆者加山楂以消食开胃。大黄、芒硝之用量,以服药后大便偏稀,每日1~2次为宜。胆囊结石的治疗亦可选胆道排石汤1号、胆道排石汤5号、清胆行气汤加减。

(2)其他药物:①利胆排石片,每次5~6片,每日3次。②消炎利胆片,每次6片,每日3次。③肝胆结石片,每次6片,每日3次。④溶石药物。

(3)针灸:取足临泣、期门、行间、阳陵泉。以疏肝郁,理气血,清热利胆。每日或隔日1次,15次为1疗程。

(4)耳穴贴压:取胰胆、肝、耳迷根、十二指肠、交感、胃、脾。胰胆、肝与十二指肠能行气解郁,增加胆汁分泌,加强胆囊收缩,配合耳迷根与交感,更增强了利胆排石之功效。脾、胃穴健脾和胃,以消除消化不良之症状。每天揉按3~4次,3天换另i耳,10次为I疗程。

(5)推按运经仪:先服中药汤剂,1小时后进高脂餐(煎鸡蛋或猪蹄、羊蹄),再15分钟左右进行治疗。一般先用平板电极进行程序治疗,3~5次以后改用手柄电极循经推按。程序治疗可选:肩井(右)、期门(右)、胆囊穴(右),公共电极置于胆囊底部之位置。每日或隔日1次,15次为I疗程。胆囊结石的预防定期作B超检查了解结石之动态。

(6)外用药物:可用胆病2号膏外敷。

(7)总攻排石。

5、转归预后本型胆囊结石症状较轻预后良好。若结石较大,胆囊结石的治疗则应先进行碎石,然后再行排石、溶石治疗以提高疗效。

二、痰浊瘀积型

1、临床表现脘腹满闷,肢体沉重,口淡不渴或渴不多饮,大便溏薄或黏滞不爽,胆区略胀或无明显症状。多为形体肥胖、嗜酒或喜食肥甘厚味及体力活动较少者。舌体胖大,苔厚腻,脉沉弦或濡滑。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约半数患者血脂增高。

(2)X线检查:多数患者为X线阴性结石。

(3)B超检查:胆囊基本正常或伴轻微炎症改变,结石多为较大而边缘光滑;部分患者肝实质光点较密或有脂肪肝之征象。

3、病机分析胖人多湿多痰,痰浊瘀阻,胃失和降,故脘腹满闷;痰属阴邪,故口淡不渴;湿瘀不化,则津不上承,故口干但不欲多饮;痰湿阻中,脾失健运,则大便稀溏,痰阻则肠腑气滞,大便不爽。此型为胆囊结石的静止期,部分患者可以完全没有胆区之症状。

4、治法宜豁痰化浊,利胆排石。

(1)中药汤剂:常选用豁痰排石汤加减。

方解:本方由导痰汤合小承气汤加味而成。胆囊结石的治疗用半夏、南星、燥湿化痰,开顽痰之胶结;枳实、陈皮行气开郁,使气顺而痰消;苍术、茯苓健脾祛湿,使湿无所聚,则痰无由生;大黄、厚朴、山楂、金钱草通腑除湿,利胆排石;甘草调和诸药。共奏豁痰化浊,利胆排石之功。

加减:纳呆食少者,加鸡内金、白芥子以开胃豁痰,兼有溶石之效。伴有血瘀者,加郁金、丹参以活血化瘀并能松弛括约肌。泄泻而腹凉者去大黄,加姜黄、明矾以溶石止泻。亦可用化痰软坚方,温胆汤合硝石矾石散,加减治疗。

(2)其他药物:①华沙利胆丸,每次1-2粒,每日3次。②消胆胺。每次4g,每日3次,饭时服。③卵磷脂,每次0.6g,每日3次。④胆乐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⑤鹅去氧胆酸或熊去氧胆酸。

(3)针灸:取肩井、章门、足三里、阴陵泉。以疏肝健脾,消积化滞,祛湿除痰。每日或隔日1次,留针20分钟,1月为1疗程。

(4)耳穴贴压:取胰胆、三焦、小肠、艇角、肝、脾、内分泌:以健脾利湿,行气化瘀,降低血脂。先贴一耳,每天按压3-4次,3天后换另一耳,10次为1疗程。

(5)推按运经仪:以程序治疗为主,可选肩井(右)、章门(右)、足三里(右),公共电极置于胆囊底部。操作方法同肝郁气滞型。

(6)外用药:胆囊结石的治疗可用胆病2号膏外敷。

(7)总攻排石。

5、转归预后此型症状轻预后好。结石大者应先碎石以提高疗效。

三、瘀血阻络型

1、临床表现胁肋刺痛,痛处不移,入夜尤甚或常有绞痛,胆区压痛;腹胀纳呆,口干不欲多饮,皮肤粗糙,手足心热,大便秘结,面色晦黯。唇舌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苔薄,脉弦细或细涩。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多有血液流变学障碍。

(2)X线检查:X线造影部分患者胆囊不显影,显影者多较淡,可发现结石,部分胆囊结石患者胆囊形状欠规整。

(3)B超检查:常有胆囊体积缩小,壁明显毛糙、增厚或厚薄不均匀,部分患者胆囊形态不规整,囊内有结石征象。可有结石与囊壁粘连现象;脂餐试验胆囊收缩功能多有明显降低。

3、病机分析病久不愈或反复发作,“久痛入络”导致瘀血阻络而胁肋刺痛;瘀血为有形之邪,故痛有定处而拒按,若结石阻于胆囊管则发生绞痛。血瘀气必滞,脾胃气滞则腹胀纳呆,血不上奉则口干,肠无血润则便秘,血不上荣而面色晦黯,皮肤失养而粗糙,入夜血行迟缓则瘀更甚,故疼痛加重。血瘀化热可致手足心热。唇舌色黯,瘀斑、瘀点,脉涩皆血瘀之征。此型一部分属于静止期,一部分属于发作期,临床症状差异很大。

4、治法宜活血化瘀,利胆溶石。此型患者,胆囊之收缩功能多有明显降低或者结石与胆囊壁粘连,结石很难排出,因而以溶石治疗为主。若经过胆囊结石的治疗,胆囊收缩功能恢复且结石与囊壁无粘连者则可采用排石疗法。

(1)中药汤剂:常选用复元活血汤加减。

方解:柴胡疏肝胆之气,山甲破瘀阻之血;桃仁、红花祛瘀生新,当归、花粉活血、润燥;重用大黄荡涤瘀阻,除败血而通便;用甘草调和诸药,缓挛急而止痛。使瘀血去,新血生,气血调畅,则疼痛缓解。

加减:胆囊结石的治疗加金钱草、郁金、鸡内金以利胆溶石;加延胡索、川楝子以行气、活血而止痛;加山楂以化瘀、开胃而消胀。若大便不干可去花粉、桃仁,改大黄为酒大黄以缓泻下之力;加黄芪补气,助活血药获益气化瘀之功。亦可选膈下逐瘀汤、化瘀舒胆汤等加减治疗。

(2)其他药物:①金佛止痛丸,每次5~10g,每日2次。②胆宁片,每次3片,每日3~4次。③熊去氧胆酸等溶石药。

(3)针灸: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以疏肝利胆,健脾和胃,理气活血,通经活络。每日或隔日1次,留针20分钟,1月为1疗程。若同时应用穴位注射者,将足三里和阳陵泉改为章门和脾俞穴。

(4)耳穴贴压:取胰胆、肝、交感、十二指肠、耳背肝、耳迷根、脾。诸穴合用有疏肝利胆,健脾益气,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之功效。先贴一耳,每日按压3~4次,3天后,换贴另一耳,10次为1疗程。

(5)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4rrIl注射于阳陵泉(双)各2rIll与足三里(双)交替,每日各1次,1月为1疗程。

(6)推按运经仪:本型以平板电极进行胆囊结石的程序治疗为主,待胆囊收缩功能恢复,胆道炎症基本痊愈之后,再以手柄电极进行推按治疗。取章门(右)、肩井(右)、胆俞(右),公共电极置于胆囊底部。操作方法同前两型。

(7)外用药:可用胆病2号膏外敷。

(8)手术治疗:反复发作且症状较重,以上治疗无效者,可切除胆囊。

四、湿热蕴结型

1、临床表现胁肋胀痛、灼痛,甚或绞痛,胆区压痛明显;脘腹胀满,恶心或呕吐,口干口苦,渴不多饮,纳少厌油,肢体困重,倦怠乏力,大便干结或黏滞不爽,小便黄赤;可有发热,偶有黄疸。舌红,苔黄滑或黄腻,脉弦滑或濡数。部分胆囊结石患者可伴恶寒、发热、身痛等表证,脉浮数或弦数。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可有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可有胆红素、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和谷丙转氨酶的轻度增高。

(2)X线检查:腹部平片偶见肿大的胆囊阴影或胆囊内的结石影。静脉造影胆囊显影较淡或不显影。逆行胆道造影可显示肿大的胆囊和囊内的阴性结石影(症状严重,发热较高者,一般不宜作逆行造影)。

(3)B超检查:胆囊增大,张力增高,胆囊横径与纵径之比多在1:2.2以下,囊壁增厚、毛糙,胆汁透声欠佳,囊内有结石征象,超声莫非征阳性。

3、病机分析外感湿热或饮食内伤,导致湿热蕴结,阻滞胁络,故胁肋胀痛或灼痛;湿热熏蒸而口干口苦;湿遏气机故脘腹胀满,因有湿邪故渴不多饮,湿性重浊故肢体困重,倦怠乏力。感外邪者,可见恶寒、发热之表证。若结石阻于胆囊管则可引起绞痛。偶有胆汁受阻外溢而出现黄疸。此型多为胆囊结石的发作期,常伴有细菌感染。

4、治疗宜清热祛湿,利胆排石。

(1)中药汤剂:胆囊结石的治疗常用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减。

方解:柴胡与黄芩相配,疏肝、清热、燥湿;大黄同枳实为伍,开结、通腑、泻热;半夏降逆以和胃,白芍平肝以安脾;栀子清热除烦,茵陈利胆退黄。诸药合用使郁解、热清、湿除、胆利,则湿热蕴结之症状可以缓解。

加减:加芒硝助大黄、枳实通腑泻热之力,并增强利胆排石之功。恶寒、发热者,重用柴胡以解表,再加蒲公英,金银花以清热解毒。胁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以活血、行气、止痛,加郁金、金钱草以解郁、利胆、溶石。亦可选用排石汤6号、清热利湿汤、龙胆泻肝汤等加减治疗。

(2)其他药物:①利胆排石片,每次6片,每日3次:②新癀片合硝石矾石散,新癀片每次4片,每日3次,饭时服。硝石矾石散每服1g,每日3次:③舒胆片,每次6片,每日3次。

(3)抗生素:对伴有明显感染、发热或症状较重者,可选用适当的抗生素类药物与中药同时应用以提高疗效。最好依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药。在菌种不明之前,应两种药物联合应用。

(4)针灸:取阳陵泉、支沟、肝俞以清利湿热,疏肝利胆,通腑气,利胸胁。胆囊结石的治疗用泻法,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5)耳穴贴压:取胰胆、十二指肠、艇中、肝、耳背肝、耳迷根、口。以清热利湿,泻火解毒,疏肝利胆,解郁止痛。先压一耳,每日按压3~4次,采用较强刺激,3天改换另一耳,10次为1疗程。

(6)穴位注射:用双黄连40mg,溶于4ml注射用水中,注射于双侧胆囊穴各2ml,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7)推按运经仪:用平板电极作程序治疗。可选胆俞(右)、期门(右)、阳陵泉(右),公共电极置于胆囊底之位置,操作方法同前。

(8)外用药:用金黄膏或大青膏外敷。待炎症缓解后改用胆病2号膏。

(9)总攻排石:一般在胆囊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炎症不太明显时,再采用总攻排石之疗法。

(10)手术治疗:症状重且反复发作,上述治疗不理想者,胆囊结石的治疗可切除胆囊。

5、转归预后此型虽有少数需手术治疗,但一般预后仍是较好的,若感染严重又未得到及时、恰当治疗,有部分可转为实热脓毒型,则病情严重。

(责任编辑:jbwq)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胆囊结石的治疗方...”相似的文章

专家咨询

王强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外科 [详情]

向TA提问

倪幼方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各种心血管 [详情]

向TA提问

程云阁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腔镜 [详情]

向TA提问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