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是指非外伤因素引起的脑实质内出血,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的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同时并存,是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其他少见的病因有:继发于脑梗塞的出血、先天性脑血管畸形形成动脉瘤、血液病、脑动脉炎、淀粉样血管病、肿瘤等,发病年龄常在50~70岁,寒冷季节发病较多,发病常突然而无预感,少数患者有头昏、头痛等前驱症状,可能与血压增高有关。头痛是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的主要表现,常常伴随头昏、呕吐、
意识障碍、肢体
瘫痪、失语、
大小便失禁等。头痛的性质有时帮助判断脑出血的部位,如后枕部头痛多为小脑出血的症状,但大多数情况下头痛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症状,判断脑出血的部位、出血的体积大小要依靠其他症状及其他检查。目前的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或磁共振成像能够在发病后2小时后即能正确判断出患者脑内有无出血。头痛是脑出血患者
颅内压增高的一种表现,当患者病情稳定颅内压恢复正常以后,患者头痛就会消失。当然如果遗留植物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患者仍会遗留头痛、头晕、面红、汗出障碍等后遗症。脑出血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所以应积极预防脑出血的发生。预防应从积极控制高血压着手,除正规服用降压药物外,应建立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劳逸结合,避免长期过度紧张,戒烟,少量饮酒,避免重体力劳动及激烈的情绪波动。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统指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临床上通常分为自发性与外伤性两类,自发性又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凡出血系由于脑表面上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如系脑实质内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而流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者,则属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病因以先天性颅内动脉瘤为多见,其余的病因是脑血管畸形、高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烟雾病、动脉炎、血液疾病、肿瘤等。蛛网膜下腔出血多突然发病,起病时最常见的症状是患者突然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头痛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一是大量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造成脑脊液循环障碍而引起颅内压增高;二是血液刺激引起了无菌性
脑膜炎,两者都可导致剧烈的头痛。但由于老年人反应差,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在患蛛网膜下腔出血时临床表现不明显,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常不明显。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由于血管自身发生的结构病变造成迟发性动脉狭窄而致脑血管痉挛。一般来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经过适当的治疗和休息,头痛症状会逐渐好转或保持稳定。如出血后3~4天患者头痛和脑膜刺激征进行性加重,伴周围白细胞持续升高,并伴有发热时,提示有脑血管痉挛的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容易复发,以发病后2周复发率最高,其次为第3~4周,所以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期间,要严格卧床4周,当患者出现头痛时,应予积极止痛镇静剂治疗,以防止过度刺激引起再出血。
(责任编辑:jb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