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健康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高血压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有优劣

时间 : 2015-11-27 10:59:57 来源:放心医苑网

[摘要]

高血压的可怕之处,在于长期升高的血压会引发心衰、冠心病、中风、高血压肾病等一系列疾病,严重的还会导致猝死。  我国是世界上受高血压危害最严重的国家,据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估计患病人数超过1.6亿。面对高血压如此高的发病率和严重并发

高血压的可怕之处,在于长期升高的血压会引发心衰、冠心病、中风、高血压肾病等一系列疾病,严重的还会导致猝死

我国是世界上受高血压危害最严重的国家,据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估计患病人数超过1.6亿。面对高血压如此高的发病率和严重并发症,我国高血压的控制率却极低,能够把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的患者仅占6.1%。

然而,西药需终生服用,服西药后血压易反弹、波动,西药有副作用,等等,众多因素让多数高血压患者难以下定决心坚持服用西药,而把目光投向传统中医药。

血压计发明于19世纪,西医也是从那以后才开始测量血压,并开始了对高血压治疗的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有了一套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中医虽然历史悠久,却并没有高血压的概念。那么,中医在治疗高血压方面还有自己的优势吗?与西医相比,它的劣势又有哪些?人们在使用中药降压时,是否也有一些误区呢?

5大优势

根据其临床表现,高血压病属于祖国医学“头痛”、“眩晕”范畴。《黄帝内经》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是对高血压的最早认识。

1.症状改善明显

高血压的症状主要包括:

(1)血压升高导致的不适。头晕、头痛、耳鸣、失眠、胸闷、心悸气短、健忘、腰酸乏力等;

(2)靶器官(如心、脑、肾等)损害和相关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症状。如伴左心衰竭时会出现呼吸困难、气短、胸闷、紫绀(嘴唇或指甲、皮肤发紫)等。

西药治疗高血压,往往能很快使血压下降,甚至恢复正常,但在改善头晕、头痛等症状上效果欠佳。而中医中药是以辨证为基础的,强调整体治疗,症状改善比较理想。如当高血压患者出现头痛、头晕、头胀、失眠、烦躁等症状时,中医认为是由于肝肾阴虚,阴虚阳亢,阳亢化风所致。通过清热泻火、平肝熄风的治疗,往往在血压下降的同时,上述症状也随之改善。而结合补肾之法,用中药六味地黄丸、大定风珠等补肝肾治疗后,甚至还有提高性生活质量,减少夜尿,改善肾虚的作用。

再举个常见的例子,长期高血压的患者,因为已经适应了“高血压”的状况,头疼并不是很明显,但是单纯地使用西药降压后,血压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反而不能适应“血压正常”的状况了,头疼的症状更明显。而中药治疗高血压,降低血压缓慢,同时症状改善明显。

因此,中医治疗高血压不单着眼于血压的下降,更着眼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2.保护靶器官

治疗高血压,降压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但是不能仅仅局限于降压,更重要的是在降压的同时,要预防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因为靶器官受损引发的心衰、肾衰等往往比高血压本身更为致命。

除一些西药有保护靶器官的作用外,目前一些研究发现,中医中药在对某些受损器官的逆转以及并发症的防治方面也有一定作用。例如活血祛淤中药丹参、田七、赤芍、丹皮等协同降压的同时,还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有预防及治疗中风的效果;又如黄芪可强心利尿,降压和降低尿蛋白,改善肾功能。

而且,中药治疗高血压,通常从患者的具体病证出发,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以中药复方,调整体内环境,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使心、脑、肾、血管得到保护。

3.与西药合用减除副作用

中、西医治疗高血压各有优势,亦各有局限。临床实验证明,中西药合用疗效优于单用西药或单用中药。中医治疗根本原则以平衡阴阳、调整气血运行为主。一般认为,中药近期疗效较低,而西药近期疗效较高,但毒、副作用较大。

中西药合用后,西药既可发挥近期疗效高的长处,又由于用量相应减少而减轻其毒、副作用。中药的降压作用可提高近期疗效,又具有远期降压作用。故中西药合用治疗高血压,具有见效快、疗效高、副作用少的优点。

如常用的钙拮抗剂硝苯地平(心痛定),很多患者长期服用以后往往出现浮肿,就可以同时给予健脾利湿的中药白术、茯苓、猪苓、车前子等加以克服,使其浮肿消退;有些患者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降压药(如开博通、洛丁新、一平苏等)会因有咳嗽而不得不停药,对此可选用中药桑叶、桑白皮、百部、前胡、陈皮、蝉衣、佛耳草、川贝、象贝等疏风宣肺止咳,针对有的患者兼有咽痛等症状,还可以加用马勃、玄参等清热利咽。

可见中西药合理联用,可以减轻或消除副作用,达到“减副增效”的目的。

4.降压平稳和缓

西药治疗高血压,常常有为达到目标血压而频繁加减药量等情况,因此,也常常出现血压波动幅度较大的现象。而中药降压作用缓和,稳定血压效果较好,如葛根、杜仲、野菊花、夏枯草(需注意观察肾功能)、玉米须、钩藤等,尤其适用于早期、老年高血压患者。较重的高血压病配合中药治疗,也可防止血压较大波动。

5.非药物治疗降压有效

有中医特色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气功、针灸、理疗、推拿等,这些治疗已被证实具有一定的降压作用。研究证明,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给予针刺、推拿,有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加一氧化氮含量等作用,对一些高血压患者有明显的降压作用。气功适用于各期高血压,能起到调整大脑皮层功能,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升压反应,纠正人体机能失调,提高抗高血压的能力,不论单独运用还是配合药物治疗,均有较好效果。饮食疗法、药枕治疗亦是可取的。

3大劣势

1.起效慢

由于中药纯度不高,大部分中药制剂以中药材原药、粉末或粗提取物入药,中药起效慢的现象仍然存在。

2.用药不方便

众所周知,服用中药一般要将一大包一大包的药材煎成汤汁,然后整碗整碗地喝下,无论是煎药还是服药,都比西药制剂麻烦,这也是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不喜欢中药的原因之一。

3.难辨证

辨证论治是中医用药的特点,对高血压病也是如此,证型不同,用药也会大相径庭。但要做到准确辨证就有一定难度,需要有经验的中医师作出诊断,仅靠血压计或患者病史很难做到准确辨证。

除此以外,中医药缺乏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也是导致人们怀疑中药疗效的一大主因,在临床验证、疗效评价、临床试验研究等方面,中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个误区

1.道听途说,自行服药

很多人道听途说一些方剂或单药有降压作用,就自行买来服用。殊不知,中药治疗高血压绝非千篇一律,对别人有效的药,对您未必有用。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同样是高血压,不同的人却可能属于不同的证型。针对不同的证型,用药各不相同。划分证型能使用药更准确,疗效更高。同时,证型划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个高血压患者可能同时兼有两种证型,也可能兼有其他症状。这些都需要中医师明确诊断,患者不明自己的证型就胡乱服药,不但达不到治疗效果,反而可能使病情更加严重。

2.中药降血压永不反弹

很多人认为西医治标,中医治本,服中药后血压降至正常说明已经“断根”,不会反弹,可以停药。一些不法商家也常常宣传某某中药产品能“根治高血压,不用终身服药”。

所谓永不反弹,是指永远不会再有血压升高,这种观点在目前来看还是做不到的。治疗高血压要坚持长期乃至终身用药,不管是西药还是中药都如此。根据很多中医专家的经验,有的高血压患者用单纯西药治疗很难控制病情,加用中药以后血压往往可较快达到目标血压。这时如果继续服用中药,血压保持稳定,原来的西药可以适当的减量,或者减少使用的西药种类,但中药不能停服。这意味着中药治疗高血压不是短时间服药或服药后血压降至理想值以后就不用再服了。

目前,我国的中医药专家正在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希望将来对于一些轻、中度的高血压,通过中医药调理,加上生活方式上的注意,可以不必终生服药。但即便以后能做到这点,是否停药仍然需要由医生做出决定,决不可自行停药。

3.中药没有毒副作用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不论是西药还是中药都一样。药性苦寒的中药服后可能会引起胃痛、呕吐、腹泻等不适,药性温热的中药服后可能会产生咽痛、口渴、热疮、便秘、鼻出血等。一些中药如马兜铃、关木通、夏枯草、龙胆草等服后会引起肾功能损害。中成药龙胆泻肝丸是一个著名的古方,其能泻肝胆之火,在高血压患者肝火亢盛之时常被选用。可是有人服用后却导致肾功能损害,因其含有对肾功能有损害的龙胆草和关木通。偏听偏信,认为中药没有毒副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4.“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取得重大突破”

中医博大精深,在很多人心目中,中医有一种神秘感,在心理上形成了中医有“无限可能”的想法。一些不法分子就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把中医神化,大肆宣扬某种中药、家传秘方能根治目前世界上还无法治好的病,声称“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取得重大突破”,蒙蔽甚至坑害老百姓。

和西医一样,中医也不是万能的,更不存在什么“神医”。尽管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有一定作用,许多临床医生、科研工作者在努力探索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的机理,也初步发现某些方药能改善血脂代谢,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增强血管弹性,但中医药治疗高血压至今还没有取得世界公认的、能多次重复的成果,更没有“疗程短、不反弹,不用终身服药”的神话出现。广大患者应谨慎对待有关“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取得重大突破”的宣传。

中医怎样治疗高血压

中医认为,高血压病是因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倦损伤,或因年老体衰,肾精亏损等导致脏腑阴阳平衡失调,风火内生,痰淤交阻,气血逆乱所致。治疗时通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肝阳上亢型

表现以血压升高兼见眩晕,伴头目胀痛、面红耳赤、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责任编辑:jbwq)

关键词: 高血压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相似的文章

更多>>

高血压疾病

一、确定有无高血压:测量血压升高应连续数日多次测血压,有两次以上血压升高,方可谓高血压。 二、鉴别高血压的原因:凡遇到高血压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全面系统检查,以排除症状性高血压。 实验室检查可帮助原... 详细

专家咨询

王强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外科 [详情]

向TA提问

倪幼方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各种心血管 [详情]

向TA提问

程云阁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腔镜 [详情]

向TA提问

常见用药

补中益气丸

[功能主治]色欲伤,腹股沟直疝,腹股....详情

元胡止痛片

[功能主治]理气,活血,止痛。用于行...详情

小儿泻止散

[功能主治]小儿湿热内蕴,非感染性轻...详情

推荐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广州市黄埔区蟹山路3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市海淀区昌运宫15号

哈尔滨第一医院

哈尔滨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51号

猜你喜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