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健康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黄褐斑

好心情帮你除掉黄褐斑

时间 : 2015-11-26 14:18:41 来源:放心医苑网

[摘要]

古代美女的皮肤,常给人一种肤如凝脂,吹弹可破的印象。尽管那似乎是遥不可及的,但现代女性.从未放弃过追求“如剥了壳的鸡蛋一样亮白无瑕”的皮肤。因此.浅浅的色斑,也是所有女性“不除不快”的大敌。  女性面部色斑最常见的是黄揭斑.要预防或去除黄揭

古代美女的皮肤,常给人一种肤如凝脂,吹弹可破的印象。尽管那似乎是遥不可及的,但现代女性.从未放弃过追求“如剥了壳的鸡蛋一样亮白无瑕”的皮肤。因此.浅浅的色斑,也是所有女性“不除不快”的大敌。

女性面部色斑最常见的是黄揭斑.要预防或去除黄揭斑,必须先了解黄褐斑的成因。

西医认为黄褐斑的病因目前还不十分明确,可能与内分泌、阳光、遗传、肝病、结核,肿瘤、药物等因素有关,并多与妇女妊娠、更年期、口服避孕药等有关。此外,与精神也有密切关系,过度疲劳,休息不够、精神负担过重、精神创伤等,都可以引起色素加深。

中医对黄揭斑的认识.古籍有这样的描述: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医宗金鉴)又说: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妇女多有之。由此可见,黄揭斑主要是由血虚、血淤引起的。

当然,阳光照射也是产生黄褐斑的重要原因之一。阳光中的紫外线能刺激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使其分裂、增殖.产生更多的黑色素颗粒.从而使皮肤晒黑,或导致原有的色斑颜色加深。

中医治疗色斑.不是简单的药物外敷外涂,皮肤对药物的吸收是有一定限度的。中医认为.五脏六腑俱荣.才能润泽肌肤。因此.色斑的治疗.可采用一些家庭食疗,既滋补脏腑,又营润皮肤。

1干柿去斑方:干柿子.天天食之,久食有效。干柿于能润心肺.去黑斑,对面部黑斑、雀斑尤其有效。

2核桃仁牛奶芝麻糊:核桃仁30克.牛乳300克.豆浆200克,黑芝麻20克。先将核桃仁、黑芝麻放小磨中磨碎,与牛乳、豆浆调匀,放入锅中煮沸,再加白糖适量,每日早晚各吃一小碗。此方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能润肤悦颜,特别适合要去除黄褐斑又好吃甜品的人。

3消斑饮:黄豆,绿豆、赤豆各100克,白糖适量。将上述豆类洗净浸泡,发胀后混合捣汁,加入适量清水煮沸,用白糖调味饮服,一日三次。此方能健脾、祛湿、下火.特别适合夏季服用。

当然.食疗之余.结合外敷.调理.去斑的效果更佳。可将柿叶研成细粉,加入熔化的凡士林中搅烂成膏.外搽患处;或珍珠粉凉开水调和成糊状,洁面后隔日敷面一次,每次20分钟。由于日晒是黄褐斑的重要诱因之一.因此夏季外出要注意涂防晒霜及用遮阳伞。

对于一些顽固的色斑,或者合并明显的其他病症的患者,中医还会针对病症,辨证选用六昧地黄丸滋阴补肾,或知柏地黄丸滋阴下火.或益母草膏活血化淤等以调理身体。要强调的一点是,房室过度.久伤阴精,会造成水亏不能制火的局面,虚火上炎,会使颜面不得荣润而成褐斑。因而治疗黄褐斑,必须注意房事要适度。中医还认为,情志舒畅、禁忌忧恩恼怒.对色斑的消退也有一定作用,可见精神调理也是相当重要的。

(责任编辑:jbwq)

关键词: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好心情帮你除掉黄...”相似的文章

更多>>

黄褐斑疾病

1、肝功能:肝功能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肝脏的生理功能,即解毒功能、代谢功能、分泌胆汁、免疫防御功能等;另一方面是指医院检验科里的医学检验项目,包括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转氨酶、r-谷氨酰转肽酶等等。 2、肾... 详细

专家咨询

王强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外科 [详情]

向TA提问

倪幼方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各种心血管 [详情]

向TA提问

程云阁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腔镜 [详情]

向TA提问

常见用药

补中益气丸

[功能主治]色欲伤,腹股沟直疝,腹股....详情

元胡止痛片

[功能主治]理气,活血,止痛。用于行...详情

小儿泻止散

[功能主治]小儿湿热内蕴,非感染性轻...详情

推荐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广州市黄埔区蟹山路3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市海淀区昌运宫15号

哈尔滨第一医院

哈尔滨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51号

猜你喜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