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健康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遗精

性生活后还频繁遗精 当心前列腺炎“找上门”

时间 : 2015-11-20 14:27:13 来源:放心医苑网

[摘要]

遗精是指在没有性生活时发生射精,一般发生于男性性成熟后,12岁以前非常罕见,14岁时发生率约为25%,16岁约为55%,18岁约为70%,20岁可达到80%。一般来说,精子和精浆储存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排出体外,精满自溢,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但如

遗精是指在没有性生活时发生射精,一般发生于男性性成熟后,12岁以前非常罕见,14岁时发生率约为25%,16岁约为55%,18岁约为70%,20岁可达到80%。一般来说,精子和精浆储存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排出体外,精满自溢,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但如果性生活规律后,还经常遗精,则可能是病理性的,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

遗精的危害有哪些?

一般来说,未婚或者没有性生活的男性,每月遗精精1—2次,有时稍多几次,均属正常生理现象。若次数太多,几天发生一次或月内发生四五次以上,则属病态。频繁遗精的危害有哪些?专家介绍,频繁遗精会使人精神萎靡不振、头昏乏力腰膝酸软、面色发黄,影响身心健康。

遗精过度,会导致与男性生育相关的微量元素主要包括锌、硒、铜、钙和镁等。锌是生殖系统内重要的元素的流失,缺锌会影响青春期男性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征发育,降低精子的活动能力,削弱机体的免疫功能,使男性容易患前列腺炎、附睾炎等感染性疾病。

5个小动作改善遗精:

1、自我按摩法

用双手手指分别依顺时针与逆时针方向反复轻轻按摩丹田穴(腹部脐下方2指)和肾俞穴(腰部最细处的背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指处),通过按摩这两个穴位,可以帮助调整和改善性功能。

2、提肛运动法

坐在床上做收缩肛门的动作,酷似强忍大便的样子,每晚睡前进行,每次可收缩48~64次。收缩时吸气,放松时呼气,动作宜柔和、缓慢而富有节奏,用力均匀。持之以恒,长期坚持下去必有效果。

3、仰卧收腹臂腿上举法

取仰卧位,两臂伸直在头后,然后上举两腿同时迅速上举两臂,使双手和两足尖在腹部上方互相接触,上举时吸气,还原时呼气。每天早晚可各进行一次,每次可做24~32下。随着腹肌力量的增强,上述动作重复次数可逐渐增加。

4、冷水冲洗法

在气温、环境允许的情况下,每晚临睡前先用冷水擦身,然后用冷水冲洗阴囊数分钟,有助于降低性神经的兴奋性。开始时,冲洗的时间不宜过长,体质虚弱者慎用此法。

5、静力半蹲站桩法

挺胸直腰,屈膝作1/4蹲(大腿小腿弯曲度为120~140度),头颈挺直,眼视前方,双臂向前平举,两膝在保持姿势不变的情况下,尽力向内侧夹,使腿部、下腹部、臀部保持高度紧张,持续半分钟后走动几步,让肌肉放松后再做。如此反复进行,次数自定。

所以,男性朋友一旦发现频繁遗精,千万别碍于自己的面子,如果延误时间长了,导致疾病恶化,给身心健康带来更多的烦恼。遗精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就会导致男性出现肾虚、阳痿、性功能减退等常见疾病,甚至影响生育。

(责任编辑:jbwq)

关键词: 遗精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性生活后还频繁遗...”相似的文章

更多>>

遗精疾病

直肠指诊、前列腺B超、精液常规及前列腺液检查可助病因诊断,以明确是否有泌尿系统感染以及前列腺感染,出现上述感染后可以增加生殖道的炎性刺激,以诱发遗精,故对于频繁遗精者(一周数次)的患者应该进行上述检查,... 详细

专家咨询

王强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外科 [详情]

向TA提问

倪幼方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各种心血管 [详情]

向TA提问

程云阁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腔镜 [详情]

向TA提问

常见用药

补中益气丸

[功能主治]色欲伤,腹股沟直疝,腹股....详情

元胡止痛片

[功能主治]理气,活血,止痛。用于行...详情

小儿泻止散

[功能主治]小儿湿热内蕴,非感染性轻...详情

推荐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广州市黄埔区蟹山路3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市海淀区昌运宫15号

哈尔滨第一医院

哈尔滨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51号

猜你喜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