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15-11-17 16:15:04 来源:放心医苑网
(1)内窥镜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其优点是直观性好,可确定病变的基本待征和范围,而且可取活检进行组织学检查。内镜下粘膜形态改变主要表现为糜烂、溃疡和假息肉形成。 ①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受累的同—肠段呈现均匀一致的改变。开始主要是粘
(1)内窥镜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其优点是直观性好,可确定病变的基本待征和范围,而且可取活检进行组织学检查。内镜下粘膜形态改变主要表现为糜烂、溃疡和假息肉形成。
①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受累的同—肠段呈现均匀一致的改变。开始主要是粘膜充血、发红,水肿,血管纹理紊乱、模糊,半月襞增厚,肠管常呈痉挛状态。以后粘膜面变得粗糙,出现大小较一致弥漫分布的细颗粒,组织变脆,有自然出血或接触出血。腔内有粘液性分泌物。进一步发展,粘膜出现糜烂,伴有许多散在分布的黄色小斑,系隐窝脓肿形成后脓性分沁物附于腺管开口之故。溃疡较小而表浅,形态不规则,针尖样、线形或斑片状。排列无规律,围绕肠管纵轴和横轴相互交错。周围粘膜亦有明显充血、糜烂等炎性反应,表面附着黄色和绿色的粘液脓性分泌物,几乎无正常残存粘膜可见,类似于地图状。
②缓解期内镜像:主要表现为粘膜萎缩和炎症性假息肉。病情较轻者,炎症消退后肠粘膜充血、水肿亦逐渐消失,溃疡缩小呈细线状或愈合消失,渗出物吸收。由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改变较浅,一般不超过粘膜下层,所以不形成纤维化和疤痕,可完全恢复正常。慢性持续型或复发缓解型病例,肠粘膜出现萎缩性改变,色泽变得苍白,血管纹理紊乱,粘膜正常光泽丧失,略显干燥。有的残存粘膜小岛,因上皮和少量纤维组织增生可形成假息肉。假息肉的特点是:体积一般较小,无蒂;体积较大者,与结肠癌不易区别。除假息肉外,有时还可见粘膜桥,是由于溃疡反复发作,而边缘上皮增生,在溃疡上相对愈合连接,形成两端与粘膜面连接而中间悬空的桥状形态,意义与假息肉相似。溃疡性结肠炎严重且反复发作者,晚期可出现肠管缩短,结肠袋消失,肠腔狭窄,粘膜面粗糙呈虫咬样,形成x线上所谓铅管样结肠。
③暴发期内镜像:见病变累及全结肠,肠腔扩大,正常形态消失,结肠袋和半月襞均消失。粘膜明显充血、糜烂、出血并见溃疡形成,大片粘膜剥脱,形成假膜样结构。此期因肠壁菲薄,极易引起穿孔,除非诊断不明,才可进行肠镜检查,检查时一般插至乙状结肠能明确诊断即可,不要进行全结肠检查。
(2)x线检查:气钡双重造影有利于观察粘膜水肿和溃疡。初期所见为结肠的功能性改变,肠壁痉挛收缩,结肠袋增多,粘膜皱襞增粗紊乱。有溃疡形成时,可见肠壁边缘有大小不等的锯齿状突起。直肠和乙状结肠可见细颗粒状或桔皮样改变。较大的溃疡可使结肠边缘出现一排数毫米大小的突影。后期由于肠壁纤维组织增生以致结肠袋消失,管壁平滑变硬,肠腔变窄及肠管缩短使之呈水管状。有假息肉形成时,可见肠内有多发的圆形缺损。x线检查对轻型或早期病例的诊断帮助不大。
(3)粪便常规:活动期常为脓血便,显微镜下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和巨噬细胞,涂片、培养、孵化等均无特异病原体发现。粪便溶酶苗活性在活动期多有增加。
(4)血液学指标:急性活动期末梢血白细胞可增多,有时中性白细胞可出现中毒颗粒。50%~60%的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低色素性贫血。重症病例红细胞沉降率可有轻度或中度增快,可将其作为病情演变的指标。血浆总蛋白及a/g比值在活动期较长的患者中可降低,α2和γ球蛋白可增高。重症病例α2球蛋白增高,γ球蛋白反而降低。严重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因子ⅶ活性增加。血清钾、钠、氯降低。
(5)免疫学检查:①血清igg、igm:在活动期一般可稍有增加,也有少数病例呈现iga和igg的急剧增高。②细胞免疫检查:t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的比率在活动期常表现前者相对减少,后者相对增高。植物血凝素皮肤试验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患者与正常对照相比显示低下,认为本病非特异性细胞免疫机能是低下的。③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外周血th/ts比值显著增高,主要原因是ts细胞数量减少。④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在大多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呈阳性反应,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特异性达94%。而克罗恩病患者则多呈阴性反应。对此,有待进一步证实。
(责任编辑:jbwq)
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