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健康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月经不调

月经稀发临床表现治疗

时间 : 2015-11-05 16:47:30 来源:放心医苑网

[摘要]

月经稀发是指月经周期后延,超过35天以上者。本病可发生于有排卵性月经周期,也可发生于无排卵性月经周期中。发于前者;多因甲状腺功能不足,新陈代谢过低,卵泡发育成熟时间延长,而致卵巢不能按时排卵;发于后者,则因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的功能失调,排

月经稀发是指月经周期后延,超过35天以上者。本病可发生于有排卵性月经周期,也可发生于无排卵性月经周期中。发于前者;多因甲状腺功能不足,新陈代谢过低,卵泡发育成熟时间延长,而致卵巢不能按时排卵;发于后者,则因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的功能失调,排卵功能受到抑制,卵泡发育不良,而出现周期延后的无排’卵性月经。中医称本病为“月经后期”、“月经错后”、“经水过期”、“经迟”。

[临床表现]

月经周期错后7天以上,甚至40-50天一行,并连续出现两个月经周期以上者。

[治疗]

1、西医药治疗

(1)甲状腺素片0.03g/日,适用于甲状腺功能低下者。

(2)克罗米酚或三苯氧胺,以促排卵。

(3)人工周期:月经第5天开始服用已烯雌酚,0.5mg/日,连用20天,于第18天加用黄体酮肌注,20mg/日,连用3天。一般连用3周期。或用倍美力,0.3—0.625mg/日,代替己烯雌酚。

2.中医药治疗

(1)气血虚弱:月经后错,量少、色淡、质稀,头晕心慌,倦怠乏力,纳呆,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益气养血调经。方药:党参、炙黄芪、白术、茯苓、熟地、白芍、当归各15克,川芎10克,陈皮6克。中成药:八珍益母丸。

(2)肝肾不足:月经延后,量少、色淡黯,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肾养肝,养血调经。方药:熟地、枸杞子、菟丝子各15克,当归、复盆子各12克,白芍、川芎、五味子、车前子(包煎)、鹿角胶(烊化)各10克。中成药:安坤赞育丸。

(3)气滞血淤:月经延后,量少、色紫黯有血块,胸胁乳房或少腹胀痛,精神抑郁,舌淡偏暗,脉弦。治法:疏肝理气,活血调经。方药:柴胡、制香附、乌药、川芎、红花各10克,桃仁12克,熟地、赤芍、川牛膝各15克。中成药:血府逐淤口服液。

(4)寒凝血淤:月经错后,量少、色黯、有血块,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畏寒肢冷,舌暗、苔白,脉沉紧。治法: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方药:肉桂、川芎、丹皮各10克,当归、赤芍、莪术、川牛膝、党参各15克,炙甘草6克。中成药:温经丸。

(5)痰湿:经期后延,量少、色淡、质黏,身体肥胖,头晕胸闷,呕恶痰多,带下量多。色白质黏,舌淡胖、苔白腻,脉滑。治法:燥湿化痰,活血调经。方药:茯苓、白术、党参、当归各15克,陈皮、半夏、川芎、枳壳、车前子(包煎)各10克,炙甘草6克。

中成药:参苓白术丸、二陈丸。

[预防与调养]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和精神刺激。

2.注意经期保健,经期勿服寒凉酸涩之品,以免凝滞气血。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月经稀发临床表现...”相似的文章

更多>>

月经不调疾病

为准确判断原因,医师可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检查,常用的检查方法有以下几种: (1)详细询问病史,查找可能的原因,患者要力求准确地提供资料。 (2)全面体格检查以了解有无严重的全身性疾病。 (3)盆腔检查以... 详细

专家咨询

王强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外科 [详情]

向TA提问

倪幼方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各种心血管 [详情]

向TA提问

程云阁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腔镜 [详情]

向TA提问

常见用药

补中益气丸

[功能主治]色欲伤,腹股沟直疝,腹股....详情

元胡止痛片

[功能主治]理气,活血,止痛。用于行...详情

小儿泻止散

[功能主治]小儿湿热内蕴,非感染性轻...详情

推荐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广州市黄埔区蟹山路3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市海淀区昌运宫15号

哈尔滨第一医院

哈尔滨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51号

猜你喜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