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健康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感冒

小儿感冒并发症关键词

时间 : 2015-11-05 12:03:21 来源:放心医苑网

[摘要]

感冒也叫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和咽部的炎症,但如果未得到控制,炎症向下蔓延则可发展为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甚至肺炎。所以支气管炎也常为肺炎的早期表现。因此要认识本病的特点,做到有效的治疗与护理才能防止发生肺炎。   当孩子感冒发烧治

感冒也叫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和咽部的炎症,但如果未得到控制,炎症向下蔓延则可发展为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甚至肺炎。所以支气管炎也常为肺炎的早期表现。因此要认识本病的特点,做到有效的治疗与护理才能防止发生肺炎。当孩子感冒发烧治疗不愈而又出现了咳嗽时,要警惕发生了气管炎。初为刺激性干咳,以后随着病变的发展,支气管内分泌物增多转为带有痰咯声的咳嗽。年龄大些的孩子咯出黄色脓性痰,但婴幼儿不会把痰咯出来,常常咽下而不易观察到。也有的患儿则表现为忽然出现较多较深的咳嗽,使孩子痛苦不堪,或伴有呼吸急促、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如果小儿虚胖,发烧咳嗽后出现了哮喘性呼吸困难,即呼吸增快,有哮喘声,鼻翼随呼吸而扇动,吸气时肋窝加深,那么可能得了哮喘性支气管炎。

无痰期可用止咳药,婴幼儿严重干咳时还可用镇静药,但在有痰期最好不用止咳药,以化痰祛痰为主,遵照医嘱口服或注射抗生素。对于哮喘型支气管炎的患儿要及时到医院诊治,以防日后遗留支气管哮喘。咳嗽的时期一般在7-10天,如治疗及进恰当则可缩短其病程,但有时可迁延2-3周,尤其是体弱的小儿,甚至见好后又复发。对于反复发作的小儿为预防其复发,可进行皮下注射气管炎疫苗,即每1毫升含呼吸道常见菌9亿个,可从0.1毫升开始,隔周一次,若无反应每次增加0.1毫升直至0.5毫升,10次为一疗程,效果显著者可用几个疗程,在每年发作季节前1个月开始注射,缓解季节内暂停。

另外,还可运用中医中药进行辨证施治,达到治愈疾病、防止病情发展的目的。

1、风寒咳嗽:咳嗽,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怕冷无汗,舌苔微白,可使用杏苏散加减。

2、风热咳嗽:咳嗽不爽,有粘稠痰,色黄,不易咯出,颜面红热有汗,或有流黄鼻涕、口渴、舌苔薄黄,可用桑菊饮加减。

在口腔与耳朵之间有一条咽鼓管相通,由于小儿的咽鼓管比较短且平,再加上小儿抵抗力差,鼻腔或者口腔内的细菌、病毒很容易沿着咽鼓管进入耳腔引发炎症。急性中耳炎是2岁至8岁小孩的常见病,最容易发生在长时间感冒后,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起病,为孩子带来不少痛苦。

预防急性小儿中耳炎可以通过感冒后滴鼻的方法。道理是通过滴鼻,小儿的鼻腔通畅,细菌或者病毒就不容易长时间逗留,通过咽鼓管引发中耳炎症的机会就大大降低。

感冒能够引起许多并发症,甚至可能成为其它疾病的前驱症状,病毒性心肌炎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资料显示,近年来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病毒性心肌炎一般在感冒后数天或2—3周后发生,症状有轻有重,轻者症状不明显,再加上孩子不知道也不会表述,常常易被忽视而漏诊;重者可有短期内出现心脏扩大、急性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感冒常被忽视,但有的人感冒后可引起心肌炎,尤其是小儿。感冒所致病毒性心肌炎有一定的先兆,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发现:

一察色,由于病毒侵犯了心肌,影响了心脏的功能,使人体缺氧,孩子的烧虽说退了,但脸色总缓不过来,面色灰白,口唇发青发紫;

二察气,平时孩子精神很好,感冒后“打蔫”,总头昏没劲,动一下就气喘、胸闷、心慌;

三察脉,安静时孩子的脉搏每分钟少于60次或超过120次,或跳几下后出现较长的间隙,这种过慢、过快和不规则的脉搏,都是不正常的现象。

病毒性心肌炎关键在于预防,感冒后一定要注意休息,减少活动,更不要进行剧烈的运动,一旦出现上述用“感冒”不能解释的变化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心肌炎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但发现越早,控制越早,心肌受损就越小,预后就好。否则因延误治疗或演变成慢性,预后往往不良。

从表面上看,感冒与小儿聋哑并没有什么联系,然而,临床工作及研究中发现:小儿感冒已成为小儿聋哑重要的始发原因。因此,对小儿感冒的预防及正确治疗,必须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感冒、伤风都是人们对急性鼻炎的俗称,是一种常见的鼻粘膜急性传染性疾玻小儿的听力障碍称为小儿耳聋,是由于小儿听觉功能受损,进而引起听力低于正常而造成的。引起感冒的病原体主要是病毒,发病后多并发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可以造成耳神经损害,引起耳聋;小儿感冒时可能出现的高热、惊厥,也可以使脑神经受到损害而引起耳聋。另外,小儿感冒时伴发的鼻咽部炎症,导致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孔,也会造成听力下降。

由于医疗水平的提高,感冒造成的耳聋已明显下降,但在感冒治疗中因不合理地使用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或丁胺卡那霉素等耳毒性药物引起小儿耳聋还是常见的。海军四一四医院对南京市聋哑学校二百二十名在校生致聋原因分析表明:感冒治疗因使用庆大霉素等耳毒性药物不当致聋的约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五十四,加上其它疾病使用耳毒性药物引起耳聋的约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七十。

因此,每位父母对小儿感冒都不可以掉以轻心。首先应注意预防小儿感冒,小儿如患了感冒,父母要及时带他去医院就诊,不可以私自用药。若在治疗中发现小儿对摇铃声、呼喊声反应迟钝时,要及时去医院检查。父母本人或家族中有对耳毒性抗生素敏感史者,其所生后代,应少用或不用耳毒性抗生素。对已有听力下降的小儿,在及时治疗的同时应进行聋哑的康复训练,以免因听力弱而致哑。只要我们立足于对感冒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正确治疗,完全可以减少或避免感冒所致聋哑的发生,使我们的后代在有声世界里健康成长。

感冒后应注意的事项

·在感冒初期,如果孩子仅有流鼻涕等卡他症状,可以先采取物理疗法,如用热毛巾敷头、用温热水擦洗手脚心等。

·当感冒加重,并有发烧症状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若因种种原因不能立即去医院,应采取物理疗法来退热,并随时测试体温。

·就诊前,最好别给孩子用药,尤其是别给孩子服用退热剂,以免掩盖症状,影响医生了解病情;但对3岁以内的孩子,若发烧至38.5度,可用些小儿退热剂,以免因高烧引起抽风。

·治疗的方法上应听从医生的意见,不能私自服药,也不能随意更换用药。

·患儿感冒期间,应让其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多饮水,且以白开水为主,不能用饮料来代替,水果可适当吃些,冷饮要少吃或不吃;别在感冒期间给孩子增加营养,如让孩子吃些大鱼大肉等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饮食应清淡可口、易消化,如稀饭、小菜等,若孩子食欲不振,可以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1周岁以内的婴儿应坚持母乳喂养。

预防经常患感冒可从以几点入手:

一、增加户外活动时间

调查结果表明,常坚持户外活动的儿童患感冒的机会显著少于户外活动少的孩子。

二、衣着要适当

衣服切勿聚增或聚减。有些父母担心孩子冻着,给孩子穿戴过厚过多,过早地穿上棉衣,结果常适得其反,更容易感冒。

三、要吃好早餐

吃好早餐,体内产生足够的热量可增加御寒能力。

四、饭前、吃东西前一定洗手

孩子吃食物之前,一定要先把手洗干净。大人给孩子食物吃,也不要赤手拿,严防经食物传播感冒。

五、尽量保持室温相对恒定

室内温度变化大,可增加儿童患感冒的机会。

六、着凉之后,采取措施

孩子着凉受寒之后,应该马上到暖室或炕上暖和一会儿,同时喝些热茶或热汤或牛奶,如能喝些姜汤则更好。

七、家里有人感冒、立即隔离

家里有人感冒,应不准病人与孩子直接接触,特别不能面对面坐着,不可同床睡觉。

八、托儿所有人感冒时,也应隔离

发现有孩子感冒,不要继续入托、入园。如发生较多的儿童感冒,应对孩子活动场所,进行必要的空气消毒,开窗换气、晒被褥。

九、感冒多发或流行时少外出

不要带孩子到公共场所云,也不要到别人家串门,以防止传染。

十、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慢性疾病

据研究,患有偏桃体炎、支气管炎、鼻炎等慢性上呼吸道炎症的儿童,比一般儿童更容易患感冒。因此,这些孩子平时应该抓紧治疗慢性病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小儿感冒并发症关...”相似的文章

更多>>

感冒疾病

1、血象:病毒性感染见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有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核左移现象。 2、病毒和病毒抗原的测定:视需要可用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血清学诊断法和病毒分... 详细

专家咨询

王强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外科 [详情]

向TA提问

倪幼方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各种心血管 [详情]

向TA提问

程云阁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腔镜 [详情]

向TA提问

常见用药

补中益气丸

[功能主治]色欲伤,腹股沟直疝,腹股....详情

元胡止痛片

[功能主治]理气,活血,止痛。用于行...详情

小儿泻止散

[功能主治]小儿湿热内蕴,非感染性轻...详情

推荐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广州市黄埔区蟹山路3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市海淀区昌运宫15号

哈尔滨第一医院

哈尔滨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51号

猜你喜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