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健康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阿米巴肠病

阿米巴肠病应该如何预防

时间 : 2009-12-08 09:58:18 来源:www.fjzsksw.com

[摘要]

阿米巴肠病应该如何预防
整理自:fjzsksw.com2009-11-1117:39:01在线报名本病流行于全世界,多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但较寒冷的地区,甚至北极圈内也有阿米巴感染和流行。其感染率高低与各地环境卫生、经济状况和饮食习惯等密切相关,据估计全世界约有10%的人受染,有的地方感染率可高达50%.在我国的分布一般农村高于城市,近年来由于我国卫生状况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急性阿米巴痢疾脓肿病例,除个别地区外,已较为少见,大多为散在分布的慢性迁延型或典型病例及带虫者。

  (一)传染源:慢性病人、恢复期病人及健康的带虫者为本病的传染源,包囊抵抗力很强,在潮湿低温的环境中,可存活12天以上,在水内可活9~30天。但包囊对干燥、高温和化学药物的抵抗力较弱,如50℃时,短时即死亡,干燥环境中的生存时间仅数分钟,在0.2%盐酸、10%~20%食盐水以及酱油、醋等调味品中均不能长时间存活。50%酒精能迅速杀死之。来源:考试大

  (二)传播途径:溶组织内阿米巴的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①包囊污染水源可造成该地区的暴发流行;②在以粪便作肥料,未洗净和未煮熟的蔬莱也是重要的传播因素;③包囊污染手指、食物或用具而传播;④蝇类及蟑螂都可接触粪便,体表携带和呕吐粪便,将包囊污染食物而成为重要传播媒介。

  (三)流行特点:溶组织内阿米巴病发布广泛,在温带地区,该病可时有流行,而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其流行情况则尤为严重。在我国解放以来,各地阿米巴的感染率明显降低,如北京首都医院1973~1978年共检查了38075例,阳性率为0.52%;福建医大1976年惠安检查216例儿童,阳性率4.63%;东北佳木期医学院报告(1980),检查市郊中学生487例,阳性率仅为0.4%;1979年在浙江乐清普查一个大除农民557例,阳性率为3.2%.其发病情况因时而异,以秋季为多,夏季次之。发病率男多于女,成年多于儿童,这可能与吞食含包囊的食物或年龄免疫有关。

  治疗患者及携带包囊者,饮水须煮沸,不吃生莱,防止饮食被污染。防止苍蝇孳生和灭蝇。检查和治疗从事饮食业的排包囊及慢性患者,平时注意饭前便后洗手等个人卫生。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卫生资格,内科护理的文章!上一个文章:阿米巴肠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下一个文章:没有了【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名: 评分:1分2分3分4分5分 评论内容: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政治、黄色淫秽等的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机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关键词: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阿米巴肠病应该如...”相似的文章

更多>>

阿米巴肠病疾病

一、病原学检查: 1.粪便检查: ⑴活滋养体检查法:常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 法检查活动的滋养体,急性痢疾患者的脓血便或阿米巴炎病人的稀便,要求容器干净,粪样新鲜,送检越快,越好,寒冷季节还要注意运送和检查时... 详细

专家咨询

王强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外科 [详情]

向TA提问

倪幼方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各种心血管 [详情]

向TA提问

程云阁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腔镜 [详情]

向TA提问

常见用药

补中益气丸

[功能主治]色欲伤,腹股沟直疝,腹股....详情

元胡止痛片

[功能主治]理气,活血,止痛。用于行...详情

小儿泻止散

[功能主治]小儿湿热内蕴,非感染性轻...详情

推荐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广州市黄埔区蟹山路3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市海淀区昌运宫15号

哈尔滨第一医院

哈尔滨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51号

猜你喜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