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健康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恶性组织细胞病

[病例讨论]发热、头痛6d,呕血1次(恶性组织细胞病)(页 1)

时间 : 2009-12-06 06:06:15 来源:bbs.haoyisheng.com

[摘要]

好医生论坛 好医生论坛为医疗人员搭建互联网的讨论平台。 - Discuz! Archiver

wlyy999发表于2008-3-1711:37

[病例讨论]发热、头痛6d,呕血1次(恶性组织细胞病)[color=Red]资料[/color]:男,31岁,
[color=Red]主诉[/color]:发热、头痛6d,呕血1次
[color=Red]现病史[/color]:患者6d前无诱因出现发热,体温达38℃,无畏寒,有头两侧痛,咳嗽,但无咳痰及鼻塞、流涕,时有恶心,无眼眶痛及腰痛,无尿频、尿急及尿痛,当地医院按"上感"予双黄连、青霉素等药静脉滴注及吲哚美辛栓塞肛退热等对症治疗,体温36.4℃~39.0℃,27日晨出现少量鼻出血、呕血,量约15ml,急诊来院。自发病以来,食欲、睡眠不佳,小便量正常、色稍黄,大便稀带有粘液,无里急后重及腹痛,在急诊室予以病毒唑、头孢三嗪、清开灵等静脉滴注1d,仍发热,遂收入我科治疗。
 [color=Red]既往史及家族史[/color]:患者儿时曾患黄疸型肝炎,治愈后未复发。平时身体健壮,未患过其他疾病。平时喜食猪肉。未到过外地,无疫水接触史。其父65岁死于肝炎肝硬化。
  [color=Red]查体[/color]:体温39.2℃、脉搏96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6/10kPa。神志清楚,精神欠佳,发育正常,营养一般,查体尚合作。全身皮肤潮红、微黄染,双侧腋下有散在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眼睑稍浮肿,结膜充血、水肿,巩膜轻度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存在。口唇无发绀,咽及软腭稍充血,扁桃腺无肿大。颈软,气管居中,颈静脉无怒张。心、肺听诊无异常。腹稍膨,软;肝肋下2cm,质软,轻触痛,肝上界位于右侧锁骨中线第5肋间,肝区叩痛;脾肋下未及。腹部移动性浊音(+)。双肾痛。神经系统查体无异常。

  [color=Red]辅助检查[/color]:血常规:血红蛋白142g/L,红细胞4.88×10?12/L,白细胞3.0×10?9/L,淋巴细胞0.33,中性粒细胞0.64,单核细胞0.03,血小板13×10?9/L。尿常规:红细胞(+++),蛋白质(++),胆红素(+)。大便常规:脓细胞(+),红细胞(+)。肝功能:ALT358U/L,AST362U/L,HBsAg(-)。心肌酶:肌酸激酶250U/L,乳酸脱氢酶481.5U/L,γ-羟丁酸384.7U/L。肾功能(BUN、Cr)及血钾、钠、氢均正常;汉坦病毒IgM(-)。心、肺、膈经X线检查未见异常。B超显示:弥漫性肝病,脾大。
[color=Red]讨论:[/color]
1.可能的诊断及依据
2.进一步检查及理由
[color=Red]要求[/color]:
1.一定要写出分析思路
2.言之有理加贡献值
3.鼓励低贡献值会员
-----------------------------------------------------------
公布答案与分析:
[color=Red]病例特点[/color]
  (1)青年男性,其父因乙肝所致肝硬化死亡。患者曾患黄疸型肝炎。当地有肾综合征出血热散发。(2)发热、头痛、咳嗽、少量呕血及鼻出血。(3)皮肤潮红,双腋下可见出血点,结膜充血水肿,巩膜轻度黄染,肝大,肝区叩痛、肾区叩痛(+),腹水征(+),腓肠肌压痛。(4)辅助检查:肝功能异常;心肌酶异常;血小板极度减少;尿中有红细胞、蛋白质、胆红素;大便有脓细胞、红细胞;肾功能正常;汉坦病毒IgM(-);B超示弥漫性肝病,脾大。根据以上特点,入院后诊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用病毒唑、头孢三嗪、清开灵、转移因子、白蛋白、保肝降酶药等综合治疗,病情不见缓解。

  [color=Red]诊断思路[/color]
  据临床所见,应考虑如下疾病。

  [color=Blue]1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color]):由汉坦病毒侵犯机体引起,可表现为发热、"三红"(颜面、颈、上胸等部位潮红)、"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全身酸痛等毒血症症状,有多脏器功能障碍及损害,肾脏损害最明显。典型表现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经过。化验可见血小板明显降低。现似乎能用该病解释所有症状及当地有该病散发,故应考虑到肾综合征出血热。但另外几点不支持该病:(1)HFRS一般白细胞多升高,病情越重,升高越明显,而本例白细胞仅3.0×109/L;(2)该病人如为HFRS,应为重型,肾功能损害应较显著,蛋白尿应较突出甚至出现膜状物,但本病人仅有轻度蛋白尿,肾功能正常,B超检查双肾无明显异常;(3)汉坦病毒IgM在HFRS的阳性率约为70%,本病人为阴性。

  [color=Blue]2伤寒[/color]:夏秋季多发,全年可见。可见高热,典型者体温始呈梯形上升,并呈稽留热,腹胀不适,可有腹泻。相对缓脉,肝脾大,玫瑰疹。化验可见白细胞减低、肥达试验阳性。可有黄疸、心肌炎,高热时也可有蛋白尿。发生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时亦可有血小板减少及肾区叩击痛。本患者有与之相符之处,少数患者应用头孢三嗪、青霉素疗效不佳,故目前不能除外,可查肥达试验,并抽血或者骨髓培养伤寒杆菌。还有一个不支持点是,该病无腓肠肌疼痛。

  [color=Blue]3登革热或登革出血热:[/color]前者以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骨关节疼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为特点;后者可出现肝大、血小板减少、出血和休克。与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区别在于极少出现肾损害,但亦可有少量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谷草转氨酶也可升高。本患者有与之相符之处。但本病由伊蚊传播,我国流行地区在南方,如海南、广东、广西等省份,流行季节为夏秋季节。患者未去过流行地区,故可排除。

  [color=Blue]4钩端螺旋体病[/color]:有疫水接触史,起病急、高热、结膜充血、全身酸痛,腓肠肌尤著,压痛明显,腹股沟淋巴结肿痛。肝脾轻度肿大,可有黄疸、腹水、出血、肾损害及心肌损害,血小板计数大多减少。青霉素治疗效果好。本患者表现有与之相符之处。但以下几点不支持:(1)本地非疫区,患者也未到过外地,患者无疫水接触史;(2)患者无腹股沟淋巴结肿痛;(3)该病血象中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轻度升高,而本患者血象中白细胞低于正常;(4)本患者青霉素治疗无效。故可除外。

  [color=Blue]5旋毛虫病[/color]:由于生食或半生食有旋毛虫包囊的肉类而感染。早期有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第2周始持续较长时间发热,眼睑、面部水肿,结膜水肿、充血、出血,少数有荨麻疹。全身肌肉酸痛,以腓肠肌为著。幼虫侵犯各脏器,以心肌损害较常见,个别侵犯肝脏者可有肝大、黄疸,病程长者可有腹水、也可有胃出血,侵及神经系统可出现头痛、昏迷,谵妄,高热时亦可有蛋白尿,血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本患者有与之相似之处。但该病特点是全身剧烈肌痛、肌肉肿胀有硬结感,压痛与触痛显著,患者常呈强迫屈曲而不敢稍动,几呈瘫痪状态。本患者尚未达到如此特点,且未曾食不熟猪肉,嗜酸性粒细胞不高,故可排除。

  [color=Blue]6慢性重型肝炎[/color]:在慢性肝炎(轻度慢性肝炎平时可无感觉)的基础上出现肝脏大片坏死,表现为黄疸进行性加深,因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少,血小板因造血功能减退及脾亢消耗而降低,出血倾向明显,合并肝硬化者也可有脾大、白细胞少;因门静脉高压及低白蛋白血症也可有腹水;继发泌尿系感染等也可有高热、肾区叩痛,尿中有红细胞、蛋白质、胆红素;发生败血症时亦可有心肌损害。本患者与之有相符之处。但该病肝脏多缩小、黄疸较深、腓肠肌无压痛,以上3点与本患者不符,且泌尿系感染时应有尿路刺激征,而该患者无。患者虽有肝炎家族史及幼时曾患肝炎,但平时身体健壮,故考虑肝功能异常为继发性,但应查肝炎标志物以进一步排除。

  [color=Blue]7血吸虫病[/color]:急性者见于夏秋季,有疫水接触史。重者有高热、腹痛、腹泻、脓血便、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肝脾大、浅表淋巴结肿大。少数患者亦可有蛋白尿(由免疫复合物肾炎所致),重型患者可有心肌损害,血象中白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大,晚期可因脾功能亢进而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因门静脉高压等患者会有腹水、呕血。本患者急性发病,高热同时伴有血小板降低,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不高,且患者为本地人,未到过疫区,故可排除。

  [color=Blue]8血液病:[/color]应重点考虑原巨核细胞白血病(M7)及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M7时患者骨髓中异常巨核细胞大量增生,但其不能形成血小板,红系、白系血细胞生长受抑制,其临床表现同一般急性白血病。恶组为形态异常的组织细胞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全身组织器官的灶性增生,但其分布极不均匀,常伴有明显的血细胞被吞噬现象,有发热、衰竭、肝脾大、全血细胞减少等表现,有时需多次、多部位骨髓穿刺方可确诊。

  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肾综合征出血热不能排除,继查其IgM抗体。其他的病如伤寒、血液病也应考虑。可行血培养及肥达试验除外伤寒,[color=Blue]骨髓检查看是否为血液病。[/color]
  该病人经抗病毒、抗菌及补充血小板等对症支持综合治疗后仍发热。其间肝功能继续恶化,ALT642U/L,AST1013U/L,胆红素83μmol/L。心肌酶:肌酸激酶334U/L,乳酸脱氢酶690U/L,γ-羟丁酸565U/L。肥达试验及血培养伤寒杆菌均为阴性,肾功能(BUN、Cr)及电解质化验正常。汉坦病毒IgM抗体阴性。甲、乙、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均阴性。血常规:血红蛋白99g/L,红细胞3.65×1012/L,白细胞3.4×109/L,淋巴细胞0.42,中性粒细胞0.53,单核细胞0.05,血小板23×109/L。骨髓像:红系、白系增生活跃,巨核细胞90个/(2cm×2cm)骨髓涂片,产板型巨核细胞少见,血小板少见。结合临床考虑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因目前经2次检查汉坦病毒IgM抗体阴性,且无少尿期、多尿期,肾功能一直正常,发热已20余日(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一般为10d左右),故肾综合征出血热至此已可排除。血培养伤寒杆菌阴性,肥达试验阴性,头孢三嗪治疗无效,伤寒也可排除。骨髓像考虑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不支持M7,未找到恶组细胞。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成人以慢性型多见,女性较多,起病缓,血小板计数在(30~80)×109/L,故可能性不大。10月16日查体发现脾较前明显增大,腋下可触及肿大淋巴结,患者呈进行性贫血,此次虽未找到恶组细胞但不能除外恶性组织细胞病。应进一步查多部位骨髓,做淋巴结活检,并行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进一步的骨髓检查结果同前,淋巴结活检发现大量多核巨组织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大量血细胞,组织化学检查示异常组织细胞酸性磷酸酶及非特异性酯酶均为阳性,免疫组化检查示CD68抗体及Lgsozyne(溶菌酶)试验阳性。

  [color=Red]最后诊断[/color]
  [color=Blue]恶性组织细胞病[/color]。该病的诊断依据:在骨髓及活检组织中见到异形组织细胞、多核巨组织细胞、巨噬细胞吞噬大量血细胞;另外还需做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因仅有形态学的检查,对诊断恶组不可靠。现代观点认为,真正的恶组很少见,过去所谓的恶组,有的实际上是恶性淋巴瘤(尤其是间变性大细胞的淋巴瘤),只有做后两种检查才能将二者区别开来。

  恶性组织细胞病的发病机制及类型

  该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恶组细胞浸润组织、器官,根据恶组细胞浸润部位和范围不同又分为各种临床类型:(1)淋巴结肿大型:以浅表淋巴结肿大为主,肝脾也大;(2)脾功能亢进型:以肝脾大和全血细胞减少为主;(3)白血病型:周围血和骨髓中有大量异常组织细胞,临床类似急性白血病;(4)骨骼型:病变累及脊柱、长骨及骨盆,局部疼痛较著;(5)神经型:主要为骨髓受恶组细胞浸润或压迫所致截瘫;(6)皮肤型:表现为皮下结节、溃疡、红斑、大疮等,还有以侵犯胃、肠、肺、心等内脏为主要表现者。本病例似以脾功能亢进型为主。其治疗采用CHOP方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阿霉素联合化疗,之间加用争光霉素或大剂量氨甲喋啶,约2/3患者完全缓解。复发后再治疗效果越来越差,终无效。

  [color=Blue]后记[/color]

  患者于10月21日急查血常规示WBC3.3×109/L,即应用环磷酰胺1g、阿霉素60mg、长春新碱2mg分别静脉注射(第1d),后以泼尼松60mg/d顿服,连用5d,于第3d加用争光霉素6mg静脉注射,化疗同时应用硫普罗宁0.3g入液静脉滴注保肝、升高白细胞。第5d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92g/L,红细胞3.01×1012/L,白细胞2.8×109/L,淋巴细胞0.38,中性粒细胞0.58,单核细胞0.04,血小板38×109/L。应用重组人粒系集落刺激因子促使白细胞生长,接近正常值后,再行化疗。化疗每疗程间隔5d,连用3疗程。体温逐渐降至正常,肝脾逐渐缩小,淋巴结肿大逐渐减轻,食欲有所恢复。11月24日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4.01×1012/L,白细胞3.2×109/L,淋巴细胞0.30,中性粒细胞0.67,单核细胞0.03,血小板89×109/L,肝脾稍可触及,腋下肿大淋巴结消失。于11月25日出院,嘱出院后再按时来化疗,患者未来。

  出院2个月后又发生高热达39℃,皮肤见出血点,口腔黏膜有血疱,随后出现头痛、烦躁、抽搐、昏迷,未去医院治疗,死亡,死因考虑颅内出血及感染所致败血症。


   

[[i]本帖最后由wlyy999于2008-4-515:52编辑[/i]]

sdbxnyq发表于2008-3-2423:49

Re:[病例讨论]发热、头痛6d,呕血1次――自私的兔子之愚见呵呵......
超版辛苦了!
可能大家都在心里默默[讨论]了!:lol::lol::lol::lol::lol:
俺先抛块砖头――
-----------------------------------------------------------------------------------------------------
题外话――临床思维的应用
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这种情况――患者的病情好像很复杂,什么也象,又都拿不准,颇感无从下手!
个人愚见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最好途径便是学会运用合理的临床思维!比如:首先,你可以找出患者突出的临床特点作为切入点【注:切入点不一定固定,依个人的习惯与专业的熟悉度等情况因人因病而定,故同一个病人可以有很多个切入点,彼此间并无优劣之分。】;然后,采用发散性思维获取尽量多的可能性诊断;接着,采用对比、假设、逆向等等逻辑思维方式剖析问题的表象(玲琅满目的症状、体征、辅检结果);最后,发现可能是最真的问题的本质(病因)!
掌握合理的临床思路是通向正确诊断的捷径,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检查、治疗、甚至误诊发生,从而使患者的身体与经济负担下降、医者的风险降低!但仅仅学会运用临床思维是不够的,我们尚要不断的学习基础的与前沿的专业知识,以使自身业务素质不断提高、视野不断开拓,从而避免【视而不见】的情况发生!
-----------------------------------------------------------------------------------------------------
废话说的太多――倒有些象大话西游中的【唐三藏】了!:lol::lol::lol::lol:下面,俺简单侃一下自己的诊断思路――
俺把【出血】作为切入点(据鼻、消化?、泌尿、皮肤而得!)。皆知,出血的原因从发生机制区分包括血管病、血小板病及凝血障碍病,据患者的出血特点(同时有皮肤黏膜、鼻、消化?、泌尿出血)与辅检结果(血小板显著降低)判断,血小板降低导致出血的可能性最大!其他原因(血管/凝血)虽亦有可能,但可能性较小或为并存机制(不主要!)。这就为缩小病因的寻找范围做好了保证――只要找到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就有可能找到最终的病因诊断!而患者的病史太短,个人认为引起血小板减少最有可能的的原因是破坏过多――如:ITP、TTP、DIC、败血症等。【俺打字太慢,有“点”累了,后面的分析就偷懒了!请战友们原谅!:loveliness::loveliness:】
--------------------------------------------------------------------------------------------------------
****HiddenMessage*****
----------------------------------------------------------------------------------------------------
水平有限!敬请指正!/rose/rose/rose
共同学习!共同进步!/coffee/coffee/coffee

[[i]本帖最后由sdbxnyq于2008-4-414:07编辑[/i]]

mlxzmm发表于2008-3-2513:32

Re:[病例讨论]发热、头痛6d,呕血1次****HiddenMessage*****
我的答案最标准哈哈

sdbxnyq发表于2008-3-2922:31

Re:[病例讨论]发热、头痛6d,呕血1次――自私的兔子之愚见超版!人气不旺啊!
感觉该病例不错――可以考虑将之发到内科版!:lol::lol::lol:

wanqwqwqw发表于2008-3-3011:42

Re:[病例讨论]发热、头痛6d,呕血1次真是好贴子,学习了

huiqingwa发表于2008-3-3117:03

Re:[病例讨论]发热、头痛6d,呕血1次1儿时曾患黄疸型肝炎,家族史其父65岁死于肝炎肝硬化,有密切的接触史,未提到明确的输血病史,考虑其为乙型黄疸型肝炎。
2肝肋下2cm,质软,轻触痛,肝上界位于右侧锁骨中线第5肋间,肝区叩痛。B超显示:弥漫性肝病,脾大。腹部移动性浊音(+)。肝功能:ALT358U/L,AST362U/L。HBsAg(-),复查。
3呕血1次,是否有食道静脉曲张。
4。双肾痛。尿常规:红细胞(+++),蛋白质(++),胆红素(+)。大便常规:红细胞(+)。肝功能:ALT358U/L,AST362U/L,HBsAg(-)。心肌酶:肌酸激酶250U/L,乳酸脱氢尿常规:红细胞(+++),蛋白质(++),胆红素(+)。
5心肌心肌酶:肌酸激酶250U/L,乳酸脱氢酶481.5U/L,γ-羟丁酸384.7U/L。
6肠道大便常规:脓细胞(+),红细胞(+)。汉坦病毒IgM(-)。排除肾合征出血热,并程太短,复查。
7,双眼睑稍浮肿,结膜充血、水肿全身皮肤潮红、微黄染,双侧腋下有散在出血点,双肾痛。
综和以上几点考虑肾合征出血热

lcmygone发表于2008-3-3121:00

Re:[病例讨论]发热、头痛6d,呕血1次想看看内容,可惜不行啊

tq044zc发表于2008-3-3122:27

Re:[病例讨论]发热、头痛6d,呕血1次根据病史体征化验,考虑流行性出血热。

jh86521发表于2008-4-108:39

Re:[病例讨论]发热、头痛6d,呕血1次该患者的病情较复杂,我考虑1.胆汁淤积型肝炎,证据【黄疸,肝脾大肝功异常】2.出血热,证据【体温39.2℃,双侧腋下有散在出血点。尿常规:红细胞(+++),蛋白质(++),胆红素(+)。血常规白细胞3.0×10?9/L,淋巴细胞0.33,中性粒细胞0.64,考虑病毒感染的可能】

yjx900发表于2008-4-109:26

Re:[病例讨论]发热、头痛6d,呕血1次钩端螺旋体病

sdbxnyq发表于2008-4-110:11

Re:[病例讨论]发热、头痛6d,呕血1次――自私的兔子之愚见[quote]原帖由[i]yjx900[/i]于2008-4-109:26发表
钩端螺旋体病[/quote]
你的意见非常好!/strong
俺亦曾有所考虑,只是超版的资料中提及无疫水接触史,对青霉素疗效似乎不怎么好,实验室检查无贫血、白细胞低、血小板太低、粪检有脓细胞等,故而俺未将之作为首要考虑。但感觉目前本病亦应该高度怀疑,因其表现与俺前面所提到的诊断有较高的相似之处,故而鉴别有赖于辅助检查【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钩体IgM即可做出鉴别】!

[[i]本帖最后由sdbxnyq于2008-4-110:53编辑[/i]]

sdbxnyq发表于2008-4-110:42

发热、头痛6d,呕血1次――自私的兔子之回复俺把【钩体病】的资料整理了一下,有兴趣的战友可以温习一下――
一【病原学】
致病性钩体为本病的病原。钩体呈细长丝状,圆柱形,螺旋盘绕细致,有12~18个螺旋,规则而紧密,状如未拉开弹簧表带样。钩体的一端或两端弯曲成钩状,使菌体呈C或S字形。菌体长度不等,一般为4~20μm,平均6~10μm,直径平均为0.1~0.2μm。钩体运动活泼,沿长轴旋转运动,菌体中央部分较僵直,两端柔软,有较强的穿透力。
钩体革兰染色阴性。在暗示野显微镜下较易见到发亮的活动螺旋体。电镜下观察到的钩体结构主要为外膜、鞭毛(又称轴丝)和柱形的原生质体(柱形菌体)三部分。钩体是需氧菌,营养要求不高,在常用的柯氏(korthof)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孵育温度25~30℃。钩体对干燥非常敏感,在干燥环境下数分钟即可死亡,极易被稀盐酸、70%酒精、漂白粉、来苏儿、石炭酸、肥皂水和0.5%升汞灭活。钩体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如紫外线、温热50~55℃,30min均可被杀灭。
据1986年国际微生物学会统计,全世界已发现的钩体共有23个血清群(serogroup),200个血清型(serovar)。我国已知有19群161型,是世界上发现血清型最多的国家。我国较常见的有13个血清群、15个血清型。钩端螺旋体的型别不同,对人的毒力、致病力也不同。某些致病菌型在体内外,特别在体内可产生钩体代谢产物如内毒素样物质,细胞毒性因子、细胞致病作用物质及溶血素等。
二【发病机理】
1.入侵途径、体内繁殖及全身感染中毒症状钩体自皮肤破损处或各种粘膜如口腔、鼻、肠道、眼结膜等侵入人体内,经淋巴管或小血管至血循环和全身各脏器(包括脑脊液和眼部),迅速繁殖引起菌血症。钩体因具特殊的螺旋状运动,且分泌透明质酸酶,因而穿透能力极强,可在起病1周内引起严重的感染中毒症状,以及肝、肾、肺、肌肉和中枢神经系统等病变。其病变基础是全身毛细血管损伤,轻者常无明显内脏器官损伤,病理改变轻微,而感染中毒性微血管功能的改变较为显著。电镜下可见线粒体普遍肿胀,嵴突减少,糖原减少以及溶酶体增多。
2.内脏器官损害 各脏器损害的严重度因钩体菌型、毒力及人体的反应不同,钩体病的的表现复杂多样,病变程度不一,临床往往由于某个脏器病变突出,而出现不同的临床类型,如肺弥漫性出血型、黄疸出血型、肾功能衰竭型和脑膜脑炎型等。
3.中后期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反应 人体对钩体的入侵首先表现为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增多,但无明显的白细胞浸润,也不化脓,仅出现轻微的炎症反应。网状内皮细胞增生明显,有明显的吞噬能力。出现腹股沟及其他表浅淋巴结肿大。上述均为非特异性反应。
在发病后1周左右,开始出现特异性抗体,IgM首先出现,继之IgG,于病程1月左右其效价可达高峰。抗体出现后钩体血症逐渐消失。肾脏中的钩体不受血液中特异性抗体的影响,能在肾脏中生存繁殖并常随尿液排出。当免疫反应出现而病原体从体内减少或消失时,部分患者可出现后发热、眼和神经系统后发症等,可能与超敏反应有关,也可能与钩体本身有关(有人认为是残存感染)。
三【病理改变】
病理解剖 一般情况下,毒力较强的黄疸出血型、秋季型、澳洲型、犬型等钩体菌型的感染,常引起黄疸、出血和肾功能衰竭;而伤寒流感型、7日热型,特别是波摩那型等毒力较弱的感染,则常引起钩体病的轻型。然而,病情的轻重可能与人体免疫状态的高低有关。
1.肺脏 肺部的主要病变为出血,以弥漫性出血最为显著。是人体对毒力强、数量多的钩体所引起的全身性强烈反应,有时类似超敏反应。肺弥漫性出血的原发部位是毛细血管,开始呈少量点状出血,后逐渐扩大,融合成片或成团块。组织学检查可见到肺组织毛细血管完整,但极度充血、淤血以致溢血(并未见到明显血管破裂现象)。支气管腔和肺泡充满红细胞,部分肺泡内含有气体,偶见少量浆液渗出。肺水肿极少见。肺出血呈弥漫性分布,胸膜下多见。超微结构发现大部分肺泡壁毛细血管微结构清晰,可见少量内皮细胞原质呈支状突起;有的线粒体肿胀,变空及嵴突消失。在变性的内皮细胞内有时可见变性的钩体;偶见红细胞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溢出。肺比正常重1~2倍,外观呈紫黑色。切面呈暗红色。切开时流出暗红色或泡沫状血性液体,气管或支气管几乎全为血液充满。当肺内淤积大量血液时,使血管壁持久缺氧,如果再合并心肺功能障碍,更促进肺弥漫性出血发展。
2.肾脏 钩体病的肾脏病变主要是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部分肾小管基底膜破裂,肾小管管腔扩大、管腔内可充满血细胞或透明管型,可使管腔阻塞。对许多钩体病的患者肾活检,均发现有肾间质性肾炎,因而可以认为间质性肾小球肾炎是钩体病的基本病变。电镜下小球内皮细胞无改变,可见免疫复合物和补体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上。肾间质呈现水肿,有大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少数嗜酸性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个别病例有小出血灶。多数肾组织内可找到钩体。肾小球病变一般不严重,有时可见囊内出血,上皮细胞浊肿。
3.肝脏 肝组织损伤轻重不一,病程越长,损害越大。病变轻者外观无明显异常,显微镜下可见轻度间质水肿和血管充血,以及散在的灶性坏死。严重病例出现黄疸、出血,甚至肝功能衰竭。镜下可见肝细胞退行性变,脂肪变,坏死,严重的肝细胞排列紊乱;电镜下可见肝窦或微细胆小管的微绒毛肿胀,管腔闭塞。肝细胞线粒体肿胀,嵴突消失。肝细胞呈分离现象,在分离的间隔中可找到钩体。本病的黄疸可能由于肝脏的炎症、坏死,毛细胆管的阻塞及溶血等多种因素所致。由于上述原因,以及由此引起的凝血功障碍,故临床可见严重黄疸、出血,甚者造成急性肝功能衰竭。
4.心脏 心肌损害常常是钩体病的重要病变。心包有少数出血点、灶性坏死。间质炎症和水肿。心肌纤维普遍浊肿、部分病例有局灶性心肌坏死及肌纤维溶介。电镜下心肌线粒体肿胀、变空、嵴突消失、肌丝纤维模糊、断裂、润盘消失。心血管的损伤主要表明为全身毛细血管的损伤。
5.其他器官
脑膜及脑实质可出现血管损害和炎性浸润。硬膜下或蛛网膜下常可见到出血,脑动脉炎、脑梗塞及脑萎缩。镜下脑及脊髓的白质可见淋巴细胞浸润。
肾上腺病变除出血外,多数病例有皮质类脂质减少或消失。皮质、髓质有灶性或弥散性炎性浸润。
骨骼肌特别是腓肠肌肿胀,横纹消失、出血,并有肌浆空泡、融合,致肌浆仅残留细微粒或肌浆及肌原纤维消失,而仅存肌膜轮廓的溶介性坏死改变。在肌肉间质中可见到出血及钩体。电镜下肌微丝结构清晰、浅粒体肿胀。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2~20天,一般7~12天。因受染者免疫水平的差别以及受染菌株的不同,可直接影响其临床表现。Edward和Domm将钩体病分为第一期(即败血症期)、第二期(即免疫反应期)。国内曹氏将本病的发展过程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这种分期对指导临床实践、特别是早期诊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早期(钩体血症期) 多在起病后3天内,本期突出的表现是:
1.发热 多数病人起病急骤,伴畏寒及寒战。体温短期内可高达39℃左右。常见弛张热,有时也可稽留热,少数间歇热。
2.头痛较为突出,全身肌痛,尤以腓肠肌或颈肌、腰背肌、大腿肌及胸腹肌等部位常见。
3.全身乏力,特别是腿软较明显,有时行走困难,不能下床活动。
4.眼结膜充血,有两个特点,一是无分泌物,疼痛或畏光感;二是充血持续,在退热后仍持续存在。
5.腓肠肌压痛,双侧偶也可单侧,程度不一。轻者仅感小腿胀,压之轻度痛,重者小腿痛剧烈,不能走路,拒按。
6.全身表浅淋巴结肿大,发病早期即可出现,多见于腹股沟,腋窝淋巴结。多为黄豆或蚕豆大小,压痛,但无充血发炎,亦不化脓。
7本期还可同时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纳呆,腹泻;呼吸系统症状如咽痛,咳嗽,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部分病人可有肝、脾肿大,出血倾向。极少数病人有中毒精神症状。
(二)中期(器官损伤期) 约在起病后3~14日,此期患者经过了早期的感染中毒败血症之后,出现器官损伤表现,如咯血、肺弥漫性出血、黄疸、皮肤粘膜广泛出血、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和肾功能不全、脑膜脑炎等。
此期的临床表现是划分肺出血型、黄疸出血型、肾型和脑膜炎型等的主要依据。
1.流感伤寒型 多数患者以全身症状为特征。起病急骤,发冷,发热(38~39℃)头痛,眼结膜充血,全身肌痛尤以腓肠肌为显著,并有鼻塞、咽痛、咳嗽等。临床表现类以流行性感冒、上呼吸感染或伤寒。无黄疸,也无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脑脊液正常,肺无明显病变。是早期钩体血症症状的继续。自然病程5~10天。也有少数严重病人,有消化道、皮肤、阴道等处出血;部分严重病人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如恶心、呕吐、腹泻。可有低血压或休克表现。
2.肺出血型 在钩体血症基础上,出现咳嗽、血痰或咯血,根据胸部X片病变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心肺功能表现,临床上可分肺普通出血型与肺弥漫性出血型。
⑴普通肺出血型:临床与钩体血症类似,伴有不同程度咯血或血痰,胸部体征不显,X片显示轻度肺部病变(肺部纹理增加),如不及时治疗,也可转为肺弥漫性出血型。
⑵肺弥漫性出血型(肺大出血型):在钩体侵入人体后,经过潜伏期和短暂的感染早期后的2~3天,突然出现面部苍白,以后心率和呼吸增快,心慌,烦躁不安,最后进入循环与呼吸功能衰竭。双肺布满湿罗音,咯血进行性加剧,但也可无咯血。主要为广泛的肺脏内部溢血,是近年来无黄疸型钩体病引起死亡的常见原因。X片显示双肺广泛弥漫性点片状软化阴影。病人在临终时大量鲜血从口鼻涌出,直至死亡。如能及时应用青霉素和氢化考的松治疗,多数患者可获转机,3~5天内自觉症状改善,体征亦迅速缓解,肺部病灶多在2~4天内可完全消散。据华西医科大学对本型的研究,认为这是由于机体对病原体及其有毒物质的超敏反应。其理由是:①临床上来势猛,恢复也迅速,肺部病灶消失快,没有血管破裂现象。提示大出血为充血、瘀血和溢血的严重后果;②激素治疗有特效;③凝血机制正常,没有DIC现象,不需要抗凝治疗。
本型尚可分下述三期,但三期并非截然分开。①先兆期:患者面色苍白(个别也可潮红),心慌,烦躁。呼吸、心率进行性加快,肺部逐渐出现罗音,可有血痰或咯血,X线胸片呈纹理增多,散在点片状阴影或小片融合。②出血期:如未及时治疗,可在短期内面色转极度苍白或青灰,口唇发绀,心慌,烦躁加重,呼吸、心率显著加快,第一心音减弱或呈奔马律,双肺湿罗音逐渐增多,咯血不断,X线胸片点片状阴影扩大且大片状融合。③垂危期:若未能有效地控制上述症状,患者可在短期内(1~3小时左右)病情迅速进展,由烦躁不安转入昏迷。喉有痰鸣,呼吸不整,极度发绀,大口鲜血连续不断地从口鼻涌出(呈泡沫状),心率减慢,最后呼吸停止。
3.黄疸出血型 原称外耳病,多由黄疸出血血清型钩体引起。临床以黄疸出血为主,病死率较高。本型可分为3期,即败血症期、黄疸期和恢复期。于病后3~7天出现黄疸,80%病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状,常见有鼻Z、皮肤和粘膜瘀点、瘀斑、咯血、尿血、阴道流血、呕血,严重者消化道出血引起休克而死亡,少数患者在黄疸高峰时同时出现肺大出血,但不知无黄疸型的肺大出血急剧凶险。本型的肝脏和肾脏损害是主要的,高胆红素血症,一般总胆红素超过正常5倍以上,而AST很少超过5倍以上。70%~80%的病例累及肾脏,肾脏变化轻重不一,轻者为蛋白尿、血尿、少量白细胞及管型。病期10天左右即趋正常。严重者发生肾功能不全、少尿或无尿、酸中毒、尿毒症昏迷,甚至死亡。肾功能衰竭是黄疸出血型常见的死因,约占死亡病例的60%~70%。本型20%~30%的病例尚可出现脑膜刺激症状。
4.肾功能衰竭型 临床症状以肾脏损害较突出,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少尿、尿闭,出现不同程度的氮质血症、酸中毒。氮质血症一般在病期第3天开始,7~9日达高峰,3周后恢复正常。本型无黄疸,故易与黄疸出血型的肾功能衰竭鉴别。严重病例可因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5.脑膜脑炎型 在散发型无菌性脑膜炎病例中,钩体病脑膜炎型约占5%~13%。临床上以脑炎或脑膜炎症状为特征,剧烈头痛、全身酸痛、呕吐、腓肠肌痛、腹泻、烦躁不安、神志不清、颈项强直和阳性的克氏征等。在免疫期前脑脊液中细胞数可以不高,一般10~几百/mm3,偶尔可达1000/mm3;蛋白反应呈弱阳性;糖和氯化物往往正常。临床上类似于无菌性脑膜炎。
(三)恢复期或后发症期 患者热退后各种症状逐渐消退,但也有少数病人退热后经几日到3个月左右,再次发热,出现症状,称后发症。
1.后发热 在第1次发热消退后1~5天,发热再现,一般在38~38.5℃,半数病人伴有周围血嗜酸粒细胞增高,无论用药与否,发热均在1~3天内消退。极个别病人可出现第3次发热(大约起病后18天左右),3~5天内自然退清。
2.眼后发症 多见于北方,可能与波摩拿型有关。常发生病后1周至1月,以葡萄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为常见,巩膜表层炎、球后视神经炎、下班体混浊等也有发生。
3.神经系统后发症
⑴反应性脑膜炎 少数患者在后发热同时伴有脑膜炎症状,但脑脊液检查正常,不治也可自愈。
⑵闭塞性脑动脉炎 又称烟雾病,见于钩体波摩那型病例,是钩体病神经系统中最常见和最严重并发症之一。1961年首先由Takeuchi报道,我国自1958年以来是湖北、广东、浙江等流行地区的农村儿童和青壮年中散发流行的一种原因不明的脑动脉炎。1973年明确由钩体感染引起。发病率约占钩体病的0.57%~6.45%。15岁以下儿童占90%,余为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差别。发病高峰较当地钩体病流行迟1个多季度,即10~12月,最长为病后9个月出现症状。表现为偏瘫、失语、多次反复短暂肢体瘫痪。脑血管造影证实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和大脑前中动脉近端有狭窄,多数在基底节有一特异的血管网。尸检脑组织中偶可找到钩体,预后较差。
(3)除上述神经系统后发症外,尚有周围神经受损、脊髓损害的报道。
4.胫前热 极少数病人的两侧胫骨前皮肤于恢复期出现结节样红斑,伴发热,2周左右消退。与免疫反应有关。
五【诊断】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鼠类、猪及其它家畜为主要传染源。钩体随带菌动物尿排出,污染水源,人在接触疫水时,通过皮肤、粘膜而感染。发病多在夏秋割稻季节或在大雨洪水之后。
1.流行病学 夏秋季节,流行地区,病前3周内有疫水接触史。
2.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在1~3周。
⑴败血症期:起病至1周左右,血液中存在钩体。本期可有以下几种临床类型:①普通型。突然畏寒、寒战、发热,呈稽留或弛张热型。全身酸痛,腓肠肌疼痛尤为显著。患者衰弱无力,眼结合膜充血,但不痒亦无分泌物。表浅淋巴结肿大,以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为多见。少数重症患者毒血症显著,于发病2~5日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冰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少尿或无尿,进入休克。常伴有吐泻,而发热、充血等症状不明显。②肺出血型。败血症出现3~5日,开始咳嗽,痰带血丝。患者面色苍白,心慌烦躁,呼吸、心率加快,肺湿艚行栽龆啵宋未蟪鲅日住J∈蹦诳煞⒄怪撩嫔炔园住⒋椒㈢ぁ⒎温际簟?┭底鳎粑茨芸刂疲煞⑸诒谴罅坑垦粑鸦蛞蚝粑牢楣W瓒舷"刍起愠鲅汀7⒉3~6病日,开始出现黄疸,肝肿大伴压痛。黄疸于10病日左右达高峰,重者可发生肝坏死。重症常有鼻衄、皮肤粘膜出血、呕血、便血、尿血、阴道出血等。尿中常见细胞、蛋白、管型。重者尿少、尿闭,发生尿毒症、酸中毒。④脑膜脑炎型。发病4~7日,出现剧烈头痛、呕吐、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脑脊液细胞数稍增多,蛋白轻度增加,可分离出钩体。少数重症患者呈现脑炎症状,发生昏迷、惊厥,甚至循环、呼吸衰竭。
⑵免疫反应期:约在发病1周左右,出现免疫反应,再度出现短期发热,部分病例出现眼葡萄膜炎、视神经炎,少数于发病数月后出现脑动脉炎,引起头痛、瘫痪、失语等神经症状。
3.实验室检查
⑴血象: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⑵病原分离:取早期病人血液接种柯索夫培养基,分离钩体。
⑶血清学检查:①凝集溶解试验,效价1∶400以上为阳性;双份血清效价呈4倍以上增长者可确诊。②乳凝试验、反向乳凝试验可作快速诊断。
4.本病须与细菌性败血症、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以及其他可引起出血的疾病等进行鉴别。
六【并发症】
大体上说,发生于疾病早期和中期者称为并发症,发生于晚期者称为后发症。本症的并发症仍以眼部和神经系统为突出。
七【辅助检查】
(一)常规检查与血液生化检查 无黄疸病例的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升高;黄疸病例的白细胞计数大多增高,半数在10×109~20×109/L,最高达70×109/L,少数病例可出现类白血病反应。中性粒细胞增高,多数在81%~95%之间;出血患者可有贫血、血小板减少,最低达15×109/L。尿常规检查中70%的病人有轻度蛋白尿、白细胞、红细胞或管型出现。黄疸病例有胆红素增高,2/3的病例低于342μmol/L以下,最高达1111μmol/L。一般在病期第1~2周内持续上升,第3周逐渐下降,可持续到一个月以后,血清转氨酶可以升高,但增高的幅度与病情的轻重并不平行,不能以转氨酶增高的幅度作为肝脏受损的直接指标。50%的病例有肌酸磷酸激酶(CPK)增高(平均值是正常值的5倍)。
(二)特异性检测
1.病原体分离 钩体不易着色,一般显微镜很难观察到,必须采用黑底映光法直接查找钩体。在发病10天内可从血液及脑脊液中分离出钩体。第二周尿中可检出钩体。钩体从体液或组织中分离需要特殊的实验室技术和培养基。
最近用超速离心集菌后直接镜检法、荧光抗体染色法、原血片镀银染色法及甲苯蓝染色等方法直接检查病原体,可达到快速诊断目的,阳性率在50%左右,有助于早期诊断。
动物接种是一种分离病原体的可靠方法,将患者的血液或其他体液接种于动物(幼年豚鼠和金黄地鼠)腹腔内,晚期病例可用尿液接种于动物腹部皮下。接种3~5天,用暗视野检查腹腔液,亦可在接种3~6天时取心血检查。动物接种的阳性率较高,但所需时间较长,所需费用大。
2.血清学试验
⑴凝集溶价试验(凝溶试验):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但需不同型别活菌操作,凝集素一般在病后7~8天出现,逐渐升高,以超过1∶400效价为阳性,可持续数月到数年。间隔两周双份血清,效价增高4倍以上为阳性。
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比凝溶试验阳性出现时间更早和更灵敏。发现显微镜凝集试验与ELISA的总符合率达86.2%。近年来国外已普遍采用钩体IgM抗体技术,有高度特异性。
⑶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将从钩体菌体中提取的一种抗原成分,将其吸附于人“O”型红细胞表面致敏,遇到同种抗体,即发生红细胞凝集现象,本试验具钩体感染的属特异性而无群或型的特异性,较凝溶试验阳性出现早,操作简便,不需特殊设备,适合基层推广应用。
⑷间接红细胞溶解试验:用钩体抗原物质将新鲜绵羊红细胞致敏,在补体存在的条件下与含有抗体的血清混合时发生溶血,较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的灵敏性为高。
⑸间接荧光抗体法:此法是将标准钩体菌株作成涂片,然后将检测病人的血清滴在已知菌株的玻片上,经洗涤,如病人血清中具有抗体,抗原抗体结合,再用抗人球蛋白荧光抗体与此复合物结合,发生荧光,即为阳性,此法无型特异法。本法检出抗体时间及阴转时间均较显凝试验抗体为早,具有一定的早期诊断意义。
上述各项检测,均是用已知钩体抗原检测血中出现的相应抗体,不能做到早期诊断。近年来开展了乳胶凝集抑制试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与间接荧光抗体染色试验等可以测出血中早期存在的钩体,已取得了早期诊断的初步成果。
3.早期诊断
⑴钩端螺旋体DNA探针技术:早已应用于临床,schoone等1984年证实,用黄疸出血群哥本哈根型Wijnberg株DNA制备探针,可在硝酸纤维素滤膜上检出2pg的同源DNA。且致病性钩体不同血清群PatocⅠ株呈交义杂交现象。作者认为DNA探针杂交技术是一种敏感性高的早期诊断方法。
⑵DNA基因扩增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的DNA扩增技术目前已引入钩体病的诊断领域。因PCR只要有引物便可进行试验,且方法简便,并适用于大数量标本的流行病学调查。VanEys等1989年用PCR扩增技术对哈焦型钩体感染的牛尿作了检测研究,提出PCRDNA扩增技术完全可作钩体病诊断的一个新型方法。
八【鉴别诊断】
本病临床表现非常复杂,因而早期诊断较困难,容易漏诊、误诊。临床确诊需要有阳性的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结果,而这些特异性检查往往又需时日。所以为了作好诊断,必须结合流行病学特点、早期的临床特点及化验等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与其他疾病鉴别。
(一)发热 应与其他急性发热性疾病鉴别的有:伤寒、流感、上感、疟疾、急性血吸虫病、恙虫病、肺炎、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等。除依靠临床特点外、流行病学病史、蛋白尿以及氮质血症的出现,往往对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线索。
(二)黄疸 应与黄疸型肝炎鉴别。肝炎是以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为显著,无眼结合膜充血和腓肠肌压痛、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低、肝功能ALT、AST明显异常、CPK不增高。流行病学史和血清学试验可资鉴别。
(三)肾炎 有肾脏损害而无黄疸的钩体病患者需与肾炎相鉴别。钩体病具有急性传染性热性发病过程,有结合膜充血、肌痛明显,血压多正常,无浮肿。
(四)肌痛 应与急性风湿热相鉴别。急性风湿热的疼痛多分游走性的关节疼痛,而钩体病的肌痛以腓肠肌为基。
(五)出血或咯血 出血可与上消化道出血、血尿、白血病、血小板减少及再生不良性贫血等疾病鉴别,可通过周围血象及骨髓检查、GI检查等手段与出血性疾病相鉴别。咯血应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肿瘤等疾病鉴别,通过肺部X线摄片或CT等检查加以区分。
(六)脑膜脑炎 脑膜脑炎型钩体病与流行性乙型脑炎都在夏秋季流行,都无疫水接触史,亦无全身酸痛、腓肠肌压痛、结膜充血及淋巴结肿大等。乙型脑炎病情凶险、抽搐、昏迷等脑部症状比钩体病明显,尿常规、肝功能多正常。
九【治疗措施】
(一)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 早期应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维生素B和C以及容易消化的饮食;并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出血严重者应立即输血并及时应用止血剂。肺大出血者,应使病人保持镇静,酌情应用镇静剂;肝功能损害者应保肝治疗,避免使用损肝药物;心、肝、肾、脑功能衰竭者治疗可参考有关章节。对各型钩体病均应强调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卧床休息和就地治疗,减少搬运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
(二)抗菌治疗 为了消灭和抑制体内的病原体,强调早期应用有效的抗生素。如治疗过晚,脏器功能受到损害,治疗作用就会减低。青霉素应早期使用,有提前退热,缩短病期,防止和减轻黄疸和出血的功效,首次剂量为40万u,以后治疗剂量每日120~160万u,分3~4次肌肉注射,避免发生赫氏反应,儿童剂量酌减或与成人基本相同。疗程7天,或体温正常后2~4日。重症病例剂量加大至每日160万~240万u,分4次肌注,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其他抗生素如四环素、庆大霉素、链霉素、红霉素、氯霉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氨苄西林等亦有一定疗效。
近年来国内合成的咪唑酸酯及甲唑醇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的效果,两种药物均可口服,副作用不大。咪唑酸酯的剂量成人首次1g,以后每日4次,每次0.5g,待体温恢复正常后2~4天停药。重症患者可增至每日3g,分3次口服,待病情好转后改为每日2g,平均疗程5~7天。约8.1%的病例出现赫氏反应,较青霉素的赫氏反应轻,不需要特殊处理。本品口服后迅速被消化道吸收分布全身,并通过血脑屏障,可作预防用药,主要的副反应为消化道症状、皮疹等。
甲唑醇的剂量成人首次口服剂量1g,以后每日3~4次,每次0.5g,疗程5~7天或热退后3天停药。本品治愈率达94.31%,无赫氏反应。仅部分病人有头晕、腹痛、肠鸣、偶有皮疹、口干等反应。
赫氏反应多发生于首剂青霉素G注射后30分钟~4小时内,因大量钩体被杀灭后释放毒素所致,其症状为突然寒战、高热、头痛、全身酸痛、心率、呼吸加快,原有的症状加重,并可伴有血压下降、四肢厥冷、休克、体温骤降等,一般持续30分钟至1小时,偶可导致肺弥漫性出血,应立即应用氢化考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病例讨论]发热...”相似的文章

更多>>

恶性组织细胞病疾病

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 患者就诊时血象正常者仅约10%,其余均有各种血细胞不同程度的减少(少数病例白细胞计数可增高),随着病情的发展全血细胞减少愈趋明显,成为本病的突出表现之一,约有半数患者在外周血片末端边缘... 详细

专家咨询

王强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外科 [详情]

向TA提问

倪幼方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各种心血管 [详情]

向TA提问

程云阁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腔镜 [详情]

向TA提问

常见用药

补中益气丸

[功能主治]色欲伤,腹股沟直疝,腹股....详情

元胡止痛片

[功能主治]理气,活血,止痛。用于行...详情

小儿泻止散

[功能主治]小儿湿热内蕴,非感染性轻...详情

推荐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广州市黄埔区蟹山路3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市海淀区昌运宫15号

哈尔滨第一医院

哈尔滨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51号

猜你喜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