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健康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二硫化碳中毒

二硫化碳中毒预防 浏览危险化学品 危险化学品 安易通

时间 : 2009-12-06 17:12:17 来源:www.safeeasy.com.cn

[摘要]

安全培训教育,尽在安易通!

【理化性质】

二硫化碳(carbondisulfide,CS2)纯品为清澈无色带有芳香甜味的液体,工业品呈微黄色,并有烂萝卜气味。分子量76.14,密度1.2632g/cm3(20℃),冰点为-111.6℃,沸点46.3℃。本品在室温下易于挥发,其蒸气比空气重2.62倍能与空气形成易爆混合物,爆炸上限及下限为50%和1%。CS2液体属于易燃、易爆化学品,能产生静电引起爆炸,于130~140℃时可以自燃。本品易溶于酒精、苯和醚中,微溶于水。

【职业接触】

本品有广泛的工业用途,包括粘胶纤维生产、橡胶硫化、制造四氯化碳、谷物熏蒸、浮选,以及作为溶剂用来溶解脂肪、清漆、硫、磷、树脂等,并用以精制石蜡、石油,因而在这些作业中都有机会接触CS2。

【临床表现】

1.急性中毒

皆因生产条件下意外接触高浓度CS2后发生,主要表现为急性中毒性脑病的症状与体征。皮肤接触者,局部皮肤可出现红肿或类似烧伤的改变。

轻患者感头痛、头晕、恶心及眼鼻刺激症状,或出现酒醉样感、步态不稳,可出现轻度意识障碍,无其他异常体征。重度中毒患者出现意识混浊、谵妄、精神运动性兴奋、抽搐以至昏迷。脑水肿严重者可出现颅内压增高的表现,瞳孔缩小、脑干反射存在或迟钝、病理反射阳性、甚至发生呼吸抑制。少数患者可发展为植物状态。

2.慢性中毒

长期接触较低浓度的CS2后,产生以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其他器官也有受累的报告。

(1)神经系统:轻度中毒患者早期感有头晕、头痛、失眠、多梦、乏力、记忆力减退、易激动、情绪障碍等脑衰弱综合征的表现,并可有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心悸、手心多汗、盗汗或性功能减退。

早期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的症状和体征可不明显,但神经肌电图检查可能发现神经源性(neurogenic)异常,呈亚临床型的中毒性神经病的表现。脑诱发电位检查常属正常。

重度中毒时,上述症状加重,可出现精神症状,表现为情感障碍、恐惧、哭笑、抑郁、易怒或出现类躁狂状态、妄想状态。部分患者出现帕金森综合征、假性球麻痹或锥体束损害,常合并有动脉硬化的表现,并可有认知功能和智力的减退。脑电图可显示慢波增多的异常,脑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脑萎缩。多数患者伴有多发性神经病的症状和体征,出现四肢远端麻木、无力、腓肠肌疼痛、走路困难,并可有手套袜套样分布的感觉减退和跟腱反射迟钝。神经肌电图可见失神经电位等神经源性损害,或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2)视觉系统:曾有报告接触CS2浓度在100~40Omg/m3多年者,出现视神经萎缩、球后视神经损害、中心性视网膜炎、眼底网膜动脉硬化和微血管瘤等异常。近年来对低浓度CS2接触者进行调查,除发现视力减退增多外,对视野和眼底的观察结果颇不一致,如日本和前南斯拉夫报告CS2接触者眼底微血管瘤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芬兰及中国的调查刚未见两组存在差别。目前不宜作为诊断和监护指标。

(3)生殖系统:男性可发生睾丸萎缩,精子生成障碍,精子数量减少,异常精子增多。女性亦可出现月经失调。

【预防】

我国现用的车间空气中CS2最高容许浓度为lOmg/m3,已有一些研究结果提示,这一卫生标准需要修订,以确保作业者的健康。对CS2作业者应给予就业体检和上岗后的定期查体,包括内科、神经科和眼科检查,必要时进行神经肌电图、血脂、心电图等检查。具有器质性神经系统疾病、各种精神病、视网膜病变、冠心病或糖尿病者,不宜从事CS2作业。
关键词: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二硫化碳中毒预防...”相似的文章

更多>>

二硫化碳中毒疾病

测定尿中二硫代物(2-硫代-4-氢噻唑酸)和血清N-乙酰神经氨酸,可分别作为CS2接触指标及中毒诊断指标,脑电图检查,肌电图测定神经传导速度及荧光眼底摄影,可反映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损害及血管硬化的早期改变。检查... 详细

专家咨询

王强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外科 [详情]

向TA提问

倪幼方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各种心血管 [详情]

向TA提问

程云阁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腔镜 [详情]

向TA提问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