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健康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肛瘘

肛瘘手术非要等管道形成以后再做吗? 爱问知识人

时间 : 2009-12-05 23:41:30 来源:iask.sina.com.cn

[摘要]


沉默的兔子
[先知]什么是肛瘘?

肛瘘系指与肛管或直肠腔相通的瘘管而言,肛瘘是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后的后遗症。瘘管一端通于肛管内肛窦和肛腺的感染灶,称内口;另一端通至肛门周围皮肤,称外口。

民间根据它的主要症状,是从肛门周围皮肤上的疮口不断地向外流脓和脓血,就像破房子经常漏水一样,故古人把它命名为“瘘”。严重的肛瘘见粪便流出,故人们更形象的比喻称之为“老鼠偷粪”。

瘘和窦不同,瘘是在体内和体外有两个瘘口互通的管道,它可以向体外漏出分泌物和脓汁。窦是有窦底,只有一个向外开口的窦道漏出分泌物及脓血的特点。临床上瘘管与窦道是有所区别的,切不可将二者混为一谈。

肛瘘是如何形成的?

肛瘘的形成,是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发展的必然结果,形成肛瘘大致要经过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肛隐窝、肛门瓣感染发炎。开始仅限于局部的炎症,这时若未能及时治疗,炎症即可以向肛门周围蔓延。

第二个阶段:炎症从局部的肛隐窝和肛门瓣开始,逐渐蔓延扩散,形成肛门直肠周围炎。如果炎症不能得到控制,就可能侵入到抗病能力低的组织间隙之中。

第三个阶段:由于肛门直肠周围组织间隙的抗病能力下降,便成为病菌入侵、扩散、积聚繁殖的地方,致使这里的组织容易感染发炎,正不胜邪,而形成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若肛门直肠脓肿在早期能够处理得当,往往可使脓肿消散治愈,不遗留后遗症;如延误早期的治疗时机或处理不当,组织坏死脓液可顺其局部间隙扩散,使病情加重复杂化,因此应尽早手术切开引流,使脓液排泄,控制炎症发展。

第四个阶段: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自行破溃或经切开引流换药处理后,脓腔虽逐渐缩小,但溃疮却久不收口,这时腔壁已形成结缔组织增生的坚硬管道壁,中间遗留之空隙,这就是瘘道,脓液经常顺从瘘道流出,反复感染,反复发作,经久不能自愈,而成为瘘管。

什么是索罗门氏定律?有何临床意义?

通过肛门的中心点画一横线,称肛门横线。在该线前方的瘘管外口距肛缘不超过5厘米,其瘘道方向通常是垂直于肛管;而该线以后的外口则多为弧形,其内口多位于肛管后壁的齿线正中附近,这就是索罗门氏定律(Salmon'sLaw)。

根据前人和临床实践,瘘管外口与内口的分布规律一般为:
(1)瘘管外口在横线之前,距肛门缘5厘米以内,其内口多在横线前部齿线处与外口呈放射状相对应。
(2)如外口在横线之后半部,内口常在肛门后部正中齿状线处,其管道多向后弯曲。
(3)若左右两侧都有外口,且均在横线之前,多数为左右两侧各有一个相应的内口,呈两条放射状对应的瘘管。
(4)在横线后部左右两侧同时有外口时,两侧瘘管往往相通,多数内口有一个,经肛门后正中通入肛内齿线附近,外口数目可不等,多者达十数个分散在肛门周围,有的有支管向各处蔓延。瘘道走行多弯曲,呈典型的后马蹄型瘘管。

借助索罗门氏定律可以帮助了解、诊断肛瘘内外口的位置和管道曲直的走向情况,这对于手术中处理肛瘘将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肛瘘病人如何自我调养?

肛瘘病人的自我调养尤为重要,它不仅能改善局部不良环境的刺激,同时也为治疗及预后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当肛瘘感染化脓时,可借用消毒的针头挑破外口,清除脓液,既可缓解胀痛,又能预防脓液向其它部位蔓延。局部可常用清热解毒的中草药,煎汤外洗。

当脓汁外溢,肛门部潮湿不舒适时,要自我注意肛门部的清洁卫生,应经常用温盐水坐浴泡洗肛门,亦可选用明矾水外洗,或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局部,至少每晚清洗一次,既可清理局部卫生,又可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减轻炎症的反应。

当肛瘘的分泌物增多时,内裤要勤洗勤换、暴晒灭菌,亦可用肛门带保护肛门,以免过多污染内裤。肛门带也要勤换洗,不要让脓液、分泌物积留患部。

采取适当的保健措施,可控制疾病的发展,并可减少病人的痛苦。

肛瘘不手术能治愈吗?

肛瘘自然愈合的几乎很少,手术是主要疗法,常能获得痊愈,但有一定的复发率。不适合手术的病例,可用非手术疗法,一般能减轻症状,防止瘘管向纵深蔓延,控制其发展。

目前,由冯绍安医师研制的中医外治疗法,即“祛腐拔毒,纯中药外敷渗透疗法”在治疗顽固性痔疮、复杂性肛瘘等肛肠疾病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该疗法全程采用纯中药散剂、膏剂外敷病灶,祛腐拔毒、生肌长皮,可彻底祛除皮下病灶及坏死组织,避免了手术操作,无并发症及后遗症,患者痛苦较小,且不影响正常生活、工作,具有一定的医疗特色和推广价值。

肛瘘手术后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愈合?

肛瘘术后的治愈时间的长短,与瘘管的大小,病情的复杂程度,病人的体质情况及手术方法有密切关系。

肛瘘的手术方法有切开、挂线、切挂等疗法,其目的都是切开瘘道、暴露创面,祛腐生肌,使新鲜的健康肉芽组织从基底部结实地生长,直至创口愈合为止。

一般来说,皮下肛瘘术后2周左右可治愈,单纯性低位肛瘘,大约需3周左右的时间才能渐愈;少数高位性难治瘘,疗程就相对更长一些。对创口恢复慢的患者,在膳食方面需合理调养,适当多食一些高蛋白饮食,同时要注意肛门局部锻炼,以改善血液循环,加速肛瘘术后早曰康复

为什么肛瘘患者术后排便不宜过早?

肛瘘患者术后排便过早,粪块过硬,不仅会使肛门部伤口污染,而且易被坚硬粪块挤伤。因此,适当控制排便时间甚为重要,一般控制2~3天后,每晚用植物油20毫升保留灌肠,次晨再用温盐水或温肥皂水灌肠通便,此方法使用2~3天,至患者自行排便为止。

婴幼儿为什么容易患肛瘘?

关于婴幼儿容易患肛瘘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明了。中医认为婴儿胎热瘀血滞结或胎前孕母积热致胞热,生后受风邪缠绵于大肠或肛门湿寒气凝,怒叫气结聚于下而成痈肿,破溃成瘘。

现代医学认为:

(1)小儿骶骨曲尚未形成,两侧坐骨结节距离较近,加之肛门内括约肌紧张度较弱,因此粪便易直接压迫肛管处齿线,肛窦粘膜擦破,易使细菌侵入致病;女孩因直肠前面有子宫,压迫直肠,与成人直肠屈曲相似。故发病低于男孩。

(2)小儿常因尿布皮炎,刺激肛门周围皮肤,致使毛囊、汗腺、皮脂腺感染,形成肛门周围皮下脓肿与肛窦相通,而成肛瘘。

(3)新生儿,尤其是男孩受母体激素失调的影响,使皮脂腺分泌亢进,引起肛门皮脂腺炎。感染形成肛周皮下脓肿与肛窦相通,而致肛瘘。

(4)近年来,有人认为新生儿生理性缺乏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等,免疫机能不全,因此易发生肛门感染,形成肛瘘。

怎样预防肛瘘疾病?

预防肛瘘疾病的措施有:

(1)防治便秘和腹泻,对预防肛周脓肿和肛瘘形成有重要意义。

(2)及时治疗肛隐窝炎和肛乳头炎,以避免发展成肛周脓肿和肛瘘。

(3)积极治疗可引起肛周脓肿的全身性疾病,如克隆氏病、溃疡性大肠炎、肠结核等。

(4)如肛门灼热不适,有下坠感,要及时诊治。

(5)建立正常的生活内容(膳食平衡),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日排便后坐浴,保持肛门清洁,对预防感染有积极作用。

肛瘘患者宜常吃什么食物?

肛瘘的发生与湿热有密切关系,所以油腻生湿热的食物应有所节制,同时要戒除烟酒及嗜茶的习惯。应多食清淡并含有丰富维生素的食物,如冬瓜、丝瓜、绿豆、萝卜等。经久不愈的肛瘘多属虚型,饮食上应食含有丰富蛋白质类等食品,如瘦肉、牛肉、蘑菇、大枣、芝麻。另外,虚证防治食物还有木耳、山药、香菜、韭菜、茄子、芡实、菱、藕、茴香、荔枝、鸡、羊肉、无花果等。

常用食疗:

(1)黄鳝1条、瘦猪肉100克、黄芪25克炒熟,加盐、糖、黄酒适量,去黄芪后食用。适用于虚型肛瘘病人。

(2)大米、小米各100克,洗净,放入锅内添入适量水煮开,待粥煮至半熟,加入豆浆500克搅匀煮熟,便可食用。适用于虚损患者,老幼皆宜。

(3)菊花6克、白糖6克、绿茶叶3克,放人茶杯开水冲沏,略闷片刻,淡香清雅,可清热解毒,利血脉,除湿痹,减轻肛瘘肿痛。


回答:2008-05-1714:57共0条评论...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肛瘘手术非要等管...”相似的文章

更多>>

肛瘘疾病

1.直肠指诊 在内口外有轻度压痛,少数可扪到硬结。 2.亚甲蓝染色法 将白湿纱布塞入肛管及直肠下端,通过外口向瘘管内注入亚甲蓝1~2ml,然后取出肛管内纱布,根据纱布上有无亚甲蓝染色及染色部位来明确瘘管的存在及... 详细

专家咨询

王强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外科 [详情]

向TA提问

倪幼方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各种心血管 [详情]

向TA提问

程云阁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腔镜 [详情]

向TA提问

常见用药

补中益气丸

[功能主治]色欲伤,腹股沟直疝,腹股....详情

元胡止痛片

[功能主治]理气,活血,止痛。用于行...详情

小儿泻止散

[功能主治]小儿湿热内蕴,非感染性轻...详情

推荐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广州市黄埔区蟹山路3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市海淀区昌运宫15号

哈尔滨第一医院

哈尔滨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51号

猜你喜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