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健康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急性白血病

小儿急性白血病

时间 : 2009-12-04 13:35:11 来源:www.clinixoft.com

[摘要]

医宝问病网 - 科凌力医学软件(深圳)有限公司

小儿急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Acuteleukemia陈吉庆:《实用儿科诊疗规范》急性白血病是造血系统恶性增生性疾病,其特点为造血组织中某一血细胞系统过程增生,进入血流并浸润到各组织和器官,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如发热、贫血、出血、器官与组织浸润征象如肝、脾、淋巴结肿大、骨与关节疼痛以及中枢神经系统与睾丸浸润征象。本病在我国小儿恶性肿瘤疾病中居首位。据调查,我国10岁小儿白血病发病率3~4/10万,男性发病高于女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新生儿也不例外,但以学龄前期与学龄期为多见,小儿急性白血病可分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lymphocyticleukemia,ALL,简称急淋)与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non-lymphocyticleukemia,ANLL,简称急非淋),本病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明了,可能与病毒、电离辐射、某些化学物质,如苯及其衍生物,以及一些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如21-三体综合征、Fanconi贫血、Bloom综合征、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有关。杨锡强:《儿科学・第六版》白血病(leukemia)是造血系统的恶性增生性疾病。其特点为造血组织中某一血细胞系统过度增生、进入血流并浸润到各组织和器官,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在我国,小儿的恶性肿瘤中以白血病的发病率最高。据调查,我国10岁小儿的白血病发生率为3/10万~4/10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新生儿亦不例外,但以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小儿多见。小儿白血病中90%以上为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仅占3%~5%。杨锡强:《儿科学・第六版》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一)病毒感染:多年研究已证明属于RNA病毒的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又称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可引起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二)物理和化学因素:电离辐射能引起白血病。小儿对电离辐射较为敏感,在曾经放射治疗胸腺肥大的小儿中,白血病发生率较正常小儿高10倍;妊娠妇女照射腹部后,其新生儿的白血病发病率比未经照射者高17.4倍。苯及其衍生物、氯霉素、保泰松、乙双吗啉和细胞毒药物等均可诱发急性白血病。(三)遗传素质:白血病不属遗传性疾病,但在家族中却可有多发性恶性肿瘤的情况;少数患儿可能患有其他遗传性疾病,如21-三体综合征、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症、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伴有多发畸形(Fanconi贫血)、先天性远端毛细血管扩张性红斑症(Bloom综合征)以及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等,这些疾病患儿的白血病发病率比一般小儿明显增高。此外,同卵孪生儿中一个患急性白血病,另一个患白血病的几率为20%,比双卵孪生儿的发病率高12倍。以上现象均提示白血病的发生与遗传素质有关。杨锡强:《儿科学・第六版》尚未完全明了,下列机制可能在白血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一)原癌基因的转化:人类和许多哺乳动物的染色体基因组中存在原癌基因(又称细胞癌基因),在正常情况时,其主要功能是参与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衰老死亡。当机体受到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原癌基因可发生点突变、染色体重排或基因扩增,转化为肿瘤基因,从而导致白血病的发生。(二)抑癌基因畸变:近年研究发现正常人体内存在着抑癌基因,如RB、P53、P16、WT1等,当这些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缺失等变异时,失去其抑癌活性,造成癌细胞异常增殖而发病。(三)细胞凋亡受抑:细胞凋亡是在基因调控下的一种细胞主动性自我消亡过程,是人体组织器官发育中细胞清除的正常途径。当细胞凋亡通路受到抑制或阻断时,细胞没有正常凋亡而继续增殖导致恶变。研究发现,急性白血病时抑制凋亡的基因(如Bcl-2、Bcl-XL等)常高表达,而促进凋亡的基因(如P53、Fas、Bax等)表达降低或出现突变;此外,特异染色体易位产生的融合基因也可抑制细胞凋亡(如M3中的PML/RARα融合基因)。由此可见,细胞凋亡受抑在白血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高世明:《现代医院诊疗常规》(一)贫血:常为早期症状,呈进行性加重。(二)出血:以鼻出血、牙龈出血及皮肤紫癜最常见。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有严重的出血倾向。(三)发热:反复不规则发热是白血病常见症状,其原因有两个,一是白血病性发热(肿瘤热),二是感染,以后者为多见。(四)组织器官浸润表现:骨痛、关节痛,肝、脾、淋巴结肿大,腮腺、皮肤粘膜浸润,神经系统浸润、睾丸浸润等。杨锡强:《儿科学・第六版》(一)各型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基本相同,主要表现如下:1.起病:大多较急,少数缓慢。早期症状有:面色苍白、精神不振、乏力、食欲低下,鼻衄或齿龈出血等;少数患儿以发热和类似风湿热的骨关节痛为首发症状。2.发热:多数患儿起病时有发热,热型不定,可低热、不规则发热、持续高热或弛张热,一般不伴寒战。发热原因之一是白血病性发热,多为低热且抗生素治疗无效;另一原因是感染,多为高热。3.贫血:出现较早,并随病情发展而加重,表现为苍白、虚弱无力、活动后气促等。贫血主要是由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受到抑制所致。4.出血:以皮肤和粘膜出血多见,表现为紫癜、瘀斑、鼻衄、齿龈出血,消化道出血和血尿。偶有颅内出血,为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出血的主要原因是:(1)骨髓被白血病细胞浸润,巨核细胞受抑制使血小板的生成减少和功能不足;(2)白血病细胞浸润肝脏,使肝功能受损,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第Ⅴ因子等生成不足;(3)感染和白血病细胞浸润使毛细血管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4)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在各类型白血病中,以M3型白血病的出血最为显著。5.白血病细胞浸润引起的症状和体征:(1)肝、脾、淋巴结肿大:白血病细胞浸润而发生肝、脾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尤其显著。肿大的肝、脾质软,表面光滑,可有压痛。全身浅表淋巴结轻度肿大,但多局限于颈部、颌下、腋下和腹股沟等处,其肿大程度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较为显著。有时因纵隔淋巴结肿大引起压迫症状而发生呛咳、呼吸困难和静脉回流受阻。(2)骨和关节浸润:小儿骨髓多为红髓,易被白血病细胞侵犯,故患儿骨、关节疼痛较为常见。约25%患儿以四肢长骨、肩、膝、腕、踝等关节疼痛为首发症状,其中部分患儿呈游走性关节痛,局部红肿现象多不明显,并常伴有胸骨压痛。骨和关节痛多见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痛的原因主要与骨髓腔内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压迫和破坏邻近骨质以及骨膜浸润有关。骨骼X线检查可见骨质疏松、溶解,骨骺端出现密度减低横带和骨膜下新骨形成等征象。(3)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白血病细胞侵犯脑实质和(或)脑膜时即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entralnervoussystemleukemia,CNSL)。由于近年联合化疗的进展,使患儿的寿命得以延长,但因多数化疗药物不能透过血脑屏障,故中枢神经系统便成为白血病细胞的"庇护所",造成CNSL的发生率增高,这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尤其多见。浸润可发生于病程中任何时候,但多见于化疗后缓解期。它是导致急性白血病复发的主要原因。常见症状为:颅内压增高,出现头痛、呕吐、嗜睡、视乳头水肿等;浸润脑膜时,可出现脑膜刺激征;浸润脑神经核或神经根时,可引起脑神经麻痹;脊髓浸润可引起横贯性损害而致截瘫。此外,也可有惊厥,昏迷。检查脑脊液可以确诊:脑脊液色清或微浊,压力增高;细胞数>10×106/L,蛋白>0.45g/L;将脑脊液离心沉淀作涂片检查可发现白血病细胞。(4)睾丸浸润:白血病细胞侵犯睾丸时即引起睾丸白血病(testicleukemia,TL),表现为局部肿大、触痛,阴囊皮肤可呈红黑色。由于化疗药物不易进入睾丸,在病情完全缓解时,该处白血病细胞仍存在,因而常成为导致白血病复发的另一重要原因。(5)绿色瘤:是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白血病细胞浸润眶骨、颅骨、胸骨、肋骨或肝、肾、肌肉等,在局部呈块状隆起而形成绿色瘤。此瘤切面呈绿色,暴露于空气中绿色迅速消退,这种绿色素的性质尚未明确,可能是光紫质或胆绿蛋白的衍生物。绿色瘤偶由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局部浸润形成。(6)其他器官浸润:少数患儿有皮肤浸润,表现为丘疹、斑疹、结节或肿块;心脏浸润可引起心脏扩大、传导阻滞、心包积液和心力衰竭等;消化系统浸润可引起食欲不振、腹痛、腹泻、出血等;肾脏浸润可引起肾肿大、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齿龈和口腔粘膜浸润可引起局部肿胀和口腔溃疡,这在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较为常见。(二)分类和分型:急性白血病的分类或分型对于诊断、治疗和提示预后都有一定意义。根据增生的白细胞种类的不同,可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淋,ALL)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急非淋,ANLL)两大类,前者在小儿中的发病率较高。目前,常采用形态学(M)、免疫学(I),细胞遗传学(C)和分子生物学(M),即MICM综合分型,更有利于指导治疗和提示预后。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形态学分型(FAB分型):根据原淋巴细胞形态学的不同,分为3种类型:①L1型:以小细胞为主,其平均直径为6.6μm,核染色质均匀,核形规则;核仁很小,一个或无;胞浆少,胞浆空泡不明显。②L2型:以大细胞为主,大小不一,其平均直径为8.7μm,核染色质不均匀,核形不规则;核仁一个或数个,较大;胞浆量中等,胞浆空泡不定。③L3型:以大细胞为主,细胞大小一致,核染色质细点状,均匀;核形规则,核仁一个或多个;胞浆量中等,胞浆空泡明显。上述3型中以L1型多见,占80%以上;L3型最少,占4%以下。(2)免疫学分型:应用单克隆抗体检测淋巴细胞表面抗原标记,一般可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为T、B淋巴细胞二大系列。①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具有阳性的T淋巴细胞标志,如CD1、CD3、CD5、CD7、CD8、和TdT(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换酶)阳性。②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此型又分为4种亚型:A.早期前B细胞型(earlyPreB-ALL):HLA-DR及CD19和(或)CyCD22(胞浆CD22)阳性;其他B系标志阴性。B.普通B细胞型(C-ALL):CD10、CD19、CyCD22及HLA-DR阳性;CyIg(胞浆免疫球蛋白)和SmIg(细胞膜表面免疫球蛋白)阴性。C.前B细胞型(PreB-ALL):CyIg阳性;SmIg阴性;其他B系标志及HLA-DR阳性。D.成熟B细胞型(B-ALL):SmIg阳性;CyIg阴性;其他B系标记及HLA-DR阳性。③伴有髓系标志的ALL(My+-ALL):本型具有淋巴系的形态学特征,以淋巴系特异抗原为主但伴有个别、次要的髓系特异抗原标志,如CD13、CD33、CD14等阳性。(3)细胞遗传学改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染色体畸变种类繁多,主要有:①染色体数目异常,如≤45条的低二倍体,或≥47条的高二倍体;②染色体核型异常,如12号和21号染色体易位,即t(12;21);t(9;22)及t(4;11)等。(4)分子生物学分型:ALL发生及演化中的特异基因主要有:①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②T淋巴细胞受体(TCR)基因片段重排,尤以γ、δ基因重排特异性高;③融合基因,如EFV6-CBFA2、BCR-ABL、MLL-AF4、TEL-AML、E2A-PBXI等。(5)临床分型:分型标准尚无统一意见,根据全国小儿血液病学组(1998)提出的标准可分为2型。①高危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HR-ALL):凡具备下述1项或多项与小儿急淋预后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者为HR-ALL:A.12个月的婴儿白血病;B.诊断时已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和(或)睾丸白血病者;C.染色体核型为t(4;11)或t(9;22)异常者;D.少于45条染色体的低二倍体者;E.诊断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50×109/L者;F.泼尼松试验不良效应者(泼尼松每日60mg/m2诱导7天,第8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1×109/L);G.标危型急淋经诱导化疗6周不能获完全缓解者。H.标危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SR-ALL):不具备上述任何一项危险因素,或B系ALL有t(12;21)染色体核型者。也有将急淋分为标危型、中危型和高危型3型者。(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1.FAB分型:(1)原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骨髓中原粒细胞≥90%,早幼粒细胞很少,中幼粒以下各阶段细胞极少见,可见Auer小体。(2)原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骨髓中原粒和早幼粒细胞共占50%以上,可见多少不一的中幼粒、晚幼粒和成熟粒细胞,可见Auer小体;M2b型即以往命名的亚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中有较多的核、浆发育不平衡的中幼粒细胞。(3)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骨髓中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占30%以上,胞浆多少不一,胞浆中的颗粒形态分为粗大密集和细小密集两类,据此又可分为两型,即粗颗粒型(M3a)和细颗粒型(M3b)。(4)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4):骨髓中幼稚的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同时增生,原始及幼稚粒细胞>20%;原始、幼稚单核和单核细胞≥20%;或原始、幼稚和成熟单核细胞>30%,原粒和早幼粒细胞>10%。除以上特点外,骨髓中异常嗜酸粒细胞增多。(5)单核细胞白血病(M5):骨髓中以原始、幼稚单核细胞为主。可分为两型:①未分化型,原始单核细胞为主,>80%;②部分分化型,骨髓中原始及幼稚单核细胞>30%,原始单核细胞80%。(6)红白血病(M6):骨髓中有核红细胞>50%,以原始及早幼红细胞为主,且常有巨幼样变;原粒及早幼粒细胞>30%。外周血可见幼红及幼粒细胞;粒细胞中可见Auer小体。(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M7):骨髓中原始巨核细胞>30%;外周血有原始巨核细胞。2.免疫学分型:急性非淋巴细胞M1~M5型可有CD33、CD13、CD14、CD15、MPO(抗髓过氧化物酶)等髓系标志中的1项或多项阳性,也可有CD34阳性。其中CD14多见于单核细胞系,M6可见血型糖蛋白A阳性,M7可见血小板膜抗原Ⅱb/Ⅲa(GPⅡb/Ⅲa)阳性、(或)CD41、CD68阳性。3.细胞遗传学改变:染色体数目异常以亚二倍体为主,超二倍体较少;常见的核型改变有t(9;22)、t(8;21)、t(15;17)、t(11q)、t(11;19)和16号染色体倒位等。4.分子生物学分型:常见融合基因如BCR-ABL(M1)、ANLLl-ETO(M1、M2)、PML-RARa(M3)、PLZF-RARa(M3)、CBFβ-MYH11(M4)、HRX(MLL,ALL-1)(M4、M5)等。(三)特殊类型白血病:如多毛细胞白血病、浆细胞白血病、嗜酸粒细胞白血病等,在儿科均罕见。高世明:《现代医院诊疗常规》(一)血常规:贫血一般为正细胞正色素性,白细胞总数高低不一,分类可见数量不等的原始或幼稚细胞。血小板常减少。(二)骨髓象:骨髓检查是确立诊断和评价疗效的重要依据。骨髓增生活跃或极度活跃,少数可表现增生低下。分类示某系细胞原始及早幼阶段过度增生,占白细胞系30%以上,可见白细胞"裂孔"现象,恶性增殖的白细胞系可有质的改变,表现为核浆发育不平衡、退行性变、核畸形等,粒细胞白血病可见Auer小体。红细胞系及巨核细胞系明显减少(红白血病及巨核细胞白血病例外)。(三)组织化学染色:主要用研究骨髓细胞的生物化学性质,有助于鉴别不同类型的白血病。(四)免疫学检查:应用多种单克隆抗体检测白血病细胞分化抗原。目前主要应用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分型,应用于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分型的单抗种类尚少。(五)细胞遗传学检查:染色体核型及分带技术亦有助于判断预后、指导治疗。(六)其他检查:可有转氨酶升高,侵犯骨质时可见骨质疏松或病理性骨折,胸片有时可见纵隔增宽等征象。做脑脊液常规、生化和沉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若离心标本中白细胞数超过0.01×109/L,涂片见到白血病细胞,蛋白超过0.45g/L,对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有诊断意义。杨锡强:《儿科学・第六版》(一)外周血象: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均减少,大多为正细胞正血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数大多较低,少数正常,偶在外周血中见到有核红细胞。白细胞数增高者约占50%以上,其余正常或减少,但在整个病程中白细胞数可有增、减变化。白细胞分类示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占多数。血小板减少。(二)骨髓象:骨髓检查是确立诊断和评定疗效的重要依据。典型的骨髓象为该类型白血病的原始及幼稚细胞极度增生;幼红细胞和巨核细胞减少。但有少数患儿的骨髓表现为增生低下。(三)组织化学染色:常用以下组织化学染色以协助鉴别细胞类型。1.过氧化酶:在早幼阶段以后的粒细胞为阳性;幼稚及成熟单核细胞为弱阳性;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均为阴性。各类型分化较低的原始细胞均为阴性。2.酸性磷酸酶:原始粒细胞大多为阴性,早幼粒以后各阶段粒细胞为阳性;原始淋巴细胞弱阳性,T细胞强阳性,B细胞阴性;原始和幼稚单核细胞强阳性。3.碱性磷酸酶:此酶的活性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积分极低或为0,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积分增加,在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积分大多正常。4.苏丹黑:此染色结果与过氧化物酶染色的结果相似:原始及早幼粒细胞阳性;原淋巴细胞阴性;原单核细胞弱阳性。5.糖原:原始粒细胞为阴性,早幼粒细胞以后各阶段粒细胞为阳性;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约半数为强阳性,余为阳性;原始及幼稚单核细胞多为阳性。6.非特异性酯酶(萘酚酯NASDA):这是单核细胞的标记酶,幼稚单核细胞强阳性,原始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以下各阶段细胞为阳性或弱阳性,原始淋巴细胞阴性或弱阳性。(四)溶菌酶检查:血清中的溶菌酶主要来源于破碎的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测定血清与尿液中溶菌酶的含量可以协助鉴别白血病细胞类型。正常人血清含量为4~20mg/L;尿液中不含此酶。在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其血清及尿液的溶菌酶浓度明显增高;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中度增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则减少或正常。陈吉庆:《实用儿科诊疗规范》(一)诊断依据:1.临床表现:发热、贫血、出血、器官与组织浸润征象,如淋巴结、肝脾肿大,骨与关节疼痛等。2.血象:大多数病人有不同程度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白细胞计数大多数增多,甚至超过100×109/L(高白细胞性白血病),但也可正常,甚至低于1×109/L(低增生性白血病)。血片分类可见到原始细胞与幼稚细胞。3.骨髓象:典型的骨髓象为该类型白血病原始细胞与幼稚细胞极度增生(可达到30%以上),幼红细胞和巨核细胞减少。少数患儿为增生低下。具有上述第1~3项者,排除类白血病反应及类似的某些疾病,可诊断为急性白血病。(二)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分型诊断:1.形态学分型:根据骨髓象改变,ALL又分三亚型即L1、L2、L3型。2.免疫学分型(1999年中华儿科学会血液学组制订):(1)T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T-ALL):具有阳性的T淋巴细胞标志,如CD1、CD2、CD3、CD4、CD5、CD7、CD8以及TdT等。(2)B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ALL):又分为以下4种亚型。①早期前B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又称早期前BⅠ型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其表现为HLA-DR及CD19和(或)CyCD22阳性,其他B系标志阴性。②普通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ALL):又称早期前BⅡ型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其表现为CD10、CD19、CyCD22、HLA-DR阳性,CyIg、Smlg阴性。③前B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PreB-ALL):其表现为CyIg阳性,SmIg阴性,其他B系标志CD10、CD19、CD20、CyCD22及HLA-DR常为阳性。④成熟B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ALL):其表现为SmIg阳性,CyIg阳性或阴性,其他B系标志CD10、CD19、CD20、CyCD22及HLA-DR常为阳性。(3)伴有髓系标志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My+-ALL):具有淋巴系的形态学特征表现,以淋巴系特异的抗原表达为主,伴有个别、次要的髓系的特异抗原标志(CD13、CD14、CD33等阳性)。3.临床分型(1999年中华儿科学会血液学组制订):(1)高度危险型(高危)急淋(HR-ALL):高危ALL是具备下述1项或多项与小儿ALL预后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者:①12个月的婴儿白血病。②诊断时已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和睾丸白血病(TL)者。③染色体核型为t(4:11)或t(9:22)异常。④小于45条染色体的低二倍体。⑤诊断时外周白细胞计数≥50×109/L。⑥泼尼松诱导试验--每日60mg/m2×7日,第8日外周血白血病细胞≥1×109/L,定为泼尼松不良效应者。⑦标危ALL诱导化疗6个月,不能获完全缓解者。(2)标准危险型(标危)急淋(SR-ALL):是不具备上述任何一项危险因素者。(三)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分型诊断:1.M1(原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骨髓中原粒细胞≥90%,早幼粒细胞很少,中幼粒细胞以下阶段不见或罕见。2.M2(原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骨髓中原粒细胞与早幼粒细胞>50%。(1)M2a:骨髓中原粒细胞≥30%,单核细胞20%,早幼粒细胞以下阶段>10%。(2)M2b:骨髓中核浆发育不平衡的中幼粒细胞(>30%)。3.M3(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骨髓中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30%,胞核大小不一,胞质中颗粒大小不一。(1)M3a(粗粒型):颗粒粗大,密集或融合。(2)M3b(细颗粒型):颗粒密集而细小。4.M4(粒-单核细胞白血病,AMMOL):分为4种类型:(1)M4a:原始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原始单核细胞、幼稚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20%。(2)M4b:原始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原始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20%。(3)M4c:原始细胞既有粒系又有单核系细胞特征>30%。(4)M4E0:除以上特征外,有嗜酸颗粒粗大而圆且着色深的嗜酸粒细胞占5%~30%。5.M5(单核细胞白血病,AMOL):骨髓中原幼单核细胞为主。(1)M5a:原始单核细胞>80%。(2)M5b:原始单核细胞80%,原始单核细胞和幼稚单核细胞>30%。6.M6(红白血病,AEL):骨髓中有核红细胞>50%,以原始红与早幼红为主,常有巨幼变。原始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或原始单核细胞及幼稚单核细胞)>30%,外周血中可见幼稚红细胞及幼稚粒细胞(或幼稚单核细胞)。7.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MKL):骨髓中原始巨核细胞>30%,外周血中有原始巨核细胞。可分为未分化型与分化型。1998年国际血液病会议补充以下3型:(1)M0:原始细胞>30%,形态学及组织化学分析不表现髓系分化特征,CD13、CD14、CD33标志至少一项阳性。淋巴系标志阴性。(2)AUL(急性未分化型白血病):原始细胞缺乏任何的特异性标志,TdT也阴性。(3)HUL(急性杂合性白血病):同时或先后表达淋巴系和粒系特异性标志,可分为3种类型:双标型、双系列型、转换型。(四)分型辅助检查:1.骨髓细胞化学。2.免疫学检查:根据白血病细胞免疫学标志,可将ANLL、ALL以及ALL各亚型加以区别。(1)ANLL:CD19(-),CD7(-/+),CD33(+),CD13(+),HLA-DR(+),TdT(-/+)(2)B-ALL:CD19(+),CD7(-),CD33(-),CD13(-),HLA-DR(+),TdT(+)(3)T-ALL:CD19(-),CD7(+),CD33(-),CD13(-),HLA-DR(-/+),TdT(+)3.细胞遗传学检查:(1)ALL:①染色体数量异常,有≤45条的低二倍体,或≥47条的高二倍体。②染色体核型异常,与ALL预后密切相关的核型异常有t(12;21),ETV6-CBFA2融合基因,t(9;22),BCR-ABL融合基因,t(4;11),MLL-AF4融合基因。其他有T-ALLt(11;14),B-ALLt(8;14)等。(2)ANLL:染色体常见核型改变,t(15;17)只见于M3,t(8;21)常见于M2,t(9;22)见于M1与部分ALL。(五)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诊断标准:1.治疗前有或无中枢神经系统(CNS)症状或体征,脑脊液(CSF)中白细胞计数>5×106/L,并且在CSF沉淀制片标本中其细胞形态为确定无疑的原始白细胞、幼稚白细胞。2.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CNS表现和CSF异常。(六)睾丸白血病诊断标准:单侧或双侧睾丸肿大,质地变硬或呈结节状,缺乏弹性感,透光试验阴性,睾丸超声波检查可发现非均质性浸润灶,活组织检查可见白血病细胞浸润。杨锡强:《儿科学・第六版》典型病例根据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象的改变即可作出诊断。发病早期症状不典型,特别是白细胞数正常或减少者,其血涂片不易找到幼稚白细胞时,可使诊断发生困难。陈吉庆:《实用儿科诊疗规范》对发病早期症状不典型,特别是白细胞正常或减少者,其涂片不易找到幼稚白细胞时,可使诊断发生困难,必须与下列疾病鉴别。(一)再生障碍性贫血:本病全血细胞减少,肝、脾、淋巴结不肿大,骨髓有核细胞增生低下,无幼稚细胞增生。(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本病虽有肝、脾、淋巴结肿大,白细胞数增高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却不是幼稚淋巴细胞,且经过良好,血清嗜异凝集反应阳性,骨髓象无白血病改变。(三)类白血病反应:一般在原发性疾病的基础上(如感染、中毒、溶血),外周血出现幼稚白细胞或白细胞数增高,当原发病控制后,血象恢复正常。可根据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显著增高,血小板计数不减少,以及白细胞中有中毒改变与白血病进行鉴别。(四)类风湿性关节炎:要注意与以关节疼痛、肿胀为首发症状的急性白血病鉴别,骨髓象的改变可进行区别。杨锡强:《儿科学・第六版》(一)再生障碍性贫血:本病血象呈全血细胞减少;肝、脾、淋巴结不肿大;骨髓有核细胞增生低下,无幼稚白细胞增生。(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本病肝、脾、淋巴结常肿大;白细胞数增高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易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混淆。但本病病程经过一般良好,血象多于1个月左右恢复正常;血清嗜异性凝集反应阳性;骨髓无白血病改变。(三)类白血病反应:为造血系统对感染、中毒和溶血等刺激因素的一种异常反应,以外周血出现幼稚白细胞或白细胞数增高为特征。当原发疾病被控制后,血象即恢复正常。此外,根据:血小板数多正常;白细胞中有中毒性改变,如中毒颗粒和空泡形成;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显著增高等,可与白血病区别。(四)风湿性关节炎:有发热、关节疼痛症状者易与风湿性关节炎混淆,须注意鉴别。高世明:《现代医院诊疗常规》(一)联合化疗:主要包括诱导缓解治疗、缓解后治疗和髓外白血病的防治。1.诱导缓解治疗:(1)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常用VDLP方案4周。VCR(长春新碱)每次1.5mg/O,iv,每周1次,共4周。Pred(泼尼松)60mg/(O.d),po,第1-28天。DNR(柔红霉素)20-30mg/(O.d),iv,每周1次(第1、8、15、22天),或连用3天(1-3天)。L-Asp(左旋门冬酰胺酶)6000-10000(O.次),im,于第15天开始,共10次(用前必须做皮试)。诊断时白细胞>100×109/L者、低增生性白血病或伴显著感染者,可先用VP方案1周左右,待病情好转后再正式诱导治疗。(2)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一般首选DA方案,M4、M5可首选DAE方案。①DA方案--DNR30-40mg/(O.d),iv,第1-3天。Ara-C(阿糖胞苷)150-200mg/(O.d),iv或im,分2次(每12小时1次),第1-7天。②HA方案--H(高三尖杉酯碱)4-6mg/(O.d),iv,第1-9天;Ara-C同DA方案。③DAE方案--DNR20mg/(O.d),iv,第1-4天、15-18天;Ara-C150mg/(O.d),分2次im(每12小时1次),第1-4天、15-18天;VP16(足叶乙苷)100-150mg/(O.d),iv,第1-4天、15-18天。④HOAP方案--H4-6mg/(O.d),iv,第1-7天;VCR2mg/(O.d),iv,第1天;Ara-C100mg/(O.d),分2次im(每12小时1次),第1-5天;Pred40mg/(O.d),po,第1-7天。M3诱导缓解治疗,用全反式维甲酸(RA)30-60mg(O.d),分2-3次口服,共30-60天。对复发和用RA不能诱导缓解的M3,可试用砷剂(三氧化二砷)0.3mg/kg,iv,每日1次,共30天。诱导缓解治疗期间每周鞘内注射"三联"1次,即MTX,Ara-C,DXM。2.缓解后治疗:(1)ALL:①巩固治疗:用CAT方案,CTX(环磷酰胺)600-800mg/O,iv,第1天,Ara-C100mg/(O.d),分2次im(每12小时1次),共7天;6-TG(6-硫鸟嘌呤)或6-MP(6-巯基嘌呤),均为75mg/(O.d),分2次口服,共7天。②庇护所防治:HDMTX-CF(大剂量甲氨蝶呤-四氢叶酸)疗法:于巩固治疗休息1-3周后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正常者开始治疗,每10天1个疗程。共3个疗程。每疗程MTX3.0g/O,其中1/6量(不超过500mg)作为突击量在30-60分钟内快速静脉滴入,余量于24小时均匀静脉滴注。在静滴MTX后2小时,行"三联"鞘注1次。于治疗起第37小时,用四氢叶酸钙,首剂30mg/O,iv或im,以后每6小时再以15mg/O,iv、im或po,共6-8次。治疗前3天口服碳酸氢钠1.0g,每日3次,必要时治疗当天5%碳酸氢钠3-5ml/kg静滴,使尿pH>7。用HDMTX当天及后3天需水化治疗(每天液体总量2000-3000ml/O)。HDMTX治疗期间同步用VP方案。③早期强化治疗,一般在HDMTX-CF疗法第3疗程后10-14天起,HR-ALL的早期强化治疗分两个阶段,第1阶段用VDLP、DNR、VCR每周1次,共2次,剂量同前,Pred30mg/(O.d),共14天,14天后渐减量至停用(需5-6天),L-Asp自第1天起用,用量同前。第2阶段用VM26(鬼臼噻吩苷)或VP16100-150mg/(O.次),10%葡萄糖500ml,静滴4小时,接Ara-C每次200-300mg/O,溶于10%葡萄糖100ml,静滴1小时,每周1-2次,共3次。SR-ALL的早期强化只用VM26或VP16加Ara-C3次,剂量用法同HR-ALL。④维持治疗和定期强化治疗:MTX20-30mg/O,im,每周1次,共3周,6-MP75mg/(O.d),分3次口服,共21天,接用VP方案1周,每4周为1周期。每3个月用COAP方案1疗程。HR-ALL病儿每治疗年的第6个月用VDLP方案1疗程,第12个月用VM26或VP16+Ara-C1个疗程;SR-ALL每年强化1次,用上述两个方案轮回进行。维持治疗期间前2年每3个月"三联"鞘注1次,第3年起每3个月鞘注1次,直至终止治疗。总疗程,维持治疗至持续完全缓解(CCR)HR-ALL为3年半,SR-ALL为3年。(2)ANLL:①巩固治疗:主要采用大剂量Ara-C[2.0g/(O.d),静滴]联合蒽环类米托蒽醌等药物进行强烈序贯治疗,或与有效的诱导方案交替使用,每疗程4周,共6个疗程(即半年)。②维持治疗:选用COAP、HA、EA、AT中的3个方案,定期序贯治疗,第1年每2个月1疗程,第2年每3个月1疗程,至CCR达2-2.5年停药观察。③庇护所预防:诱导缓解治疗期间,"三联"鞘注4次,缓解后巩固治疗中第2、4、6疗程各鞘注1次,维持治疗期间每3-6个月1次。(3)CNSL的治疗:先鞘内注射"三联"8次,每周2次,然后做全颅放射治疗,总量各为24Gy。此后每8周鞘内注射"三联"1次,直至终止治疗。在完成放射治疗后必须用VDLP和/或VM26+Ara-C方案做强化治疗1次,以防骨髓复发。(4)睾丸白血病治疗:放疗双侧睾丸,剂量20-24Gy,同时全身化疗1疗程,方案同CNSL。(5)复发病例治疗:换用更新的诱导治疗方案如大剂量化疗方法,换用新药如去甲氧柔红霉素、米托蒽醌、5-氮杂胞苷、异环磷酰胺。停药复发者仍可试用原有方案。(二)支持治疗及防治感染:1.尽可能清除急、慢性感染灶。对疑似结核病者需用INH等保护治疗。2.加强口腔、皮肤、粘膜清洁消毒护理,加强保护隔离。3.化疗过程中,进食少者要注意补液和静脉营养,维持正氮平衡和水、电解质平衡。4.诱导缓解治疗,必然会发生骨髓抑制,原则上不管白细胞计数低下的情况,按方案完成治疗,但发生严重感染时,应中止或延迟化疗。此阶段可静滴丙种球蛋白、G-CSF、成分输血。并发感染时要积极使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控制感染。5.预防高尿酸血症:诱导化疗期间充分水化及碱化尿液,对于白细胞大于50×109/L者,要同时服用别嘌呤醇,200-300mg/(O.d),共7天。(三)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有条件可采用异基因BMT、自身BMT、自身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或脐血干细胞移植的方法等。小儿ALL在第一次完全缓解后无需做BMT,因化疗的效果较佳,但对Ph′染色阳性或年龄2岁或外周血WBC>100×109/L或为B细胞ALL时,如能在第1次缓解后BMT,则疗效较佳,对复发1次以上的ALL,BMT的效果比化疗好。ANLL复发率高,因此,一般主张应在第1次缓解后进行BMT。陈吉庆:《实用儿科诊疗规范》(一)一般疗法:1.防治感染:在化疗阶段,保护性环境隔离,适当应用抗生素预防细菌感染,预防性应用复方磺胺甲基异f唑(复方新诺明,SMZco)每日25mg/kg,每周连用3日。2.输注血液成分:根据血液成分的丢失进行相应补充。3.集落刺激因子:化疗期间有骨髓抑制者,可选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4.高尿酸血症的防治:在诱导化疗期充分水化及碱化尿液,如血白细胞(WBC)>25×109/L,应同时服用别嘌醇每日200~300mg/m2,共5~7日。5.其他:在治疗过程中,要加强营养,要注意口腔卫生、皮肤护理及肛周清洁卫生。(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药物治疗:1.诱导缓解:目前对标准危险型与高度危险型均采用VDLP方案:(1)长春新碱(VCR,简写V或O)1.5mg/m2静脉注射,每周1次共4周,第8、15、22、28日用;(2)泼尼松(Pred,简写P)每日60mg/m2,第1~28日口服,第29日起每2日减半量,1周内减停。(3)柔红霉素(DNR,简写D)每日20~30mg/m2,快速静脉滴注(30~40分钟),每周1次(第1、8、15、22日注射)或连用3日(第8~10日)(标危ALL可用2日);(4)门冬酰胺酶(L-Asp,简写L)每次6000~10000U/m2,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于第9~23日内隔日1次,共用8次。亦可选用CODP+L-Asp方案--环磷酰胺(CTX,简写C)每日800~1000mg/m2,第8日静脉滴注;VCR、Pred、DNR均同VDLP方案。对高白血病细胞(外周血白细胞>100×109/L)与低增生性白血病患儿,或伴有显著感染者,也可先用VP方案(VCR与Pred)1周以后改为正式诱导治疗。对高白血病细胞患儿,有条件者可做血浆置换1~2次,或先用泼尼松7日,或用羟基脲每日20~30mg/kg口服,白细胞50×109/L再正规治疗。2.巩固治疗:在诱导缓解治疗28日后达到完全缓解(CR)时,宜在第29~32日开始,下列方案可供选择:(1)CAT或CAM方案--第1日静脉滴注CTX600~1000mg/m2;第1-7日应用阿糖胞苷(Ara-c,简写A)每日75~100mg/m2,每12小时1次(q12h),肌肉注射(中华儿科杂志1999年第5期提出高危ALL患儿第2~4日应用Ara-C1g/m2,q12h×6次,或第2~3日应用Ara-C2g/m2,q12h×4次静脉滴注);第1~7日应用6-硫鸟嘌呤(6-TG,简写T)或6-巯嘌呤(6-MP,简写M)每日50~75mg/m2,晚间1次口服。(2)COAP方案--第1日静脉滴注CTX,每日600~1000mg/m2;第2日静脉注射VCR,每日1.5mg/m2;第1~7日应用Ara-C,每日100mg/m2分2次(q12h)肌肉注射。(3)足叶乙甙(VP16)+Ara-C方案--第1、4、7日静脉滴注VP16,150~300mg/m2,静脉滴注Ara-C,300mg/m2。3.髓外白血病的预防:急淋常在缓解期中并发脑膜白血病或其他部位的髓外白血病,必须进行预防。(1)三联鞘注(IT):于诱导治疗第1日仅用Axa-C+地塞米松(Dex),此后第8、15、22日(每周1次)用三种药物鞘内注射,简称三联鞘注;巩固与早期强化期间各用1次。三联鞘注药物剂量:①甲氨蝶呤(MTX):12个月:5mg;23个月:7.5mg;35个月:10mg;≥36个月:12.5mg;②阿糖胞苷(Ara-C):12个月:12mg;23个月:15mg;35个月:25mg;≥36个月:30mg;③地塞米松(Dex):12个月:2mg;23个月:2mg;35个月:5mg;≥36个月:5mg;(2)HD-MTX+CF(高剂量甲氨蝶呤+四氢叶酸钙)疗法:于巩固治疗休息1~3周后,血白细胞计数(WBC)≥3×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ANC)>1.5×109/L,尿及肝肾功能正常者尽早开始治疗。每10日一疗程,共3个疗程。每疗程MTX2~3g/m2,将总量的1/4~1/6,每次500mg加入生理盐水20~30ml30分钟内静脉滴入,余量于12~24小时内匀速滴入。于首次剂量注完后0.5~2小时内做三联鞘注1次,如应用MTX3g/m2时可在全部静脉滴注结束后做三联鞘注,在结束MTX静脉滴注12小时后(或开始滴注MTX36小时后)用四氢叶酸钙(CF)作为解救,阻断MTX的作用,防止对正常组织的副作用,剂量每次15mg/m2,每隔6小时1次,首剂静脉注射,以后肌肉注射,共6~8次。(有条件者可检测血浆MTX浓度,0.1μmol/L为无毒浓度,调整CF的剂量与次数)。此外注意:①治疗前、后3日应口服碳酸氢钠1.0g,每日3次,以碱化尿液,要求尿PH达到7,若7则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5ml/kg,肝肾功能正常方能接受治疗。必要时当日亦可碱化。②接受治疗当日及后3日须水化治疗,每日静脉滴注葡萄糖液2000~3000ml/m2。③接受HD-MTX时,每日口服6-MP50mg/m2,共7日。④完成全疗程后,可参阅脑电图变化,原则上每半年进行1次HD-MTX+CF疗法。(3)颅脑放疗:用于3岁以上幼儿。凡诊断时白细胞计数≥100×109/g,有t(9:22)或t(4:11)核型异常,诊断时有CNSL,因种种原因不宜做HD-MTX治疗者于CR后6个月时进行,总剂量18Gy,分15次于3周内完成。或12Gy,分10次于2周完成。同时每周IT1次,放疗第3周用VDex方案,VCR1.5mg/m2静脉注射1次,口服7日Dex,每日8mg/m2。4.早期强化治疗:以下强化方案任选其一。(1)VDLDex方案--于第1日、第8日应用VCR、DNR,方法及剂量同"诱导缓解"中VDLP。第2、4、6、8日共4次应用L-Asp5000~10000U/m2,方法同"诱导缓解"。第1~14日口服Dex每日8mg/m2,第3周减停。休疗1~2周(待血象恢复、肝肾功能无异常),接VP16+Ara-C方案3次,剂量及用法同"巩固治疗"。(2)COADex方案--第1日快速静脉滴注CTX800mg/m2;第1日静脉滴注VCR1.5mg/m2;第1~7日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Ara-C,每日100mg/m2,q12h×14次;第1~7日口服Dex,每日10mg/m2。待血象恢复后再用VP16+Ara-C方案3次,方法及剂量同"巩固治疗"。5.维持及加强治疗:(1)维持治疗:6-MP+MTX,每日夜间睡前顿服6-MP,每日75mg/m2,应用21日;MTX每次20~30mg/m2肌肉注射,每周一次连用3周。接着应用VDex方案1周,方法同"颅脑放疗"中所述。如此反复序贯用药,遇强化治疗暂停。根据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调整6-MP和MTX剂量。(2)加强治疗:COADex自维持治疗起,每年第3个月、第9个月各用1疗程(CTX600mg/m2,其余方法及剂量同"早期强化治疗")。(3)加强强化治疗:维持治疗期每年第6个月用VDLDex或COaDex(用法同"早期强化治疗");每年第12个月用替尼泊苷(VM26)或VP16+Ara-C方案1疗程。(4)未做颅脑放疗者:维持治疗第2个月进行HD-MTX+CF治疗。每3个月1次或每6个月2次,共8次(标危ALL患儿仅用6次),然后每3个月三联鞘注(IT)1次。做颅脑放疗者不能再做HD-MTX+CF治疗,只能采用三联鞘注,每12周1次,直到终止治疗。(5)总疗程:自维持治疗算起,女孩3年,男孩3.5年。标危患儿女孩2年半,男孩3年。6.注意事项:(1)每一疗程化疗完成后,一旦血象恢复,WBC≥3×109/L,ANC≥1.5×109/L,肝肾功能无异常,须及时做下一阶段化疗。尽量缩短2个疗程之间的间隙时间(一般是2~3周)。(2)在每一化疗疗程中,出现WBC下降或骨髓抑制不能轻易终止化疗,应该做积极支持治疗,同时继续完成化疗。(3)维持化疗期间应根据WBC控制在3×109/L,ANC在(1~1.5)×109/L,及时调整MTX与6-MP剂量,如若WBC始终大于4×109/L,不能下降则易复发。若ANC过早或长时间1×109/L,则易发生严重感染。(4)用DNR前后必须做心电图检查,注意维护心功能正常,如预防不可逆的心肌毒副作用。须密切注意DNR累积量不超过360mg/m2,小于2岁不能超过300mg/m2。CTX累积剂量最好不能大于3.0g/m2,以预防继发性肿瘤和影响生育功能。(三)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化疗:根据骨髓增生的状态分为增生型和非增生型。两型治疗应区别对待。1.诱导缓解:(1)增生型:即骨髓极度增生或显著增生,白细胞数增高明显的,应选用较为强烈的化疗方案。①COAP方案或HOAP方案--COAP方案同ALL的"巩固治疗",HOAP方案是以高三尖杉酯碱(H)代替环磷酰胺,高三尖杉酯碱每日0.08~0.1mg/kg静脉滴注7日。②AT方案DDAra-C每日100mg/m2静脉滴注5日,6-TG每日100mg/m2口服5日。休2日后再用5日,为一疗程。③DA方案DD第1~3日静脉滴注DNR,每日30~40mg/m2;第1~7日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Ara-C,每日150~200mg/m2,分2次。④DAE方案DD在DA方案基础上加用VP16,即第5-7日静脉滴注VP16,每日100~150mg/m2。⑤大剂量Ara-C治疗DD近年来国外多推行大剂量Ara-C治疗。剂量为每12小时1次,每次1~2g/m2静脉滴注,共6~10次。治疗时补足水分。(2)非增生型:骨髓增生程度属一般或低增生性,周围白细胞数不高的病例,可应用较为缓和的方案。①OH方案--VCR每次1~2mg/m2,静脉注射,每周用2次;高三尖杉酯碱每日0.08~0.1mg/kg,静脉滴注,连续14日。②COH方案--在OH基础上加用环胞苷(安西他滨),每次5~8mg/kg静脉滴注,每周2次,连续用2周;第3、10日静脉滴注VCR;第4~14日静脉滴注高三尖杉酯碱,共11日。(3)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M3):①全反式维A酸(retinoicacid,RA):每日按30mg/m2的剂量口服,可使白血病细胞被诱导分化为正常细胞,从而起到缓解作用。疗效可达到80%以上,疗程2~3个月。在RA应用2周后可加用上述诱导缓解方案。如WBC>25×109/L者,可在RA应用7日后加用DA方案,DNR每日20mg/m2静脉滴注2日,Ara-C每日75mg/m2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5日。如WBC>50×109/L者可用羟基脲,每日1200mg/m2静脉滴注应用3~5日,待WBC10×109/L停止化疗。②小剂量Ara-C:亦有主张用小剂量Ara-C做诱导分化,治疗有效剂量每日为10mg/m2。完全缓解后再按急非淋缓解后巩固化疗方案进行治疗。2.巩固治疗:一般应用该病人诱导缓解中有效的方案重复2~3疗程,可与下列方案交替应用,根据病情,总共用4个疗程左右。①HD-Ara-C+L-Asp方案--第1、2、8、9日静脉滴注大剂量Ara-C(HD-Ara-C),每次1~2g/m2,每12小时1次,共8次,每4次Ara-C后42小时给L-Asp6000U/m2,第4、11日静脉注射。②VP16+HD-Ara-C方案--先在第1~3日静脉滴注VP-16,每日100mg/m2,之后第4、5、6日静脉滴注HD-Ara-C,每次1~2g/m2,每12小时1次,共6次。③EA方案--第1~3日静脉滴注VP-16,每日100mg/m2;第l~7日静脉滴注Ara-C,每日100~150mg/m2。④HA方案--高三尖杉酯碱每日0.08~0.1mg/kg,静脉滴注,连续7日;Ara-C每日150~200mg/m2,分2次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连续7日。完成巩固治疗后可停药观察,亦可进入下述维持治疗。3.维持治疗:选用COAP、HA、EA、AT中三个方案,定期序贯治疗。第1年每月1个疗程,第2年每6~8周1个疗程,第3年每8~12周1个疗程,共3年终止治疗。4.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预防:三联鞘注(IT),药物及剂量同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三联鞘注。诱导缓解期每2周1次三联鞘注共4次,缓解后巩固治疗中第2、4、6疗程各三联鞘注1次,维持治疗期每3~6个月1次。M4、M5患儿在维持治疗每3个月三联鞘注1次。5.复发病例治疗:换用更强的诱导方案(如新药去甲柔红霉素、米托恩琨、异环磷酰胺),亦可用原有效方案。杨锡强:《儿科学・第六版》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主要是以化疗为主的综合疗法,其原则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应严格区分白血病类型,按照类型选用不同的化疗方案;药物剂量要足,早期予连续强烈化疗;要长期治疗,交替使用多种药物。同时要早期防治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和睾丸白血病,注意支持疗法。持续完全缓解2.5~3.5年者方可停止治疗。(一)支持疗法:1.防治感染:在化疗阶段,保护性环境隔离对防止外源性感染具有较好效果。适当用抗生素预防细菌性感染,可减少感染性并发症。并发细菌性感染时,应根据不同致病菌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长期化疗常并发真菌感染,可选用抗真菌药物如制霉菌素,二性霉素B或氟康唑等治疗;并发病毒感染者可选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治疗;怀疑并发卡氏囊虫肺炎者,应及早采用复方新诺明治疗。2.成分输血:明显贫血者可输红细胞;因血小板减少而致出血者,可输浓缩血小板。有条件时可酌情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3.集落刺激因子:化疗期间如骨髓抑制明显者,可予以G-CSF、GM-CSF等集落刺激因子。4.高尿酸血症的防治:在化疗早期,由于大量白血病细胞破坏分解而引起高尿酸血症,导致尿酸结石梗阻、少尿或急性肾功能衰竭,故应注意水份补充。为预防高尿酸血症,可口服别嘌呤醇(allopurinol)。5.其他:在治疗过程中,要增加营养。有发热、出血时应卧床休息。要注意口腔卫生,防止感染和粘膜糜烂。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及时予相应治疗。(二)化学药物治疗:目的是杀灭白血病细胞,解除白血病细胞浸润引起的症状,使病情缓解、以至治愈。急性白血病的化疗通常按下述次序分阶段进行。1.小儿急性白血病化疗药物简介(1)泼尼松(Pred):①主要作用:溶解淋巴细胞;②给药途径:口服;③剂量和用法:每日40-60mg/m2,分3次;④毒性作用:类Cushing综合征,高血压,骨质稀疏;(2)地塞米松(Dex):①主要作用:溶解淋巴细胞;②给药途径:口服;③剂量和用法:每日6~10mg/m2,分3次;④毒性作用:类Cushing综合征,高血压,骨质稀疏;(3)环磷酰胺(CTX):①主要作用:抑制DNA合成,使细胞停止在分裂期,阻止进入S期;②给药途径:口服、静注;③剂量和用法:每日2-3mg/kg,每日1次;200~400mg/m2,每周1次;④毒性作用:骨髓抑制,肝损害,口腔溃疡,脱发,出血性膀胱炎;(4)甲氨蝶呤(MTX);①主要作用:抗叶酸代谢物,抑制叶酸辅酶,抑制DNA的合成;②给药途径:口服、肌注或静注鞘内;③剂量和用法:每次15~25mg/m2,每日1次;每次15~25mg/m2,每周1~2次,每次10mg/m2,隔天或1周1次;④毒性作用:骨髓抑制,肝损害,口腔、胃肠道溃疡,恶心呕吐,巨幼红样变;(5)疏嘌呤(6MP):①主要作用:抑制嘌呤合成使DNA和RNA的合成受抑制;②给药途径:口服;③剂量和用法:每次50-90mg/m2,每日1次;④毒性作用:骨髓抑制,肝损害;(6)硫鸟嘌呤(6TG):①主要作用:抑制嘌呤合成使DNA和RNA的合成受抑制;②给药途径:口服;③剂量和用法:每次75mg/m2,每日1次;④毒性作用:骨髓抑制,肝损害;(7)阿糖胞苷(Ara-c):①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小儿急性白血病 ”相似的文章

更多>>

急性白血病疾病

体检发现 贫血外貌,皮肤可见瘀点、瘀斑,牙龈渗血或伴牙龈增生,淋巴结肿大,胸骨中下段压痛,肝脾轻、中度肿大。 辅助检查 血象:血红蛋白、血小板进行性减少,白细胞计数可增高或减少,分类可见原始或幼稚细胞... 详细

专家咨询

王强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外科 [详情]

向TA提问

倪幼方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各种心血管 [详情]

向TA提问

程云阁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腔镜 [详情]

向TA提问

常见用药

补中益气丸

[功能主治]色欲伤,腹股沟直疝,腹股....详情

元胡止痛片

[功能主治]理气,活血,止痛。用于行...详情

小儿泻止散

[功能主治]小儿湿热内蕴,非感染性轻...详情

推荐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广州市黄埔区蟹山路3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市海淀区昌运宫15号

哈尔滨第一医院

哈尔滨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51号

猜你喜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