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健康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

时间 : 2009-12-03 17:37:10 来源:www.clinixoft.com

[摘要]

医宝问病网 - 科凌力医学软件(深圳)有限公司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疫苗为口服减毒活疫苗,用开水服用或与母乳同服等均影响免疫效果,只能冷开水送服并需冷藏保存。免疫功能缺陷、严重营养不良、近1个月内使用被动免疫制剂为免疫接种的一般禁忌证,患感染性腹泻时不能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不伴发热的一般感冒并非禁忌。王玉玮:《医师速查丛书・儿科速查》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在5岁以下小儿,又称小儿麻痹症。病变主要在脊髓灰质,表现为弛缓性瘫痪。病情轻重不一,轻度无瘫痪出现,严重者累及生命中枢而死亡。大部分病人可治愈,仅小部分留下瘫痪后遗症。自从使用口服减毒活疫苗后,发病率明显降低。陈吉庆:《实用儿科诊疗规范》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又称小儿麻痹症。它的特征是发热和脊髓病变的症状,部分病例发生分布不规则的弛缓性麻痹或瘫痪。脊髓灰质炎病毒是一种微小的RNA病毒,有Ⅰ、Ⅱ、Ⅲ三种血清型,相互之间无交叉免疫,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特殊的亲嗜性,常通过血脑屏障到达中枢神经组织,感染脑干或脊髓的前角细胞运动中枢;另外,病毒可进入周围神经肌肉连接处的神经元,运动神经元特别容易感染并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感染后可获得对同型病毒的持久免疫力,免疫力的大小取决于病毒的毒力、病毒量、免疫原性以及人体产生免疫的能力。服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偶可引起弛缓性麻痹,称为疫苗相关性麻痹性脊髓灰质炎(VAPP)。杨锡强:《儿科学・第六版》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小儿急性传染病,多发生在5岁小儿,尤其是婴幼儿,故又称小儿麻痹症。自从口服的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投入使用后,发病率已明显降低,许多国家已消灭本病。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又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咽痛,肢体疼痛,部分病人出现弛缓性麻痹。本病主要病变在脊髓灰质,损害严重者可留有瘫痪后遗症。病死率约10%。杨锡强:《儿科学・第六版》传染源为各型患者及病毒携带者,其中隐性感染者和无瘫痪的患者是最危险的传染源。本病以粪-口感染为主要传播方式。鼻咽分泌物在病初数天可以带病毒,因而也可以通过飞沫传播,但为时短暂。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人体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四季均可发病,较集中于夏秋季。发病年龄以6个月至5岁最高,占90%以上。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一)本病多见于温带,终年散发,夏秋季多见。(二)传染源是病人和无症状的带病毒者,特别是后者在本病的散布和流行中起重要作用。粪便污染饮食经口摄入是主要传播途径,直接或间接污染病毒的双手.,用品等也可成为传播媒介,饮水污染可导致暴发流行。(三)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普遍进行预防接种后本病发病率明显下降。杨锡强:《儿科学・第六版》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属于小RNA病毒科的肠道病毒,按其抗原不同,可分为Ⅰ、Ⅱ、Ⅲ型,各型间很少交叉免疫。该病毒体外存活力很强,在水和粪便中存活甚久,低温环境中能长期保存活力;高温、紫外线照射和漂白粉、双氧水等氧化剂均能杀灭之。杨锡强:《儿科学・第六版》病毒从咽部或肠壁进入局部淋巴组织中增殖,同时向外排出病毒,此时机体免疫反应强,病毒可被消除,则形成隐性感染;如果免疫应答未能将局部病毒清除,病毒可经淋巴进入血循环,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进而扩散到全身淋巴组织中增殖,病毒大量增殖后再次入血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如果病毒未侵犯神经系统,机体免疫系统又能清除病毒则形成顿挫型感染;病毒侵入神经系统,轻者不发生瘫痪,称无瘫痪型;重者发生瘫痪,称瘫痪型。在此期间,一些因素如劳累、感染、局部刺激(如外伤、肌内注射)、手术及预防接种均可使机体抵抗力降低,使病情加重,并可促进瘫痪的发生。杨锡强:《儿科学・第六版》病理变化以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尤以颈段和腰段损害多见,其次是脑干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其他部位。神经细胞内胞浆溶解,周围组织充血、水肿,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急性期后,水肿和炎症消退,神经细胞可逐渐恢复功能。病变严重者则神经细胞坏死、瘢痕形成,则可造成持久性瘫痪。其它病变为局灶性心肌炎、间质性肺炎、肝及其它脏器充血和血肿、淋巴结增生肿胀等。王玉玮:《医师速查丛书・儿科速查》(一)临床分期:本病潜伏期为5-14天,1.前驱期:主要为低热(39℃)、厌食、恶心、呕吐、多汗、烦躁、全身感觉过敏、头痛、咽喉痛、便秘及弥漫性腹痛等,少见症状有鼻炎、咳嗽、咽渗出物、腹泻等,持续1-4天。如病情不发展,即为顿挫型。2.瘫痪前期:前驱期症状消失后1-6天,体温再次上升,头痛、恶心、呕吐严重,皮肤发红、有短暂膀胱括约肌障碍,颈后肌群、躯干及肢体强直灼痛,便秘常见。体检可见:(1)三角架征:即患者坐起时需用两手后撑在床上如三角架,以支持体位;(2)吻膝试验阳性:即患者坐起、弯颈时唇不能接触膝部;(3)出现头下垂征:即将手置患者肩下,抬起其躯干时,头与躯干垂直。如病程到此为止,则3-5天后热退,为无瘫痪型;如病情继续发展,则常在瘫痪前12-24小时出现腱反射改变,最初是浅反射,以后是深腱反射抑制。因此,早期发现反射改变有重要临床诊断价值。3.瘫痪期:自瘫痪前期的第3、4天开始,大多在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瘫痪,并逐渐加重,当体温退至正常后,瘫痪停止发展,无感觉障碍。可分以下几型:(1)脊髓型:表现为弛缓性瘫痪,分布不对称,腱反射消失,肌张力减退,下肢及大肌群较上肢及小肌群更易受累,但也可仅出现单一肌群或四肢均有瘫痪,如累及颈背肌、膈肌、肋间肌时,则出现竖头及坐起困难以及呼吸运动障碍、矛盾呼吸等表现。(2)延髓型:又称球型。系颅神经的运动神经核及延髓的呼吸、循环中枢累及。此型占瘫痪型的5%-10%,呼吸中枢被累及时出现呼吸不规则,呼吸暂停;血管运动中枢受损时可有血压及脉率的变化,两者均为致命性病变。颅神经受损时则出现相应的神经麻痹症状及体征,以面神经及第X对颅神经损伤多见。(3)脑型:少见,表现为高热、烦躁不安、惊厥或嗜睡、昏迷,有上运动神经元痉挛性瘫痪表现。(4)混合型:有以上几型同时存在的表现。4.恢复期:恢复进程持续几周至几个月,从肢体远端开始,一般病人8个月可完全恢复,严重者需6-18个月或更长时间。5.后遗症期:严重者受累肌肉出现萎缩,神经功能不能恢复,造成受累肢体畸形。(二)临床分型:1.隐性感染型;2.顿挫型;3.无瘫痪型;4.瘫痪型。杨锡强:《儿科学・第六版》(一)潜伏期:一般为5~14天。临床表现因轻重程度不等而分为无症状型,占90%以上;顿挫型占4%~8%。瘫痪型为本病之典型表现,可分为以下各期。(二)前驱期:主要表现为发热、纳差、乏力、多汗、咽痛、咳嗽及流涕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尚可见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持续1~4天,多数患者体温下降,症状消失,称顿挫型。(三)瘫痪前期:可从前驱期直接发展至本期,也可在前驱期热退后1~6天再次发热至本期(双峰热)开始,也可无前驱期而从本期开始。本期特点是:出现高热、头痛、颈强直、脑膜刺激征阳性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症状及体征,同时伴有颈、背、四肢肌肉疼痛及感觉过敏。小婴儿拒抱,较大患儿体检可见:1.三角架征(tripodsign):病儿在床上坐起时需两臂向后伸直以支撑身体呈特殊的"三角架征";2.吻膝试验(kiss-the-kneetest)阳性:小儿坐起后不能自如地弯颈使下颌抵膝;3.头下垂征(headdropsign):将手置患者肩下,抬起其躯干时,头与躯干不平行(正常者头与躯干平行)。亦可有多汗、皮肤微红、烦躁不安等自主神经系统症状。此时脑脊液已出现异常,呈现细胞蛋白分离现象。若3~5天后热退则无瘫痪发生;若病情继续发现,且出现反射改变(最初是浅反射,以后是深腱反射抑制),可能发生瘫痪。(四)瘫痪期:瘫痪大都于瘫痪前期的第3~4天出现,无法截然将这两期分开,特别是不出现双峰热时,前驱期直接进入瘫痪期。瘫痪随发热而加重,热退后瘫痪不再进展,无感觉障碍。可分为以下几型:1.脊髓型:最常见。瘫痪的特点是两侧不对称的弛缓性瘫痪,多见单侧下肢。近端大肌群常较远端小肌群瘫痪出现早且重。如累及颈背肌、膈肌、肋间肌时,可出现竖头及坐起困难、呼吸运动障碍、矛盾呼吸等表现。腹肌或肠肌瘫痪则可发生顽固性便秘;膀胱肌瘫痪时出现尿潴留或尿失禁。2.延髓型:病毒侵犯延髓呼吸中枢、循环中枢及脑神经核,可见颅神经麻痹及呼吸、循环受损的表现。3.脑型:较少见。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嗜睡或昏迷、上神经元瘫痪等。4.混合型:兼有以上几型的表现,常见脊髓型合并延髓型。(五)恢复期:瘫痪肢体功能逐渐恢复,一般从肢体远端开始,继之近端大肌群,轻症1-3个月恢复,重症需6~18个月。(六)后遗症期:如果神经细胞损伤严重,某些肌群的功能不能恢复,就会出现长期瘫痪。继而肌肉萎缩,肢体发生畸形,如脊柱弯曲、足内翻或外翻、足下垂等,而影响其功能使其不能站立、行走或跛行。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本病潜伏期5~14天,大多无明显症状,少数病人出现弛缓性瘫痪。按病情发展过程,临床可以分为以下四期:(一)前驱期:出现感冒样症状以及消化道症状如腹泻、腹痛等,神经系统无明显异常。以上症状持续3~4天,体温迅速下降而痊愈的为顿挫型,一部分患者进入瘫痪前期。(二)瘫痪前期:可以是本病的首发症状或紧接在前驱期后出现,患者体温再次升高,称为双峰热,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肢体疼痛、颈背强直呈现特殊的三角架体态。患者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但尚未出现瘫痪。此期脑脊液已经发生改变。部分患者经3~4天后体温下降,症状消失,为无瘫痪型,本期有时长达十余日。另一部分病人随后进入瘫痪期。(三)瘫痪期:一般出现在起病后3~4天出现肢体瘫痪,可突然出现或先出现短暂肌力减弱,腱反射逐渐减弱至消失。5~10天内相继出现不同部位的瘫痪,渐重,轻症患者在1~2天后病情不再进展,大多数患者体温下降至正常后瘫痪就不再进展。临床上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脊髓型麻痹、延髓型麻痹、脊髓延髓型以及脑型。(四)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急性期过后1~2周瘫痪肢体大多可以逐渐恢复,从远端开始,腱反射也逐渐恢复正常,特别是最初3~6个月内恢复较快,1~2年后仍不能恢复的则成为后遗症,主要有肌肉痉挛、萎缩、变形、马蹄内翻或外翻,脊柱畸形等。一些病人在瘫痪完全或部分恢复后,在急性期过后25~35年再次出现原瘫痪肌群乏力、疼痛、疲劳、萎缩,进展缓慢,很少致残,是为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五)延髓型呼吸麻痹患者在急性期可以出现支气管炎、肺炎、肺不张、急性肺水肿、心肌病变、急性胃扩张、尿潴留等并发症。王玉玮:《医师速查丛书・儿科速查》由于外周型或中枢型呼吸麻痹可继发吸入性肺炎、肺不张、化脓性支气管炎和呼吸衰竭;长期卧床可致褥疮及氮和钙的负平衡,表现为骨质疏松、尿路结石和肾功能衰竭。杨锡强:《儿科学・第六版》多见于延髓型患者,呼吸肌麻痹者易继发吸入性肺炎、肺不张。尿潴留易并发泌尿系感染;长期卧床可致褥疮、肌萎缩、骨质脱钙、尿路结石和肾衰竭等。王玉玮:《医师速查丛书・儿科速查》(一)血象:无明显变化。(二)脑脊液:在前驱期无改变,瘫痪前期开始出现异常,外观清亮或微混,细胞数一般为0.05×109-0.3×109/L,早期中性粒细胞增多,蛋白增加不明显。晚期则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逐渐增加,且维持时间较长,常出现细胞蛋白分离现象。(三)病毒分离:通过组织培养可以从鼻咽分泌物、粪便、血液、脑脊液中分离出病毒。(四)血清学检查:一般在起病时及恢复期各取血1次,如抗体升高4倍以上,有诊断价值。杨锡强:《儿科学・第六版》(一)脑脊液:瘫痪前期始出现异常,其变化与病毒性脑炎相似,细胞数通常在(50~500)×106/L之间,早期中性粒细胞增多,蛋白增加不明显,这种细胞蛋白分离现象对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至瘫痪第3周,细胞数多已恢复正常,而蛋白质仍继续升高,4~6周后方恢复正常。(二)病毒分离:起病后1周内,从患儿鼻咽部、血、脑脊液及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三)血清学检查:用中和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检测血中特异性抗体,病程中双份血清抗体滴度4倍以上增高有诊断意义。用ELISA法检测血及脑脊液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率高,第1~2周即可出现阳性,可作早期诊断。近年来也有采用已知抗原的免疫荧光法检测抗体,亦有快速诊断的作用。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一)脑脊液:外观一般正常,压力稍高,细胞数增多,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则以单核细胞为主。糖稍高,氯化物正常,蛋白质稍高。部分病员脑脊液始终正常。(二)外周白细胞数一般正常,少数增多,其中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三)病毒分离或抗原检测:发病1周内可自鼻咽部及粪便中分离出病毒,粪便阳性可持续2~3周。可采用组织培养分离方法。PCR方法更敏感。(四)血清学检查:特异性免疫抗体在第一周末既可达高峰。双份血清效价有4倍以上增行者可确诊。近年来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抗原及特异性IgM单克隆抗体有助于早期诊断。王玉玮:《医师速查丛书・儿科速查》本病除瘫痪型外,其他各型症状、体征特异性不强,仅在瘫痪前期出现三角架征、吻膝征阳性、多汗、全身感觉过敏等神经系统异常的症状体征,仅能提供临床拟诊证据,此时脑脊液检查有助诊断,确诊需病毒学及血清学检查阳性。当肢体瘫痪出现,根据其病情经过及瘫痪特点,诊断较易。陈吉庆:《实用儿科诊疗规范》(一)诊断标准(1990年我国卫生部制订):1.疑似病例:不能立即确定为其他病因的任何急性弛缓性麻痹的病例。2.确诊病例:(1)与确诊为脊髓灰质炎病人有接触史,潜伏期为2~35日(一般7~14日),临床上表现有:发热、烦躁不安、多汗、颈背强直等,热退后,出现躯体或四肢肌张力减弱,键反射减弱或消失,并出现不对称性弛缓性麻痹,无感觉障碍,后期有肌萎缩。(2)发病60日后仍残留有弛缓性麻痹。(3)从粪便、脑脊液、咽部拭子分离到病毒,并鉴定为脊髓灰质炎病毒。(4)从脑或脊髓组织中分离到病毒并鉴定为脊髓灰质炎病毒。(5)1个月内未服过脊髓灰质炎疫苗,从脑脊液或血液中查到特异性IgM抗体。(6)恢复期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疑似病例加(1)或(2)可建立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加(5),或加(4)加(6)可建立实验室诊断。(二)VAPP诊断标准(2001年我国卫生部制订):1.疑似病例:必须同时符合下列3项。(1)服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后4~35日内发热,6~40日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麻痹后60日仍残留弛缓性麻痹。(2)有明显的下运动神经元麻痹,无上运动神经元性体征,无明显的感觉丧失,在发病1个月后麻痹症状无进展,临床诊断符合脊髓灰质炎。(3)麻痹后未再服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且从患者粪便标本中分离到脊髓灰质炎疫苗株病毒。2.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下列任何1项可确诊为VAPP。(1)血清或脑脊液中查到抗脊髓灰质炎病毒IgM抗体,并与粪便标本中只分离到的疫苗株病毒型别一致。(2)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或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并与分离到的疫苗株病毒型别一致。(3)分离到的疫苗株病毒毒力返祖试验呈阳性。杨锡强:《儿科学・第六版》脊髓灰质炎出现典型瘫痪症状时,诊断并不困难。瘫痪出现前多不易确立诊断。血清学检查及病毒分离阳性可确诊。陈吉庆:《实用儿科诊疗规范》(一)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本病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不明显,瘫痪特点是对称性、上行性、有感觉障碍,锥体束征常见。脑脊液中细胞数正常,早期即出现蛋白增高现象,称为蛋白细胞分离。(二)周围神经炎:对于由肌肉注射、维生素缺乏等引起者,应根据病史,感觉检查和有关临床特征鉴别。(三)家族性周期性瘫痪:瘫痪突然出现,呈对称性,发展迅速,血钾低,补钾后症状很快消失。(四)假性瘫痪:常由于外伤(挫伤、扭伤、骨折)、非特异性滑膜炎、急性风湿热、维生素C缺乏症等所致,有相应临床表现。杨锡强:《儿科学・第六版》瘫痪病人需与下列疾病鉴别:(一)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uillain-Barre综合征):1.脊髓灰质炎:(1)发病早期:多有发热;(2)瘫痪肢体:不对称弛缓性瘫痪,且近端重于远端;(3)感觉过敏:有;(4)感觉障碍:无;(5)早期脑脊液变:呈细胞蛋白分离;(6)遗留后遗症:多有;2.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1)发病早期:很少有发热;(2)瘫痪肢体:对称性弛缓性瘫痪,且远端重于近端;(3)感觉过敏:无;(4)感觉障碍:有;(5)早期脑脊液变:呈蛋白细胞分离;(6)遗留后遗症:多无;(二)周围神经炎:臀部注射时位置不当、维生素C缺乏、白喉后神经病变等引起的瘫痪可根据病史、感觉检查和有关临床特征鉴别。(三)家族性周期性瘫痪:较少见,常有家族史及周期性发作史,瘫痪突然出现,发展迅速呈对称性,发作时血钾降低,补钾后迅速恢复。(四)假性瘫痪:婴儿如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骨折、骨髓炎、骨膜下血肿时可见假性瘫痪。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必要时经X线检查容易确诊。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需要鉴别的疾病主要有各种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结合性脑膜炎、流脑等。弛缓性瘫痪具有鉴别诊断价值,需要结合特异性实验室检查结果。某些疾病如多发性神经根炎、家族性周期性瘫痪、周围神经炎、乙脑、假性瘫痪等需要与本病的弛缓性瘫痪相鉴别。王玉玮:《医师速查丛书・儿科速查》(一)前驱期及瘫痪前期:1.卧床休息:病人卧床持续至热退1周,以后避免体力活动至少2周。卧床时使用踏脚板使脚和小腿有一正确角度,以利于功能恢复。2.对症治疗:缓解全身肌肉痉挛不适和疼痛可使用退热止痛剂、镇静剂;湿热敷每次15-30分钟,每2-4小时1次;轻微被动运动可避免畸形发生。(二)瘫痪期:1.正确的姿势:避免瘫痪肢体受压或外伤,将瘫痪的肢体置于舒适的功能位置。2.适当的营养:应给予营养丰富饮食及大量水分。3.药物治疗:促进神经传导功能药物如地巴唑,每日剂量:1岁1mg,2-3岁2mg,4-7岁3mg,8-12岁4mg,12岁以上5mg,每日或隔日1次口服;增进肌肉张力药物如加兰他敏,每日0.05-0.1mg/kg,肌肉注射,一般在急性期后使用。(三)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体温退至正常,肌肉疼痛消失及瘫痪停止发展后,应进行积极的功能恢复治疗,如按摩、针灸、主动和被动锻炼及其他理疗措施。陈吉庆:《实用儿科诊疗规范》(一)急性期和瘫痪前期治疗和护理:1.卧床休息:早期卧床休息可减少瘫痪的发生或减轻其程度,保持安静,一般休息至热退1周,避免体力活动至少2周。医生也应尽量减少对肌力检查的次数,但卧床不宜过久,急性期一过即可开始被动运动。2.对症治疗:给予适量的镇静剂以减轻肌肉疼痛与感觉过敏,亦可给予局部湿热敷,病情进展症状严重者,可选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每日5~10mg,或氢化可的松每日100~200mg静脉注射,有退热、消炎和减少水肿的作用。亦可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每日400mg/kg,共3~5日,因本品含有脊髓灰质病毒抗体,可中和病毒,使病变终止。精心护理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二)瘫痪期治疗:1.保护瘫痪肢体:注意护理,避免瘫痪肢体受压或因保暖而烫伤。盖被宜松且轻,关节应保持略屈曲位,下垫软物或小枕头,用支架置肢体于功能体位防止手、足下垂,踝关节成90度。2.适当的营养:应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和大量水分。3.呼吸障碍治疗:出现呼吸障碍时,必须区分发生的原因,并积极进行抢救。(1)延髓型麻痹:患儿吞咽困难,咽喉部分泌物潴留并阻塞呼吸道,治疗应首先去除咽喉部分泌物,体位引流,头低脚高位,随时用导管吸取咽喉部分泌物。若累及呼吸中枢,患儿呼吸节律不规则,烦躁不安、紫绀缺氧,应给予呼吸中枢兴奋药,严重者应予气管插管及应用人工呼吸器。(2)脊髓颈胸部麻痹:可引起呼吸肌(膈肌、肋间肌)瘫痪,患儿呼吸浅速。如呼吸功能尚能维持,应密切观察病情的发展,同时应用糖皮质激素,严重者则及早采用人工呼吸器。4.药物治疗:体温退至正常,瘫痪不再进展者,可用加兰他敏(galantamine),有抗胆碱酯酶的作用,增强肌肉的张力,剂量为每日0.05~0.1mg/kg,用药初期每日1次,肌肉注射,1个月后改为隔日1次;常见副作用有流涎、心动徐缓、眩晕,若剂量过大可致抽搐,有癫痫发作史或支气管哮喘者忌用。亦可用地巴唑(dibazole),对中枢神经有兴奋作用,促进神经传导,促使受损神经恢复,剂量为每日0.1~0.2mg/kg,口服,每日1~2次。在应用上述药物期间,应同时服维生素B1,10mg,每日3次;亦可注射维生素B12,以促进神经细胞的代谢。5.并发症治疗:有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调者应及时纠正。呼吸肌麻痹有肺部感染时,可依据细菌敏感试验选用有效的抗生素。膀胱肌麻痹而致尿潴留者常引起细菌感染,若经常导尿更会加重尿路感染,故尽量采用压迫膀胱排尿法,或尽量缩短留置导尿时间,并注意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三)恢复期治疗:治疗目的是促进瘫痪恢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具体措施包括瘫痪肢体被动运动按摩,活动关节,促进肌肉血液循环等。对非瘫痪肢体应予主动运动,鼓励起床活动,可促进恢复,减少脱钙、肾结石等并发症。1.药物:继续选用促进神经传导功能的药物加兰他敏和地巴唑,上述药物均可重复应用。2.针灸治疗:在发热已退尽,瘫痪不再发展时,可开始做针灸治疗,根据瘫痪肌群的分布选用适当的穴位。3.中药:口服或熏洗,也可用中药针剂穴位注射。(四)后遗症期治疗:后遗症期的患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健侧肢体较患肢活动量大,故后遗症期的治疗,不仅应注意功能恢复,也应注意促进肌肉发育。治疗要坚持不懈,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配合按摩、锻炼,纠正畸形,改善功能,最大限度减少致残的程度。若遗留肢体畸形不能恢复,可根据其特点、性质及患儿年龄,选择夹板、矫形鞋或矫形手术,外科手术治疗应于2年后进行。杨锡强:《儿科学・第六版》目前尚无药物可控制瘫痪的发生和发展,只是对症处理。(一)前驱期和瘫痪前期:必须卧床休息至热退后1周,避免劳累过度和肌注或进行任何手术;全身肌肉痉挛不适和疼痛,局部可用温热敷或口服镇痛剂。静脉滴注高渗葡萄糖及维生素C,可减轻神经组织水肿。有条件可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400mg/(kg・d)连用2~3天,可中和病毒,有减轻病情作用。早期应用α-干扰素可抑制病毒复制,还有重要免疫调节作用,100万u/d肌注,14天为一疗程。(二)瘫痪期:睡平板床,瘫痪肢体置功能位置,防止下垂或其他畸形。地巴唑有兴奋脊髓扩张血管的作用,0.1~0.2mg/(kg・d)顿服,10天为一疗程。加兰他敏0.05~0.1mg/(kg・d)肌注,一般急性期后用,促进神经传导,20~40天为一疗程。VitB12能促进神经细胞的代谢,0.1mg/天肌注。其他对症治疗:如呼吸肌瘫痪者应给氧,并及早采用人工呼吸器;呼吸中枢麻痹者可用呼吸兴奋剂、吞咽困难者输液或用胃管保证营养。同时选用适宜的抗生素,防止肺部继发感染。(三)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可通过按摩、针灸、理疗及功能锻炼等方法,促进肌肉功能恢复,防止发生肌萎缩。如有肢体畸形,可用手术矫正。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一)本病尚无特效治疗。急性期治疗主要是对症及支持治疗为主,注意呼吸道的护理和呼吸支持;瘫痪期的病人可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促进瘫痪的恢复,加强功能锻炼。(二)接种过疫苗的病人发病率低且病情轻,很少发生死亡;否则,部分患者可因呼吸衰竭死亡,病死率在10%左右。1~2年内仍不能恢复的则留有后遗症。(三)病人须进行医学隔离,不少于发病后40天。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20天。由接诊医师填报传染病卡。(四)脊髓灰质炎疫苗效果好,应做好自动免疫、被动免疫。王玉玮:《医师速查丛书・儿科速查》减毒活疫苗可使95%以上的接种者产生长期免疫,并可在肠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SIgA,接触者亦可产生免疫效果。一旦发现病人,应自起病日起至少隔离40天。密切接触者,应连续观察20天。未服过疫苗者可注射丙种球蛋白0.3-0.5mg/kg。陈吉庆:《实用儿科诊疗规范》在瘫痪前期,从发热的情况来推断疾病进展的可能性,发热不退尽,即有瘫痪的危险,至于发病时症状的轻重、热度的高低以及脑脊液内细胞的多少对于瘫痪是否发生无肯定关系。早期诊断、及时休养可能控制麻痹的发展。在瘫痪期内,首先要考虑生命有无危险,其次是瘫痪扩展的持久性。累及脑神经者预后差。瘫痪恢复的快慢与治疗的早晚,治疗积极与否和治疗方法正确与否有关。病情好转时,最后受累肌肉最先恢复,病变肌肉对感应电刺激的收缩性如能恢复,可为瘫痪好转的指征。杨锡强:《儿科学・第六版》(一)控制传染源:对病人和疑似病人应及时隔离,自起病日起至少隔离40天,密切接触的易感者进行医学观察20天。(二)切断传播途径:病人衣物用具应煮沸或日光下曝晒2小时消毒。因隐性感染者极多,应广泛搞好饮水卫生、个人卫生和粪便管理。(三)保护易感者:主动免疫是预防本病的主要而有效的措施。1.主动免疫:目前普遍采用脊髓灰质炎混合多价糖丸,一般首次免疫从2月龄开始连服3次,间隔4~6周,4岁时再加强一次。2.被动免疫:未服过疫苗而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5岁以内小儿或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儿童应及早注射丙种球蛋白0.3~0.5ml/(kg・次),每日1次连用2日,可防止发病或减轻症状。原有数据库资料脊髓灰质炎是外感风热暑湿时邪引起的病证。以发热,肌肉疼痛,继而出现肢体痿软,肌肉萎缩为主要临床特征。属中医"痿证"、"痿L"、"软脚瘟"等范畴。本病由外感风热、暑湿、时行疫毒之邪所致。主要病机为疫毒郁结肺胃,流注经络,气滞血瘀,筋脉失养。病位初在肺胃,久及肝肾。病初多属实证,后期则虚象渐露,或虚中挟实。原有数据库资料本病属温毒阳邪为患,易于传变,因此辨别邪之所在,气之虚实是本病辨证的关键。本病初期多见阳热实证,邪在肺胃,以热退后复起,伴肌肉疼痛,为主要表现。出现肢体瘫痪时,则属肝肾受病。临证时应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分清病位,辨明虚实。(一)邪犯肺胃:发热,咳嗽,全身不适,头痛咽痛,纳呆食少,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舌红苔薄黄、脉濡数。本证多见于前驱期。分析:本证为邪热初起,伤及肺胃所致。邪干肺卫,肺气失宣,故见发热,咳嗽。邪热犯胃,胃气上逆,故见恶心呕吐。舌红苔薄黄,脉濡数为邪热在表之象。(二)邪窜经络:热退后复起,肢体疼痛,转侧不利,拒绝抚抱,烦躁不安,汗多,舌红苔腻,脉濡细。本证多见于瘫痪前期。分析:本证为邪窜经络,湿热内蕴阳明所致。邪热炽盛,则见再度发热。邪入经络,经脉不通,故见肢痛,不能转侧,拒绝抚抱。舌红苔腻为湿热内蕴之象。(三)气虚血瘀:热退后肢体麻痹,瘫痪无力,或见口眼歪斜,面色萎黄,舌质暗淡,脉濡。本证多见于瘫痪期。分析:本证为湿热未清,气虚血瘀所致。正邪相争,闭阻经络,气滞血瘀,筋脉失养,故见热退后肢体麻痹,瘫痪无力。(四)肝肾亏虚:长期瘫痪,肌肉萎缩,肢体细弱,皮肤不温,关节纵缓不收,骨骼畸形,面黄体弱,舌淡,脉沉细无力。本证多见于后遗症期。分析:本证为经脉闭塞,肝肾不足所致。气血不能濡养其筋脉肌肉,故见肌肉萎缩,肢体细弱。肝肾俱亏,筋骨无养,则见关节纵缓不收,骨骼畸形。原有数据库资料中医治疗本病初期宜清热疏风,利湿活络,后期则应祛余邪,益气血,通经络,强筋骨。本病初期治疗以祛邪为主,重在清热疏风,解表利湿,疏通经络。病至后期,则以扶正为要,补肝益肾,调补气血,强筋健骨。(一)辨证选方:1.邪犯肺胃:祛风解表,清热利湿。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银花、连翘、白芍各12g,全蝎、葛根、黄芩各12g,黄连6g,蜈蚣2条。湿重加厚朴、苍术;热甚加生石膏;呕吐加竹茹、陈皮。2.邪窜经络:清热解毒,通络利湿。方药:三妙散加减。苍术、牛膝、海风藤各12g,地龙、络石藤、秦艽各10g,黄柏、苡仁、滑石各6g。肢体疼痛加桃仁,红花;肢冷加桂枝。3.气虚血瘀:补气养血,活血通络。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15g,川芎、赤芍、地龙各12g,当归、丹参各10g,桃仁,红花各6g。湿热未清加黄柏、滑石;上肢瘫痪加桂枝,桑枝;下肢瘫痪加桑寄生、牛膝。4.肝肾亏虚:补益肝肾,温通经络。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杜仲、丹参各12g,当归、赤芍、川芎、菟丝子各10g,桂枝5g。肢冷加锁阳、补骨脂;腰酸乏力加桑寄生、枸杞子。(二)中成药:1.葛根芩连片:具有解表利湿之功,用于本病前驱期。1-3岁每服1片,3-6岁每服2片,6-12岁每服3片,每日3次。2.四妙丸:具有清热利湿,疏通经络之功,用于本病瘫痪前期。1-3岁每服15粒,3-6岁每服30粒,6-9岁每服45粒,9岁以上,每服60粒,每日3次。3.六味地黄丸:具有滋阴补肾之功,用于本病恢复期。1-3岁每服2g,3-6岁每服4g,6-9岁每服6g,9岁以上每服9g,每日2次。4.金刚丸:具有补肝肾,壮筋骨之功效,用于本病后遗症期。1-3岁每服1/4丸,3-6岁每服1/3丸,6-9岁每服1/2丸,9岁以上每服1丸,每日2-3次。5.健步虎潜丸:具有补肝肾,强筋壮骨,温通经络之功。用于本病恢复期或后遗症期。1-3岁每服1/4丸,3-6岁每服1/3丸,6-9岁每服1/2丸,9岁以上每服1丸,每日2次。(三)单方验方:1.化湿通络汤:适用于本病瘫痪期,湿热阻络型。苍术9g.忍冬藤9g,独活9g,木瓜9g,川芎6g,丹参10g,怀牛膝9g,黄柏6g,生苡仁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2.活血通络汤:适用于本病瘫痪恢复期。黄芪15g,赤芍9g,丹参12g,鸡血藤12g,地龙6g,桑寄生10g,当归6g,怀牛膝9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3.痿痹通络丹:适用于小儿麻痹后遗症期。宣木瓜10g,川牛膝10g,嫩桑枝15g,南红花6g,伸筋草6g,桃仁6g,生侧柏10g,蜈蚣5条,全蝎3g,地龙6g,羌独活各6g,天麻10g,当归10g,川芎10g,海风藤6g,青风藤6g,麻黄1.5g,杜仲炭10g,丹皮6g,生地12g,广木香1.5g。共研细末,将麝香纳入,炼蜜为丸,每丸重3g。小儿每服1-2丸,每日2次。4.治痹方:用于小儿麻痹后遗症期。乌梢蛇6g,南红花3g,宣木瓜10g,生侧柏10g,桃仁3g,川续断6g,川牛膝10g,威灵仙6g,天麻6g、松节6g,桂枝3g。水煎服,每日1剂。5.牛膝马钱子丸:用于小儿麻痹恢复期或后遗症期。川牛膝9g,马钱子0.3g。马钱子用油炸黄,与川牛膝共研细末,用蜂蜜调之成丸,每丸重3g。每服1丸,日服2-3次。6.熏洗:用于小儿麻痹后遗症期。桑枝15g,牛膝15g,伸筋草30g,透骨草30R,川乌10g,水煎后熏洗患肢,每日1-2次;生草乌20g,干姜20g,桂枝15g,伸筋草15g,川芎15g,丹参15g,络石藤50g,鸡血藤50g,水煎后凉至38-40℃,加入白酒100-200ml,浸润患肢30分钟,每日1-2次。(四)针灸:取肝俞、肾俞、腰阳关、阳陵泉、绝骨、太溪、曲池、足三里为主穴。举肩困难加肩井、肩k、肩s、天宗;肘屈无力加天府、尺泽、曲泽、内关;手内旋困难加手三里、阳池、后溪、四渎;腕下垂加外关、阳谷、中泉;抬腿困难加髀关、环跳、腰部夹脊穴;膝伸展无力加阴市、梁丘、上巨虚;足下垂加下巨虚、解溪;足内翻加悬钟、飞扬、丘墟;足外翻加三阴交、太溪、照海。每日针刺1次,20天为一疗程。用于小儿麻痹后遗症期。(五)推拿按摩:主要在瘫痪部位治疗。上肢瘫痪用推揉法施于肩关节周围,然后用推拿法从三角肌部经肱三头肌、肱二头肌至肘关节,向下沿前臂到腕部,往返数次;下肢瘫痪用推法从腰部向尾骶部、臀部,循大腿至足跟,往返数次,配合按肾俞、腰阳关、拿委中、按足三里、绝骨。每日1次,20天为一疗程。用于小儿麻痹后遗症期。(六)其他疗法:贴敷:五倍子、血竭、乳香、没药、赤芍、红花、地鳖虫、雄黄、马钱子各等份,共研细末,以等量蜂蜜调成膏,敷于患肢各关节处,每天换药1次。用于小儿麻痹瘫痪期及后遗症期。原有数据库资料(一)脊髓灰质炎前驱期及瘫痪期病人以中药清热利湿通络为主。因其属病毒感染,故使用抗菌素无效,但对重症,可配合西药对症治疗。如以镇痛剂等减轻疼痛,对高热者予以退热剂,咳嗽较剧烈时可给予西药镇咳化痰。同时要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二)瘫痪期应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使病人顺利度过瘫痪期,减少死亡率和后遗症。此期西医治疗以对症处理,中药则多以祛邪通络益气活血之法治之。对出现呼吸衰竭,伴吞咽功能障碍时,则应迅速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给氧、使用呼吸兴奋剂。对合并肺炎或泌尿系统感染等续发细菌感染病人,应在中药辨证治疗同时,加用敏感抗菌素配合治疗。总之在瘫痪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将有助于提高疗效,使病人安全渡过危险期。(三)对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一般以中医中药治疗为主。早期针灸和按摩对肌力增加,畸形纠正或减轻有明显效果。尚可采用西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维生素B12、维生素B1等混合液,进行穴位注射,对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有一定效果。对后遗症患儿的严重畸形,针灸按摩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1.王玉玮:《医师速查丛书・儿科速查》,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P2922.陈吉庆:《实用儿科诊疗规范》,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P1083.杨锡强:《儿科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P2184.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P1105.原有数据库资料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脊髓灰质炎 ”相似的文章

更多>>

脊髓灰质炎疾病

1.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大多正常,少数患者的白细胞数轻度增多,(10~1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也略见增高,1/3~1/2患者的血沉增快。 2.脑脊液检查 在前驱期脑脊液一般正常,至瘫痪前... 详细

专家咨询

王强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外科 [详情]

向TA提问

倪幼方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各种心血管 [详情]

向TA提问

程云阁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腔镜 [详情]

向TA提问

常见用药

补中益气丸

[功能主治]色欲伤,腹股沟直疝,腹股....详情

元胡止痛片

[功能主治]理气,活血,止痛。用于行...详情

小儿泻止散

[功能主治]小儿湿热内蕴,非感染性轻...详情

推荐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广州市黄埔区蟹山路3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市海淀区昌运宫15号

哈尔滨第一医院

哈尔滨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51号

猜你喜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