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健康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脊椎椎弓峡部裂

腰椎滑脱症

时间 : 2009-12-03 16:43:19 来源:www.clinixoft.com

[摘要]

医宝问病网 - 科凌力医学软件(深圳)有限公司

腰椎滑脱症

椎弓崩裂及腰椎滑脱症Lumbarspondylolisthesis椎弓崩裂及崩裂后脊柱滑脱是常见的获得性畸形,也是几种器质性腰痛原因之一,约占腰背痛门诊就诊率的1/10。脊柱滑脱(spondylolisthesis)来自希腊文spondylos(椎骨)及olisthesis(滑移),指某椎骨或椎体相对下位椎骨向前或向后移位。虽然Rosenda曾说Kiwisch及Seifert在1851年,甚至Herbinaux在1728年就已经描述过此病,但公认的首先明确描述者仍推德人Kilian。Kilian在1854年作为产科合并症报道了4个滑脱病例;一年后Robert认为椎弓不连是此病的前提,称为滑脱前状态(prespondylolisthesis),后称椎弓溶解症(spondylolysis),通称椎弓崩裂,更准确地说应称椎弓峡部裂。1892年的文献报道达101例。到1895年X线诊断方法应用于临床,即迅速改变了此病罕见的观点,成为腰背痛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椎弓崩裂指椎弓上下关节突之间的峡部断裂,亦称峡部不连。峡部断裂后,失去椎弓下关节突对腰椎前滑的抵御力,致椎体及椎弓前部在下位椎骨上前滑。1881年Neugebauer在研究了大量病例后,首先观察到椎体前滑脱可只有椎弓根延长而无断裂。1930年Junghams在60例滑脱病例的尸解中,发现14例椎弓完整,而称之为假性滑脱,将因崩裂而致的滑脱称真性滑脱,但此命名与解剖结构不符。1950年Macnab在研究了22例椎体滑脱而椎弓完整的病例后,将其改为椎弓完整的脊椎滑脱。直到1963年Newman对319例进行了系统研究,才按滑脱发生的机制分类命名为:①先天性滑脱;②崩裂性滑脱;③创伤性滑脱;④退行性滑脱;⑤病理性滑脱等。各种滑脱产生的机制及防治要求不同,下面简要说明。如前所述,脊柱滑脱不只是椎弓崩裂后滑脱,退行性变及其他原因亦可造成滑脱。Newman历时15年,经过对319例滑脱病例的研究,将滑脱分为5类,成为对滑脱研究的里程碑。现常用的分类为Wihse-Newman-Macnab的分类。(1)先天性/发育不良性滑脱(congenital/dysplasticspondylolisthesis):发育不良多产生于L5S1的小关节,常伴有较明显的隐裂。①S1上关节突发育不良,不能有效地与L5下关节突相紧扣,致L5下关节突在S1上关节突上前滑;②骶骨上面呈圆弧状,也不能发挥椎间盘的阻力,在应力过大时,则椎间盘纤维环破裂,致椎体前滑;③或椎弓峡部受牵拉而延长,在受到更大的应力时,可以断裂,使前滑的速度加快,此种断裂不同于椎弓崩裂,是前滑造成的断裂,而不是先断裂而后前滑,此种滑脱发生早且重,常超过椎体矢径的1/2,甚至L5椎体可前滑到S1椎骨的前面。滑脱可造成椎管狭窄,马尾神经或单条神经根受压,产生症状;④L5棘突也可压迫腰骶间硬膜后方的纤维膜,产生骶部疼痛,N绳肌痉挛,骨盆前倾及水平骶骨。病人多是14~16岁左右的青年,在运动或劳动后发生症状。一经确诊应及时手术复位融合固定。(2)椎弓崩裂性滑脱:是最早发现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滑脱,滑脱发生于崩裂之后。崩裂的形成可为:①峡部疲劳断裂(分离或未分离);②峡部微小断裂、受牵拉略前移而愈合,多次结果最终峡部变细延长;③峡部急性骨折,后者较少见。崩裂多见于第五腰椎椎弓峡部,其次是第四腰椎。(3)创伤性滑脱:由急性创伤所致的椎弓断裂、椎间盘损害、椎体脱位形成的滑脱,称为创伤性滑脱,实际上是骨折脱位。与峡部崩裂区别的是骨折常发生于下关节突或椎弓根,伴椎体向前移位。均有腰部受打击史,X线片可见骨折线,同位素扫描可区别是否为急性创伤。手术后因椎板、关节突缺损所致的医源性滑脱虽未分在此类中,实际上也应属于创伤滑脱。重建或恢复椎弓的完整,应根据病情选用。对必须切除而可能影响脊柱稳定的手术,应在选择手术复位方法的同时,选用牢固的植骨融合术。(4)退行性变滑脱:或称退变性滑脱,多见于50岁以上女性,常发生于第4、5腰椎间,椎弓完整,系小关节退变所致。滑脱一般不超过1/3,但因椎弓完整,椎管狭窄严重,易出现马尾神经受压症状。在Newman报道的319例滑脱病例中,椎弓崩裂者164例,退变性滑脱80例,后者占前者的1/2。多发生于老年女性。(5)病理性滑脱:先天性成骨不全、骨软化症、软骨发育不全、Paget病等,可因骨结构弱,椎弓受牵拉而延长;腰椎结核、腰椎肿瘤等,可导致椎弓破坏,甚至椎体间失稳,致椎骨前移。此种滑脱应针对原发病因进行治疗。椎弓崩裂的原因讨论了近百年,从先天性两个骨化中心、遗传、创伤等因素,最后归结为:在先天构造弱的基础上,在儿童站立及参加剧烈运动时,因局部承受较大的应力所产生的椎弓峡部疲劳或应力骨折所致。椎弓崩裂虽有家族性及种族性,但未发现1例新生儿有崩裂缺陷;遗传和家族因素表现在局部的构造和受力方式上;当儿童开始站立时,下腰部椎弓的峡部受到较大的应力,故3-5岁儿童的发病率即与成人相近。腰5峡部发病率高,举重及体操运动员发病率高,都说明其与受到特殊应力有关。只是此种应力骨折发病年龄早、症状隐渐、外来损伤轻微,不易为患者注意。椎弓崩裂后不一定都发生滑脱,要有导致滑脱的力学因素存在。崩裂多发生在3~5岁儿童,滑脱多发生在10-15岁阶段,20岁以后滑脱即使不停止,进展的程度也很少。导致滑脱的因素随滑脱种类而不同。有先天性或遗传性椎弓缺陷,腰椎曲度失常,训练的不良姿势,下关节突呈"W"形,椎间盘及小关节退变,创伤及医源性椎板及关节突缺损,以及局部病理性改变等。这些特征加上局部生物力学的因素,可造成峡部断裂、严重退变及椎体滑移。从力学角度以第5腰椎为例,椎体下面与骶骨间处于向前下倾斜的位置(骶骨上面倾斜角,立位平均为34度),腰5与骶骨间存在着与骶骨面垂直的压应力和向前下滑动的剪应力。压应力为椎间盘和骶骨上面的反压应力所抵消,而剪应力主要为下位椎骨的上关节突、纤维环、韧带及背部脊旁肌肉所对抗。当这些结构之一有缺陷时,则不能抵消椎体前滑的应力,致椎体在下位椎体上面向前滑移。腰椎前凸增大或水平骶椎,都使骶骨倾斜角加大,从而加大了向前下的剪应力,使对抗剪应力的结构受损,如椎弓峡部断裂、小关节磨损退变、韧带及纤维环拉长,造成滑脱。椎弓及下关节突发育不良、椎弓崩裂,外伤或医源性椎弓缺陷,可明显地削弱对抗向前下滑动的应力,造成纤维环牵拉松弛,发生滑脱。女性髂骨翼宽、韧带松弛、腰椎前凸大,加以经绝期骨质疏松,退变较男性明显,因而出现较男性多的退变性滑脱。椎弓崩裂主要发生在椎弓峡部,90%累及最下一个腰椎,多双侧受累,据统计单侧者仅1/7,有的伴骶1甚至腰5隐裂。峡部断裂处或仅有裂隙,或有断裂碎片,或呈增生的、圆钝的假关节状,或峡部变细拖长。术中见断裂处为纤维瘢痕所填充,骨断端有软骨组织包被。Shipley等通过注射证明断裂处常与上位关节腔相通,并认为滑液使疲劳断裂处不易愈合。双侧断裂不一定都滑脱。Wihse的观察说明多数滑脱发生在20岁以前,20岁以后继续滑脱者少见。滑脱重者常表现为:骶骨倾斜角大、腰5椎体楔形重、椎弓缺陷及骶骨上面呈弧形。椎弓崩裂可因多次的骨小梁断裂延长愈合,而表现为椎弓峡部延长,虽无明显断裂,实际是断裂的另一种形式。偶然的机会也可由急性创伤而致峡部断裂,断裂处裂隙似新鲜骨折,但多数很难确定其创伤前有无此裂隙。崩裂处不稳,假关节形成的纤维瘢痕及骨痂,可刺激及压迫经过此处的同节段神经根,产生坐骨神经疼痛;而滑脱产生的下位椎体后缘后移,椎管狭窄,可牵张马尾神经产生间歇性跛行症状。X线侧位片可显示椎体移位程度,常用的测量方法有:(1)Meyerding法:将骶骨上面矢径划分为4等份,椎体后缘向前移位在1/4以内者,为Ⅰ度滑脱,1/4~2/4为Ⅱ度滑脱,以此类推。此法方便,因而最常用。(2)Bosworth法:按4等份计量太粗,Bosworth改为按百分比法,即以下位椎骨上面矢径(mm)除以上位椎骨后缘前移程度,乘以100%,此法较准确,适于研究用。(3)Garland法:沿骶骨上面作平行线,自骶骨前上缘与上述平面作垂线(Ullmann线),正常腰5椎体前下缘在此线之后方约1-8mm,如其前下缘与此线接触,或向前超过此线为滑脱。此法不常用。椎弓崩裂和腰背痛的关系很难理清。多数崩裂发生在幼年,由于是逐渐发生的疲劳断裂,断裂时的症状不为病人所注意,也难说明发病时间。许多崩裂病例是在查体照片中发现的。因腰背痛而就诊者,多数人是在就业或训练后,有些是在中年后腰椎退变期。周秉文等报告的151例峡部断裂者,就诊年龄高峰在20~29岁及40~49岁两个年龄组,男多于女。而Macnab在分析其一年中因腰背痛而就诊的996人中,发现崩裂滑脱者占7.6%,略高于常人的6%。如按就诊年龄分组,则25岁以下者占18.9%,其余两年龄段26~39岁及40岁以上的发病率分别为7.6%和5.2%。至少可说明多数崩裂甚至滑脱的病例是没有症状或症状很轻微的,当出现滑脱及不稳时,可出现临床症状。诊查的病例中存在的症状如下。(1)症状:椎弓崩裂及滑脱本身可无症状,部分出现的症状主要是腰骶疼痛及坐骨神经痛,诊查中当病人诉腰背痛而照片又有崩裂/滑脱时,应区别是崩裂滑脱出现的症状,还是退变的症状或相邻软组织劳损出现的。1)腰骶部疼痛:只有腰骶部疼痛而无腿痛者,是因腰部结构紊乱、失稳产生的。常在一次腰部扭伤或劳累后发生,以后持续存在。疼痛为钝痛,每在劳累、久站、弯腰时重,卧床休息后轻。其次是因失稳而较早的退变,包括小关节增生,多发生在40岁以后的病例,这些症状即使手术固定后仍可存在。椎间盘退变,或滑脱病例的椎间盘滑移错位,也可产生腰骶部痛及感应痛。2)坐骨神经痛:疼痛可源于:①断裂处形成的纤维软骨瘢痕,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可产生同节段神经根痛及功能障碍,因两侧神经根受损程度不一,故可一侧轻,一侧重,甚至只一侧痛;②滑脱的椎弓根及残留椎板,将神经根牵拉折曲;③椎间孔处椎板远段倾斜形成的刺激或压迫;④第5腰神经正经过椎体横突韧带的紧下方,椎体滑脱时可压迫此神经。另外,随椎体前移的马尾神经可因下位椎体上后缘的向后凸起而受压,此种受损神经广泛,致马鞍区麻木,括约肌功能障碍,并马尾神经性间歇性跛行。至于崩裂滑脱合并同间隙椎间盘突出的病例并不多,陆宸照报告的15例突出中,仅2例发生在同间隙,其余在上或下位相邻间隙。CT上显示的椎间盘膨出多是椎体滑移的假象,不是真正的突出。椎间盘突出多在崩裂滑脱的上一间隙,以往只靠坐骨神经痛的症状诊断,不易分辨,现有CT及磁共振成像,可准确定位。(2)体征:腰部检查可见腰椎前凸增加或变直,有滑脱者腰椎棘突处有"小凹",触摸有台阶感,压之局部疼痛;滑脱重者,腰骶部可后凸而其上前凸,出现皮肤皱折。腰椎屈伸时疼痛,前屈活动受限。坐骨神经痛的体征不肯定。直腿抬高可有不同程度的受限,重者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但多不如椎间盘突出症明确。可有反射障碍,肌力减退,但肌肉萎缩少见。X线片是主要的初步检查手段。前后位及侧位平片多可提示有椎弓断裂征像,疑诊时应加照左右斜位片,以明确峡部断裂及断裂局部情况。1)前后位片:单纯崩裂不易显示,有滑脱者其棘突与椎弓上翘,椎体下缘不清,可呈现"新月形"增白影,与两侧横突相连呈一弓形线,称Brailsford弓形线。2)侧位片:约80%在上下关节突间的峡部可见到由后上向前下裂隙,断端可为较齐的裂缝,或为圆钝状,或两端兼而有之。约15%的裂隙处有骨碎片。断端可拉开距离并相互错开,此类多伴有滑脱,滑脱椎骨的前后长度(自椎体前缘至棘突尖端)较上下椎骨长,常以此区别于退变性滑脱。侧位片可测量椎体前滑的距离,通常以Meyerding四等分法,或用Bosworth的百分法,即:滑脱%=[滑脱距离(mm)/下位椎体矢状径(mm)]×100%3)斜位片:通常摄左后位及右后位的35度~45度的斜位片,在此片上椎弓及附件呈"猎狗"形:椎板为体部,峡部为颈部,椎弓根似眼睛,上关节突为耳,横突为嘴部,下关节突为前足。峡部断裂的缝隙,恰似狗颈的项链,断开的形式似"砍头"状。在此片上。还可看到相邻上、下椎骨的关节突嵌入断裂的峡部的状态。(4)功能位片及椎管造影:腰椎最大屈、伸位的侧位片,称功能位片。此片可观察节段间的稳定性;椎管造影可显示硬膜囊受压情况,但要注意勿将椎间盘前滑的阶梯影像视为椎间盘突出。(5)CT、MRI、ECT:诊断确立者,不必做这些检查,只在怀疑有峡部损伤,而X线片又显示不清者,可做CT检查。检查时的轴线应与峡部相平行,可显示无错位的裂纹。普通检查常将重点对准椎间盘水平,而将随滑脱移位的椎间盘误为椎间盘突出或膨出。ECT对新鲜断裂者可有放射性物集聚,提供局部有损伤。MRI可代替椎管造影,显示椎管狭窄及硬膜受压情况。本症在临床及影像学上应与其他滑脱,特别是退行性滑脱相区别。后者侧位椎骨的前后径不变,前移棘突为同椎骨,斜位片峡部完整。可分为无症状组和症状组两大类处理。相当多的病例本身无症状,是在查体中发现,无需特殊处理,仅在强力劳动或弯腰搬运重物时,注意加以适当的保护措施即可。有的病人有腰痛,但不能肯定是否与崩裂滑脱有关者,亦应慎重对待,先保守处理观察;对确定与本病有关的腰痛、下肢痛者,应分别情况,给予下列相应治疗。(1)非手术疗法:对首次出现症状或腰痛不重者,可采取休息、腰部软组织理疗、解痉止痛药物、围腰保护等措施。症状缓解后应加强腰背肌锻炼。对腰痛明显,X线平片发现峡部为较整齐裂纹者,应按损伤处理,卧床休息至腰痛缓解,起床时腰围固定保护。以后逐渐练习腰部活动,以至参加体育活动,及适当的体力劳动。对峡部延长而无崩裂的病例,一般无症状或症状不重,可保守处理;疑为急性创伤断裂者,因很难确定就是这次外伤所致,不能排除伤前已有断裂,故可先卧床休息或腰围固定,症状消失者可不处理,持续不愈者可考虑手术。(2)手术疗法:病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腰背痛,保守疗法不能治愈或缓解者;出现下肢神经或马尾神经功能障碍者;随访滑脱有进展的青少年,应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为稳定脊柱、解除神经压迫、滑脱复位和融合。滑脱不超过1/2需手术者约占20%左右,主要是稳定脊柱,因年过20岁以后滑脱继续进展的程度较少,其滑脱本身不是手术指征。对诊为急性断裂保守不愈者,及慢性经非手术疗法症状持续,因腰腿痛影响工作及生活者,应采取手术处理。无神经压迫者,可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有神经压迫者,后路椎板减压椎体间或横突间植骨融合;滑脱超过1/2而又有症状者,多应器械复位内固定,并植骨融合。应根据患者年龄、滑脱类型、滑脱程度、椎管有无狭窄,选择手术方法。不论哪种方法,都应着眼于滑脱椎体的牢固融合。现分述如下。1)椎板切除减压:适于有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受压者。Gill(1955)等认为崩裂滑脱者所以出现症状,系由于峡部增生的纤维软骨的刺激和压迫,以及局部失稳,腰椎活动时椎板及黄韧带刺激压迫神经根硬膜所致。主张游离的椎弓切除减压,这样减压充分而不影响其稳定性。但有人试验游离的椎弓尚有一定的防止滑脱作用,而椎弓切除减压不适于儿童。建议开窗减压,并同时两侧横突间植骨融合。2)植骨融合术:融合的方法很多,常用横突间或横突骶骨植骨、椎体间(前路或后路)植骨融合等。①横突间植骨融合术(Watking):需减压者,中线入路减压,继续向两侧分离脊旁肌,暴露出患椎及下位椎骨的横突或骶骨翼部,做成植骨床,取长条形髂骨块塞于两横突及关节突的三角形夹沟内,周围塞以松质骨,将脊旁肌肉拉起复位压迫固定骨块。不需减压者可中线旁切口,直接显露横突关节突,并可用带肌肉蒂的髂骨块植骨,促进融合。因植骨块接近脊柱屈伸运动的中线,故术后可不用石膏围腰固定。至于融合范围,如崩裂的上一节段无退变,则只融合崩裂节段,如崩裂的上节段有椎间盘退变,则应同时融合。文献报告其融合率达75%-90%,是行之有效的手术方法。②经峡部植骨单节段内固定术:1970年Buck首先在峡部做修正植骨;1977年Nicol用节段性钢丝做内固定;近些年介绍此种植骨方法很多,主要是利用椎弓根钉、椎板钩及螺杆、螺母连接固定。具有固定节段短、脊柱生理功能干扰少等优点,适于裂隙小无移位者,长期效果在观察中。③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可经前路或后路进行。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以患椎为中心做左下腹斜切口,腹膜外显露椎体,注意输尿管随腹膜推向中线对侧,保护主动脉或髂总动脉,显露腰4、5或腰骶椎间盘,做"U"切开前纵韧带,切除部分椎间盘及相邻软骨板,取两侧带骨皮质的髂骨翼植入,或椎体间螺纹融合器(BAK,TFC)植入,术后需围腰固定2~3个月。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椎板切除,神经根及硬膜充分减压后,向中线牵开神经根及硬膜,环锯切除椎间盘及相邻软骨板,应用TFC或BAK椎体间螺纹融合器植入,术后无压缩吸收之虞,且可保持手术中的复位。3)减压复位椎弓根内固定术:适于滑脱Ⅱ度以上的年轻患者。利用椎弓根钉的固定和提拉技术,将滑脱椎体牵拉复位并固定。目前市场上的复位固定器械日新月异,主要是椎弓根钉棒结构。除了Steffee钢板螺钉、Schollner骶骨钢板、RF复位系统,尚有经椎弓根椎体间内固定(PTSF)系统、SOCON复位固定器、TSRH-3D内固定系统等。应注意不要追求解剖复位,过多复位易牵拉神经根;需充分植骨融合,否则任何器械都不能防止融合失败。周秉文主编《腰背痛》,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P289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腰椎滑脱症 ”相似的文章

更多>>

脊椎椎弓峡部裂疾病

影像学检查 对于脊椎崩解及轻度滑脱,临床诊断困难,需行X线检查,常用的投影位置为前后位,侧位与斜位。 (一)前后位椎弓崩解在前后位上常不易显出,如有明显的峡部缺损,当裂隙之平面与X线平行时,可在环形阴影... 详细

专家咨询

王强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外科 [详情]

向TA提问

倪幼方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各种心血管 [详情]

向TA提问

程云阁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腔镜 [详情]

向TA提问

常见用药

补中益气丸

[功能主治]色欲伤,腹股沟直疝,腹股....详情

元胡止痛片

[功能主治]理气,活血,止痛。用于行...详情

小儿泻止散

[功能主治]小儿湿热内蕴,非感染性轻...详情

推荐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广州市黄埔区蟹山路3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市海淀区昌运宫15号

哈尔滨第一医院

哈尔滨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51号

猜你喜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