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健康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制知识

时间 : 2009-12-02 17:18:49 来源:www.gzcdc.org.cn

[摘要]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制知识发表时间:2008-7-8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氏菌(又称脑膜炎双球菌)通过呼吸道传播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在我国建国以来曾发生3次全国性大流行。流脑一直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传染病。
临床上表现以突发高热、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皮肤粘膜瘀(斑)点以及脑膜刺激征和败血症为特征。
一、病原学
脑膜炎奈瑟氏菌(NM)是引起流脑的病原菌。其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球菌,成双排列,呈肾形或咖啡豆状。细胞壁上有特异性多糖体,具免疫原性。脑膜炎奈瑟氏菌仅存在于人体,可自带菌者鼻咽部和病人的血液、脑脊液和皮肤粘膜瘀(斑)点查到。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NM主要寄居在病人和带菌者的鼻咽部。病人在潜伏期末和发病后10天左右均有传染性。而在流行时期带菌者检出率一般为10-30%左右,是最重要的传染源。若人群带菌率超过20%,则有发生流行的可能。潜伏期1-10天,常见2-3天。
(二)传播途径
NM主要随鼻咽部分泌物通过咳嗽、打喷嚏的时候排出,借空气飞沫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及临床表现
6个月-2岁的婴儿发病最高。脑膜炎双球菌侵入人体后,由呼吸道进入血液,随后进入脑膜和脊髓膜引发炎症。由于病菌的增殖,并释放大量内毒素,因而很快引起病人体温升高,造成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现象),从而可有全身出血性紫癜或紫斑,剧烈头痛与呕吐,甚至出现抽搐及昏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起病急骤,变化快,如未能及时治疗可以因循环和呼吸衰竭而死亡。而临床上最后发展成为典型流脑病人的仅占感染人数的2-8%。另外,一些流脑痊愈后的病儿,由于脓液阻塞脑脊液的流通而引起脑积水、表现为头颅愈来愈大,前卤变大、突出,头皮静脉显露,两眼呈“太阳下山”状;其他还可出现耳聋、失明、智力迟缓、肢体运动障碍等后遗症。
(四)流行特征
1.流行地区世界各地都有病例发生,我国为高发国家。华中、华南各省发病最高。WHO估计,全球每年可有120万人患流脑,大约有13.5万人死亡。我国历史上曾有过5次全国性的大流行,每次大流行都与社会因素,如人口流动的频繁有关系。近年广州市流脑发病多以散发为主。
2.流行季节以冬春季为主,流脑病例每年自11-12月发病开始上升,2-4月达到高峰,这个时期发病数可占全年的60%-90%。
3.发病年龄以<15岁病人为主,可占全部病例的80%以上,其中<5岁儿童发病率最高。若发生流行时,成年人发病亦可增多。由于人口流动性增加,广州市近年病例以外来民工为主。
4.近年脑膜炎奈瑟菌菌群的变迁与耐磺胺、青霉素耐药菌株的增加是流行病学面临的两个主要问题。
三、诊断
(一)疑似病例
在流脑流行季节,突然出现寒战、发热(腋温≥38℃)、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等症状者,实验室检查末梢血象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增加;或脑脊液外观呈浑浊米汤样或脓样,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并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糖及氯化物明显减少,蛋白含量升高;颅内压力增高。以上病例作为流脑疑似病例报告。
(二)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皮肤、粘膜出现瘀点或瘀斑者为临床诊断病例。
(三)确诊病例
疑似或临床诊断基础上,具有下述任一项者作为确诊病例:
1.病原学:瘀点(斑)组织液、脑脊液涂片,可见革兰氏阴性肾形双球菌;或脑脊液或血液培养脑膜炎奈瑟菌阳性;或检测到脑膜炎奈瑟菌特异性核酸片断。
2.免疫学:急性期脑脊液、血液检测到NM群特异性多糖抗原;或恢复期血清流脑特异性抗体效价较急性期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四、流脑的预防措施
(一)早期发现流脑病人,就地隔离治疗。对流脑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7天。
(二)流脑流行期做好卫生宣教,避免大型集会和集体活动,减少人群流动,外出应戴口罩。
(三)药物预防与治疗发现流脑带菌者,给予口服磺胺药物。
(四)疫苗主动免疫预防按国家程序接种流脑A群或A+C群多糖疫苗。必要时,可以开展流脑疫苗的应急接种。
A群流脑的保护抗原是荚膜多糖,1935年发现A群多糖抗原,目前国内外已有A群、C群、A+C群及A+C+Y+W135等。我国自1980年批量生产以来,已在国内接种数千万人,经过调查接种后1-3年的流行病效果,其保护率依次为96.47%、92.62%和82.80%。
五、流脑疫苗
(一)分类及规格
本品重溶后每安瓿5ml(300μg多糖),每人用剂量0.5ml(含多糖30μg)。
(二)接种对象和剂量
1.启开疫苗瓶后,按瓶签或盒签标示量,加入所附PBS溶解,摇匀立即使用。
2.将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消毒后,皮下注射30&#61549;g(0.2ml或0.5ml)。
3.A群脑膜炎多糖疫苗初次免疫儿童年龄从6月龄开始,基础免疫接种2针,每针间隔3个月。3岁接种1针,与第2针接种间隔时间不得少于1年;6岁再接种第4针,与第三针接种间隔时间不得少于3年。根据需要每3年复种1次。在遇有流行的情况下,可扩大年龄组作应急接种。
如果接种A+C群脑膜炎多糖疫苗2岁开始使用;已接种过1针A群脑膜炎多糖疫苗者,接种A+C群流脑疫苗与接种A群流脑疫苗间隔时间不得少于3个月;已接种过2针或2针以上A群脑膜炎多糖疫苗最后1针的间隔时间不得少于1年;按以上原则接种A+C群脑膜炎多糖疫苗,3年避免重复接种。
(三)免疫作用及接种效果
本疫苗接种后,可使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用于预防A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A群脑膜炎多糖疫苗接种后,90%的人可测出抗体,一般在5-7天抗体水平上升,血清抗体阳转率达90%以上,保护水平可维持3年左右;2-12岁或以上的人在1-2周达高峰,而2岁以下婴幼儿抗体应答较差。
(四)注意事项
1.癫痫抽风、脑部疾患及有过敏史者;肾脏病、心脏病及活动性结核;急性传染病及发热者,不能接种流脑疫苗。
2.使用前应检查安瓿,如安瓿有裂纹、瓶塞松动或瓶内有异物者,不得使用。
3.用所附缓冲生理盐水溶化干燥菌苗后应摇匀立即使用。
4.每一安瓿制品溶解后,应按规定人份(剂量)一次用完,不得分多次使用。
(五)副反应及处理
本疫苗反应轻微,偶有短暂低热,局部稍有压痛感,可自行缓解。
(六)保存、运输及使用期限
于2-8℃避光保存和运输,在盒签(或瓶签)标明的失效期前使用。
关键词: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相似的文章

更多>>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疾病

(一)血象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一般在2万/mm3左右,高者达4万/mm3或以上,中性粒细胞占80%~90%。 (二)脑脊液检查 病程初期仅有压力增高,外观正常,典型脑膜炎期,压力高达1.96kPa以上,外观呈混浊或脓样,白细胞... 详细

专家咨询

王强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外科 [详情]

向TA提问

倪幼方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各种心血管 [详情]

向TA提问

程云阁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腔镜 [详情]

向TA提问

常见用药

补中益气丸

[功能主治]色欲伤,腹股沟直疝,腹股....详情

元胡止痛片

[功能主治]理气,活血,止痛。用于行...详情

小儿泻止散

[功能主治]小儿湿热内蕴,非感染性轻...详情

推荐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广州市黄埔区蟹山路3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市海淀区昌运宫15号

哈尔滨第一医院

哈尔滨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51号

猜你喜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