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健康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钠过多

生食革命DD烹调与健康

时间 : 2009-12-01 22:56:07 来源:health.people.com.cn

[摘要]

  我今天讲“生食革命”,为什么用“革命”两个字?就是不仅仅要讲水果和生菜要生吃,而且要有一个全面生吃的概念。我的报告将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为什么要生吃?第二部分我们为什么不敢生吃?第三部分讲我们如何生吃,什么能生吃?

  为什么要生吃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大家首先思考几个现象:中国人为什么没有西方人高大?中国人为什么容易得呼吸道疾病DD从感冒、非典到禽流感?中国人为什么容易得消化系统疾病DD从胃病、乙肝到肝癌?

  带着这些疑问,接下来,我们看看究竟为什么要倡导生吃。

  先看看烹调的问题。烹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加热,二是加盐。加热和加盐会导致代谢障碍。为什么这么讲?加热超过60度,所有的酶都会失去活性,包括所有的消化酶,代谢就会非常困难。另一方面,我们加盐以后,身体里面钠和钾的比例可以变成10:1,但是最佳的比例应该是倒过来,这也是天然食品中的比例。钾是在细胞里面起作用,钠是在细胞外面起作用,共同保持体内电解质平衡。钠过多会阻碍酶的吸收以及形成水肿。

  人们也许从未想到,烹调实际上有八大代价:破坏营养、产生毒素、削弱免疫、增加代谢负担、破坏原味、浪费时间、浪费燃料、浪费调料。

  在烹调过程中,蛋白被歪曲并损失达10%-70%,尤其谷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脂肪被氧化,从而产生自由基、丙烯酰胺、丙醛等致癌物;维生素被分解,在煮菜过程中损失50%-70%的维生素C,在油炸中损失50%维生素E;矿物质“无机化”:在烹调过程中,有机物分解之后直接造成矿物质的吸收率下降;抗氧化剂损失,如类胡萝卜素、生物类黄酮等减少。酶类、菌类、胶体遭到破坏:20度时胶体被破坏,60度时所有的酶被破坏,70度时大部分菌类被破坏。

  烹调过程可产生自由基、致癌物、合成化合物等毒素。由于后面要讲到的人类饮食学的原因,我们的身体熟悉生食,还不大熟悉熟食,视其为入侵者。与生食不同,熟食会增加血液中和肠道中白细胞的数量,使免疫系统疲于奔命,顾此失彼。由于加热至60度时,食物中所有消化酶被破坏,致使胰腺工作量增加1倍;天然食物中钾和钠的比例为10:1,而由于烹调加盐,盐在加热过程中分解为钠和氯,从而使钾流失、酸增加,造成钾钠失衡、酸碱失衡,使食品中钾钠比例变为1:10。这一切无形中增加了代谢负担。事实上,生食如青草,熟食如干草;烹调破坏了食物原质原味。

  生食在避免上述八大代价的同时,还可以创造七大奇迹:生食排毒、通便、美容。生食富含消化酶、代谢营养素和膳食纤维,使排便次数增加1倍,28天改善皮肤。生食燃脂、减肥、降压,生食6周见效。生食减除代谢障碍,可预防并治疗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和癌症,生食4个月,糖化血红蛋白可以趋于正常。生食增强免疫力、御寒力,减少感冒,延长寿命。马吃干草寿命为20多年,吃青草可活50年。生食增大身材,增快速度,提高运动表现。野鸭生食可飞,家鸭吃熟料不能飞。生食增加大脑,提高思维清晰度。人类先祖生食,大脑比现代人大11%。生食培育野性,提高竞争力。李小龙每天吃生牛肉,成为绝代武林高手。美国人喜欢吃带血丝的肉,幻灯片上的女孩是美国的一位模特,她的身材是无与伦比的!

  熟食导致氧化,生食恰好是抗氧化;熟食可以中毒,生吃可以排毒;熟食可以杀生,生食可以养生。长寿民族都喜欢生吃或轻微烹调。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开头提出的三个问题。

  我们中国人为什么比西方人小一号?中国男人平均身高1.7m,欧美男人1.75m,日尔曼男人1.8m。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我们熟食吃得太多,营养素损失30%以上。第二我们粮食吃得太多。肉食者比素食者高大,生食者比熟食者高大,人类祖先DD旧石器时代的人比现代人高大30%,正是由生食和肉食造成的。决定身高的因素为营养、运动和睡眠,人的发育在12岁前主要靠生长激素,而生食富含生长激素;在12-25岁间则主要靠性激素,而肉食富含性激素。中国人饮食中肉类太少、谷物太多,而谷物中的“凝集素”影响蛋白的吸收和多胺的数量、“植酸盐”又限制了矿物质锌、铁、钙等的吸收,从而影响发育。

  为什么中国人呼吸道的发病率是西方人的两倍?中国人平均每季度感冒1次。非典中死得最多的是中国人;中国的女孩子在经期不敢喝凉水,中国的女性一旦生了小孩就不敢见风。西方人就不是这样。为什么?其中有一个原因,也是我们熟食吃得太多,粮食吃得太多,结果造成我们的胰腺比西方人大,但胸腺却比西方人的小。胰腺为什么比别人大?是胰腺代谢负担太大;胸腺比别人小,是因为我们的免疫系统遭到了摧残和削弱。而胸腺是唯一制造T细胞的免疫兵工厂。

  现在再来看看,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一半有消化系统疾病?超过一半的中国人有胃病或肝病,中国人胃病、乙肝和肝癌的发病率为西方人的2-4倍。什么原因?同样是熟食导致的代谢障碍。因为烹调和谷物妨碍了消化,污染了血液,增加了毒素,减少了供氧!需氧细胞缺氧时,可能被迫退化为厌氧细胞或“胚胎干细胞”,发生分裂、繁殖、癌变。

  为什么不敢生吃

  可是,大部分中国人不敢生吃,有生食恐惧症。人们担心生食的安全,无非担心两样东西:一是重金属、农药、致癌物等化学物质,二是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微生物。化学品经过加热后一般不仅不能减少,反而会增加浓度,甚至产生新的有害的化合物。而微生物本身其实并不可怕,相反它们对人体通常是有益的。事实上,现今食物的更大安全问题并非上述两项,而主要是反营养物质,例如,糖、盐、氢化油、凝集素或转基因成分。加热和烹调的过程,除了只减少凝集素外,其他不安全因素非但不会减少,还会在此过程中增加,比如糖、盐以及氢化油。

  看看细菌和病毒,它们到底是人类的敌人还是朋友?

  有关细菌的学说最早是由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的,他在晚年时候却说,细菌什么都不是,环境才是一切!细菌和病毒是人类和所有生物的祖先,微生物是人类的朋友,与人类平衡共处。实事上,每个人本身都携带着无数细菌、病毒和微生物,如正常人肠道有400多种寄生菌,肺部有100万个以上结核杆菌,但正常人并不会得肺结核。那么什么人最容易得结核病?是前苏联的囚犯。因为他们在监狱里面没有阳光,没有运动,缺乏营养,他们的肺就会部分烂掉,烂掉以后,结核杆菌就会以此为营养繁殖。人们还可以想一想苍蝇和垃圾的关系,实际上是先有垃圾,然后有苍蝇,而不是苍蝇创造了垃圾。退一步讲,人类胃酸的pH值接近1,属于强酸,杀伤力极大,从外界进入身体的有害微生物很容易被杀死。

  但现在很多人肯定仍不敢生吃,因为害怕得“禽流感”。可是大家仔细想一下,什么是“禽流感”?它最终的症状和非典、艾滋病有什么区别?我是看不出区别来,其实,所谓非典、禽流感和艾滋病,它们的晚期症状都很相似,都是以肺炎为核心的多重感染。这些绝症实际上是免疫崩溃,主要是生活方式导致免疫缺陷,免疫缺陷以后会导致多种感染。

  现在也没有证明人携带H5N1一定得所谓“禽流感”,同样没有证明有“禽流感”症状者一定携带H5N1。我们常常把瘟疫的责任推到动物身上,这次找的是“替罪鸡”。为什么不找“替罪羊”呢?因为羊现在大部分还是放养的,所以很少有瘟疫。鸡却不幸的很,终身关在笼子了吃没有营养的饲料,喂充满毒素的激素和药物,缺乏运动。能不得病吗?我们的重点应该是健康饲养,最好放养,而不是企图灭绝病毒或微生物,这既没必要,也不可能。

  接下来,让我们反思一下,在整个人类的历史上,什么时期我们的身体最好?是5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那时候我们先祖的身体比我们大30%,他们的大脑比我们大11%。在人类500万年进化史中,人类99%时间在生食,大量食动物肉、骨髓、脑、鱼类、蛋类、坚果种子、野菜、野果,他们不吃粮食,也不吃乳制品,不吃植物油,不加热、不加盐、不调味,饮食高蛋白、高亚麻酸。这使人类的大脑增加了3倍,肚子变小。到5-10万年前进入旧石器时代,人类肌肉发达,骨骼健壮,头颅宽大,不肥胖,无慢性病(糖尿病、心脏病、癌症等等)。1万年前进入新石器时代后,出现了农业技术,开始生产粮食、乳品,有了烹调技术,开始加热、加盐,因为粮食不能生吃,本身也没有什么味道。从整个饮食人类学的角度看,人类吃熟食其实还不到1%的时间。

  再看看今日长寿者的生活方式。以长寿民族日本和长寿之乡DD广西巴马为例,他们喜欢生吃或很少烹调。

  什么可以生吃

  如果说生吃是必要的,生吃也是不可怕的话,那么应该怎么生吃?生吃有四种基本的方法:第一种方法就是直接生吃,第二种方法就是浸泡,第三种方法是发芽,第四种方法是发酵。

  10大类露卡素绿灯食品都可以生吃。什么是露卡素绿灯食品?即是低碳水化合物、高营养的食品,包括鱼类、海鲜、海藻、肉类、内脏、蛋类、坚果种子、蔬菜、水果、菌类,这里面恰恰不包括粮食。浸泡后再吃的如坚果种子、发出的豆芽。黄豆本身不能生吃,发芽成豆芽后就基本上能生吃了,但里面还有少量的植物凝集素。怎么办?你不要加热,如果把它煮了以后,豆芽里所有的酶都会遭到破坏,维生素C也会被破坏,最佳的办法是豆芽发出来以后,浸泡,而不是煮。黄豆发酵后再吃的如那豆。
  
  不能生吃的东西恰恰是含碳水化合物最多、血糖指数最高的食物,包括粮食和薯类如土豆。为什么它们不能生吃?因为粮食中含有植物凝集素、阻酶剂、植酸盐和糖苷等“反营养素”。这是粮食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凝集素可以保护粮食免受虫害,换言之,是一种生物杀虫剂,但进入人体可以产生溶血作用从而破坏红细胞,产生糖化从而破坏胶原蛋白,产生胰岛素抵抗症从而破坏胰岛素作用。凝集素的作用和胰岛素有点像,可以附在肌体细胞的受体上,使胰岛素很难进入,从而使得胰岛素的作用下降。现在的慢性病基本上是代谢综合征引起的,代谢综合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胰岛素抵抗症。

  阻酶剂是防止粮食分解的物质,所以粮食在自然状态下不容易腐烂变质,但人类很难消化它。植酸盐可以防止粮食中的矿物质如铁、锌、钙的流失,但使粮食中的矿物质难以被人体吸收。糖苷可防止粮食中的维生素如B6的流失,同样使人体难以吸收粮食中的维生素。总之,它们都是非常严重的反营养素。此外,血糖指数最高的淀粉类食物,还容易使人体产生糖化。

  生食不仅可以使你的身体变好,同时也有治病的奇效DD生食疗法5x5疗程:5天(4-6天):血糖稳定,精力增加;5周(4-6周):“三高”下降,皮肤改善;5月(4-6月):糖化减少,体质改善;控制或治疗糖尿病;5年(4-6年):细胞修复,生发换骨,改善或治疗癌症;5代(4-6代):基因更新,最佳表现。有一个历史上著名的故事:德国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阿尔伯特.施韦策博士,75岁时得了糖尿病,用药没有办法,最后他完全用营养食疗彻底治好了糖尿病,活到90多岁。

  现在,让我用中医理论对上述观点做一总结补充。

  中医讲究四大平衡。第一个平衡就是阴和阳的平衡。阴阳平衡即是“荷尔蒙平衡”,植物食品中所含的抗氧化剂有“滋阴”作用;动物食品富含性激素,可以“壮阳”。我们中国人五千年以来,植物吃得太多,粮食吃得太多,肉类吃得太少,以至于一定程度上阴盛阳衰,尤其是中国的运动员。

  第二个平衡是表和里的平衡。表里平衡即是“电解质平衡”。和西方人比,我们更容易水肿,出现眼袋,为什么?就是因为烹调过度,食物高盐。高盐就是高钠,钠和钾的比例变成10:1,而最佳的比例则应该倒过来。中国人体内的钠太多,钾太少,使表里失衡。钾在细胞里面起作用,钠在细胞外的水里,钠过多就会使得细胞外的水累计起来产生水肿,在眼睛周围就形成眼袋。而原味食品(生食)高钾,使电解质保持平衡。

  第三是寒热的平衡,即“热量平衡”。中国女孩子容易上火,脸上长痘痘,为什么?因为我们烹调太多,产生了过多的氧化和自由基;另一方面,烹调过程同时又破坏了抗氧化剂。生食抗氧化,从而“降火”;熟食氧化,导致“上火”。

虚实即“营养素平衡”:垃圾食品只含空白热量,导致营养缺陷,比例失调;有机食品能量供应充足,营养全面,比例平衡。

最后,让我以《黄帝内经》的一段话来结束演讲:

黄帝问歧伯:“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什么意思呢?黄帝在五千年前就发现,当时他带领着臣民生产粮食,进行烹调,养活了更多的人,但是人们的寿命缩短了,疾病增加了。我们伟大的先祖在五千年前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在今天,五千年后,我们找到了原因。来源:人民网-健康频道(责任编辑:邓伟芳)相关专题・营养革命请注意: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或人民日报网络中心反映。精彩推荐:勿忘国耻"九・一八"两亿年后的神奇世界真正的黄金月饼上市河南淮阳惊现双头蛇

热点新闻榜...更多人民网搜索互联网搜索
关键词: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生食革命DD烹调...”相似的文章

更多>>

钠过多疾病

对怀疑是钠过多的患者,应进行以下检查: (1)体格检查 高钠血症早期突出的症状是口渴,重症患者由于脑细胞脱水而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的症状,如烦躁,嗜睡,健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后期出现抽搐惊厥昏迷,查体时应... 详细

专家咨询

王强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外科 [详情]

向TA提问

倪幼方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各种心血管 [详情]

向TA提问

程云阁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腔镜 [详情]

向TA提问

常见用药

补中益气丸

[功能主治]色欲伤,腹股沟直疝,腹股....详情

元胡止痛片

[功能主治]理气,活血,止痛。用于行...详情

小儿泻止散

[功能主治]小儿湿热内蕴,非感染性轻...详情

推荐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广州市黄埔区蟹山路3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市海淀区昌运宫15号

哈尔滨第一医院

哈尔滨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51号

猜你喜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