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健康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驱蛔灵中毒

寄生虫感染与消化系统疾患

时间 : 2009-11-30 22:26:55 来源:www.bioon.com

[摘要]

来源本站原创2004-6-219:21:00寄生虫感染与消化系统疾患佚名

26.寄生虫感染与消化系统疾患寄生虫病是我国常见的疾病,病种比较多,有时病情也比较复杂,临床上,寄生虫感染是导致消化系统疾病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且由于其有一定的地区性和流行性,必须注意尽早诊断,对症治疗。26.1与消化系统疾病有关的寄生虫虫种已知与消化系统疾患有关,包括能在消化系统寄生,或在完成其生活史过程中,需途经或暂居消化系统,甚或虽然并非主要寄生在消化系统,却因全身性症状引起消化系统反应(例如:恶性疟),从而引起消化系统疾患临床表现的虫种很多,大致可分列如下:26.1.1原虫包括恶性疟原虫、刚地弓形虫、蓝氏贾第鞭毛虫、迈氏唇鞭毛虫、肠内滴虫、人毛滴虫、克氏锥虫、痢疾阿米巴、脆弱双核阿米巴、波列基内阿米巴、贝氏等孢子球虫、肉孢子虫、人芽囊原虫、环孢子虫、隐孢子虫、微孢子虫及结肠小袋纤毛虫等。26.1.2蠕虫包括日本血吸虫、肝片形吸虫、巨片形吸虫、姜片虫、棘口吸虫、枝双腔吸虫、并殖吸虫、猫后睾吸虫、横川后殖吸虫、华支睾吸虫、异形吸虫、牛带绦虫、猪带绦虫、缩小膜壳绦虫、微小膜壳绦虫、犬复孔绦虫、西里伯瑞列绦虫、线中殖孔绦虫、司氏伯特绦虫、曼氏迭宫绦虫、阔节裂头绦虫、猪巨吻棘头虫、旋毛虫、毛细线虫、鞭虫、粪类圆线虫、颚口线虫、异尖线虫、鞭节舌虫、艾氏同杆线虫、东方毛圆线虫、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蛲虫、蛔虫、铁线虫等。26.1.3昆虫包括肠胃蝇、厩螫蝇、无厕蝇、夏厕蝇、瘤腔厕蝇、棕尾别麻蝇、褐须亚麻蝇、红尾粪麻蝇、肉食麻蝇、红头丽蝇、丝光绿蝇、鼓翅蝇、粉螨及蒲螨等。26.2值得重视的引起消化系统疾病的寄生虫病的临床特点及其诊疗寄生虫引起消化系统疾病所涉及的范围广,包括食管、胃、肠、肝胆、胰及脾脏等多个脏器,虫种也多,故我们仅选择其中在临床上常见的或易被误诊的寄生虫病,列举其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以供参考。26.2.1蓝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lamblia)简称贾第虫,寄生于小肠,以十二指肠多见,偶尔寄生于胆道或胆囊内。早在17世纪后期,Leeuwenhoch在观察自己的粪便时发现本虫,1958年,Lambl从一例腹泻儿童粪便中发现此虫。以往认为蓝氏贸第鞠毛虫是一种共栖性的肠道鞭毛虫或是致病力尚未确定的寄生虫。近10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病61和流行病学资料部已证明,蓝氏贾第鞭毛虫也是一种重要的致病寄生虫。可引起旅游者腹泻,甚至水源性爆发流行,从而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蓝氏贾第鞭毛虫病的传染源粪便内含有包囊的带虫者或患者。传播途径主要是人饮用被包囊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临床表现]视机体的反应性、感染程度及病变露位而异,可分为以下临床类型;1.肠炎型最常见。起病急,解恶臭样水便,有中上腹疼痛和明显腹胀。急性期症状很像急性阿米巴痢疾或细菌性痢疾或沙门菌属感染,应注意鉴别。慢性期表现为反复发作或持续存在排糊状大便,伴腹胀,严重者有吸收不良,病程往往可长达数年。2.胆道感染型右上腹痛、肝肿大伴压痛、发热。3.肝炎型肝肿大伴压痛、乏力、纳差、肝功能损害。4.阑尾炎型表现为阑尾炎。5.胃炎型反酸、嗳气、腹痛、腹胀。1992年,Doglioni等报道了他们首次发现贾第虫滋养体定位于胃粘膜,本病症状一般不典型,且较顽固相隐匿,常常不为临床所认识.在胃活检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生化和残胃标本作病理检查时,应仔细寻找蓝氏贾第虫的滋养体,否则易漏诊和延误治疗。[实验诊断]目前采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粪便查滋养体或包囊、十二指肠引流检查滋养体、小肠活体组织检查和免疫学诊断等方法。此外,DNA探针技术也开始用于本病的诊断。粪便检查滋养体和包囊是且简单可靠的方法。但因为感染者粪便中的包囊具有出现一两天后消失几天,以后再出瑰若干天的规律,故宜隔天检查大便,连续三次以上。[流行与防治]本虫呈世界性分布,在我国分布也很广泛,夏秋为高发季节。儿童的流行率较成人为高,高峰在5―9岁年龄组,这一点应引起儿童医务工作者的重视。搞好环境卫生、粪便管理,重视饮水卫生和个人卫生是防治本病的主要措施。病原治疗可选用甲硝磺酰咪唑,成人剂量2g,1次顿服;甲硝咪唑(灭滴灵),成人剂量200―400mg/次,每日3次,5―7日为1疗程;丙硫咪唑治疗也有很好疗效:成人250mg,每日2次,儿童50mg―lOOmg,每日2次,均连服3天为1疗程。26.2.2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histolytica)又称痢疾阿米巴,可寄生于人的肠道,主要在结肠的回盲部,引起阿米巴痢疾或肠炎,并可侵入肝、肺、脑、泌尿生殖道和皮肤等器官组织,引起继发性脓肿等病变。阿米巴病的传染源主要为粪便中持续有包囊排出的病人或带虫者。入主要经口感染,常见的传播环节是被包囊污染的水源。[临床表现]可分为肠阿米巴病和肠外阿米巴病两种类型。肠阿米巴病又称阿米巴痢疾、可分为:1.急性阿米巴痢疾轻型,仅表现为每日数次稀便,轻度腹泻,无发热及全身症状。一般普通型多见,起病缓侵.常以腹痛、腹泻开始,轻度发热。腹泻每日10次左右,伴不同程度里急后重,大便呈果酱样,有腐败腥臭;右下腹痛明显。爆发型比较少见,起病急、进展快、症状重,有高热、寒战、恶心呕吐和频繁腹泻,大便每日数十次、为血样或脓血便,奇臭,腹痛及里急后重明显,可有意识障碍与循环衰竭易并发肠出血、肠穿孔。何启红等报道一爆发型阿米巴并发阑尾穿孔的病例,此病人以阑尾炎为首发症状,较为罕见,其特点为术前无腹泻,易延误诊治,由于滋养体释放溶酶体酶损伤组织,因而病情进展快,中毒症状严重,行阑尾切除手术时发现脓液腥臭,与一般的阑尾穿孔之脓液呈粪臭味有别,病人术后早期腹泻,大便暗红色、腥臭;因此,凡遇上述特征并有饮食不洁史者,应行粪检及术后阑尾病理检查以尽早确诊。2.慢性阿米巴痢疾常为普通型的继续,或轻型腹泻的进展.症状可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在间歇期可健康如常;但由于阿米巴原虫反复侵袭肠壁,引起结缔组织过度增生,易误诊为结肠癌,因此,对有痢疾样或肠炎样腹泻患者,粪检原虫阴性时,应作结肠镜检查,若发现溃疡或肿块则必须作常规病理检查,以期及早明确诊断。肠外阿米巴病以阿米巴肝脓肿为多见,常发生于肝的右叶。起病缓慢,初起为发热、夜汗等消耗性疾病的表现。热型多为不规则型,有肝区疼痛、肝部叩击痛和挤压痛以及肝肿大等常伴阿米巴痢疾病史。此外,阿米巴肺脓肿较少见,由肝阿米巴脓肿直接穿破所致(肝源性)或肠阿米巴经血路传播至肺部,此时肺部病灶不限于右下叶(肠源性)。极少数情况下,肝脓肿可穿入心包、穿破腹壁;肠阿米巴也可进入肛周、阴道、尿道等引起相应部位的脓肿等并发症。[实验诊断]对阿米巴病的诊断,重要的是实验室检查,恃别是查到阿米巴病原体最为可靠,包括粪便检查(生理盐水涂片查活动的滋养体;直接涂片碘染法查包囊)、人工培养以及借助结肠镜或穿刺行组织检查。典型的阿米巴痢疾粪便为酱红色粘液样,有腥臭味。镜检可见粘液含有很多粘集成团的红细胞和少量白细胞,有时可见梭形结晶(Charcot-Leydencrystal)。这些特点可与细菌性痢疾的粪便区别。值得注意的是,粪便检查滋养体时要求容器干净,粪样新鲜,立即检查,以免影响滋养体的活力致使漏检或误检。一次粪检只能检出2/3或1/2的滋养体,故需检验3次以上才能获得可靠的结果。由于阿米巴病的病原学检查容易漏诊及误诊,间接血凝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免疫学诊断方法虽属问接的辅助诊断,却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此外,DNA探针杂交技术用于鉴定阿米巴虫种及诊断也已见报告。[流行与防治]阿米巴病的分布遍及全世界。在我国,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阿米巴的感染率明显下降,除个别卫生状况、生活环境较差的边远地区外,典型的急性阿米巴病例已属少见,因此、虽然我国肠外阿米巴病的发病率低于肝脓肿的发病率,医务工作者还是应该注意对肠外阿米巴病的鉴别诊断。预防本病的传播需从保护水源不被污染,加强饮食从业人员的管理入手,及时发现感染者,及早治疗。同时加强卫生宣传教育,个人应养成饭前便后洗手,喝开水、吃熟食等良好的卫生习惯。对病人的治疗采取一般疗法和对症治疗相结合。目前常用的抗阿米巴药,根据其抗虫作用可分为:1.杀灭肠腔内阿米巴的药物如双碘喹啉,成人600mg/次,每日3次,儿童每天30一40mg/kg体重,20天为一疗程。氯碘喹啉,成人250mg/次,每日3次,10天为1疗程。2.杀灭组织内和肠腔内阿米巴的药物首选甲硝咪唑(灭滴灵),该药疗效好,毒性低,价格便宜。成人o.4一O.8mg/次.每日3次,小儿每日35―55ug/kg体重,连服5―8天。亦可用于无症状带虫者的治疗。去氢吐根素,成人60―80mg/d,儿童lmg/kg体重,每日肌注1次,5―10天为1疗程。3.抗阿米巴的中草药国内一些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中药对急、慢性肠道阿米巴病均有疗效且副作用轻。例如,鸦胆子,取仁15―20粒,装入胶囊内,口服每日3次,7―10天为1疗程;白头翁15―30g/d,水煎,分3次服,10天为1疗程。大蒜用于灌肠,也有一定的效果。对于肠穿孔及结肠肉芽肿与瘸变,应及时手术治疗。26.2.3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广泛存在于动物中,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鱼类中不少动物是其适宜宿主。早期认为,隐抱于虫在艾滋病和其它免疫损害者中造成机会性感染,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它是引起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隐孢子虫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粪便或呕吐物中具感染性的卵囊,健康带虫者和恢复期带虫者也是重要的传染源。此外,牛、羊、猪、兔和犬等动物的隐把子虫卵囊亦可感染人。[临床表现]隐孢子虫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水样腹泻,其症状和严重程度取决于宿主的免疫功能与营养状况。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主要表现为急性水样腹泻,一般无脓血,日排便2―20余次,严重感染的小儿可出现喷射样水泻,排便量多。常见伴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或厌食、口渴、发热等症状。病程长短不一,短者1―2天,长者数年,一般为20天一2个月。营养不良的儿童患隐孢子虫后,通常症状多,病情重,持续性霍乱样水泻最为常见,日水泻粪便量3―6L,有的可多达17L。也有的同时并发肠外脏器寄生,如侵入呼吸道,引起慢性咳嗽,呼吸困难,支气管炎和肺炎,侵入胆管和胆囊上皮,则可引起急性和坏死性胆囊炎。国内近年报告的病例多为由隐孢子虫感染引起的婴幼儿腹泻。[实验诊断]隐孢子虫病的病原学诊断并不困难,主要从粪便、呕吐物和痰中找卵囊。可采用金胺-酚染色法、改良抗酸染色法及金胺―酚染色―改良抗酸复染法等将粪便标本染色后镜检。隐孢子虫病人粪便中卵囊数量较多,粪便宜接涂片再用特异的染色方法染色检查,容易发现卵囊。如果检查与病人和病畜接触过的人群,复查治疗后的病人等,宜采用浓集法以提高检出率。此外,免疫学方法用于隐孢子虫的诊断,在国外已有多篇报道。在检查卵囊较少的粪便标本时,此法较染色法更敏感且所需时间少。[流行与防治]隐孢子虫感染呈世界性分布,从热带至温带至少有74个国家报告人的感染,动物宿主70余种。爆发流行多发生于与病人或病畜接触后的人群,幼儿园和托儿所等集体单位。一般除艾滋病人外,隐孢子虫感染多发生在2岁或5岁以下的幼儿,男女间无明显差异,温暖潮湿季节发病率高,农村比城市高,畜牧地区比非畜牧地区高。我国自1987年以来,安徽、江苏、北京、重庆、云南、内蒙古、福建、山东、河南、陕西和天津等地均有人隐孢子虫病的报告。预防隐孢子虫病应防止病人病畜的粪便污染食物和饮水,注意个人卫生,保护免疫功能低下的人避免与病人或病畜接触。治疗隐孢子虫病至今尚无特效药物。对免疫功能正常的人,应用对症和支持疗法可达到治愈的目的,但对免疫功能损害者,常用的抗生素和抗原虫药物大多无疗效或疗效有限,国外有用螺旋霉素治疗之,国内用大蒜素胶囊治疗,据报道有一定的疗效。26.2.4血吸虫(Schistosome)寄生人体的血吸虫主要有5种;日本血吸虫、埃及血吸虫、曼氏血吸虫、间插血吸虫和湄公血吸虫。此外,尚有在动物寄生的血吸虫偶尔寄生人体的病例。流行于我国的血吸虫病系由日本血吸虫引起,本病因人的皮肤、粘膜接触有血吸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成虫寄生于门静脉系统,主要致病因素是含毛蚴的虫卵引起的肉芽肿性结节,多位于结肠和肝脏。[临床表现]因感染程度和病期而异。可分为:1.急性血吸虫病在感染后3天内发生尾蚴性皮炎,接触疫水部位出现粟粒状或黄豆大小红色丘疹,有痒感,多于1周内自行消失。之后可有咳嗽、咳痰带血等童虫性肺炎的表现,发病后表现为发热,以间歇或弛张热居多,常有畏寒,持续数日至数月不等;消化系统症状为腹痛腹泻,大便由稀水样转为脓血便,伴里急后重,重症出现腹膜刺激症状;肝左叶肿大明显,有压痛及叩击痛,部分病例脾肿大;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占白细脑总数20%以上。2.慢性血吸虫病约占血吸虫病患者的90%,系因经常与疫水接触,经少量多次感染。多数患者无症状,轻者仅有乏力、食欲不振,较重者有消瘦、贫血,有的病人以粘血便或肝脾肿大而就诊。3.晚期血吸虫病反复或大量感染,形成血吸虫性肝硬化,病程多在15年以上,患者处于门脉高压失代偿期。4.异位血吸虫病在门脉系统以外发生的血吸虫病,常见原因是虫体异位寄生或门脉系统内的虫卵随血流进入其他器官。异位损害大多见于重症感染和急性期患者。主要有以下两型:脑型血吸虫病,主要症状为癫痫,伴头痛、恶心、呕吐,脑脊液压力增高;肺型血吸虫病,表现胸痛、干咳,有的见血痰,胸片示肺内粟粒状、斑片状阴影改变,病原治疗后3个月内症状消失。此外,据文献报道,血吸虫病流行区阑尾血吸虫病继发阑尾炎者占阑尾炎发病总数的10%一30%,且病程进展迅速.而一些轻度无症状的血吸虫病人不易早期发现和诊断,而阑尾粘膜压片检查血吸虫虫卵的阳性串很高,因此,对于来自血吸虫病流行区的阑尾切除术患者均应作阑尾病理检查,有助于早发现、早治疗。又及,血吸虫病合并胃癌病例虽然少见,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对血吸虫病人应尽早诊断,及时治疗,以免引发后遗症或并发症。对于曾到过流行区且有疫水接触史者,亦应考虑血吸虫感染的可能性,常见血吸虫病误诊为菌痢、秋季腹泻、肠炎等的病例报道。[实验诊断]常用粪便沉淀和孵化法以查出虫卵或孵出毛蚴为确诊依据。对临床可疑,粪检阴性患者可行结肠镜检,钳取病变处肠粘膜,压片检查找虫卵;对可疑的单纯肝肿大患者,肝穿刺有利于诊断。皮内试验、环卵沉淀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免疫学检查有辅助诊断价值。[流行与防治]我国血吸虫病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及云南等地。日本血吸虫病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其保虫宿主多达40余种,人、畜及野生动物因排出血吸虫卵而成为传染源,有钉螺存在的水体及人(畜)接触疫水是必要的传播途径。预防血吸虫病,从大的方面来讲,包括查病、治病,查螺、灭螺,从个人来说,要注意个人防护和安全用水以及粪便管理。血吸虫病治疗首选吡喹酮,对慢性病例,成人剂量为每日30mg/kg体重,分3次口服,连服2日,也可用40一60mg/kg体重,顿服;儿童按总剂量70mg/kg体重计算。晚期血吸虫病或有严重夹杂病患者,剂量为每日15mg/kg体重,连服6日。近来有报道用青蒿琥酯每日5mg/kg体重,在接触疫水后7―14天内服用,连服1周,可达到预防目的。对症治疗:对急性血吸虫病患者,宜注意休息;晚期血吸虫病巨脾型,宜作脾切除;有门静脉高压者兼作大网膜固定术.腹水型患者,适当限制钠盐、进水量、高蛋白饮食及间歇使用利尿剂。26.2.5链状带绦虫(Taeniasolium)也称猪带绦虫、猪肉绦虫。人不仅是该虫寄生的终宿主,也是中间宿主,成虫寄生人体引起猪带绦虫病,幼虫(猪囊尾蚴)寄生人体引起的疾病称猪囊虫病简称囊虫病,囊虫病对人体的危害相对较大。[临床表现]仅有成虫寄生的猪带绦虫患者多无症状,有的表现上腹部隐痛、腹泻、饥饿性疼痛、消化不良体重减轻等症状;大多数患者因粪内发现“肉片样”的虫体节片而就诊。但猪带绦虫患者往往因自体内重复感染或自体外重复感染的途径,使体内寄生的绦虫成虫孕节内的虫卵进入胃,六钓蚴孵出后,经血循环和淋巴循环进入全身,在寄生部位发育成囊尾蚴,从而患囊虫病。囊虫病的症状和体征,与囊虫寄生的部位一致,常见的有皮肌型囊虫病、脑囊虫病和眼囊虫病。[实验诊断]对于猪带绦虫带虫者,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发现白色带状节片自粪便中排出或自肛门自动逸出,粪中或肛门拭子涂片法找到虫卵或节片即可确诊。经确诊的猪带绦虫病患者应高度怀疑其有囊虫病;临床上有癫痫发作、皮下结节等症状,脑CT发现脑内多发高密度结节影,x线发现皮下及肌肉有钙化影,皮下结节活检证实为囊尾蚴,可确诊囊虫病。血清或脑脊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等免疫学检查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流行与防治]猪带绦虫在全世界分布很广,主要流行于欧洲、美洲一些国家及印度等。在我国分布也很普遍,散发病例见于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近年来,各地感染人数呈增加的趋势。患者以青壮年为主,农村多于城市。流行因素主要由于猪饲养不善,猪感染囊尾蚴和人食肉的习惯或方法不当而食入含活囊尾蚴的猪肉。由于猪带绦虫在肠道寄生常可导致囊尾蚴病,故必须尽旱地彻底驱虫治疗,常用吡喹酮10―20mg/kg体重,顿服;或甲苯咪唑150mg,1日2次,连服3天;此外,中药核榔南瓜子合剂的驱虫效果也很好。服药后留取24小时粪便,仔细淘洗检查有无猪带绦虫头节,如未得头节,应加强随访,3―4个月内未再发现节片和虫卵可视为治愈。26.2.6蛔虫(Ascarislumbricoides)是人体最常见的寄生虫,感染率可达70%以上。蛔虫的成虫寄生在人体小肠,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儿童多由于虫卵污染手指,经口感染,成人大多因食用虫卵污染的瓜果蔬菜而感染。幼虫和成虫在人体内都能广泛移行,造成组织损伤,成虫在小肠内由于损害肠粘膜导致消化和吸收障碍,可引起营养不良若钻入胆总管、阑尾、肝、肺,可引起这些部位的炎症、阻塞甚至脓肿。[临床表现]一般症状为营养不良、体重减轻.儿童发育减慢,多数儿童有间歇性腹部脐周隐痛,常反复发作。有时产生神经症状,如失眠、烦躁不安、磨牙惊厥等,也可有低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过敏症状。蛔虫的感染以并发症比较严重,思考常因此来就诊。胆道蛔虫病、蛔虫性阑尾炎、蛔虫性肠梗阻是常见的并发症。据文献报道,蛔虫寄生在胆管、胰管等处导致胆道炎症、出血甚至引起急性胰腺炎,若不能及时诊断、对症治疗,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贾佑华报道1例蛔虫性肝脓肿,可能系蛔虫从胆总管钻入肝胆管内,进入肝实质内寄生而引起的。[流行与防治]蛔虫的分布呈世界性,尤其在温暖、潮湿和卫生条件差的地区,人群感染较为普遍,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蛔虫感染的防治主要应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防止食入蛔虫卵,减少感染机对病人和带虫者进行驱虫治疗,是控制传染源的重要措施。目前常用的驱虫药物有:枸椽酸哌哔嗪(驱蛔灵),儿童用量每日75一150mg/kg体重,早晚分服,连服2天,成人用量为3―3.5g/d;甲苯咪唑200mg顿服,连服3天。国内,沈一平等认为用阿苯达唑200mg及复方甲苯咪唑400mg顿服.不仅驱除肠道线虫效果较优,而且便于流行区防治。26.2.7简单异尖线虫(Anisakissimplex)系蛔目异尖科异尖线虫属的海异尖线虫,此科种类很多。人感染异尖线虫主要是吃了含活幼虫的海鱼肉和海产软体动物(属异尖线虫的第二中间宿主)所致,异尖线虫多数在胃肠壁定居,少数病例亦可发生胃肠外的游移。[临床表现]部分病人仅有胃肠不适,重症者表现为在进食后数小时突发上腹部剧痛伴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有的可有低热、柏油祥便的病史。胃肠以外的异尖线虫病,幼虫可进入腹腔、泌尿生殖系统、皮下组织等处形成肿物。腹部X线透视可见线样充盈缺失、写粘膜边缘僵硬等;纤维胃镜可见胃粘膜水肿、出血、糜烂、溃疡等,晚期思者可见胃肠壁上有肿瘤样物,病理特点是以粘膜下层为中心的、伴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涅渭的脓肿和瘤样肿物,肿物内可见虫体断片、角皮或肠管等。[实验诊断]本病的确诊取决于患者体内病原幼虫的检获,异尖线虫Ⅲ期幼虫中肠部体宽为430―550um,无侧翼,半数以上异尖线虫在胃大弯侧发现,且异尖线虫穿透于大、小弯侧者常有重度粘膜水肿,这可能与胃大、小弯侧血供丰富有关。以体外培养的异尖线虫Ⅲ期幼虫的分泌排泄物作为抗原,采用间接血凝、间接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为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有学者用放射过敏吸附试验检测特异的IgE来诊断异尖线虫病,其特异性较高。[流行与防治]异尖线虫病的发病率与人们的食鱼习惯有关,该病主要分布于日本、荷兰、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我国目前尚无异尖线虫病的病例,但有调查表明,我国东海和黄海捕获的33种海鱼和两种软体动物的异尖线虫检出率竞高达84%,可见我国人群感染异尖线虫病的潜在危险性很大。要切实搞好海鱼或海洋软体动物的检疫和加工处理,用深度冷冻处理3天或加热至60℃片刻,即可杀死异尖线虫的幼虫。胃肠道异尖线虫病目前无特效治疗药物.应尽早采用纤维胃镜取出虫体,继服抗酸剂以利胃肠粘腊膜恢复正常。26.3新近发现的几种消化系统寄生虫病近10年来,国外陆续发现了几种对人体健康有较大危害的新寄生虫病,有些寄生虫病虽然早已发现,但缺乏深入的研究,因近年发病人数有较大增加而重新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就其中几种与消化系统疾病有关的寄生虫病作简要介绍,希望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26.3.1人芽囊原虫(Blastocystishominis)早在1899年,Perroncito就已详细描述了入芽囊原虫的形态特点。1912年Brump将其正式命名为人芽囊原虫,但长期被误认为是一种对人体无害的肠道酵母菌。近几年的研究表明,人芽囊原虫是一种寄生在肠道可致病的寄生原虫,主要引起人体胃肠功能紊乱。人芽囊原虫确切的分类学位置目前尚未最后确定。一般认为,人芽囊原虫有3种类型虫体:空泡型、颗粒型和阿米巴型,粪便中常见的为颗粒型,空泡型和阿米巴型在培养基中多见。光镜下,碘染观察;空泡型虫体呈圆形,中央见透亮的大空泡,核呈月芽状或块状,位于边缘,数量不定;颗粒型的虫体充满颗粒物质;阿米巴型虫体形似溶组织阿米巴,形态变很目大,体内有许多明显的小颗粒物质,伪足伸缩过程中虫体并不移动。人芽囊原虫虫体大小变化较大,多数虫体大小为6―15um。[临床表现]人感染芽囊原虫后症状轻重不一,约55%成为无症状带虫者,多数病人症状较轻,不被重视。症状可持续或者反复出现,慢性、牵延性病程多于急性病程。Molly等报告感染人芽囊原虫的小儿症状持续最短1周,最长达5年,平均为3个月。主要的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头痛、全身乏力等,儿童则以腹泻为主。大便每天1―25次,多为水样或糊状粘液便,甚至个别报告有血便。粪便检查可发现白细胞和粘液,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可升高。多数学者认为,对不明原因腹痛、反复腹泻、消瘦、厌食的小儿都要注意人芽囊原虫感染的可能,特别是各种原因造成免疫力和抵抗力低下的小儿。[实验诊断]目前采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是光镜检查粪便标本直接涂片或碘染法,检出典型的颗粒型虫体即可确诊。同时需在高倍视野下,计数每个视野虫体数目。对可疑者,可以鸡蛋、洛格液、人血清双相培养基厌氧培养、以Trichrome染色后,再光镜检查。[流行与防治]自从Zierdt证实了人芽囊原虫为具有致病性的肠道寄生原虫后,近年来,该虫已引起国内外寄生虫学界和卫生界的关注,Dwight等在尼泊尔,Patvick等在美国Helene等在加拿大,Qadri等在沙特阿拉伯报道其阳性率分别为17.37%、3.2%、8%及17.5%,我国1990年报告第1例感染的婴儿,近几年报道的在腹泻人群中的检出率为8.5%一18%。多数报告表明,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部分病人有旅游史,动物接触史。乡村发病率高于城镇。本病在国外好发于30―39岁的成年人,但国内报道以婴幼儿发病率为高。Boreham等认为,感染的动物是潜在的传染源,Laila等报告受污染的水源是最主要的传染源。本病至今未发现爆发流行的报告。多数学者认为,人芽囊原虫致病力弱,发病常与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有关,机体保护性免疫功能增强,可使感染人芽囊原虫后表现为一定的自限性临床过程。但一般认为,对有持续症状,大便多次检出芽囊原虫而又无其它明确病原体存在的病人,应给予药物治疗。首选药物为甲硝咪唑(灭滴灵),口服每次200一300mg,每日3次,最大剂量为每次750mg,连服7一10日,病人症状可完全消失,粪便虫体转阴;对口服疗效欠佳者.采用灭滴灵保留灌肠,可以取得较满意疗效;对耐甲硝咪唑的虫株,可改用甲氧节氨嘧啶、替硝唑、氯碘喹或Co-trimozale等,国内有入用中药白头翁汤治疗,亦取得满意疗效。26.3.2环孢子虫(Cyclosporacayetanensis)1986年,Soave等首先在4例旅游考腹泻粪便中发现了一种球虫样小体。1990年后,陆续有人在免疫功能正常或免疫缺陷的腹泻病人大便中找到类似病原体而逐渐受到医学生物学界的重视。1992年,Ortega经电镜证实,它具有顶端复合门球虫特征的细胞器和微丝存在,命名为环抱于虫。它寄生于小肠上皮细胞内,主要引起水样腹泻。环孢子虫卵囊随粪便排出体外。新鲜粪便标本涂片可见,卵囊圆形,直径8一lOum,有双层褒壁,内含1个直径6―7um的淡绿色桑椹胚。该虫易与隐孢子虫混淆,但它约为后者的2倍大。经抗酸染色后,卵囊色调多变,呈暗淡的浅粉红或深红色,有的不着色,内部结构不清晰;经金铵―O染色,发出暗淡荧光,沙黄―美蓝染色后则呈桔红色。环孢子虫在波长365nm的激光照射下可见外壁呈现强烈的蓝色环状或致密的自发性荧光,为本虫所持有,也是与隐孢子虫鉴别的重要标志。[临床表现]环孢子虫引起的腹泻起病较急,约70%为急性发病。主要临床特征是水样便或稀便,每天l一7次,可持续l一9周,也可自愈。有时伴厌食、乏力、恶心呕吐、体重下降等。此外,腹部绞痛、肠胀气、发热也很常见。[实验诊断]主要根据在粪便中找环孢子虫卵囊。环孢子虫在感染后7天即可在腹泻粪便中出现,持续50―70天。在未染色的新鲜粪便标本中可鉴别该虫,紫外光下更易辨别,因为该虫可出现特征性的蓝色自发荧光。改良耐酸染色或曙红染色呈阳性;碘、扶苏木素、GMS和PAS染色不能显示环孢子虫卵囊。用蔗糖漂浮法线甲醛―乙酸乙酯浓集法均可提高校出率。[流行与防治]本虫呈世界性分布,美国、海地、墨西哥、英国、尼泊尔、巴基斯坦、波多黎各、秘鲁、古巴、委内瑞拉等均有环孢子虫性腹泻病例报告,除个别为爆发流行外,大多是散发病例。儿童、成人均可感染,多数病人是免疫功能健全者。在我国,1995年苏庆平等首次报告在1例腹泻婴儿粪便中发现该虫。一圾湿热的雨季为高发季节,被污染的食物、居住条件拥挤和卫生状况不良都是造成感染或流行的原因。免疫功能正常者感染环孢子虫后,腹泻等症状常呈自限性,多数病人在2周内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粪便中虫体数量逐步下降后消失。对症状明显者可用复方甲基异恶唑(甲氧苄胺嘧啶160mg,磺胺甲基异恶唑800mg),每日2次,7天为1疗程,l一2个疗程一般可治愈,病人粪便虫体转阴。国内也有用大蒜家治疗并取得满意疗效。免疫功能缺陷,特别是AIDS病人,一旦感染环孢子虫,腹泻很难控制,可能导致病人死亡。26.3.3微孢子虫以往已知是一种动物病原体,最近才报告也可使人致病。艾滋病流行以来,微孢子虫病例明显增多,主要引起同性恋者的肠病变,新近的研究表明,微孢子虫很可能是艾滋病患者慢性腹泻的主要病因,约占15%一27%。引起人体疾病的微孢子虫属于微孢子虫目的Pansporoblastina亚目中的Pleistophora属,Apansporob-lastina亚目的Encephalitoz属,Enterocytozoon属和Nosema属。多数艾滋病人感染的是Enterocytozoonbieneusi,它可引起肠炎和胆管炎。微孢子虫的常见寄生部位为肠绒毛顶部,在脱落的肠上皮细胞中最多。以甲苯胺蓝染色,虫体暗呈紫色,有一空心核;用Brown和Brenn组织革兰染色,虫体显示清楚;在苏木素伊红染色的组织切片中,虫体呈折光颗粒状。[临床表现]肠道微孢子虫病主要见于有慢性腹泻的患艾滋病的男性同性恋者,仅少数见于异性恋的女性。腹泻为渐进性,可持续1个月以上,粪便多为水样,无血及粘液,常有未消化的食物,每天1―10次不等,常伴腹部绞痛、恶心、食欲不振等,如合并其它感染时可有发热。由于腹泻,可导致脱水、低钾和低镁血症,常出现D―木糖和脂肪吸收不良。微孢子虫还可引起胆管炎、角膜炎、肝炎、腹膜炎等。病人血中CD4+细胞计数常明显降低,一般低于200个/ul。[实验诊断]微孢子虫病主要依靠在粪便或肠上皮组织活检中发现虫体。粪便可先加生理盐水调匀后过筛,离心沉淀后再棕片染色检查。粪便标本中微孢于虫与隐孢子虫常难以区别,但在组织切片中,微孢子虫局限在肠绒毛的肠细胞内,而隐孢子虫位于肠绒毛表面和肠腺窝中。目前,也可用抗隐孢子虫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抗体实验或PCR等加以鉴别。[流行与防治]据国外文献报道,约15%一27%的艾滋病人的腹泻是由微拖子虫引起的,而电镜检查,约30%的艾滋病人肠道组织活检可发现微孢子虫。国内目前尚无确切病例报告。微孢子虫引起的腹泻主要见于免疫功能缺陷的AIDS病人中,迄今无有效药物治,国外有人报告阿苯达唑对该虫的发育阶段有效,但对其孢子期无效。综上所述,寄生虫感染所致的消化系统疾患颇为常见,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且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又增加了一些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的寄生虫病,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中一定要排除可能的寄生虫病,尤其是患者末梢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时更应注意,通过仔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全面分析和鉴别诊断,才可能得出比较正确的诊断,对症治疗,以尽早解除患者病痛。

相关新闻没有相关医学频道
关键词: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寄生虫感染与消化...”相似的文章

更多>>

驱蛔灵中毒疾病

白细胞计数增加,可呈类白血病样血象。 肝功能试验。肝功能试验是用来判断肝脏功能的实验室检查方法。主要用以了解肝脏各项功能有无损害及损害程度,通过动态观察判断其预后、治疗效果等。 医院中最常选用的肝功能... 详细

专家咨询

王强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外科 [详情]

向TA提问

倪幼方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各种心血管 [详情]

向TA提问

程云阁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腔镜 [详情]

向TA提问

常见用药

补中益气丸

[功能主治]色欲伤,腹股沟直疝,腹股....详情

元胡止痛片

[功能主治]理气,活血,止痛。用于行...详情

小儿泻止散

[功能主治]小儿湿热内蕴,非感染性轻...详情

推荐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广州市黄埔区蟹山路3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市海淀区昌运宫15号

哈尔滨第一医院

哈尔滨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51号

猜你喜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