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健康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妊娠合并糖尿病

妊娠合并糖尿病问答

时间 : 2009-11-30 15:54:54 来源:www.51ttyy.com

[摘要]

饭后立即吃水果易得糖尿病

九类人易得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的营养饮食原则

妊娠合并糖尿病与妊娠期糖尿病(糖尿病食品)有何区别妊娠合并糖尿病是指在怀孕前就有临床糖尿病或隐性糖尿病怀孕后发展为临床糖尿病者。而妊娠期糖尿病是指怀孕前糖代谢完全正常,怀孕(怀孕食品)后由于胎儿营养的需要,母体的糖代谢率不断提高,胰岛素的分泌量虽较非孕时增加,但仍相对不足;加之孕期母体和胎盘分泌许多可以拮抗胰岛素作用的激素,二者的共同作用使糖代谢紊乱,出现糖耐量异常甚至糖尿病。这类孕妇(孕妇食品)分娩后,多数可恢复正常,但约有1/3的人在5~10年后发展为临床糖尿病。无论是妊娠合并糖尿病还是妊娠期糖尿病都有随着妊娠进展病情加重的趋势,对母儿的危害较大,若处理不当,母婴死亡率都较高,需引起医生和产妇本人的注意。怀孕对糖尿病有什么影响怀孕后,胎儿不断从母血中摄取葡萄(葡萄食品)糖。以供给自己生长发育和能量(能量食品)代谢的需要,使得母体糖代谢率逐渐提高,而血液稀释、血容量增加造成胰岛素分泌上的相对不足。同时肾脏排糖的功能增强,而再吸收能力减弱,使糖尿增加。在怀孕中、晚期,母体和胎盘大量分泌诸如雌激素、孕激素、胎盘泌乳素、肾上腺皮质素等,而这些激素均有抵抗胰岛素的作用(抗胰岛素),使胰岛素的相对分泌量更加不足,因此血糖(血糖食品)增高。胎盘泌乳素还有分解脂肪的作用,所以怀孕期的糖尿病易发生酮症酸中毒。由此看来,妊娠期间的糖尿病不但病情较重,而且常较复杂。分娩期由于子宫收缩和屏气、用力等动作需要消耗大量糖原以供给能量,而产妇此期通常进食较少,若不能及时补给糖分,很容易发展为酮症酸中毒。分娩后,由于胎盘的排出和母体分泌激素的恢复,使血中抵抗胰岛素的激素明显减少,此时若忽视下调胰岛素的剂量,很易造成低血糖,应引起注意。糖尿病对孕妇有什么影响糖尿病所致的血糖增高和糖代谢紊乱,会引起许多并发症,如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免疫力低下等。就其对孕、产妇的影响来讲,可具体到以下几点:(1)糖尿病患者常有血管内皮增厚和管腔狭窄,由此导致血液流动阻力增大,因而其妊高征的发生率是正常孕妇的4~8倍,而且一旦发病,病情常常比较严重。(2)正常情况下,当身体的某个部位发生炎症时,白细胞受炎性物质的吸引,很快到达出事地点,经过吞噬细菌、分泌杀菌物质等,能很快消灭细菌,控制炎症。因此我们称白细胞为人体的“警察”或“卫士”。但糖尿病患者的白细胞功能有缺陷,杀灭细菌的能力明显降低。所以孕妇患糖尿病时容易发生感染,严重者可发展为败血症。(3)因糖尿病患者的糖不能充分利用,产生的能量不足,常于产程中发生宫缩无力而致产程延长或产后(产后食品)出血。(4)患者羊水中的含糖量较高,刺激羊膜的分泌增加,致羊水过多。而羊水过多又可引起胎膜早破、早产等。(5)因糖尿病孕妇的胎儿体重较大,难产率增加,手术率增高。所以,孕妇患糖尿病具有诸多不利因素,应重视对糖尿病的监测、治疗并加强产科保健(保健食品)。糖尿病对胎儿、新生儿有什么影响1991年春天,在济南市的一家医院,一身高只有1.54米的产妇剖宫产生下一4900克的男孩,从手术室抱出这又白又胖的男孩,全家人欢喜异常,可是第二天发现孩子精神萎靡,吃奶少,之后又出现呼吸困难,被医生诊断为低血糖、肺透明膜病,经儿科的精心救治孩子终于康复,但至5、6岁时还经常感冒。我们知道,葡萄糖是小分子物质,可自由通过胎盘。因此母亲的血糖增高,自然会导致胎儿的高血糖,而胎儿的高血糖刺激胰岛素的β细胞增生分泌大量胰岛素。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证实胰岛素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特别是能够明显促进脂肪合成。所以糖尿病产妇的新生儿的特点是体重大,脂肪多,但抵抗力并不强。据报道,患者的胎儿畸形率较高,常见种类有神经管畸形、心血管畸形等。引起胎儿畸形的原因尚不清楚,有的学者认为与妊娠早期的高血糖环境有关,而有的认为与降糖药物有关。因此目前多主张在准备怀孕时应停用降糖药物,以饮食控制为主,必要时加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日本的学者曾报道,怀孕头1个月的血糖控制情况与胎儿畸形的发生率有密切关系。故应特别重视妊娠早期的血糖控制。因糖尿病母亲常有严重的血管病变,影响胎儿的血液供应,可导致胎儿窘迫,甚至死胎、死产。胎儿娩出后,母体的血糖供应中断,而新生儿体内的胰岛素分泌相对较多,可导致反应性低血糖。正常足月的新生儿肺泡的表面有一种活性物质,可以保护肺泡避免过分收缩而塌陷和过分扩张而涨破。而糖尿病患者的新生儿这种活性物质的分泌不足,容易引起一种疾病,叫做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这种疾病的死亡率较高。因此,糖尿病产妇所生的新生儿看起来又大又胖,甚是喜人,实际其抵抗力和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均较差,应引起医护人员和家属的高度重视。糖尿病患者孕前、孕后应注意哪些问题糖尿病患者在孕前应该找内分泌和产科专家咨询和查体。若已有较严重的心血管病变,肾功能减退等器质性病变,应采取避孕措施。若不慎怀孕,应在早期人工流产。若经查体可以胜任妊娠,孕期应做到以下几点:(1)积极控制糖尿病,最好使空腹血糖维持在6.11~7.77毫摩尔/升。孕早期的血糖控制更为重要,因控制不良可引致畸形。①饮食控制若能达到维持血糖的目的为最好,应进食高蛋白(1.5~2.0克/日/公斤体重)、高维生素(维生素食品)类食物,适量进食脂肪和糖类。②若饮食控制达不到目的,需应用正规胰岛素。在应用胰岛素的初期,应住院由医生协助摸索应用剂量。一般血糖在8.3~13.8毫摩尔/升者,每次给予胰岛素4~10单位;血糖≥13.8毫摩尔/升者,给予10~20单位餐前半小时皮下注射,每日3~4次。然后根据餐前尿糖反应调整胰岛素,(2)孕期不用降糖类药物。(3)妊娠期间应加强产前检查,在怀孕晚期应定期检测胎动、尿E3、NST,B超检查等,医生应根据以上检测资料做出综合评估,选择恰当的终止妊娠的时间和方式。糖尿病孕妇出现什么情况应终止妊娠糖尿病孕妇,若得不到恰当治疗,病情发展较快,而且容易出现妊娠合并症。在分娩之后,病情又可以很快得到部分缓解。若遇以下情况,应及时终止妊娠。①重度妊高征,特别是已有子痫者。②出现酮症酸中毒。③严重心、肝、肾病变。④恶性增生性视网膜病变。⑤胎儿宫内发育迟缓(IUGR)。⑥严重感染。⑦胎儿畸形、羊水过多。⑧孕妇有严重的营养不良。注意,在终止妊娠前,应加强糖尿病的控制。糖尿病孕妇何时、何种分娩方式最佳一般以妊娠37周为最佳分娩时间。因为孕龄小,胎儿体重低则新生儿死亡率较高。而延长孕龄,胎儿在宫内死亡的危险性增加。至于分娩方式,应根据糖尿病的严重程度,有无剖宫产指征等综合分析选择。一般有下列情况者应剖宫产:①巨大胎儿。②胎盘功能不良。③胎位异常。④胎儿窘迫或产程进展缓慢。⑤糖尿病病情较重。胎儿较小,胎位正常,产程进展顺利者可经阴道分娩。注意:在剖宫产或预计分娩前3小时应停用胰岛素,以防新生儿发生低血糖。医生在处理糖尿病产妇时应注意什么(1)因糖尿病产妇的新生儿常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所以在引产和剖宫产前,应给予地塞米松静脉注射10~20毫克,每天1次,共2~3天,以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减少呼吸窘迫的发生。(2)分娩或术前血糖应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无酮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情况。(3)此时血糖波动幅度较大并常需输液,可按每输入4克葡萄糖1单位胰岛素的比例给予补液,并定时监测血糖、尿糖、尿酮体等。(4)手术时选用硬脊膜外麻醉最好,局麻亦可,但局麻药中不加肾上腺素。(5)分娩后由于胎盘排出,其所分泌的抗胰岛素激素突然下降,应注意调整胰岛素的用量,一般应降至原用量的一半。(6)分娩后应注意防止感染、产后失血等,注意水电解质平衡。(7)对其新生儿应按早产儿处理。由于产后母体血糖供应中断,新生儿胰岛素分泌相对较多,极易发生低血糖,因此产后30分钟应给予口服葡萄糖,必要时亦可静脉滴注。

天天营养网>>专题管理,更多精彩: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妊娠合并糖尿病问...”相似的文章

更多>>

妊娠合并糖尿病疾病

实验室检查 (1)尿糖 测定:对所有初诊孕妇均应作尿糖测定,如果早孕期阴性者,于中,晚期需重复测定,在正常妊娠期中,尤其在妊娠4个月后,孕妇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再吸收能力减低,有时血糖 值在正常范围内,但由于... 详细

专家咨询

王强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外科 [详情]

向TA提问

倪幼方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各种心血管 [详情]

向TA提问

程云阁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腔镜 [详情]

向TA提问

常见用药

补中益气丸

[功能主治]色欲伤,腹股沟直疝,腹股....详情

元胡止痛片

[功能主治]理气,活血,止痛。用于行...详情

小儿泻止散

[功能主治]小儿湿热内蕴,非感染性轻...详情

推荐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广州市黄埔区蟹山路3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市海淀区昌运宫15号

哈尔滨第一医院

哈尔滨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51号

猜你喜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