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健康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乳腺增生治疗,河南省中医专家医院

时间 : 2009-11-30 01:33:38 来源:www.qjy168.com

[摘要]

共8条信息上一条1234567下一条详细内容乳腺增生发病率占乳腺疾病的首位,是女性当中最常见的乳腺疾病,近些年来该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年龄也越来越低龄化。据调查约有70%~80%的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乳腺增生,多见于25~45岁的女性。中医把乳腺增生病归属于“乳癖”范畴,是乳腺主质和间质不同程度的增生与复旧不全所致的乳腺结构在数量和形态上的异常。本病的特点是乳腺组成成分的增生,在结构数量及组织形态上表现出异常,故又称为乳腺结构不良症。
乳腺增生症状
乳腺增生早期症状表现以乳腺肿块,乳腺疼痛为基本表现,大约80%的患者有乳房疼痛的症状,多双侧,也可单侧疼痛,疼痛性质分为胀痛、刺痛、窜痛、隐痛或触痛,乳房疼痛的表现常不稳定,在月经前可加重,也常在情绪变化、劳累、天气变化时加重.乳房肿块是诊断乳腺病的主要依据。详细的分型如下:
(1)乳房疼痛:一般或两侧乳房胀痛,刺痛或隐痛不适,疼痛严重不可触摸、行走,疼痛以乳房肿快为主,可向腋窝、胸胁、肩背、上肢放射,也有的表现为乳头疼痛或瘙痒,疼痛随着情绪与月经周期变化而波动,常于月经前或生气时,郁闷时加重,月经来潮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
(2)乳房肿块:一侧或双侧乳房,单个或多个肿块,好发于乳房的外上方,呈片块状,结节状,颗粒状或条索状,以片块状多见,肿块边界不清,中等或稍硬,活动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可有触痛,肿块大小不一,小者如砂粒,大者可超过3-4CM。乳房肿块在月经前增大,月经来潮后缩小变软。
(3)伴随症状:病人常感觉情绪不畅或心烦易怒,可兼见痛经,月经前后不定期等,少数患者乳头溢出棕色或淡黄色液体。乳腺增生病因中医病因:
  (1)情志因素:情志不畅,郁久伤肝,致气机郁滞,蕴结于乳房胃络,经脉阻塞不通,轻则不通则通,重则肝郁气血周流失度,气滞、痰凝、血瘀结聚成块而发本病。
  (2)饮食因素:恣食生冷、肥甘,损伤脾胃,脾运失健则生湿聚痰。痰湿之邪性粘滞,易阻气机,痰气互结,经络阻塞则为乳癖。
  (3)劳倦内伤:房劳、劳力过度,耗伤元气;肾为藏精之脏,赖后天脾胃所养,劳伤日久,脾胃及伤,久则肾益虚,无以灌养冲任,冲任失调而生乳癖。
中医认为乳腺增生病多由思虑伤脾,恼怒伤肝,肝气不舒,肝郁气滞;或思虑伤脾,脾失健运,痰湿内蕴,以致肝脾两伤,痰气相结,瘀滞而成块。女性乳房随着卵巢功能的周期性生理变化而亦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变化使乳管及腺泡发生增生性改变,导致了“经前期乳房胀痛感”。但这种胀痛并不严重,时间也不过经前2~3天左右,一待月经来潮,这种生理性变化即消失,而恢复到原来状况,乳房胀痛随之消失。这一种生理性变化的过程,受卵巢功能的调节。其调节受卵巢分泌的???所控制,主要的是雌激素与黄体素。雌激素促进乳管及管周结缔组织生长,黄体素则促进乳腺小叶及腺泡组织发展,但黄体酮必需在雌激素的影响下才能发生作用。如果黄体功能低落,黄体酮分泌不足,而使雌激素相对过高,则产生这两者之间的不协调、不平衡,就能使月经前的乳腺增生变化加剧,疼痛加重,时间加长,月经后的“复旧”亦不完全,从而日积月累,形成了乳腺增生病。乳腺增生症还与冲任以及肾有关系。所经肝肾不足,冲任失调,亦可形成阳虚痰湿内结而致乳腺增生。妇女的月经不调、痛经、不孕、流产等等常是乳腺增生症常伴发的疾病,如治好这些妇女病,乳腺增生症也就自愈。妇女到了绝经以后,乳腺增生症也就不治自愈。所以,冲任不调实质上是乳腺增生症的一个主要发病原因。
西医病因:
  西医学认为乳房为???作用的靶器官,其在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及其他内分泌激素的综合作用下,发生从胚胎逐步发育,增殖与复旧交替,最终退化的一系列复杂的变化。乳腺增生病的发病主要是内分泌激素失调的观点已被大多数学者公认。本病的发生发展与卵巢内分泌状态密切相关,乳腺组织与子宫内膜一样,受卵巢内分泌周期性调节,并产生相应的周期性变化,因此,乳房也存在相应的增殖和复旧的周期性改变,周期性的激素分泌失调和(或)乳腺组织对激素的敏感性增高是本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排卵前期黄体生成素(LH)和雌二醇(E2)分泌不足,以及黄体期雌二醇绝对或相对增高,孕酮(P)分泌和相对或绝对不足,失去制约雌二醇与保护乳腺组织的作用,使乳腺组织不断处于雌激素的刺激之中,乳腺组织不能由增殖转入复旧或复旧不全,久而久之引起乳腺组织增生,为导致本病的关键。此外,催乳素(PRL)的升高亦直接刺激乳腺组织,并进一步抑制黄体期孕酮的分泌,同时能刺激雌二醇的合成,有助于雌激素水平升高,导致E2/P比例失调,致使雌激素持续对乳腺组织不良刺激,从而引乳腺增生。乳腺增生鉴别诊断当前诊断乳腺增生的要点如下:
1.临床上有一侧或双侧乳房出现单个或多个肿块,多数伴有周期性乳房疼痛,且多与情绪及月经周期有明显的关系,一般月经来潮前一周左右症状加重,行经后肿块的疼痛明显减轻,且连续三个月不能自行缓解。
2.排除生理性乳房疼痛。
3.临床检查乳房可触及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不规则结节,质韧,多位于外上方,结节与周围组织不粘连,可被推动,常有轻度触痛,腋下淋巴结不大。
4.利用钼靶X线、B超、热象图等辅助检测手段,必要行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及局部活组织病理检查以排除乳腺癌,乳腺纤维瘤等其它良、恶性疾病。
乳腺增生病患者若临床表现不典型或没有明显的经前乳房胀痛仅表现为乳房肿块者特别是单侧单个质硬的肿块应与乳腺纤维腺瘤及乳腺癌相鉴别。1.轻度增生――乳痛症,又称单纯性乳腺增生,多见于青年女性,以症状为主而无明显体征。症状:以乳房一侧或双侧周期性疼痛为特征,疼痛与月经周期有关,经前症状明显,经后缓解。体征:乳腺增厚变硬,但摸不到肿块,大多数为弥漫性分布的颗粒。一般不会癌变。值得注重的是,乳腺病早期即为乳腺小叶增生,这时尚不会癌变,但中、晚期有1%的癌变率。2.中度增生――乳腺腺病,结节型。症状:一侧乳房出现局限性肿块伴疼痛,也可双侧。疼痛与月经周期有关,多发生于乳房外上方。体征:肿块较小,大小不等,约1~3cm,较硬,与四周界限不清。3.重度增生――乳腺囊性增生病、肿块型,中年妇女多见。症状有时不明显。症状:早期有疼痛或触痛,但多不明显,有时还有乳头溢液。体征:乳房肿块单一,圆形、光滑、囊性或实性,也可表现为乳房多个囊性结节,有3%~8%的癌变率。
乳腺增生治疗
传统治疗
中医辨证指导下选用中成药或方剂治疗:
(1)属肝气郁结型的,宜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可服逍遥丸、小金片、乳癖丸、犀黄丸等。
(2)属肝肾阴虚型的,宜调补肝肾,化痰散结。可服六味地黄丸、二至丸,同时合用小金丹。
(3)属冲任失调型的,宜调理冲任,温肾平肝。可服小金丹、散结灵等。
西药治疗药物主要有如下一些:
1、???类药三苯氧胺。体内雌激素含量较高或乳腺内雌激素受体敏感性较强,皆有可能引起乳腺增生。三苯氧胺为合成的抗雌激素药物,能减少雌激素对乳腺腺体的刺激。此类药物存在一定不良反应,如干扰月经,导致经血减少、月经推迟或提前等。停药后,大部分会复发。2、非???类治疗药碘剂(碘化钾或复方碘溶液),可减轻疼痛,改善症状。但长期使用碘剂可能影响激素平衡和甲状腺功能,应慎重应用。
3、维生素类药常用的有维生素E、A。但起效较慢,临床疗效不肯定。
4、改善症状的辅助治疗药物在经前期乳房胀满者,用利尿药可减轻症状。但利尿药只能临时缓解症状,故目前应用较少。我院治疗乳腺增生的方法:根据理论,结合现代科学检查诊断,本中心采用了:调与治结合,以调为本,以治为终的治疗法则创立了五联整合疗法:聚合光电离导入法――穴位刺激针挑法――神、气、心、养、调整法――传统医学辨证专人专病针对法――内病外医,表里相辅法。
聚合光电离子导入法:利用人体生物电功能,将药物通过先进的光电离子乳房治疗仪直接导入患者的患病部位。该法起效快,效果持久,对一些服药效果较慢,病情发生又急的患者联合应用效果极好。
穴位刺激针挑法:利用经络学说,根据乳房经脉走向适时适当选择穴位刺激或针挑放血可迅速止痛缓解红、肿、热。该法安全无副作用,针对初发患者疼痛较重,来病较急的特点适用。
神、气、心养调法:据中医辩证理论乳房疾病随情绪喜怒而消长,特别是一些病人自身调节差,该法可使人心安气消,神爽气定,肝疏脾运,是一种较好的心理疗法。
祖国医学辨证专人专病针对法:利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乳腺病病理复杂多样,病情不一的特点,每个病人每种病情,单人单药单药方的原则:对症下药,对病组方,对人调剂的方法,使患者达到服药有效,治疗痊愈的目的。
内病外医,表里相辅法:该法明确了病人病情除辨证服药外,还需调节乳房下垂,乳房发育偏小,乳房不对称,乳头内陷等外形不良的,联合整体外用内服,病好形好一次治疗不在反复。避免不必要的额外治疗。
乳腺增生预防
日常生活护理最重要
这里有五个注意事项是必须严遵不可的,即使你难以面面俱到,也要咨询医生,作出正确取舍。
一:在青春期应配戴合适的胸罩,不要束胸,以利乳房的正常发育。
二:保持精神舒畅和情绪稳定。情绪不稳定会抑制卵巢的排卵功能,使雌激素水平增高,导致乳腺增生。
三:使用含有雌激素的面霜和药物。治疗更年期综合症需要补充外源性雌激素时,应保持最小剂量,最短疗程,否则会使体内激素水平失去平衡而导致乳腺增生。
四:记得哺乳。适时婚育、哺乳对乳腺有好处,30岁以上仍未婚、未育或哺乳少的妇女易患乳腺增生。
五:保持家庭和睦及???和谐。???或性冷淡、???不协调均可引起内分泌紊乱,从而导致乳腺增生的发生。
以上所说,看起来有点抽象,但以下所说的自检方法却是每个女人都可唾手可成的。平时注意定期自检或体检对预防乳腺增生实有莫大功劳。
自我检查功劳高
一:看面对镜子双手下垂,仔细观察双侧乳房是否大小对称。有无不正常突起,皮肤及乳头是否有凹陷或湿疹。
二:触手上举至头部后侧,用右手检查左乳,以指腹轻压乳房,感觉是否有硬块,由乳头开始做环状顺时针方向检查,逐渐向外(约三四圈),至全部乳房检查完为止。用同样的方法检查右乳。
三:卧平躺,右肩下放一个枕头,将右臂弯曲至头下,重复“触”的方法,检查两侧乳房。
四:拧以大拇指和食指压拧乳头,注意有无异常分泌物。自我检查(见下图):乳腺增生饮食
患乳腺增生应多吃以下食物
乳腺增生作用的食物这些食物具有行气通络、化淤、散结的功效,如南瓜蒂、丝瓜、茄子、橘叶、橘核、橘饼、陈皮、青皮、贝母、玫瑰花等食物。可每周变着花样换着吃,比如做成丝瓜汤、肉丝炒茄子、雪梨贝母瘦肉煲、山楂橘饼茶、陈皮粥等。
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多摄入富含纤维素的蔬菜,能延缓胃的排空,延长食物经过消化道的时间,减少脂肪吸收,从而抑制脂肪合成,使激素水平下降,有利于乳腺增生疾病的恢复。研究人员还发现,白菜中含有吲哚-3-甲醇化合物(约占白菜重量的1%),该化合物能帮助分解雌激素。平时可选择如红薯、韭菜、芹菜、芦笋、红萝卜、白豆角、苋菜、芥蓝、通心菜等蔬菜,也可选择如芭蕉、桑葚、石榴、猕猴桃、人参果、黄皮、山华李等水果。建议每天摄入蔬菜500克,水果250克。
大豆食品大豆和由大豆加工而成的食品中含有异黄酮,这种物质能降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减少乳房不适,抑制乳腺增生的发生,有益于乳房健康。建议每天早上喝一杯豆浆,每周吃豆腐或豆腐干3至5次。
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鱼类鱼类中含有必需的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有保护乳腺的作用,对预防乳腺增生有益。可供选择的鱼很多,如黄鱼、鲫鱼、鲢鱼、青鱼、鲤鱼、带鱼、章鱼、鱿鱼等。在每天的餐桌上都要见到鱼,可做成香煎带鱼、红烧鲤鱼、丝瓜鲫鱼汤、蒜子焖鲢鱼、冬菇蒸鱼等。
含碘食物碘可以促使卵巢滤泡黄体化,从而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消除乳腺增生的隐患。海带含有大量碘,海带还具有软坚散结、消除疼痛、缩小肿块的作用。乳腺增生患者,每周应食用海带1至2次,如凉拌海带丝、排骨黄豆炖海带等。
乳制品牛奶、酸奶含有可抑制体内合成胆固醇还原酶的活性物质,还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提高人体对各种逆境的抵抗能力,调动机体的积极因素,有益于乳腺保健。每天喝一瓶酸奶,能减少脂肪吸收,降低乳腺增生的发生率。
菌类食物菌类食物如黑木耳、蘑菇、香菇、银耳、猴头菇等,是天然的生物反应调节剂,能增强人体免疫能力,防止乳腺恶性增生。建议每周煲汤1至2次,如猴头菇煲瘦肉、银耳雪梨煲糖水、香菇花生炖鸡爪等。
富含维生素B6和维生素E的食物这些食物如米糠、酵母、花生、芝麻、核桃等,能消除乳腺增生的隐患,促使乳腺增生康复。建议常吃些咸干花生、核桃炒肉丁、米糠玉米糊等。
河南中医离退休专家医院乳腺病防治康复中心专业治疗乳腺增生、
乳腺纤维瘤、乳腺癌等乳腺疾病,用疗效说话,还您健康美丽乳房!


详细参数产品数量:产品规格:产品包装:产 地:产品价格:交货地点:付款方式:共8条信息上一条1234567下一条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 乳腺增生,乳腺增...”相似的文章

更多>>

乳腺增生疾病

正确的乳房检查 触摸时手掌要平伸,四指并拢,用最敏感的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末端指腹按顺序轻扪乳房的外上,外下,内下,内上区域,最后是乳房中间的乳头及乳晕区,检查时不可用手指抓捏乳腺组织,否则会把抓捏到的... 详细

专家咨询

王强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外科 [详情]

向TA提问

倪幼方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各种心血管 [详情]

向TA提问

程云阁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腔镜 [详情]

向TA提问

常见用药

补中益气丸

[功能主治]色欲伤,腹股沟直疝,腹股....详情

元胡止痛片

[功能主治]理气,活血,止痛。用于行...详情

小儿泻止散

[功能主治]小儿湿热内蕴,非感染性轻...详情

推荐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广州市黄埔区蟹山路3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市海淀区昌运宫15号

哈尔滨第一医院

哈尔滨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51号

猜你喜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