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健康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伤寒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欢迎您!

时间 : 2009-11-30 19:28:02 来源:www.gzcdc.org.cn

[摘要]


积极预防伤寒病发表时间:03-3-26一.什么是伤寒病?
伤寒是一种古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它由伤寒和副伤寒杆菌所引起,包括伤寒和甲、乙、丙三型副伤寒,伤寒远比副伤寒多见,两病很相似,统称为伤寒。目前,伤寒仍然是广州市一种常见的法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

二.伤寒如何传播?
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为其传染源。病人在发病的第2-3周传染性最强;带菌者因没有症状不易被察觉,而且带菌时间可以很长甚至终生,它的传播危险性、意义更大。

传播途径:经口感染传播。主要是人饮用受污染的水和食品而发病,并因此可导致爆发或流行;另外,日常生活接触可以传播,而苍蝇也可以传播伤寒。

无论男女老幼均可以得该病,以儿童少年以及青壮年发病最多,一般发病后不再发病。广州市以郊县地区发病较多,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的5-9月发病为多。

三.发病时有何病症?
潜伏期3-42天,一般为2周,副伤寒略短。病程一般为4周。

发病主要表现为持续高热、畏寒、相对缓脉(体温升高而脉搏没有相应加快)、肝脾肿大和皮肤出现少量细小红疹,其它还有身倦、表情淡漠、耳鸣、胃口差、腹泻或便秘、大便带血,验血可见血液白细胞减少。部分病人在病情恢复,体温下降或已正常时,体温会突然再次升高而再燃、复发。严重者可发生过高热、昏迷,合并心、肝、脑部疾病,最严重的是出现肠穿孔,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伤寒易与其它发热疾病相混淆,常误为肝炎、感冒,但只要及时就诊,抽取血液、大便检查,通过培养和作肥达氏试验,不难作出明确诊断。因此,如果你或你的家人出现原因不明、持续3天以上的畏寒发热的情况应及时去看医生,而高热7天以上更应该怀疑是否患上伤寒。目前治疗伤寒有特效的抗菌素,加上高热期间注意护理、恢复期注意饮食调理预防肠穿孔,该病一般不难治愈。

四.如何预防伤寒?
1.及早隔离治疗病人。隔离期:经治疗症状完全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停药后粪检2次阴性,或者症状完全消失2周后方可解除。病人用过的物品、污染的场所应予以消毒处理。按有关规定病人病后一段时间内不得从事饮食服务业、保育托幼、供水等工种。

2.上述工种从业人员定期体检,发现病人、带菌者应调离岗位。

3.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喝生水、河水,要喝开水、自来水、瓶装水,不吃腐烂不洁食品,生吃瓜果,蔬菜务必洗净或削皮,食物烧熟煮透,餐、厨具要清洁消毒、生熟分开,食物要注意防蝇、防蟑螂。做到饭前便后洗手。

4.搞好环境卫生,防蝇、灭蝇。

5.与病人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或饮用同一污染水源、食品者可应急服药预防,可选服氟哌酸、痢特灵等药物,连服3-5天。

6.免疫预防接种。新型的伤寒vi多糖菌苗具有安全、价廉、反应小、效果好、仅需注射1针的优点,克服旧菌苗难以推广的缺点。注射后虽然仍有少数人会发病,但其病情轻、病程缩短。
关键词: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广州市疾病预防控...”相似的文章

更多>>

伤寒疾病

(一)常规检查 包括血象,尿和粪的检查,血象:白细胞总数常减低,约(3~5)×10^9/L,分类计数见中性粒细胞减少伴核左移,淋巴,单核细胞相对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如分类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超过2%或绝... 详细

专家咨询

王强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外科 [详情]

向TA提问

倪幼方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各种心血管 [详情]

向TA提问

程云阁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腔镜 [详情]

向TA提问

常见用药

补中益气丸

[功能主治]色欲伤,腹股沟直疝,腹股....详情

元胡止痛片

[功能主治]理气,活血,止痛。用于行...详情

小儿泻止散

[功能主治]小儿湿热内蕴,非感染性轻...详情

推荐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广州市黄埔区蟹山路3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市海淀区昌运宫15号

哈尔滨第一医院

哈尔滨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51号

猜你喜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