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09-11-29 16:52:38 来源:www.nursesky.com
神经梅毒的诊断和治疗
梅毒在我国再度流行已有10余年,发病率逐年上升,据全国性病控制中心统计1998年我国梅毒发病人数达53768例,发病率为4.31/10万,其中三期梅毒患者数达143例。随着梅毒发病人数增多,神经梅毒在国内屡有报道[1-3]。梅毒感染向全身播散时,梅毒螺旋体通常侵犯脑膜,早期“正常”脑脊液(CSF)中有15%~40%可发现梅毒螺旋体,有学者用早期梅毒(一期和二期)患者的CSF接种于动物后分离到梅毒螺旋体[4,5],说明梅毒螺旋体常易侵犯神经系统;此外,早期梅毒未能及时、正规和足量的治疗也是导致发生神经梅毒的一个重要原因[6]。现就有关神经梅毒的诊断和治疗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认识神经梅毒的重要性
神经梅毒发病率高[7],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患者,中枢神经系统较易受到侵犯。有报道13%的一期梅毒和25%~40%的二期梅毒患者CSF发现异常。在挪威奥斯陆对953例一期和二期梅毒患者的研究中,发现6.5%发生神经系统受累[7]。在未经治疗的晚期梅毒患者中,神经梅毒是常见的临床表现,发病率可达9.5%~30%,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骨骼系统严重器质性损害中占第一位,仅次于皮肤粘膜的损害。40年代曾报道在40848例精神病患者中,9.3%为神经梅毒所致[8]。且神经梅毒多发于中年或壮年,一旦发病,损及健康,致残或致死,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重大危害。
二、神经梅毒的病程和转归[7]
梅毒螺旋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后,如得不到治疗或治疗不规范,可产生早期无症状神经梅毒、急性梅毒性脑膜炎或自然消退,前二者在经过5~10年后可发展为晚期无症状神经梅毒、脑膜血管梅毒、脊髓痨或麻痹性痴呆。
三、分类及临床表现[7,9-11]
1.无症状神经梅毒(asymptomaticneurosyphilis):患者CSF出现异常,但无临床症状和体征,故CSF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是决定性的。估计本病的病变在脑膜,根据病期和表现,本病可分为早期(从感染梅毒后到5年内发病)和晚期(5年后发病),一般在患梅毒后1~1.5年时,CSF异常发生率最高,未经治疗的本病患者23%~87%可发展为临床神经梅毒。
2.脑膜梅毒(meningealsyphilis):
(1)梅毒性脑膜炎(syphiliticmeningitis):急性梅毒性脑膜炎发病较急,通常发生于感染后数周到数月。本病约占神经梅毒的6%,在年轻人中最为常见,约10%以下患者同时伴有二期梅毒疹,约25%患者是梅毒首发的临床症状。梅毒性脑膜炎通常以脑底部脑膜病变最为明显,脑膜增厚,蛛网膜下腔渗出物增多,颅内压增高,颅神经常受累。可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视乳头水肿,40%患者可合并出现颅神经麻痹,常被累及的有第3、6、7、8对颅神经,尤以听神经损害常见,在急性梅毒性脑膜炎中,约20%患者可出现神经性耳聋,尚无其他提示为梅毒的临床表现,因而在年轻人中,如出现突发性可逆性神经性耳聋,应考虑梅毒的可能,少数患者因颅内高压,可出现局灶性脑损害,出现癫痫、失语、偏瘫等症。梅毒性脑膜炎可分为早期和晚期. 3.脑膜血管梅毒(meningovascularsy?philis):
(1)脑血管梅毒(cerebrovascularsyphi?lis):其实质是脑膜血管的梅毒性动脉内膜炎,造成动脉梗塞,使脑组织缺血和软化,故闭塞性脑血管综合征是脑血管梅毒的特征,一般在感染梅毒后5~12年内发生,少则2年,偶见数个月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本病常为突然发作,前驱症状为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情绪异常等,主要表现有偏瘫或截瘫、失语、癫痫等,约10%患者出现阿-罗瞳孔(ArgyllRobertsonpupils,对光反应消失,调节聚合反应存在)。年轻人中如发生脑血管意外,应考虑脑血管梅毒。本病症状可与动脉硬化性血栓性损害相同,但前者常累及动脉小分支,梗塞范围不大。如不经治疗,本病最终发展为脊髓痨或麻痹性痴呆。
(2)脊髓脑膜血管梅毒(meningovascu?larsyphilisofthespinalcord):脊髓脑膜血管梅毒主要由梅毒性脑膜脊髓炎和脊髓血管梅毒(梅毒性横贯性脊髓炎)组成,由于血管血栓形成,导致脊髓实质退行性变。梅毒性脑膜脊髓炎早期症状为无力和腿部感觉异常,进而出现下肢轻瘫或截瘫,大小便失禁,腿部感觉异常,小腿痉挛而无力,深腱反射亢进。脊髓血管梅毒临床表现为脊髓横断症状,通常在胸廓水平,突发弛缓性截瘫,受损水平以下感觉丧失和尿潴留等。
4.实质性神经梅毒(parenchymatousneurosyphilis):
(1)麻痹性痴呆(generalparesis):发展成麻痹性痴呆的潜伏期为15~20年,经不规则治疗的患者,其发病时间要比从未接受过治疗的患者早4年多。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精神病医院初诊患者中5%~10%
为本病患者,本病占梅毒患者的10%,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6∶1。主要的精神表现为智能障碍,个性改变,痴呆,夸大妄想,欣快,部分表现为抑郁;神经系统表现为癫痫发作,卒中样发作,突然出现偏瘫、失语,此外,还可出现阿-罗瞳孔,视神经萎缩,面、唇、舌、手指震颤,随着病情恶化,痴呆日益明显,大小便及日常生活不能自理,未经治疗者,从发作到死亡为数月至4~5年。
(2)脊髓痨(tabesdorsalis):发展到脊髓痨的平均潜伏期为20~25年,常见于50~60岁年龄组。脊髓痨约占神经梅毒的1/3。本病起病缓慢,主要是腰骶部神经后根和脊髓后索受损的表现。后根受损出现下肢闪电痛、感觉异常或感觉减退,腱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尿潴留性尿失禁和阳痿;脊髓后索变性引起深感觉障碍,导致感觉性共济失调,还可以出现夏可关节(Charcot′sjoints,无痛,非炎性,关节不稳定并肿胀,反复损伤致骨生长过度),早期见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晚期见阿-罗瞳孔、视神经萎缩和内脏危象。
(3)视神经萎缩(opticatrophy):梅毒性视神经萎缩可以是神经梅毒的一个孤立表现,也可以是脊髓痨或麻痹性痴呆中的一种表现,先是单侧受损,而后再累及对侧,呈进行性视力减退,最后失明。
5.神经系统树胶肿(gummasofthenervoussystem):①大脑树胶肿(cerebralgummas):少见,颅内树胶肿是颅内占位性病变,其特征是出现新生物、脑脓肿或结核瘤样的症状,作CT扫描和CSF检查可作出诊断。②脊髓树胶肿(gummaofthespinalcord):表现为脊髓受压,可出现截瘫、大小便失禁,受损以下部位感觉消失,CSF异常。
四、神经梅毒的诊断
神经梅毒的诊断依据:①梅毒感染史和治疗史;②有关神经系统临床表现;③梅毒血清学(特异和非特异)试验;④CSF检查。尤其是CSF检查在神经梅毒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CSF的表现包括细胞数增多[正常(0~8)×109/L]主要是淋巴细胞;蛋白量升高(正常150~450mg/L)和CSF的VDRL试验及FTA-ABS试验异常。在有临床表现的神经梅毒中(包括有CSF细胞数和蛋白量增多的无症状神经梅毒),CSF的VDRL有很高的特异性,因此,CSF-VDRL阳性是诊断神经梅毒的有力证据。CSF的FTA-ABS试验也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但必需考虑在腰穿取CSF标本时被血液污染的可能性,故CSF-FTA-ABS阴性似可排除神经梅毒[12,13]。对于症状不典型、复发性和不适当治疗的部分患者,CSF细胞数和蛋白量均可在正常范围内,有时VDRL亦可为阴性,单独阳性的CSF-FTA-ABS无法判断是活动性或是终末期神经梅毒,此时,CSFIgG指数[(CSFIgG×血清白蛋白)/(CSF白蛋白×血清IgG)]>0.7[7]或CSFTPHA指数[(CSFTPHA滴度/白蛋白系数)×103>100,其中白蛋白系数=CSF白蛋白/血清白蛋白]对神经梅毒的判断是有帮助的[13]。有学者认为CSF-VDRL的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27%,故神经梅毒的诊断还需结合临床判断[14,15]。
五、神经梅毒的治疗[16-18]
青霉素仍然是治疗梅毒最好的药物,有效治疗神经梅毒需保证在治疗期内CSF中青霉素浓度持续维持数倍于最低杀螺旋体浓度(0.018μg/mL),通常治疗梅毒的各种青霉素剂型和剂量很难使CSF达到有效的浓度,大剂量静脉给予青霉素治疗方案(2000~2400万U)可使CSF杀梅毒螺旋体峰值超过0.3μg/mL[7]。可选用的治疗方案如下[12]。
1.水剂青霉素:1800~2400万U静脉滴注,分次给药,每次300~400万U,每4h1次,用药10~14d后,再用苄星青霉素240万U肌内注射,每周1次,共3周。
2.普鲁卡因青霉素:240万U肌内注射,每日1次,加丙磺舒500mg口服,每日4次,用药10~14d后,再用苄星青霉素240万U,每周1次,肌内注射,共3周。
3.头孢曲松:每日1g,肌内注射,共14d,尤其是无症状神经梅毒可用[19]。
为避免吉海反应发生,疗前1d口服泼尼松10mg,每日2次,连服3d。疗后每6个月随访检查CSF1次,分析细胞数、蛋白量和VDRL滴度下降的情况,6个月内细胞数不下降或2年后CSF未完全正常,均需复治。
六、神经梅毒的预防
1.早期梅毒强调及早治疗,正规治疗,尽量争取用青霉素方案治疗。
2.梅毒患者疗后充分随访,如非螺旋体血清试验滴度不下降,或在半年内下降少于2个梯度,尤其用非青霉素制剂治疗者,需作CSF检查。
3.有梅毒感染史的患者出现听力、颅神经、脑膜和视力损害者,均要考虑神经梅毒的诊断[7]。
4.螺旋体血清试验阳性,持续出现不明原因精神或神经病变,需作有关神经梅毒检查或适当治疗[20]。
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