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健康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肾皮质髓质脓肿

教案

时间 : 2009-11-29 05:29:40 来源:www.yymc.edu.cn

[摘要]

 

第十一章泌尿系统疾病

04临本①②③班

2006.5.8-13.

2201、2301、2401教室

李玉林主编.《病理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掌握肾小球肾炎的概念、病理类型和各型病理变化,临床病

理联系及结局。

2、掌握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3、熟悉肾癌和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

4、了解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肾盂肾炎的病因。

 

重点:肾小球肾炎的各型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

肾盂肾炎的病变与临床病理联系。

难点: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

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及各型病变特点。

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引导式

多媒体教学课件,适量彩色粉笔

第一节肾小球肾炎

复习正常肾脏的结构和功能、概述、病因和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约30分钟;

各型病变特点(急性弥漫性增生性、快速进行性、膜性、膜性增生性、系膜生性、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IgA肾病的概念及病变,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临床病理联系及结局。

第二节肾盂肾炎

急性及慢性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第三节肾和膀胱常见肿瘤

一、肾细胞癌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二、肾母细胞瘤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三、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教学主要内容

第十一章泌尿系统疾病

  2001年1月5日,患者,李XX,男性,晨起解小便时,发现洗肉水样血尿(肉眼血尿)大家想一想引起血尿的疾病有哪些?有血尿说明泌尿系统有病变,是炎症(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是肿瘤(肾癌、膀胱癌)?还是结石或结核?本次课介绍除结石以外的疾病: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和膀胱常见肿瘤。

正常肾脏组织结构复习

2、肾小球(renalcorpuscle)结构:

(1)血管球:入球小动脉从血管极进入肾球囊,经过多级分支形成约20-40个毛细血管绊。

(2)肾球囊(鲍曼囊,Bowmen’scapsule):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及壁层上皮细胞间的空隙。

(3)血管系膜:毛细血管间的间质成分,包括系膜细胞及基质,有支持、收缩、吞噬等功能。

重点是滤过膜结构:

 内皮细胞:切面不连续,有70-100nm的窗孔

 基底膜:内、外两侧是疏松层,中间为致密层

 上皮细胞:胞体形成足突,其间有20-30nm滤过隙

3、肾小球的功能:

 (1)滤过作用产生原尿。

 (2)内分泌作用分泌肾素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等。

4、肾小管的功能:重吸收;调节酸碱平衡。

  李XX,女,28岁,1999年,3月1日,早上梳头时发现双眼睑明显水肿,到医院检查有蛋白尿和血尿,医生初步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同学们在总论已学过炎症,哪些原因可引起肾小球肾炎,其发病机制、病理类型、病变特点及临床表现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第一节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GN)

  肾小球肾炎简称肾炎,是一组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比较常见。临床表现主要是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发展至晚期可引起肾功能衰竭,是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是指原发于肾脏的独立性疾病,肾为惟一或主要受损的脏器。

  复习概念:变态反应由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所致的细胞或体液介导的免疫应答导致的组织损伤。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未完全明了,大多数肾炎与体液免疫有关(即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炎症)。

1、内源性:

  肾小球性:基底膜(glomerularbasementmembrane,GBM)内的Ⅳ型胶原;

细胞抗原:如Heymann、内皮、系膜细胞等。

  非球性:DNA核抗原、免疫球蛋白、肿瘤抗原等。

2、外源性: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如细菌、乙肝病毒等;

药物和化学制剂,如:青霉胺,金和汞制剂;异型血清蛋白,类毒素等。

1、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insituimmunecomplexdeposition):肾小球内固有成分作为抗原(Ag),与抗体(Ab)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immunecomplex,IC)。

(1)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anti-GBMnephritis):抗体与基底膜抗原发生反应,IC沉积于基底膜内。

 GBM为抗原的机制:①GBM的结构改变;

②交叉免疫。例如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最新研究资料表明:GBM的抗原成分为是IV型胶原α3链羧基端的非胶原区(NCI)。

(2)Heymann肾炎:Ab+Ag→IC沉积上皮下。

  最新资料表明:Heymann抗原为330kD(megalin糖蛋白与44KD的受体相关蛋白)。

(3)抗体与植入性抗原的反应Ab+Ag(植入于滤过膜的)→IC(沉积于上皮下、基底膜内、内皮下)。

2、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Circulatingimmunecomplexdeposition)非球性Ag与Ab结合在血液中形成IC,可沉积于肾小球滤过膜,引起免疫损伤(属Ⅲ型变态反应)。

(1)IC沉积部位及免疫荧光:

    系膜区、内皮下、上皮下→颗粒状

    基底膜内→线型

(2)影响IC沉积的因素:

  A、IC分子量大小:大者被巨噬细胞吞噬,不沉积;小者则滤过,随尿排出;中分子者易沉积。

  B、电荷:正电荷→上皮下,负电荷→内皮下,中性→系膜区。

  阶段小结:引起肾炎的途径有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和循环免疫复合物形成两种,两者既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共同作用。

3.抗肾小球细胞的抗体Ab+Ag(系膜细胞、内皮细胞、上皮细胞)抗体依赖的细胞毒反应

细胞损伤→系膜细胞增生,内皮细胞损伤,血栓形成,无IC沉积。

4.细胞免疫性肾小球肾炎目前研究认为,致敏T淋巴细胞,也可引起肾小球损伤。

5.肾小球损伤的介质IC沉积如何引起肾小球损伤是肾炎发病机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引起滤过膜损伤的介质种类繁多。

  目前研究认为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补体是最重要的炎症介质(补体-白细胞介导机制);IC固定于滤过膜并激活补体:

  ①C3aC5a血管通透性增加。

  ②C5a(趋化因子)→炎性细胞浸润→蛋白酶、自由基破坏内皮细胞和基底膜。

  ③C5b-C9(膜攻击复合体)→系膜细胞→细胞因子→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引起GBM降解→通透性↑→蛋白尿、血尿、管型尿。

 第二:系膜细胞是分泌和产生细胞外基质的主要细胞之一,而系膜基质聚集则是肾小球硬化的关键机制,目前研究认为系膜细胞分泌的IL-1、PDGF、ET-1、FGF-β能促进自身增殖,TGF-β主要是促进系膜基质解聚,导致系膜细胞肥大,促进系膜细胞表达的平滑肌肌动蛋白,这种活化的平滑肌样系膜细胞可产生Ⅰ、Ⅲ型胶原,后者不易被细胞外基质降解酶清除。促进了肾小球的硬化。因此系膜细胞被认为是研究肾小球硬化的热点。

(二)肾穿刺常规病理检查方法:

  1、光镜观察:HE染色(2μm厚)

  2、特殊染色:

  过碘酸雪夫氏染色(schiffperiodicacidshiff,PAS)

  过碘酸六胺银染色(periodicacid-silvermetheramine,PASM)

  Masson三色染色(Masson’strichromstain)

  3、免疫荧光(免疫组化):IgG、IgM、IgA、C3

  4、透射电镜:电子致密物沉着部位,基底膜、系膜的改变。

二、基本病理变化:炎症的基本病变,(变质、渗出和增生)以增生为主。

1、增生:细胞增生(如系膜细胞、内皮细胞、壁层上皮细胞等);

系膜基质增多;

基底膜增厚。

  2、变质:肾小球玻璃样变(hyalinization)和硬化(sclerosis)。

  肾小球玻变:光镜下HE染色示肾小球内均质的嗜酸物质堆积。

  肾小球硬化:肾小球内细胞↓,毛细血管壁塌陷,管腔闭塞,胶原纤维↑,肾小球囊壁层和脏层愈合,光镜下为无结构的均质红染的物质。

3、渗出:嗜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纤维素等。

4、肾小管和间质的改变肾小管上皮细胞水变性,管腔内形成管型(蛋白、细胞、颗粒管型);间质充血、水肿或纤维化。

三、临床表现:肾炎的临床表现可直接从尿的改变来体现:它们的不同组合即构成了各种综合征。如急性肾炎综合症、肾病综合症等。

四、病理类型:较常见的类型有: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快速进行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膜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

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脂性肾病)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

(一)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acutediffuseproliferativeGN)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炎又称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或链球菌感染后肾炎,多见于儿童。  

病因和机制:与感染有关,主要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12,4和1型引起。该菌又称致肾炎菌株。

  1.感染后1-4周出现症状(抗体形成时间)。

  2.抗链球菌溶血素“O”增高。

  3.本病为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着。

  1、大体:大红肾:体积轻-中度增大,表面光滑,肿胀充血,切面:皮质增厚;

  蚤咬肾:表面散在粟米大小出血点(用光镜、电镜的病变来解释)。

  2、光镜:

  肾小球:体积增大,细胞数目增多(系膜细胞及内皮细胞增生,但光镜下不能区分),肾球囊变窄,部分伴壁层上皮细胞增生;有嗜中性粒细胞渗出。

  肾小管:上皮细胞水变性、脂肪变性,并有管型。

  肾间质:血管充血、间质水肿。

3、电镜::系膜细胞及内皮细胞增生、肿胀,上皮下有驼峰状电子致密物沉积。

4.免疫荧光:颗粒状(IgG、C3)

临床病理联系:

  急性肾炎综合征:起病急,常表现为明显的血尿、轻到中度蛋白尿和水肿,并出现高血

压。重症可有氮质血症或肾功能不全

 1、尿改变:

  血尿、蛋白尿、管型尿(尿质):滤过膜损伤、通透性增加

  少尿、无尿(尿量):细胞增生→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闭塞→血流量减少→滤过率下降→少尿或无尿。

 2、水肿:血管通透性增高,以晨起时眼睑处最明显。

 3、高血压: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

转归:与年龄有关

  儿童预后好,95%可于数周或数月内完全恢复。

  个别迁延发展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成人易发展为慢性。

治疗:以休息和对症为主。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例应给予肾透析,待其自然恢复。不用激素和细胞毒性药物。

本节总结及举例:

  1.提问:肾脏体积增大(大红肾)?→肾皮质增厚?→肾小球体积增大?→细胞数目增多?→免疫复合物沉积?→链球菌感染。

  2.举例:

  病史患儿,男性,7岁。因眼睑浮肿、尿少3天入院。10天前在外玩耍时,右膝关节皮肤严重擦伤,2天后局部皮肤化脓,随进行局部消炎处理,10天后出现上述症状。体格检查:血压130/90mmHg,眼睑浮肿,双下肢浮肿。实验室检查:尿常规示,红细胞(+),尿蛋白(++),红细胞管型0~2/HP;24小时尿量400ml;尿素氮11.2mmol/L,(正常值<9mmol/L);肌酐192μmol/L(<178μmol/L),均高于正常。B超检查示:双肾对称增大。遂住院治疗,经过症支持治疗一月病情基本好转,上述症状消失。

问题1、根据上述资料该患儿的诊断是什么?与皮肤感染有无联系?为什么?

2、为何出现高血压、水肿、少尿、血尿、蛋白尿等改变?

(二)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rapidlyprogressive,RPGN)

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又称新月体性或毛细血管外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此型病情凶险,常在数周或数月内死于肾功能衰竭,为什么进展这么快?

病因及机理:大部分原因不明,小部分伴发于其它肾小球肾炎或疾病:(见表11-1P275)

 1、抗基底膜性肾炎(RPGNⅠ型):血中出现抗GBM抗体,它与基底膜结合,使之严重受损,导致新月体形成;部分病人的GBM抗体与肺泡基膜发生交叉反应→肺出血,伴血尿、蛋白尿、高血压等→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syndrome)。

 2、循环免疫复合物性肾炎(RPGNⅡ型)。当毛细血管壁受损较严重时可转化为新月体肾炎;

 3、免疫反应缺乏型(RPGNⅢ型):如结节性多动脉炎,系统性血管炎等。

  因此,本病并非一种单纯或独立的疾病,新月体形成只反映肾小球有严重损害,不是某一种疾病所特有。

  肾球囊内有新月体或环状体形成

  (1)定义:主要由增生的壁层上皮细胞和渗出的单核细胞构成,可有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在肾球囊壁层呈新月状或环状分布(细胞性新月体);上皮细胞之间出现新生的纤维细胞,纤维组织逐渐增多(纤维―细胞性新月体);最后新月体内细胞完全由纤维组织替代(纤维性新月体)。

  (2)影响:①压迫毛细血管丛;②肾小球纤维化、玻变。

  (3)原因:GBM严重损伤,致血液中纤维素渗出,刺激壁层上皮细胞增生。

  (4)诊断:新月体体积>50%,有新月体的肾小球>50%,

 2.电镜:基底膜缺损和断裂,可有电子致密物沉积。

 3.免疫荧光:与病因有关:颗粒状、线性或阴性。

 4.大体:双肾肿大、苍白,皮质常有点状出血。

临床病理联系:

  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征:血尿和蛋白尿,迅速出现少尿或无尿伴氮质血症,引起急性肾衰。

预后:较差(与新月体数目及发展有关)

  近年来采用下述两种治疗方法患者的预后大有改观。

  ①强化血浆置换疗法:应用血浆置换机,将正常血浆置换病人血浆,每日一次,每次2L,一个疗程10次,直至血中抗基底膜抗体或IC转阴。

  ②四联疗法,冲击治疗:皮质激素、细胞毒性药物、抗凝血药,血小板解聚药联合治疗。

(三)肾病综合征及相关肾炎类型

前面讲述的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虽然病情凶险,但较少见,临床上多见的是慢性型肾炎的早期病变,主要有下面四种:

1、膜性肾小球肾炎(membranousGN)

  为引起成人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类型,起病缓慢,病程长。多见于青年人和中年人。85%的病例原因不明,属原发性;其余为继发性,原因可能是:

  ①慢性免疫复合物性肾炎沉积。如: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梅毒等

  ②膜攻击复合体C5b-C9,可激活肾小球上皮细胞和系膜细胞→蛋白酶、氧化剂,可在无中性粒细胞参与时引起肾小球损伤。

  ③抗上皮细胞膜抗体。

  ④与遗传因素有关。

  ①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弥漫增厚,银染:GBM上有钉状突起与基底膜垂直相连,形如“梳齿”。

  ②球内不伴有细胞增生和炎细胞渗出(故又称膜性肾病)。

  ③肾小管上皮水变性、细胞内玻变或脂变。

 ⑵电镜:上皮下有小丘状沉积物,大小相似,分布均匀,基底膜增生形成钉状突起插在沉积物之间。病变发展过程分四期。

  早期:基底膜外IC沉积,基底膜呈钉状增生并逐渐包围沉积物,直至IC完全被埋藏于增厚的基底膜中,基底膜内IC逐渐溶解,呈“虫蚀状”。

  晚期:基底膜高度增厚,毛细血管腔狭小,肾小球硬化、玻变。

 ⑶免疫荧光:颗粒状(IgG+C3)。

 ⑷大体:大白肾:双肾肿大、苍白。

临床病理联系:肾病综合征(非选择性蛋白尿)。

预后:①1/4病例可自发缓解,无钉突时激素治疗有一定疗效,钉突形成后则不敏感;②40%转变为慢性肾小球肾炎。

2、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mbranoproliferative,GN)

⑴、光镜: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系膜区增宽,毛细血管壁不规则增厚,管腔变窄。为什么?原因:系膜细胞增生并插入内皮细胞与基底膜之间(Ⅰ型),或插入基底膜内(Ⅱ型),使管

壁增厚、血管球呈分叶状。银染:毛细血管壁呈“双轨”状结构。

⑵、电镜:同光镜,球内见电子致密物沉积,分2型

  Ⅰ型:内皮下,占2/3。

  Ⅱ型:基底膜致密层内(致密沉积物病)。

⑶、免疫荧光:颗粒状(C3)

临床病理联系:

  (1)半数:肾病综合征

  (2)少数:轻度蛋白尿或血尿。

  (3)低补体血症:肾小球内大量C3沉积。

  (4)晚期:高血压、肾衰

结局:预后差,对激素治疗无效。病变进行性发展,50%在10年内发展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并出现肾衰。

3、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sangialproliferative,GN)

  ⑴原发:占多数,原因不明,可由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迁延而来。

  ⑵继发: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等。

病理变化: 

  ⑴光镜:弥漫性系膜细胞及基质增生,系膜区增宽,毛细血管壁无明显变化。管腔通畅。严重时系膜硬化。

  ⑵电镜:系膜细胞及基质增生,有电子致密物沉积。

 (3)免疫荧光:IgG、IgM、C3阳性。

临床特征及结局

⑴为我国最常见的类型,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⑵多数为无症状蛋白尿\复发性血尿;少数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三高一低。

(3)临床发展缓慢,一般预后好,2-3年内可消退。系膜增生明显者对激素及细胞毒性药物疗效差,少数系膜硬化者可发展为慢性肾小球肾炎。

小结:上述两型均表现为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系膜区增宽,但前者系膜细胞增生并插入,使管壁不规则增厚,出现“双轨”状结构;而后者一般无插入及毛细血管壁的变化。          

上述三型肾炎的病名中均有“膜”字,前者是基底膜,而后两者则为“系膜”,三者的比较见下表。

  系膜增生性、膜性增生性、膜性肾小球肾炎三者的比较

4、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minimalchangeGN)

概况:多见于小儿,临床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是儿童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病变特

点是弥漫性上皮细胞足突消失。

光镜:①肾小球基本正常或病变轻微;

②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有大量脂质和玻璃样小滴,小管内有透明管型(脂性肾病)。

 电镜:①足突融合消失,或变扁平(治疗后,足突可恢复)。

②基底膜正常,无沉积物。

 荧光:未发现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

 大体:肾肿大、色苍白,切面:黄色脂纹(大量脂质沉着)。

临床病理联系:肾病综合征(三高一低)(但为选择性蛋白尿)。

预后:①儿童患者预后好,90%对激素敏感,完全恢复。

②5%可复发,转为慢性。

病因:T细胞功能异常→细胞因子增多损伤足细胞;

  课中提问:临床上以肾病综合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肾炎有哪些?其区别是什么?

答案: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肾炎及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前两者表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而后者则为选择性蛋白尿。

5、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segmentalglomerulosclerosisFSG)特点:肾小球硬化以局灶性、节段性分布。病变仅于部分肾小球的部分小叶或毛细血管袢。病变:光镜:①多数肾小球病变轻微或基本正常,部分系膜基质增多,毛细血管襻塌陷,基底膜皱缩,玻璃样物质或脂质沉积;②病灶周围易出现球囊粘连;③病变以肾小球血管极处多见。病变发展→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免疫荧光:IgM、C3在病灶区粗颗粒、大块状沉积。

电镜:硬化性病灶内有大块状电子致密物,上皮足突消失。

临床:大量蛋白尿,难治性肾病综合症,对激素治疗不敏感,2/3伴血尿、高血压,肾功不全。(四)IgA肾病(IgAnephropathy)特点:肾小球系膜区大量IgA沉积为主要特点的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以血尿为主,复发性镜下或肉眼血尿。有时合并蛋白尿,肾病综合症。甚至肾衰。病变:光镜:病变类型包括轻微病变型、局灶增生型、弥漫系膜增生型、毛细血管内增生型、新月体型、硬化型。其中系膜增生型多见。免疫荧光:特点为系膜区有高强度的IgA、C3沉积。

电镜:系膜区有高密度的电子致密物沉积。

(五)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GN)

概况:为各型肾小球肾炎发展到晚期的结局(终末期肾),有的病人过去有肾炎病史,25%病人无自觉症状,无肾炎病史,发现时亦为晚期。多见于成年人。

病理变化:(6+3公式)

 ①大部分肾小球纤维化、玻变(玻璃球);所属肾小管萎缩或消失,间质纤维化,使玻变肾小球呈“集中现象”。

②病变轻的肾单位:肾小球代偿性肥大,肾小管代偿性扩张并见管型。因间质纤维增生而收缩,萎缩的肾单位和肥大的肾单位相互交错,使肾呈颗粒状。

③间质:纤维组织增生,L、M细胞浸润,小动脉硬化。

大体: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双侧肾对称性萎缩,表现为六变:体积变小、重量变轻、质地变硬、表面变形(呈细小颗粒状)、切面皮质变薄(皮髓分界不清)、颜色变深。

临床病理联系:慢性肾炎合征

①多尿、夜尿、低比重尿:肾单位丧失,血流通过残存肾小球的速度加快,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重吸收有限,大量水分不能再吸收。

  ②高血压:肾缺血→肾素↑→高血压→A硬化→加重缺血。

  ③贫血:肾单位↓,红细胞生成素↓,毒性产物↑→抑制骨髓造血。

  ④氮质血症:滤过率下降,血尿素氮↑(BUN<25mg/dl),肌酐↑(<2mg/dl)增高。

  ⑤尿毒症:GFR<25ml/min,BUN>55mg/dl,肌酐>5mg/dl伴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全身各系统中毒症状和体征。

预后:极差,死于尿毒症(肾衰),心力衰竭、脑出血(高血压)或继发性感染。

(机体抵抗力↓)

治疗:限制食物中蛋白及磷入量,积极控制高血压,透析疗法:血液透析--先作动静脉瘘管,每周三次,每次4-6小时,腹膜透析:(CAPD)、肾移植

             

第二节肾盂肾炎(pyelonephritis)

 定义:肾盂肾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主要累及肾盂、肾间质和肾小管的化脓性炎症。

 临床表现:常伴发热,腰痛,血、脓、菌尿,膀胱刺激症状,晚期出现肾功不全和高血压,女性多见。

 发病情况: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女>男(约9-10倍)。

一、急性肾盂肾炎(acutepyelonephritis)是细菌感染引起的以肾盂、肾间质和肾小管为主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病因和发病机理:

 1、病因:细菌感染G(-)―大肠杆菌60-80%,变形杆菌、产气杆菌、肠杆菌和葡萄球菌

 2、感染途径:

血源性:少见由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细菌栓塞于肾小球或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葡萄球菌多见,两侧肾可同时受累。

  上行性:常见,由膀胱炎、尿道炎→输尿管或输尿管周围淋巴管→肾盂→肾盏、肾间质。大肠杆菌多见。病变累及一侧或双侧肾脏。

 3.发病机制:

①首先大肠杆菌在尿道内生长:A细菌的粘附力强。B尿道插管,膀胱镜检。

C女性尿道短。D激素变化、易受损。

  ②合并有尿路梗阻,细菌滞留而繁殖。

  ③返流:输尿管开口异常,先天缺失、变短,憩室。膀胱内压↑,尿液返流入输尿管→肾盂→肾盏→紧乳头孔→肾实质→肾内返流。

病理变化:
肉眼:肾肿大,充血、散在小脓肿、出血点;切面肾髓质见黄色条纹,向皮质延伸;肾盂黏膜充血水肿,有浓性渗出物附着。镜下:主要病变为肾间质的化脓性炎或脓肿形成和肾小管坏死。上行性感染病变为肾盂→肾间质→肾小管下行性感染病变为肾皮质→肾间质→肾盂合并症:1、肾乳头坏死2、肾盂积脓3、肾周围脓肿临床病理联系:全身症状:寒战、高热、白细胞增多。泌尿道症状:脓尿、菌尿、管型尿及血尿和膀胱刺激症。结局:一般预后好,经抗生素治疗后症状消退,但可复发。如尿路梗阻,糖尿病、免疫障碍者,病情严重→败血症。肾乳头坏死→急性肾衰。

二、慢性肾盂肾炎(chronicpyelonephritis)

概述:由急性肾盂肾炎因未及时治疗或者治疗不彻底;尿路梗阻未完全解除;或者存在膀胱输尿管返流,反复发作而转为慢性。

病理变化:表现为肾盂、肾间质的慢性炎症,常反复发作,并渐进性引起肾实质破坏

 1、病灶轻重不等,混杂有相对正常的肾组织。2、瘢痕区的肾组织破坏3、小血管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4.肾小管萎缩或囊性扩张,胶质管型形成。
5.肾小球周围纤维化,晚期肾小球缺血硬化。有些肾单位代偿肥大。

大体:疤痕性肾固缩肾(又称疤痕肾),与慢性肾小球肾炎主要不同点有:

  ①双肾不对称,大小不等,体积缩小,质地变硬。

  ②表面高度变形,不规则疤痕。

  ③皮髓分不清,肾乳头萎缩。

  ④肾盂肾盏变形、肾盂粘膜增厚、粗糙。

临床病理联系: 

  ①急性发作时与急性肾盂肾炎相似症状。

  ②多尿、夜尿:肾小管功能严重损害→尿浓缩功能下降→低钠、低钾、代谢性酸中毒。

  ③高血压,肾功能不全:肾组织纤维化,小血管硬化→缺血→肾素↑

结局:早期―及时治疗,可控制病情发展,功能代偿而不出现严重后果。

晚期―因肾功能严重受损→尿毒症,顽固性高血压或心衰而死亡。

①病程>6个月,伴下列其中之一;

②肾盂造影示肾盂、肾盏变形

③肾外形凹凸不平

④肾小管功能受损。

          第三节肾和膀胱常见肿瘤

一、肾细胞癌(renalcellcarcinoma)

概述:最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占85%,多见于60岁左右的男性,发生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简称肾腺癌。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尿、肾区疼痛和腹部肿块。

病因和发病机理:近年来研究认为肾癌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烟草是引起肾癌的重要因素,据初步统计吸烟者肾癌的发生率是非吸烟者的二倍。

 ②另一项国际性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的危险因素包括:肥胖、高血压、接触石棉、石油产物和重金属等。

③与遗传因素的作用和基因改变有关,发病与位于染色体上的3p25-26抑癌基因丢失有关。

  ①部位:肾的两极、上极更为多见。

②形态:单个,直径3-15cm,圆形,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有假包膜。

切面:淡黄、灰白、出血、坏死、软化或钙化,常表现为红、黄、灰、白等多色性。

  近年,对于家族性和散发性肾细胞癌的细胞遗传学和组织学的综合研究,对肾细胞癌的分类有所修改:

  ①透明细胞癌:为最常见的类型,占肾细胞癌的70%~80%。镜下:细胞体积较大、多角形、轮廓清楚、胞浆透明而得名,其间血管丰富。

  ②乳头状癌:占10%~15%,特征为乳头结构形成。细胞遗传学异常为染色体三体形成。

  ③嫌色细胞癌:约占5%,预后好

转移: 早期血行转移:→肺、骨。

淋巴结转移→肾门及主动脉旁淋巴结。

临床病理联系:

  1.具有诊断意义的三个典型症状:是无痛性血尿、肾区疼痛、肿块。

  2.异位激素及症状:副肿瘤症状和激素样物质的作用:红细胞增多症、高钙血症(甲状旁腺样激素)。

预后:较差,平均5年生存率为45%,无转移者70%;若有侵犯生存率则下降至15%-20%。

二.肾母细胞瘤(nephroblastomaWilms`tumor)是肾胚基来源的肿瘤,多见于1-4岁的小儿。

病变:常为单侧,少数为双侧。肿瘤成球形,界线清楚,压迫周围肾组织→假包膜。

切面多彩样:灰白色、鱼肉状,常有钙化、出血、坏死等。

镜下:为原始的肾小球、肾小管样结构,也可出现鳞状上皮,周围为梭形细胞基质。

还可见横纹等成分。

临床:出现巨大肿块、腹痛、肠梗阻等。

三、膀胱移行细胞癌(transitionalcellcarcinomaofthebladder)

概述:是泌尿道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生年龄50-70岁(男>女3倍)。

 1.部位:在膀胱侧壁及三角区近输尿管开口处。

 2.肉眼:形态与分化程度有关,分化好者:乳头状、息肉状、有蒂;分化差者:斑块状,菜花状伴有浸润。

 3.镜下:移行细胞癌占90%,鳞癌和腺癌少见。根据①乳头状结构②细胞层次③异形性

④浸润深度,分Ⅰ、Ⅱ、Ⅲ级。

 0级即移行上皮乳头状瘤,形态学为良性肿瘤,但生物学行为不佳,术后复发率高达50%以上,复发次数增多,恶性程度增高,而转变为癌,故将其定位为移行细胞上皮乳头状癌O级。

移行细胞癌(transitionalcellcarcinoma);占90%Ⅰ级:癌组织呈细乳头状,细胞层次较多(>5-7层),有异型。排列不整,核大小不一,核分裂可见。Ⅱ级:部分乳头状(>10层),有许多实体癌巢,有明显异型。Ⅲ级:很少乳头状,巢状分散,癌细胞高度未分化。鳞状细胞癌;占5%,常在鳞化的基础上发生。腺癌;占1―2%来自脐尿管残余、尿道周围和前列腺周围的腺体。转移:淋巴道转移→局部淋巴结;晚期血道转移临床病理联系:主要为无痛性血尿。若侵犯膀胱壁→尿频、尿急、尿痛。阻塞输尿管开口→肾盂肾炎、积水、积脓等。预后:Ⅰ级预后较好,Ⅱ、Ⅲ级预后差。

  结束语:本章介绍的泌尿系统疾病中,能引起血尿的疾病有:急性肾炎、快速进行性、系膜增生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和部分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癌、膀胱癌等,血尿在这些疾病中的表现各异,同时伴有其它表现,构成了各种疾病的临床特点。

复习思考题及病例分析:

 1.名词解释:

  新月体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大红肾肾病综合征急性肾炎综合征。

 2.问答题:

  (1).试述急性弥漫性增生肾小球肾炎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2).引起肾病综合征的肾小球肾炎有哪些?

  (3).试比较慢性肾盂肾炎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异同.

  (4).一病人,7岁时有过水肿,少尿、血尿、蛋白尿、病史,以后多次发作,45岁时出现多尿、夜尿、头昏、贫血、肾衰,试分析患者患何病?写出诊断及主要病变。

  (5).试分析可引起血尿的疾病有哪些?病变特点如何?

 3.病例分析(供课后小组讨论):

  病例1:王XX,女性,15岁,湖南隆回人,学生。因呕吐7天,少尿6天于2001年9月9日入院(湘雅医院肾内科,01床)。40天以前(8月20日)双脚长“脚癣”并发感染,当地用庆大霉素治疗(用量不详)。至9月3日出现少尿(每日少于50ml),伴呕吐,至今已15天。实验室检查:RBC3.5E12/LHb99g/L,BUN16.14mmuol/L,Cr934.8umol/L,SAb+、eAb+、cAb+,尿常规:Pro++++、RBC++++/HP、WBC0―3/HP。临床诊断:急性肾功能衰竭查因:1、急性肾小管损伤?2、急性肾小球肾炎?3、急进性肾炎?(诊断: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病例2;患者,男性,26岁。因浮肿、血尿、少尿20天,恶心、呕吐3天入院。体格检查:血压21.9/13.3kPa,面色苍白,颜面部及双下肢浮肿。实验室检查:24小时尿量150ml,尿色洗肉水样,尿蛋白(++),红细胞(+++),红细胞管型1~3个/HP;肌酐426μmol/L,明显高于正常值。B超检查示:双肾增大。(诊断: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病例3;患者,男性,40岁。因反复浮肿、蛋白尿2年,恶心呕吐半年入院。夜间尿量明显多于白天。体格检查:血压20.7/12.6kPa。面色苍白,颜面部、双下肢浮肿,心界向左下扩大。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0g/L;尿常规示,颗粒管型1~2个/HP,蛋白(+),白细胞0~1个/HP;24小时尿量2500ml,比重1.010;血肌酐650μmol/L。B超检查示:双肾对称性缩小。(诊断:慢性肾炎)

  病例4;患者,女性,38岁。反复尿频、尿急、尿痛18年,夜尿增多10年,阵发性腰痛伴间歇性眼睑浮肿5年,复发加重5天入院。体格检查:血压21.9/13.8kPa,心、肺(―)。双肾区叩痛。实验室检查:尿白细胞(+++),尿比重1.012,尿蛋白(++),血肌酐510μmol/L,尿培养为大肠杆菌生长。B超检查示:双肾不对称性缩小。(诊断:慢性肾盂肾炎)

  病例5;患者,男性,60岁。因发热乏力,体重减轻半年,右侧腰痛,血尿5天入院。有吸烟史。体格检查:体温38.5℃,肾区可触及一质硬不活动肿块,约6cm×5cm×5cm。B超检查示:肿块位于右肾上极。(诊断:肾癌)

  病例6;患者,男性,65岁,印染厂工人。因无痛性血尿伴尿频、尿急、尿痛10天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8℃,肾区无叩击痛。B超检查发现突入膀胱腔内的新生物。(诊断:膀胱癌)

          
关键词: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教案”相似的文章

更多>>

肾皮质髓质脓肿疾病

实验室检查:除尿液分析 和尿培养阳性外,其他检查结果同肾皮质脓肿,这是由于肾皮质髓质脓肿与肾盏肾盂相通之故,与肾皮质脓肿相比,本症血培养阳性率更高。 影象学检查:超声和CT是肾皮质髓质脓肿最基本和有效的... 详细

专家咨询

王强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外科 [详情]

向TA提问

倪幼方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各种心血管 [详情]

向TA提问

程云阁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腔镜 [详情]

向TA提问

常见用药

补中益气丸

[功能主治]色欲伤,腹股沟直疝,腹股....详情

元胡止痛片

[功能主治]理气,活血,止痛。用于行...详情

小儿泻止散

[功能主治]小儿湿热内蕴,非感染性轻...详情

推荐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广州市黄埔区蟹山路3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市海淀区昌运宫15号

哈尔滨第一医院

哈尔滨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51号

猜你喜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