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
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问专家

提建议

回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 久久健康网> 疾病百科> 疾病症状> 先天性髋脱位

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坏死--先天性髋脱位治疗中并发股骨头坏死

时间 : 2009-11-28 04:05:37 来源:www.cnoh.net

[摘要]

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坏死--先天性髋脱位治疗中并发股骨头坏死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CongenitalDislocationoftheHip简称CDH)是指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股骨头自髋臼内脱位的一种骨病。股骨头骺骨化中心的缺血坏死往往是在采取复位治疗后(手术的或非手术的),对先天性的髋关节发育不良或不稳,或髋关节半脱位、脱位,或对髋关节畸形性脱位(Teratologicdislocation)治疗中所出现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国内、外学者对此报导已相当多见。过去对病因学和预防学做过许多研究,但对髋骨发育成熟中的年代学,后天畸形的原因及长期治疗的情况,却较少的研究。这种特有的并发症是治疗中在所难免的。避免粗暴的手法复位,采用屈曲外展逐步牵引法,显然可以减低坏死率,也被人们所接受,但对骨骼后来的发育成熟的结局,以及生物过程却了解甚少。当前对这种缺血坏死仍以X线学的检查为主,主要观察股骨头第二骨化中心的出现或不出现,以及股骨骺板和股骨近侧干骺端的X线变化,因这种变化是以其分布的血管变化为病变基础的。血管的损害,可有选择性的累及股骨近侧的主要区域,在不同时期可由动脉闭塞,也可静脉闭塞,也可累及重要的侧枝循环,因此系列地研究全部X线上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目的在于观察和描述股骨近端(包括骨骺、骺板、干骺端和大粗隆)随着血管损害的变化而发生的X线上的变化;在于按照血管变化的类型去解释那些发现,并对其长期的变化过程予以评估;在于要分析、确定对预后不利的特殊问题,以及确定得到较好后果的标准。
  关于先天性髋脱位治疗后的股骨头骺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各家报告由于治疗手段不同而不同,但总的看,非手术疗法较手术疗法的坏死发生率低,尤其在术前或复位前有两周以上的牵引者,坏死发生率最低。

一、病因及其有关因素
  (一)病因
  这种并发症是由于股骨头骺血管受损害所致。这种血管损害可涉及股骨头和骨骺两者,也可涉及其一,如损害仅限于第二骨化中心,其变化则为可逆的,有部分或全部的生长障碍;如损害发生在骺外侧,可发生进行性头外翻成角、颈缩短;如损害发生在中心,则会发生颈明显缩短,但很少有颈干角的变化,如损害发生在整个头骺及干骺部,则会发生不可逆变化,导致头、颈部广泛病变。髋臼由于血管化受到损害,或畸形的股骨头对髋臼缺乏适当生物力学刺激,以至发生髋臼的广泛病变与畸形。
  引起血管损害的原因,是由于强行复位后旋股内侧动脉损伤,以及关节内压力过高。当髋关节被固定于过度屈曲外展位或过度内旋位时,而髂腰肌、内收肌和耻骨肌存有挛缩,旋股内侧动脉很易被挤压在髂腰肌腱和内收肌、耻骨肌之间而阻断血运。如再极度外展时,旋股内侧动脉可被挤压于髂腰肌腱与耻骨臼缘之间;当屈曲外展位时,也能将旋股内侧动脉挤压于髋腰肌与股骨颈之间。Ogden曾指出旋股内侧动脉的外骺支,可在髋臼上侧或后侧干骺间沟内受压而阻断血运。因此,极度屈曲外展位是招致先天性髋脱位复位后股骨头坏死的原因之一。
  当复位后髋关节保持外展和内旋位时,关节内压增高,引起静脉返流障碍,致股骨头骺静脉郁滞,输入血量减少,甚而血流中断而发生缺血坏死。
  (二)有关因素
  1.年龄。开始治疗时的年龄,与发生坏死的程度和类型有关。许多资料表明,重度头坏死易发生于新生儿至6个月以下婴儿,因这年龄组的股骨头对缺血最脆弱。但由于其修复力很强,塑形力也强,故残留的后遗症较少。其修复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弱,坏死率与年龄成正比。3个月以内的新生儿约90%能够恢复;大于2岁其恢复率竞可降为20%~30%;6个月以前小儿的股骨头臼之间处于不稳定状态,新生儿髋臼前倾角小,股骨颈前倾角大(与成人不同),这样易因不稳定状态而使局部的血供遭到损害而缺血。
  2.与复位前的初期牵引有关。临床资料表明,复位前行平均3周的骨牵引(1周~2个月),其坏死率明显下降。Kalamehi(1980)用初期骨牵引的50个髋,与无骨牵引的58个髋相比,其坏死率在第Ⅲ、Ⅳ型坏死有明显下降,用牵引者发生Ⅲ型坏死5例,Ⅳ型坏死2例(14%);而无牵引者Ⅲ型坏死12例,Ⅳ型坏死12例(41.4%);上海中山医院统计术前牵引少于2周者,坏死率为39%,2周以上牵引者,坏死率为17.2%;而早先未曾作过牵引者,坏死率竟达55%。Grego和Schwartzmann术前用骨牵引,没有一例坏死发生。如在初期牵引有困难,可配合内收肌腱切断,或髂腰肌腱切断,或臀中肌止点松解下移,其坏死率还可下降。Salter由于作了内收肌腱切断加骨牵引,其坏死率由30%下降为5%。此外,骨牵引不仅可减少头坏死率,也使髋臼三角软骨的坏死率降低,从而也减少了严重的生长障碍和畸形发生。
  3.复位时使用麻醉。在麻醉后复位比不使用麻醉复位其坏死率明显下降。Kalamchi等通常在麻醉下进行复位,有52个髋用全麻,55个髋不用,结果前者发生第Ⅳ型坏死率为7.6%,而后者发生第Ⅳ型坏死率为18%。使用麻醉主要是使肌肉松弛,避免血管或关节软骨损伤,同时也利用在轻柔手法下复位成功。
  4.复位后的制动。一般均使用蛙形石膏,塑料板或铝板固定于屈曲外展位,但常因髋关节内压增高,以及旋股内侧血管被挤压而缺血坏死率甚高,为此,目前提倡髋外展30o~60o,屈髋90o的改良位,但稳定程度不如蛙式。当髋脱位不稳定时,应行初期牵引后,再用改良蛙式固定。
  5.支架的使用。在1岁内小儿常使用各种外展支架,如Frejka,Pillow夹板,Pavlik挽具等,具有持续牵引作用,且患髋在一定范围内活动,但不能完全避免缺血坏死。目前国内使用的连衣挽具,对1岁内小儿复位后降低坏死率有一定作用。对经过初期治疗后有坏死征象者,可改用外展支架,除进一步保证其稳定性外,又可促进髋臼发育。一般使用外展支架平均18个月。
  6.开放复位。不适当的手术操作,会破坏股骨头的血运,采用后侧入路时很易损伤主要的外骺动脉,而引起缺血坏死。

二、股骨头骺发育与血管变化的关系
  根据现代解剖学的研究,发现股骨近端的正常发育与其血供有着生死攸关的重要关系。与长管状骨的发育相比,股骨近端显示出明显的模塑性。由最初单独的股骨近侧骨骺发育成股骨头、颈、骺板和干骺端内侧部。其生长发育应包括四种因素:软骨骨骺间质组织的扩展;软骨骨骺向骨化骨骺的转变;骺板纵向的生长和骺板横向(增粗)的生长。后者包括两个在骺板周围的边缘的同步生长。股骨头和颈是靠独特的纵向与横向生长模造来发育的。当以上四种因素中的任何一种受到损害时,都会导致畸形。最可能都受累,但程度上可有不同。出生时,股骨近端膨大,股骨头和颈为软骨性骨骺完整地连在一起。一个单一的横向骺板,紧靠小粗隆以上。当幼儿4~6个月时,骺板迅速地在内、外和中心不同区.以高度不同为特征,形成一组三角形之外形,三个相对分离而在功能上又结合在一起的骺板生长带。股骨头骺,大粗隆骨骺和演化股骨颈的骺板内骨骺,变得更加明显。随着骺板的变化,在股骨头软骨骨骺内中央细胞,在广泛的软骨管内(血管网)发生过度萎缩,微血管网的功能丧失,软骨的转变被阻滞和吸收,此时最易发生缺血性坏死。血管决定了小儿股骨近端形态学上的变化。当出生后6个月时,血液从两个途径供应股骨近端软骨骨骺中,旋股内侧动脉(内环动脉)供应骺板和干骺内侧、后侧的大部分(即股骨头区),而旋股外侧动脉(外环动脉)最初供应到骨骺、骺板和干骺外侧、前侧部,即大粗隆区。股骨头韧带动脉(圆韧带动脉)只供应股骨头附着点周围之小部分。两个主要动脉系统的分支进入骺软骨内之后,并不相互沟通,因均为末梢动脉系统,所以至少在第二骨化中心形成前的早期,在股骨近端软骨骨骺内已出现侧枝循环,既便是极少。生后6~12个月时,由于骺区内侧和中央侧生长率相对迅速,在股骨头下方内侧骺板出现了角度。以此为股骨颈的发育基准,结果使股骨颈在解剖上就形成了明显的实体。整个股骨颈膨大取决于股骨头骺板最初纵向发育生长的条件。由于股骨颈膨大,同样地骺板被间质细胞分裂所扩展,股骨颈上、后侧骺板增加宽度和保持宽度,同时,干骺端沿其内缘进行再塑造。这些极其复杂的变化,需要有足够的血运供应,包括动脉的和静脉的血供。正常细胞的机能受到损害,则易使最原始的股骨颈成形瓦解,结果使骺板成为一个易位的结构。当6~12个月时,股骨近端的血供也出现连续的演变。外旋动脉最初向前供应囊内干骺和囊外大粗隆,而内旋动脉经过后上支和后内支,主要供应股骨头骺和骺板,与骺内骺板一样,少数几支从内后系统供应于骺内侧,另有几支后上血管进入骺内区,也供应干骺区。过几年后,后上支成为囊内供应支。了解形态学上的解剖结构和股骨近端血管的生长发育,可因对股骨近端各种动脉进行选择性阻断,就可能出现解剖上的畸形。无论是急性的、短暂的或慢性的供血不良,在骨骼内均有随着血管再生而导致X线上的变化。在前骨化中心内,类骨组织沉积之前缺血,将引起第二骨化中心延迟出现。如缺血发生在已发育的骨化中心,将会引起骨小粱内骨细胞死亡。随着血管再生,非细胞组成的骨小梁发生模造和替换,则是易被机械所伤害的时期,这些组织学上的变化,显示到X线学上就成为致密度增高现象,破碎和再骨化。每个变化均取决于最早血管损伤的类型。生长骺板最早是被一个或多个发育着的骨化中心,分出的软骨小管系统所供应。生长骺板的局部缺血,有自细胞浸润和细胞分裂减少或实际上的细胞坏死。由于相邻的骺板在有生命活力的部分,能继续向纵向生长,而无生命活力或活力低下的部分,就"落在后面"。骺板间质的扩张填满了裂隙,这些软骨岛仍留在干骺中,尽管它们与某些骺板连在一起,它们在X线学上仍形成透光区。在I型病变中在股骨头外侧可见到这种特殊的影像。由于生长率和软骨~骨化成熟的速度不同,软骨的伸展有可能随骨骺和干骺间再度出现成熟的骨桥,最后的结局是骨骺闭合。更为严重的皿管损害,能导致更加广泛的组织学和放射线学上的变化,缺血骨骺的再骨化,或原始骨化都可能有严重的延迟,且往往发生的不完全。生长细胞柱被广泛的破坏,增加了骨骺过早闭合的机会。Ⅲ型的早期闭合比Ⅱ型或Ⅳ型还要早。I型则随着时间顺序,出现与病理学相符合的骨骺闭合。
  过去对缺血坏死的发病机制上,多强调为动脉供血不足或缺乏,忽视了伴随的静脉系统潜在的作用方面。Surano等指出,Perthes病是在早期和碎裂期静脉回流受阻,但在恢复期又恢复正常。在退行性变中,由于静脉压升高,累及为骨内压升高,虽范围较小,包括软骨骨骺在内的软骨内压力。骨内压力取决于输出静脉比输入动脉的压力更大。当静脉或骨内压力增高时,可使股骨头血供减少。因此在先天性髋脱位的缺血坏死中是一种因素。骨和透明软骨在生长过程中,对血管压具有各种不同的敏感反应--组织内间隙灌注压力--氧张力的变化。在软骨向骨化中心或生长板向骨的转化中,股骨头中关键部分灌注动力的变化,证明是极其重要的。许多骨骼的畸形结构,是由于软骨变化不同步所致。压迫可只压迫静脉系统而不影响动脉系统,所有的静脉引流不全都经过伴行的静脉,在生后18个月,是经骺板的血管窦间隙引流,进入骨骺而达干骺端的。把固定的时间拖长,对静脉引流比动脉血流的影响可能更大。由此可见,股骨近端各骨骺的发育,依靠其血管变化血流供应所保证,任何干扰、压迫或阻断的血运,均可导致发育的障碍和畸形的发生。

三、X线分型和预后
  CDH股骨头坏死的分型,是以其分布的血管损害为病理基础的,以X线的早期征象为依据,分为四型。
  I型--受累骨化核的病变:通常为上、下干骺动脉(旋股内侧动脉)囊外的供血障碍所致。其X线上的表现为骨化核出现较晚,或软骨雏型呈斑点状,由于血管再生,骨化核可有轻度变扁、轻度节裂,通常保持股骨头的外形。有时出"头内头"现象,系血管完全而迅速出现再生,表现出再骨化的影像。不论股骨头骺中心是否出现碎裂,随着早期治疗,近侧骺板进一步发育,干骺端的突起仍相对正常,骺板光滑,无过早闭合,股骨颈有或没有变宽,髋臼常有发育不良。这一型的坏死为普通型,往往是暂时性的,第二骨化中心和骺板外形发育迟缓,提示以内旋动脉囊外发生闭塞,这种闭塞可能发源于股动脉的起点,如在髂腰动脉周围,或由于髋臼唇压迫到粗隆间切迹所致。Satter等认为这种"不规则的暂时性骨化的病例,并不是真正的缺血性坏死,是随着一个较大骨骺复位的一种正常反应,正如骨骺被复位所刺激一样,有不规则的生长,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暂时性效应,或血运供应到骨骺某段部分闭合,与骺板和干骺缺血有关。这一型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均较好。
  Ⅱ型--骺外侧板和干骺端的损害:通常为旋股内侧动脉后上骺动脉供血障碍所致。主要特征骺板和干骺外侧面局部X线变化。在骨化中心破碎后,骺板外侧迅速变为不规则,并在骺板上外侧发生部分的过早闭合,这种现象并非立即出现。而常见于7~12岁时才完全显现,在X线上看得出部分闭合,平均需要9年。干骺端的变化为脱钙和X线透光性,在股骨头生长骺板附近干骺端外侧,呈现出阶梯状缺失;在半月状透光区的边缘光滑而硬化,侧位X线片上缺失居于股骨颈中心偏后。这种生长骺板上外侧部分闭合的结果,引起股骨头向外倾斜,呈外翻状,在后来的发育中,骺板中心和内侧部分也发生过早闭合,结果造成股骨头外翻畸形,股骨头过度生长,不能被臼盖所包埋,形成半脱位状态。第二骨化中心和粗隆骨骺正常发育的结果,导致粗隆过长,股骨颈缩短畸形。Ⅱ型坏死有四种x线表现(见图6-1),这四种表现与预后有关。Ⅱ型的第二骨化中心也可以在发病的某个阶段完全破碎,复位时对那些骨化中心仍然缺失的髋。其出现的时间会推迟,一般为3~13个月,平均为6个月,再骨化过程可超过许多年。这型的后果难以准确预言。随着生长发育,损害的头骺停止发展,头将再生并恢复其高度,能在许多年内不发生继发性颈部畸形,然而到9~10岁,头颈外翻畸形就逐渐出现,股骨头大部分处于髋臼之外,进行性不对称地发育直至骨发育成熟。这种外翻畸形变化的程度与骨骼发育障碍的范围有关,累及骺外侧部分愈小,造成外翻的作用就愈大,因骺外侧部可使头干角发生变化。如骨骺受累范围较大,将会导致近侧骨骺早期大部闭合,很少引起外翻,后果是股骨颈全长的严重缩短,而大粗隆仍保持正常发育,结果形成大粗隆相对过度发育,造成髋外展无力。由于头外翻,不能被髋臼覆盖,而早期产生退行性关节病。因此,此型是CDH中治疗时最常见的不幸的典型之一。
  Ⅲ型--骨骺中心的损害:通常为后内骺动脉血供障碍所致。这型最可能是关节囊外血管损伤的结果。是整个股骨近端严重缺血。当其早期变化时与I、Ⅱ型相似,但骺板损害更向中心发展,使股骨颈停止或延缓发育。早期X线上在干骺区有一个大的中央缺损区,中心不规则,如在蛙式位片上可看到骺板有闭合。第二骨化中心延迟出现,约平均20个月,而Ⅱ型者只有6个月,骨骺再骨化的时间也延迟不完全,全骨骺不规则,在平均7.1/2岁时,才发生全骺板过早闭合,不像Ⅱ型那样,干骺端的变化也不局限,在内外两侧有X线上透光区和不规则现象,同时有股骨颈增宽,唯一发展最慢的是股骨颈纵向发育,其最后发展结果是髋内翻和各种各样的股骨头畸形,股骨颈缩短,大粗隆相对过度生长,股骨头变大。此型的预后,会因髋臼后侧发育不良,头骺早期闭合及股骨近侧发育异常,而早期出现退行性髋关节病,髋内翻和股体缩短会影响功能和明显跛行。
  Ⅳ型--整个头骺和骺板的损害:通常为后外侧骺动脉和骺内侧动脉血供障碍所致。累及中心和次要中央骨骺,出现更重的畸形,主要显示头骺骨化延迟且不完全,头骺破碎、扁平,发生巨大髋或头膨大(Coxamagna),股骨颈增宽,不规则,缩短,股骨颈内翻呈鸟嘴状。髋臼持久的发育不良或发育停止,大粗隆过度增长,发展的后果常出现进行性退化性关节病、半脱位,重度跛行,后遗症明显。
  上述的I、Ⅱ和Ⅲ型为不全坏死型,而Ⅳ型则为全坏死型。
  Kutz和Siffent认为,在预后征兆方面,观察干骺区病变比骨骺骨化更为重要。严密观察股骨头骺发育状况、股骨颈是否增宽,头的密度是否增高、破碎等,以及发育成熟后股骨头残留的畸形,做为诊断的标准。Catterall提出的先天性髋脱位复位治疗后,股骨头骺坏死的诊断标准是:①复位后一年,股骨头骨化中心仍不出现。②复位一年后,现存的股骨骨化中心停止生长发育。③复位一年后,股骨颈变宽。④股骨头密度增高或碎裂。⑤股骨头变大,颈短而宽,有髋内、外翻及扁平髋存在。

四、先天性髋脱位治疗后头坏死的血液动力学及演变
  先天性髋脱位(CongenitalDislocationoftheHip即CDH)治疗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一并发症,一旦发生则直接影响髋关节功能与形态,故减少本病的发生是提高CDH疗效的关键。有关其发生机理国外虽有报告,尚缺乏血液动力学的变化资料。自1985年以来对其治疗前后及股骨头坏死作了骨髓静脉造影、骨髓内压测定以及TC-MDP骨闪烁摄影检测,以期了解血液动力学特点、探讨其发生机理,为预防本病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还应了解其临床病理演变规律。遵循这一规律开展相应的治疗,从而获得对其愈后的科学估计。
  (一)CDH后股骨头坏死的血液动力学变化
  1.股骨上端骨髓静脉造影。造影方法在全麻下在两侧大粗隆下2cm,用骨穿针向股骨头方向刺入,止于股骨头的基底部,快速注入76%泛影葡胺各lOml后,每2秒摄骨盆正面片1张,共5张,摄完后间隔3分,再摄1张,观察排空情况。本组29例(造影失败2髋)、56髋,其中正常8髋、治疗前29髋,治疗后股骨头正常者10髋,股骨头坏死9髋,治疗后造影时间为10个月~4年。正常组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而治疗后股骨头正常组与头坏死组骨骺内、外静脉显影率均有下降,但后者尤为突出,还出现股骨头染色,排空障碍等现象,但随着时间推移均出现新生静脉。
  2.股骨上端骨髓内压测定。方法:在全麻下于大粗隆下1~1.5cm处,用16号备有;侧孔骨穿针刺入骨髓内,通过三通将充满肝素盐水的心导管与BEF一2型骨髓压测定仪相;连,并描记压力曲线。本组测压有治疗前64例(74髋),治疗后42例(46髋),其中手法复位组于术后2~3天测定20例(24髋);手术组于术后10~22天测定22例(22髋)。以及正常对照组111例(132髋)。治疗前骨髓内压值略高于正常组,而治疗后明显下降,其中经随访平均18个月34髋.X线改变出现血运障碍者14髋,其骨髓内压下降尤为突出(p<O.01),此外对治疗后8髋还做了加压试验,结果压力均不升高为阴性。

五、先天性髋脱位后头坏死对髋部发育的影响
  1.髋臼:由于股骨头坏死而引起的畸形,可导致髋臼继发性发育障碍。I型坏死由于骨化核缺血(部分或全部),使股骨头出现膨大,其最终后果取决于股骨头骺的塑形能力.以及对髋臼发育不良时所采取的早期治疗措施,必须进行细致的长期随访,直至骨骼发育成熟。Ⅱ型坏死由于外侧骺板的损害导致股骨头外翻,髋臼不能完全包含股骨头,髋臼唇软骨得不到正常的生物力学刺激,而致髋臼发育不良,其指标为髋臼指数>30°,C~E角<15°。
  2.股骨颈干角:新生儿正常颈干角为134°,一年内逐渐增大至144°,以后又逐渐减少,至成人为126°~130°。正常时,大粗隆顶在水平面上应超过股骨头解剖中心,而解剖中心与旋转中心极为接近,股骨头中心应与髋臼中心近似同心,这种股骨近侧的各正常关系,取决于股骨颈长度和颈干角度。正常大粗隆与股骨头之间应维持正数关系,只有保持正数关系,才具有强力的外展功能。如第1~Ⅳ型坏死,由于骨骺早期闭合形成髋内翻,大粗隆相对过度生长而使大粗隆与股骨头之间变为负数关系,使下肢外展无力和严重跛行,髋臼与股骨头的同心关系丧失,同时髋臼血管化也会受到损害,其最终也会使髋臼指数增大而不稳。
  3.下肢不等长:当髋臼与股骨颈干角变化的结果,使两下肢变为不等长相差2.5厘米以上时,会出现明显的步态变化--跛行。到骨骼发育成熟时就变得更为突出。这也是成为晚期骨关节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
分享到:

更多文章>> 与“非创伤性股骨头缺...”相似的文章

更多>>

先天性髋脱位疾病

主要依靠体征和X线检查和测量,新生儿的检查亦注意下列的各点: (一)外观与皮纹多发性畸形伴有髋脱位时,检查者往往发现大腿与小腿的比例不相称,大腿短而粗,小腿却细长,往往臀部宽大,腹股沟皱纹短或不清楚,... 详细

专家咨询

王强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外科 [详情]

向TA提问

倪幼方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各种心血管 [详情]

向TA提问

程云阁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腔镜 [详情]

向TA提问

常见用药

补中益气丸

[功能主治]色欲伤,腹股沟直疝,腹股....详情

元胡止痛片

[功能主治]理气,活血,止痛。用于行...详情

小儿泻止散

[功能主治]小儿湿热内蕴,非感染性轻...详情

推荐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区中医院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广州市黄埔区蟹山路3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市海淀区昌运宫15号

哈尔滨第一医院

哈尔滨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51号

猜你喜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Copyright© 2000-2015 www.993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8005611号-7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